《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

《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
《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

《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

张跃伟00904160 本书中道金斯使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叙述、充实的案例,将生物学的一个新理论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他提出的基因具有自私性的理论可以完美的解释诸多的生物学现象,而这一全新的理论又使每一个读者感到惊异。基因,作为生物体的遗传密码,是构建整个有机体的蓝图,生物的复杂的行为都几乎完全受控于基因。对于基因的认识,是认识生命的重要过程,道金斯为我们打开了认识基因的一个新的角度——基因具有自私性。

道金斯提出,“本书的论点是,我们以及其他一切动物都是我们自己的基因所创造的机器”1。本书中,作者为了清楚地阐明自己的论点,将基因人格化,基因似乎具有目的性,就是要让自己更完整的保存下来,这便是其自私性的来源,这个比喻恰到好处的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使“自私的基因”清晰地展现了出来。

“成功的基因的一个突出的特性是其无情的自私性”2,这就引入了第一个论题,即利他性与自私性的矛盾。既然基因是具有“无情的”自私性的,那么所有的生物应该都是生来自私的,但是很多动物所表现出的利他性行为又是怎样解释呢?执行刺蛰任务的工蜂为了完成抵御侵略者的任务不得不面临死亡,小鸟在捕食飞禽飞近时会发出“警告声”,在地面筑巢的鸟类在捕食动物接近时上演“调虎离山计”等,这一系列实例都是动物利他行为的快照。在解释这些利他行为的众多论点中,“群体选择理论”可能由于和人类的道德观念相符,因而似乎可以给出较完善的解释,却存在无法自圆其说的困境,本书中也多次提到群体选择的错误之处。道金斯通过一些生物的利他性行为告诉我们,在他的论点中,基因固然是自私的,而动物的一些利他行为也并非与此矛盾,而正是“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滋长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3,也就是说“基因自私”与“个体自私”并非完全等价,不能混为一谈。这一观点在第一章中就阐释出来,使整本书的逻辑体系更为完善。

基因具有无情的自私性,道金斯使用这一论点,依托于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论,对生命起源、遗传机制、种群斗争等一系列问题做了详尽的解释,充分展现出“自私的基因”这一论点的正确性及其深厚的生物学内涵。

原始汤中有机物不断聚集,偶然形成了一个非凡的分子——复制基因,它们为了保存自己而大量增殖,伴随着复制错误的发生,在原始汤中形成种群,基因的自私性在物种形成前就使成功的基因具备了几个主要特性,即长寿、生育力和复制的准确性,满足上述特性的基因能够稳定的增殖。复制基因为了保证自己的存在,它们渐渐的从原始汤中走了出来,并最终寄居于众多生存机器。各种各样的生物体就是基因的生存机器。基因的自我保护式的发展过程或许就是原始生命的诞生过程。

基因具有潜在的永恒性。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中,具有颗粒性,是因为遗传单位越短,其生存的时间可能就越长,因为基因总是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尤其对有性生殖,子代基因总是成为父母基因的混合,混合的过程中会发生染色体的交换、倒位等,因而染色体的寿命就是一代。在交换的过程中,颗粒越小的基因自然就越容易保存,而交换本身概率就并不高,因而基因的永恒性体现在小的基因片段的永恒性上。基因的改变会造成生物体相应性状的改变,对于特定的环境来说,生物体适者生存,因而总是那些更能让生物体适应环境的基因能够更好的保存下来。

1《自私的基因》page2

2《自私的基因》page2

“生存机器最初是作为基因的贮藏器而存在的”1。基因拥有生存机器的整个构造蓝图,但生存机器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并在生物圈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以动物为例,神经系统完全可以控制动物的行为,那么基因又是怎样参与到对相应生存机器的控制中呢?道金斯用一个形象的例子论述了这个过程。基因就像编程人员控制计算机那样去控制它们的生存机器。基因所构造的蓝图中,不仅包含生存机器的外形,还包含生存机器的大致生命过程,几乎可以预见到未来,但基因所预见的只能说是特定环境中的情况。在一些难以预见的环境中,基因就采用更高明的手段:预先赋予生存机器以一种学习能力。模拟是一种睿智的生存策略,那些善于让生存机器进行模拟的基因总是能够更好的扩散,“模拟能力的演化似乎终于导致了主观意识的产生”2,如果说意识是进化的终点,那么进化就必然导致生存机器摆脱基因的束缚,变成独立于基因的有执行能力的决策者,最终使基因不能够正常的发挥其功能。就像人一样,如果有一天,人类的科技水平足以轻易的实施基因组计划,并在DNA上大做文章,将势必导致进化过程的中断,这对自私的基因们来说就像篡夺皇位的佞臣,所以意识的发展对基因应该是致命的伤害,那么基因既然还处在能够掌控一切的阶段,它们是否会趁早竭力阻止意识的产生呢?但初级的意识,如模拟、学习甚至推理判断,将会给生存机器带来更大的生存优势,而那些携带初级意识遗传能力的基因必然会得到迅速的广泛的传播,另一方面,基因又预见到这位得力助手具有最终成为最棘手的反臣的潜在可能,又必然会产生负反馈,阻止意识的进一步发展,那么人类的智慧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是否与基因的自私性相矛盾呢?这或许已经成为独立于生物学的哲学问题了。此外,如果按照以上的论断继续进化,那么有基因的自私性可以推断,所有生物都会向着具有更高“初级智慧”的方向发展,至于“初级智慧”的定义则与相应基因的实际掌控能力有关,但可以预言已经存在的人类智慧应该永不会被超越。

“自然选择有利于那些能够控制其生存机器从而充分利用环境的基因,包括充分利用相同物种和不同物种的其他生存机器。”3不同物种的生存机器总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相互发生影响,有相互利用也有相互的竞争,这就需要生存机器针对不同的境况制定不同的生存策略,对于竞争对手,自然是对手越少对自己就越有利,但竞争的方式总是多种多样的,涉及到动物间的博弈。然而,总有一些特定的生存策略能够使生存机器本身或整个种群稳定的保存下去,稳定策略成为ESS(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如果有策略有悖于ESS,在最初阶段可能会产生有限的繁荣景象,但最终总会趋向于灭亡,或者在最初阶段就无法存在下去,而ESS的产生又总是与环境息息相关,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稳定策略,在特定环境下的稳定策略在新的环境中也有可能不再适用。

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自然界中物体的实际运动是作用量变分为零的运动。那么在生物中是否也有类似的原理呢?能否将种群的稳定策略归结为某种类似的“作用量的变分为零”的策略呢?如果可以这样解释,那么生物的稳定生存策略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就应该是“作用量变分为零或趋于零”。在物理学中,作用量是拉格朗日函数对时间的积分,而拉格朗日函数在忽略势能的影响下就是系统的能量,所以可以这样理解:物体的实际运动大致可以看作物体沿能量消耗最少的过程进行。推广到生物学中,是否同样可以考虑,基因所主导的生存机器采取的稳定策略就是消耗能量最少的策略。那些在生存中耗能多的策略所对应的基因,总是会在竞争能力上略为逊色,所以这些基因就会渐渐消失,而那些总是以耗能最少为原则的基因就得以广泛的增殖扩散。如恃强凌弱的策略似乎比还击策略耗能更多,因为还击策略只有在受到侵犯时才会采取行动,而恃强凌弱策略则需要不断的采取欺凌的行为。当然,简单的物理模型相对于极度复杂的生物过程来说总是过于苍白,它只能给出大致的方向,而无

1《自私的基因》page62

2《自私的基因》page80

法给出更多的细节。例如,试探还击策略与还击策略的差别,似乎就很难由此作出区分。总的来说,个体作为一种自私的生存机器,它的程序的编制就是为了完成对它的作为一个整体的全部基因来说是最有益的任何事情。基因之间的绝大部分的相互作用,是在个体的内进行的,躯体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它们是进化上稳定的自私基因的产物。

基因在种群中所体现的自私性使种群趋向于选择稳定的生存策略,对于某个特定的生存机器,它所携带的基因会使它对种群的稳定作出有限的贡献,而与个体联系较为紧密的当属它的亲属们。亲属之间的基因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相同的片段,出于自私性,这些基因会驱使它们的生存机器更友好的对待自己的亲属,出现近亲利他行为。近亲利他的程度由亲缘关系决定,也就是两个亲属之间共有一个基因的概率,通过这个概率可以发现不同亲属关系之间利他性的差别。由此可见,近亲选择是基因选择所产生的一个特殊后果。近亲选择在动物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群体中个体之间的有限的利他行为,甚至利他的收养行为等都是具体表现。由于亲缘关系的判定在动物中并非易事,甚至多数的父亲并不能确切的指出自己的孩子,更不必说兄弟姐妹或叔侄等关系的确定了,所以选择哪些“亲属”表现出具体的利他行为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因此,我认为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所主导的利他应该主要体现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而种群中的极为有限的利他,可能是基因为了使可能的自己的一部分保全而采取的对可能的“亲属”的利他行为,例如鲸群把无力游上水面的鲸鱼托出水面,它们当然并不知道相互间是否有亲缘关系,我认为基因对亲缘关系的无法确定,导致了有限的基因道德。

既然基因是自私的,那么种群中携带在同样基因的个体岂不是越多越好,这样一来,对一对夫妇来说,岂不是生育的子女越多,它们体内的基因就会找到更多的寄存者,而自然界中所有动物都并不是不顾一切地进行生殖,而是存在十分清晰的“计划生育”。一个明智的基因,当然会考虑到让自己所居住的生存机器能够健壮的生存下去,并能够完成将基因传给后代的任务,而不能够过早的夭折,否则它所携带的基因也就从此消失。“计划生育”也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生育过多的幼体,会因父母精力有限、食物匮乏等原因,使超出承担能力的幼体过早的死亡,因而可以说“饥饿以及其他的死亡因素是野生动物不可能无限制增长的根本原因”1,所以“只要动物能调节其出生率,就永远不会发生饥饿”2。但是,自私的基因并不能够预见未来,也不可能把整个物种的福利放在心上,经过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就是那些生育数量与能最大限度地抚养后代数量相接近的基因。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生物进化使那些遵守“计划生育”的基因能够更好的保存并延续,如果从个体的角度考虑,基因之间的自私性使生存机器个体具有普遍的自私性,少数情况下,才会为了更好的实现其利益最大化而采取有限的利他行为,不可否认的是,种内斗争是更为普遍的现象,即便有亲缘关系的个体之间,也总是存在类似的斗争。例如,世代之间的斗争,两性之间的斗争等。

亲代在子代身上进行投资时,资源的分配往往不均等,亲代对子代某个个体进行任何形式的投资,从而增加了该个体生存的机会,因而得以成功的繁殖,却以牺牲对子代其它个体进行投资的的能力为代价。基因的自私性决定着亲代利他行为,即促使亲代对更需要帮助的个体而不是对自身进行投资,这样基因才能在基因库中取得优势。所以,母亲在等幼儿成长到了一定年龄后,会选择停止抚养它,转而生殖或养育更幼小的个体,这就导致亲代与子代、子代之间均形成一定的斗争关系。子代希望亲代给予更多的抚养时间,而亲代想要尽快抚养更多的子女,从而形成对立,同样,子代相互争斗,以从有限的资源中争取到更多的份额。这样就可以解释子代对亲代的欺骗等行为。

如果说亲代与子代之间存在血缘联系,因而自私的基因会主导它们之间的利害冲突,那1《自私的基因》page155

么,毫无血缘关系的配偶之间的冲突又会是怎样的呢?性别的一个基本特性是,雄性的配子比雌性的配子要小得多,数量也多得多,所以在交配、生殖过程中,雄性付出的代价远远低于雌性所付出的代价,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表述为,雌性个体总是受到剥削,其进化的主要基础就是卵子比精子大而且少。交配过程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内在的不平等,对后代的抚养又会迎来新的问题,作者认为抚养方式主要有两种:家庭幸福策略和大丈夫策略。家庭幸福策略中,两性都会选择延长订婚期,最终共同抚育后代。大丈夫策略中,母亲几乎不在乎以后的父亲是否会对抚养孩子给予自己任何帮助,而将注意力放在培育优质基因上,选择更有魅力更具男子汉气概的雄性与其交配。这两种方式都能够确保基因的稳定遗传,所以换种说法就是基因主导着性选择的方式。

为了使论述完整,作者又在第十章中讨论了群居动物中的相互作用。群居生活可以为自私的个体带来各种各样的好处,使它们的基因在交往中得到诸多的好处。但实际上,群居动物中很多看似利他的行为,均是自私性的。例如,鸟在敌人靠近时发出警报声是出于对自己的利益的考虑,瞪羚在发现敌人时会有个体跳跃报警是向敌人展示自己的健壮以告诫敌人追捕别的目标。此外,不同物种的成员之间能够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也是对个体有利的一个稳定策略。

进化似乎在人类身上终止了,人类的发展变成了文化的传播与延续,这和基因有着共通之处,作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觅母——一种新的复制基因,表示文化的遗传过程。基因具有三个主要特性:长寿、生殖力和精确的复制能力。觅母,作为文化的载体,能够广泛而持久的传播发展是非常显而易见的,至于“精确的复制能力”,则未免有些牵强,基因的复制具有物质即DNA作为载体,保证了突变等的发生几率微乎其微,但觅母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则是抽象的,没有普遍的具体的载体,所以似乎并不能保证觅母的精确复制,相反文化总是会随时间、地点的改变而有巨大差异。但总的来说,觅母的说法是存在一定的意义的。

乍看书中的论点,似乎总会有这样的感受:所有生物体都是由众多的自私的为了保存自己而相互勾心斗角的基因构成的,而生物体只是它们的生存机器,人也毫不例外。我们发展道德、法律,探索文明、智慧,却终究无法遗传。事实上人类的存在也只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人类的一切行为似乎都是为了保全寄托在我们身上的基因。这或多或少会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意义认真思考,人活着难道就真如机器一样,只是为了保全体内那些“狂妄”的基因吗?但是,人毕竟是理性的,我们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最大特点就是思考,用思想触摸世界,用智慧探求真理,我们品味酸甜苦辣,感受喜怒哀乐。可以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思考,思考活着的意义,不断追求、探索,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一个人一生所传递的不仅仅是基因,更多的是生命的价值!

正如道金斯在书后的总结:“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的,是作为觅母机器而被培养的。但我们具备足够多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1

哲学读书笔记

读后感 通过对马哲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接触到了很多自己以前不太熟悉的理论,尤其是哲学部 分,并且对其对事物本质的解释感到十分钦佩,闲暇之余,找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 致看了一下,有一些较为浅显的感触。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 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懂得和更深一层的体会.其实如果我们每 一个了解这些思想的人都能把这些哲学原理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并且用来解释自己的生 活,而不是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定义成一种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理论,我们将会从中受 益很多,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将发挥他自己应有的作用。 首先,我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想。就拿我们人类自身来说,因为人的有机 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 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 亡这样的进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法 死则是偶然的。今天早晨起来发明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便能够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 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高低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 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 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天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古希腊人面对纷纷芜杂的世 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 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 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根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根据;偶然的东西是 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式论基本。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 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 时常为世人所诟病。 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 质基本,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 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 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 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 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安排位置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 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安排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 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如何才有意义呀?(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 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 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 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基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 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然后,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 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 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 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国民群众的新鲜经验,汲取当代科学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看自私的基因,多少也算是简单通俗的小册子一本。讲的是自私行为和利他行为在生物学上的意义。 基因和进化论放在一起,完全可以诠释生命的来龙去脉。这是一个大体上自洽的体系,虽然很多细节还可以不断完善。Dawkins其实说,只要是碰巧的一些分子组合有自我复制能力,就可以说是生命,不一定需要DNA。复制、变异和淘汰简单的三种机制可以演变出所有大千世界生命现象里的林林总总。 常人直觉上觉得进化论有问题的地方,是因为人类对复杂体系才刚开始懂些皮毛,并不一定是支持复杂体系的简单机制有问题。比如,博弈论里的动态平衡,可能帮助进化论解释很多费解的东西,比如为什么雌性要雄性追,即使心意已定,为什么人群里自私的人和无私的人比例是稳定的。 说到自私,对“自私的基因”最普遍的误解是,把“基因自私”和“生物个体自私”混为一谈。按照Dawkins的说法,所有基因都自私而盲目地追求在基因池里最大化,但只有很少的基因决定生物体本身是自私的。比如,确实有“无私”和“向善”的基因,包括人类的同情心。这些无私的基因也会自私地追求自身的最大化。它们没有灭绝,是因为它们和”损人利己“的基因在进化的博弈过程里达成了动态平

衡。没有恶,就没有善,反之亦然。但是我觉得决定一个人是否自私还是无私并不是由所谓的自私基因决定的,在我们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中,比如拿远古的猿人来说,当时他们的处于类似于共有的社会群体,他们并没有所说的自私存在,他们对于他们的种群都是一个无私的存在,但是到后来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们逐渐拥有越多的社会的财富,人们开始争夺财富,逐渐变得自私,自利。但是我并不觉得由于外部环境改变会导致突然蹦出个自私基因。 书中有一些相当酷的动物例案,比如说雌蚜虫和雄鼠。 雌蚜虫能产无父的,活的雌性后代。每个这样的后代具有它母亲的全部基因。顺便提一下,一个在母亲“子宫”内的胎儿甚至可能有一个更小的胎儿在它自己的子宫内。因此,一个雌蚜虫可以同时生一个女儿和一个外孙女,他们相当于这个雌蚜虫自己的双胞胎。而雄鼠,是能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怀孕的雌鼠一闻到这种化学物质,就能够自行流产。只有在这种味道同其先前配偶的不同时,它才流产。雄鼠就是用这种方式把潜在的继子或继女杀死的,并使它的新妻子可以接受它的性追求。还有许多种类的鱼,并是不交尾的,它们只是把性细胞射到水里。受精就在广阔的水域里进行,而不是在一方配偶的体内。鉴于精子易于散失,雄性鱼必须等待到雌性鱼排卵后才在卵子上放精。但这样,雌性鱼就有了难得的几秒钟时间可以趁机溜走,把受精卵丢给雄性鱼照管。

读一本好书读书笔记(详)

书目《爱的教育》 (意大利)亚米契斯 一、好词: 满面春风无奈哽咽和善可亲丰衣足食赖以求食心满意足 二、好句: 1、秋天的天空,澄碧如洗。早晨的空气,清凉如水。 2、夕阳散放着灿烂的余辉,少年的金发更显得无比的辉煌。 三、读后感 这本书表现了作者安利柯把老师对同学爱的表现写了出来,写的生动,把老师对每个爱同学的事情也写了出来。 这本书写的很优雅,很美妙,还讲了小孩子的爱国之情,勇敢向前的精神。把父母爱孩子的表现也写了出来,最好的是孩子的爱国之情,其中有两个小故事讲的非常动人、好听。看完这本书给了很大的启发,让我知道该怎么做一个好人,怎么去做一件好事,让我知道了快乐与不快乐。 书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 好词 心宁不安烟消云散漫不经心心惊胆战提心吊胆鸦雀无声溜之大吉 好句 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 主要内容 本书讲述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贫苦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奋斗毕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历程。保尔表现出了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所具有的坚毅、勇敢、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他把自己宝贵的青春交给了党和人民,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仍勇敢地拿起笔服务于人民。保尔的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保尔的事迹和品格是每一个21世纪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书目《童年》 作者:高尔基 好词 胖乎乎乐呵呵湿漉漉 黑漆漆呲牙咧嘴心烦意燥 好句 1、那曲子激昂中含着忧伤,仿佛是从高山奔流而下的河水,激荡在房间中。 2、怨恨是块冰,遇暖就融化。 我的感悟: 这本书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应该学会珍惜。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从现在开始,我就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也要像阿廖沙那样,在苦难中寻找生命的坚强。

哲学书读书笔记

哲学书读书笔记 哲学书读书笔记 按照题目而言,第一本,可惜这不是我的第一本哲学书。按照张祥龙的讲-法,都是“边缘问题”,这些问题不能涵盖今日哲学界的 争论热点,但这些确实都是哲学中最基本的问题。 哲学便是由这些问题组成的。由问题引出思考,在思考中辩证,再深入的思考。 外部世界是否存在 对于外在的世界与梦,想到了盗梦空间,不同的是“我们知道这个故事的开始”。如果一切都只是内心的,似乎确实有能够解释的通,但是我情愿相信外在世界的存在。而且我觉得这个根本不应该 作为一个问题,如果外在世界存在,我们现在的意识也是在那之外,如梦般,早晚会醒的。如果不存在,我们也是在思想上的成长,强 大自己的内心。如果我们能构造如此精细的“梦”,我们是不是已 经够强大了? 他人的心灵 对于他人的思想我承认我们无法获取,或者说获取后无法确定其百分百的准确性。但是作者举的'例子我并不赞同,要获取他人吃冰 欺凌的感觉,我们如果把他吃时的神经刺激获取后来作用在我们自 己的大脑不是也可以吗?也许你会说,即使获取了,你又怎么知道刺 激后的感觉和他是否一样,呵呵,这就又是哲学? 身心问题 一个物质的,一个灵魂上的?我并不相信这一点。如果是哲学上的,那么请不要弄的那么模棱两可,将此二元化,不过是觉的反对 者太多,折中而已。

词语的意义 也许是作者想的太多了,我觉的词语无非就是我们用来表示抽象的思维的具体方法的一种,词语自身的形式便表示一定的思维。 自由意志 对与错 公正 公平与公正?在我看来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与公正。如 果你出身卑微那又如何,在当今的社会里,只要你努力发奋就不可 能解决不了自己的温饱,虽然你可能一辈子达不到某些人的经济收入。但是这又何妨,经济收入在我看来虽然重要但不是绝对的,最 关键的还是你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了,通过历练学会很多,收获很多。使自己的心智强大。 死亡 生活的意义 当你思考生活的时候,也许一开始你会想到,奋斗,活的好,受人尊敬等等。但是当你跳出,以更远的眼光来看。很久以后,我们 生活的宇宙也许会坍塌或者达到热平衡。你曾今的是否存在以及存 在中干过什么都将不留一点痕迹。 以下我记下的书中的一些哲学方面的名词: 唯我论Solipsism:只有你的心灵才是唯一存在的东西。 外在世界怀疑论Skepticism:你只能知道”当下“自己的感觉 印象和经验,除此之外就一无所知。或许有一个外在世界,或许没有。 二元论:人是由两种极为不同的东西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有机体,加上一个完全精神性的灵魂。 唯物主义(物理主义)Physicalism:人只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 而人的心理状态只是他们大脑的生理状态。

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篇一:读书笔记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读书笔记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写好作文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现在市场上有一些快速作文、 作文速成法之类的指导书,当然是针对如今学生急于写好作文的心理,实际上这些说法都是不科学的。就算是天才,也需要在生活中 有了阅历才能产生感悟,进而写出文章。一朝一夕就掌握写作文、 写好作文的本领,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写好作文是靠真功夫的,真 功夫怎么来?这就要在平时打好基础了。一是从生活中来;二是从 书本中来。 阅读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阅读可以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 促进思维、品质的成长。写作是从阅读开始的,阅读分为两大类: 我们上语文课,学习别人的文章这是课内阅读。当然,这种阅读是 有限的,所以更重要的是课外还应花一定的时间看些有益的书。古 人云:“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内”说的是就是这个理。 那么,阅读读什么?怎么读?首先要明白,阅读是一种了解知识、 了解他人的手段,那么阅读就要有自己的见解。别人的书就是他自 己的体验与感悟,表达了对生活、人生或某事物的看法,这可能引 起你的共鸣,也可能遭到你的反对,但不论是哪一种,对于阅读而言,这种情感的参与本身就是一次思维的锻炼,别人的书也可能是 介绍某种或某些知识,那么你可以从中学到许多曾经不知道的东西,学习别人的写法,不是于无形中长了见识么?写起作文自然是得心 应手。其次还要博群书。要知道,写文章并不仅仅需要语文知识, 同学们应该清楚文史哲是不分家的,而且文与理工科都是有关联的,知识多了不压人。别人的文字也可能写得很美,你从中会受到启发:如何遣词造句、表情达意,如何构思,如何开头、结尾,这些积累 起来不都是经验吗?别人的经历也许会教育你怎样做人,怎样面对 困难,怎样与人相处,这些也有可能引发你的感悟,由此而生出写 作的念头,不更是一举多得吗?所以有人说“读书是自我拯救、自我 提升、自我超越的途径。”阅读的好处同学们容易明白,但是坚持就 不容易了,有必要提醒同学们,读书是要持之以恒的,同时要分门 别类,有的精读,有的略读。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他鼓励他的学生:“要么成为 作家,要么成为一个优秀的读者。”这位美国诗人的话说得太好了,

《哲学问题》读书笔记

《哲学问题》读书报告 书目:《哲学问题》 简介: 1、作者:伯特兰·罗素 2、译者:何兆武 3、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4、出版年月:2007年4月 一、整体感受 这学期开始时,由于一个讲座,我对哲学产生了不小的兴趣,于是就一直想读读哲学方面的书,做一点初步的了解,可又不知道从何读起。这次的读书报告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从郁老师推荐的书单中,我一眼就看到了仰慕已久的罗素先生的名字,于是当即决定就读他的著作《哲学问题》。等网上买来的书真正到了手中我才发现它是一本很薄的书,当时我想,虽然书薄,但我可以反复阅读,加深理解,充分领会哲学的思考方式。 读书的过程不可谓不艰辛。真正开始读了才发现,这本薄薄的书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读,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与我们有着较大的区别,一时间难以理解,甚至会不知所云,我便放慢速度,一个字一个字地细读,划出重点词句,在一旁的空白处时时写下疑惑和心得,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向哲学之门迈进。可以说这本书真是我读的最辛苦最认真的一本书了,时至今日终于磕磕绊绊地读完了一遍,虽然有很多摸不着头脑的地方,但更多地是全新的体会和宝贵的收获。 本书对于哲学来说,算是一种通俗性的导论,适合初学者阅读,用罗素自己的话来说是一本“廉价本的惊险小说”,但虽然如此,罗素还是在书中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并引入了各种崭新的观念。书中并没有探讨所有的哲学问题,而是仅限于那些他认为自己可以肯定而且能有所建设的那些问题。为了进行论证,罗素构建了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对我来说,《哲学问题》更像是一本教材而非普通的课外读物。 二、细节体会 1、关于哲学的价值和思考方式(P3、130) 在第一章“现象与实在”中,罗素提出了一个非常具体而有趣的问题,在我面前的桌子到底具有怎样的性质?例如桌子的颜色,罗素提到,看上去它是清一色的棕色,然而反光的部分却不一样,看上去会比其余部分明亮,甚至某些部分会变为白色;如果移动桌子,反光的部分便会不同,颜色的分布又会有所改变;假设有多个人同时在看这张桌子,那么可以肯定不会有两个人能够看到相同的颜色分布;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这种区别更加明显,因为他们必须养成按物体表现出来的样子来观看世界的习惯。罗素对以上发现做了一个讨论:“显然并没有一种颜色是突出地表现为桌子的颜色,或桌子上任何一个特殊部分的颜色,——从不同的观点看上去,它便现出不同的颜色,而且也没有理由认为其中的某几种颜色比起别样颜色来就更加实在是桌子的颜色”,“颜色便不是某种本来为桌子所固有的东西,而是某种依赖于桌子、观察者以及光线投射到桌子的方式而定的东西。”(P3) “桌子是什么颜色”这个问题,之前在我看来是不值得讨论的,因为只要能够看得见而又没有色觉问题,人人都清楚这一问题的答案,即使在更细的颜色分类方面可能会产生分歧(如到底是赤褐色还是栗梅色),但也实在无关紧要。然而哲学家们却不肯轻易忽视这个问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读《自私的基因》有感 自从老师推荐了《自私的基因》后,我就开始抱着基因是怎样的自私这样一个问题断断续续地读起了这本书。起初,我了解到这是一本很通俗易懂、没有多少术语并且附有很多有意思的例子的书。但刚开始读起来还是对作者的一些观点有点似懂非懂(可能是中文翻译造成的意思偏差)和虚无的感觉,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于作者的一些思路也逐渐明朗起来。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另一条思路,让我们用新的视角去窥探很多也许不曾被注意的东西。下面就来谈一谈我的感受。 这本书的开始就说此书的前提是不提倡以进化论为基础的道德观,讨论的只是事物是如何进化的,而不是讲人类应该怎样做才符合道德规范和准则。好吧,虽然我不太明白什么叫“以进化论为基础的道德观”,但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告诉我们所谓的“自私”只是行为意义上的,而非主观意义上的。之后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只不过是基因制造出来的生存机器而已,世间的生物只不过是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存机器,大家存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帮助基因繁衍下去。我们的存在,完全是自然选择和不断淘汰的产物,我们活着就是为了保存和延续基因的存在。我们的饥饿、痛苦、快乐、满足感等……这些感受只是基因“设计”的“程序”,让我们在这些情绪的驱动下不断回避痛苦和追求享乐,以确保基因有更多的生存机会,这对于自以为是万物之灵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 然后我又对基因有了重新的认识,它不再只是我之前所了解的那个单纯可复制的、具有双螺旋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它还是自然选择的基本生物单位,也就是自我利益的基本单位。成功的基因的一个突出特性是其无情的自私性。但不能把基因看作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者。可是,盲目的自然选择经过数十亿年的积累使它们的行为好像带有目的性。这些基因所设计出来的个体通常也会具有自私性,这也是动物的本性所在。正如作者说:“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希望为了共同的利益,建立一个人与人之间慷慨大度,相互无私合作的社会,那你就不能指望从生物的本性获得什么助益。让我们设法通过教育把慷慨大度和利他主义灌输到人们头脑中去吧!因为我们生来是自私的。”然而我们也会看到,基因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一种利他主义,但这只是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其自私的目的。我觉得作者的观点不无道理,也许有的人会质疑,那么假设一个基因真的存在单纯的利他主义,可以为了其他基因的利益牺牲掉自己,最终只会导致这个基因在基因库中消失,也就不能称之为成功的基因,更谈不上继续繁殖,所以假设是不正确的。既然这样,那么我们生活的世界岂不是很黑暗?

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篇一:如何写读书心得体会】 如何写读书心得体会 写读书心得体会,不仅可以明白书中或文中的内容和主旨,还可以培养明晰的头脑,敏锐的眼光;并且使日後无论做什麼事,有自己独特的主张或见解,不会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读书心得体会的有下列不同的写法: (一)简略写出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後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换句话说,就是应用自己的话语,把读过的东西,浓缩成简略的文字,然後加以批评,最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 (二)将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字,从写作技巧的观点来评论它的优劣得失,看看它给人的感受如何,效果如何. (三)应用原文做导引,然後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我们读了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文章以後,可以引用其中的一句话做为引导,然後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 (四)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後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这是一种「倒果为因」的写法,先说结果,然後说明为什麼是这一种结果的原因. (五)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动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也可以把自己当做书中的「主角」来写;也可以采用书信的方式来写;更可以采用向老师或同学报告的方式来写. 其实,读书心得并不难写,把自己读书的收获和感想。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一篇“读书心得”。当然,读书心得比起摘抄、画写、读书提要那三种读书笔记确实复杂一些,难度大一点。一本厚厚的书,

一篇长长的文章,那么多内容,该从哪里写起呢?应当写些什么呢?你不要怕,只要读书真的有心得,就有的可写,也一定能写好。 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要写清楚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一首诗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使你受到教育。要让人看了觉得这确实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一首诗的感想。如果不紧扣住所读的书或文章,空泛地议论,那就不是一篇读后感,人家不知道你的感想从何而发。但是,复述书本里文章中的内容,要注意简明,要引用能说明问题的 内容,不要大段大段地摘抄。二是要写清楚读了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之后,你有哪些感受?受到了什么教育?要十分明晰地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不要含混模糊。也就是说,你一定要把心中所“得”写出来。否则抄了大段大段的书,没有体会,或体会不多,那还怎么叫做读书心得呢? 三是要有分析。有些同学常常把读后感写成两大段:第一殷是书上怎么写的,抄了一大篇。第二段几句简单的套话,我学到了什么精神,今后准备怎么做。这样写,内容就显得很单薄。一篇读后感一定要有分析。一本书、一篇文章的某一点写得好,使你受到启发。那你就该讲讲:好在哪儿,使你受到什么启发,或是在写作上很有特色,“特”在哪里,“妙”在哪里,把这些感受有分析地具体写出来,这篇读书心得的内容就丰富、充实了。 二、摘要式读书笔记 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摘录式笔记可分为: (1)索引读书笔记 (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 《幸福的哲学》是周国平平时讲稿的整理而成。读了这本书,你懂怎么写心得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篇1 《幸福的哲学》是一本周国平先生根据自己的讲座自行整理的讲稿。在文中有很多当时的与大学生的现场互动,很有针对性,我想周老师的讲座对当时即将拓展自己人生的大学生肯定能注入新鲜的血液,突然对这些学子有了一份艳慕之情。他告诉我们人活着是否能获得幸福最重要的是看价值观。也就是说想明白生命里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首先是生命的快乐,周老师觉得一个人的生存离不开物质世界,但是生命它本身的一些需要,它们的满足给人带来的快乐是最大的,而这其实不用很多物质,很多钱。有一些需要,可以说是生命骨子里的东西,比如健康,享受生命最基本的一个方面是享受健康。是的,现在每每听到家人身体不适时,就觉得很紧张,也时常听到有人为了事业过于劳累等等,当然我们很敬佩这样的工作者,但又觉得有些许的遗憾,更有甚者,不顾自己的身体,纸醉金迷,更是不该了。我特别欣赏托尔斯泰的一句话,他说真正的物质幸福不是金钱,从物质角度来看什么是幸福,那也不是金钱,是什么呢?

他说对个人来说是健康,对人类来说是和平。 经历过许多种快乐的人,到最后会意识到真正的快乐是精神的快乐。周国平先生说了他人生中两段最快乐的时光。一个是他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世界上有这么多漂亮的姑娘。但是碍于时代和他自身的年龄问题,他就只是单纯的欣赏。在大学期间,他读了大量的书,称这段时期是青春期的阅读,没有目的,只是一种饥渴,一种想要和整个世界谈恋爱,和人生谈恋爱的冲动。他形容翻开一本书时的感觉为艳遇!“艳遇”这两个字让我想起自己年轻时在偌大的校园里总想着能与倾慕的男子不期而遇,那是心底的梦想,是少女的情怀,忐忑而不安,青涩而美好。周国平先生说艳遇的时候是一种精神得到刺激与满足时的惊喜。这种感觉,每一个深夜阅读过的人应该都有过的,在你没去过的地方,有那么一个人,写出了你的心声,或者让你对生活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这种感觉,都可称之为艳遇。 他的第二段最快乐的时光是初为人父时。他说,当女儿降临之后,每一天都是新的,通过这个小小的婴孩,他对世界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个小生命让他的生活回到一种动物的最纯粹原始的状态。他喜欢给孩子喂奶,换尿布等等一起琐碎的事情。他说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甚至戏称自己是大奶瓶。他以为男性不能怀孕,孕育生命,喂奶,实在是遗憾!让女人孕育子女是上天对女人的珍爱。在他的孩子会说

读 自私的基因 有感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断断续续拖了好几天才把这本书看完的时候,说实话已经把一些当时觉得很有趣的东西忘得差不多了,但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去写一片读后感的。《自私的基因》一书唤起了我对认识自身的渴望,它远离寻常人生的科学和我们自己密切相联。 现代生物学告诉我们,即便是我们的子孙后代,事实上也无法真正延续我们自己。我们的身体只是一群彼此协同也勾心斗角的基因组所暂时构建以延续它们自己的机器,在生物界不朽的甚至不是构成我们自己的基因组而仅仅是基因,按照有性生殖的模式,我们的子代事实上只能继承我们基因组的一半,数代的传递之后,我们同子孙之间的亲缘关系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可能就已经相差无几。《自私的基因》告诉我们:基因的天职是复制,而动物只是它们的生存机器、运载体。每个运载体——动物个体的寿命是有限的,而基因的寿命却不因个体的死亡而终结,个体完成职责后就被抛弃在一旁。有机体只是DNA制造出更多DNA 的工具,即鸡只是鸡蛋为了再生鸡蛋的一种途径。基因的另一个天然特征就是自私。如果它不自私,而是利他主义者,把生存机会让与其它基因,自己就被消灭了,所以生存下来的必定是自私的基因,而非利他的基因。因此,基因是自私行为的基本单位,也是发生在生命运动各层次上的自私行为的原因。依此观点,我们生活的算是很悲哀…… 然而事实上并没有这么严重,因为在人类社会中,代代相传的更重要的东西是文化传统和观念,是它们将人群凝聚在一起。所以道金斯说应该通过教育来实现这个公共的理想。虽然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但有时也会导致个体的利他主义行为。达尔文在其进化论中把自然选择的对象视为物种的个体,按其“适者生存”的观点,则无法彻底解释动物的利他行为。而道金斯认为,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不是物种,也不是种群或群体,甚至不是个体和染色体,而是作为遗传物质基本单位——基因。在基因的层次上,则很容易解释动物的利他行为。道金斯列举了很多例子,他对这些利他行为的解释绝大部分是很令人信服的。

读书笔记可以写什么(共8篇)

篇一:读书笔记怎么写 读书笔记怎么写? 书读多了,时间一长印象就不深了,模糊了,甚至遗忘了。这是因为人的记忆力有限,而要读的书是无穷的。要想以有限的记忆力读无穷的书籍而不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写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 1、摘要式读书笔记 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 (1)索引读书笔记 索引读书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 (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 抄录原文读书笔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 2、评注式读书笔记 评注式读书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 (1)书头批注 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读书笔记作法。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 (2)提纲 提纲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挚领地叙述出来。提纲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 (3)提要 提要和提纲不同。提纲是逐段写出来的要点,提要是综合全文写出要点。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写出读物的内容。提要除客观叙述读物内容外,带有一些评述的性质。 (4)评注读书笔记 评注读书笔记,是读完读物后对它的得失加以评论,或对疑难之点加以注释,这样的读书笔记叫作评注笔记。例如鲁迅读《蕙櫋杂志》中的一段:清严无照《蕙櫋杂志》:西湖有严嵩和鄂王《满江红》词石刻,甚宏壮。词即慷慨,书亦瘦劲可观,末题华盖大学士。后人磨去姓名,改题夏言。 案:严嵩篇和岳飞词,有如是作为,后人留词改名,有如是自欺,严先生以为可笔而又许其惩奸,有如是两可。 (5)补充原文读书笔记 补充原文的读书笔记,是在读完原书或文章之后,感到有不满足的地方进行补充。 3、心得式读书笔记 (1)札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txt“恋”是个很强悍的字。它的上半部取自“变态”的“变”,下半部取自“变态”的“态”。《教育哲学通论》第一编读书笔记 书名:教育哲学通论 作者:黄济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 总体来说,黄济教授的《教育哲学通论》可以说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全书总共有三编,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看到第一编,而且在第一编中,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一部分,作者列举了不少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的观点,在百家争鸣的时代里,各家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包含中传统的教育哲学思想,《韩非子显学》、《孟子》、《孔子》、《中庸》、《荀子》、《墨子》、《老子》、《杨明全书》、《周易》、《尚书》等,书中出现的一些词句比较难懂,所以花了不少时间仔细阅读。书中关于玄学、理学、天命观等比较晦涩难懂,难以理解。 虽然,没有看完这本书,但是从第一编的内容中让我明白,教育和哲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科学的教育需要哲学来指导,哲学也需要教学方面的内容使之更加完善。在早期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正是各种学术思想突起的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成为早期教育哲学的典范,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历程及其主要特点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就其大的阶段而言,大致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的儒家独尊,魏晋的玄学,唐代的儒、道、释三教并举,宋明的理学,明清之际的实学和近代的西学东渐。有三个大的变化时期,即魏晋玄学的兴起,援道入儒;宋明理学的形成,援释入儒;近代西学东渐,资产阶级以至无产阶级的哲学和文化教育思想对儒学的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一次冲击。 《汉书●艺文志》成为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学术和哲学史纲。老子在《道德经》二十五章更为明确的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名家和《墨经》中的形式逻辑思想,其中有的有的已经触及到逻辑学中的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在教学方面,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博与约、温故而知新有论述,并且还提出了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或闻、见、知、行等较为完整的教学过程理论。 儒家教育思想的三次大的变化包括,魏晋玄学对儒学的冲击,最后出现了儒道互补,隋唐佛学对儒学的冲击,促成了宋明理学的形成,近代西学东渐,西学和中学斗争的结果促成了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 唯心主义的相对进步 唯心主义虽然是一朵不结果的花朵,但它在启发人们思维发展方面,较之机械唯物主义却向前跨了一大步。 这就是唯心主义的相对进步性了,虽然,唯心主义和心学适合辩证唯物主义是相对的概念,但是他们两者的内部都是具有正确的成分,因此,对他们的看法不应该是才去一刀切的思想,而应该是有所损益的接收,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西学东渐的三个阶段 梁启超把西学东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国人在外强面前,从器物上感觉不足,学习有关军事方面的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阶段,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搞政治制度上的维新运动(维新变法);第三阶段,从文化上根本上感觉不足,于是有了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中国新文化的真正开始,科学和民主精神得到有力的弘扬) 天道观与天人之变 3、天道观:由主宰之人向义理之天、自然之天转变 人性论:由天命之谓性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行有善有恶论、性属自然转变认识论与逻辑:名家及墨家《墨经》的形式逻辑思想,已经触及到逻辑学同一律、矛盾论、

适合写读书笔记的优美文章

适合写读书笔记的优美文章 适合写读书笔记的优美文章 在午后浊热餍腻的空气里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很明媚的鹅黄底色封面,涂着一绺绺橙红碧绿的火焰,一如青春本身给予人们 的印象,但读后却被一种灰调子的情绪所笼罩,呼吸着逼仄的氧气,莫名的悲怆袭上了方寸灵台。 文首那段话是霍尔顿对小妹妹发自肺腑的话语,那是多么明朗又纯美的画面呵,金色的浪潮柔柔滑过幼小的孩子们的身体,他们自 由自在地奔跑,而霍尔顿则守护着他们,不要再让这些孩子如他一 样堕入深谷般的虚无,他们不会忧伤,不会有阴翳的绝望,永远不 会在暗中挣扎,渴求光明又遥不可及,永远不会让率真的天性蒙上 伪善,谁能说这不是黄金世界呢?如果真有天堂,它就应该让我们有 条出路啊! 后来霍尔顿打算到乡下去乔装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人体健全的功能反会撕毁自由,可是唯一肯听他讲的妹妹令他欲罢不能,终于 他心情沉重地目睹小女孩游乐时的轻盈身影,心儿变做了冰点,在 外流浪多时的他从不属于他的黑暗世界回到那个属于他的凉薄世界里,他怎样回家,怎样生了一场病,都成了谜团,他不知道下个学 期应该如何,就像我们都不知道一样。 挫折,可以使人放弃希望,也可以让人充满斗志,“东山再起”,指经百般磨练,失败,但最后逆转;机会,虽说是给准备好的人,不 如说是得自己去创造,不须经人施舍,即可成功,当然,运气也是 十分重要的一环,勇气、运气、人气,三大须具备的重要元素,有 坚持的意志、偶然相遇的时机、说出口的求救,但绝不是守株待兔,痴痴等着果实到你面前, 尤虹文,一位不简单的女孩。为了磨练大提琴的技术,远赴哈佛大学深造,虽然我对于音乐这方面没有兴趣,但仍佩服她勤奋练习

哲学读后感

读《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有感 一开始,老师布置的作业------写一篇关于哲学的论文,感觉很是惆怅,不知道如何着手,于是硬着头皮,借了几本关于哲学的书籍开始观摩,通过对书本知识的浅层了解,写下这篇关于形而上学的读后感。 首先,对本书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吧:本书是达米特的代表性著作,它最为系统地反映了作者哲学思想的全貌。全面阐述了意义,真与反实的论等问题。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出发,作者阐发了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的概念,对弗雷格关于涵义与指称区别的论证做了进一步的辩护,批判了真值条件意义理论,提出了辩护主义的意义理论以及意义理论的显示原则、交流原则,试图把应用于数学领域的直觉主义逻辑方法推广到日常语言领域,解决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问题,以奠定其哲学理论的逻辑基础。本书涉及的哲学理论博大精深,其主要观点大胆而深刻,颇有争议而极具原创性,是学界公认的一部相当重要的著作,是20世纪哲学的真正高水准的成果之一迈克尔·达米特的《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很值和一读:该书是重要的、大胆的、论战性的,并且非常深入。它的总主题:语言哲学是解决形而上学问题的途径。该书取得的形而上学大“收获”不仅仅是对经典逻辑的修正……它是20世纪哲学的真正高水准的标准性著作之一 且不说读了这本书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何谓:形而上学吧,形而上学在古典哲学里面是至高无上的,是第一哲学。是研究宇宙自然的基础。当然一些概念被后来人推翻并完善了,但是它的核心思想却是不可动摇的,至今起着重要作用。正因为这些观念,许多哲学家把哲学的核心放在了研究宇宙万物统一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或者共相上,认为它是万物存在的根本根据。所以,这门科学是研究所有科学的基础所在。这就是形而上学。几千年以来,形而上学的演变史几乎等同与哲学的发展史。在哲学家看来,如果哲学是人类科学中最美丽的王冠,那形而上学就是王冠上最美丽的那颗宝石。然而在以黑格尔作为起点的现代哲学开始之后,西方开始普遍质疑形而上学,开始重新开辟道路,开展对传统的革命,这是因为对形而上学的错误解读。但是它在哲学史上占据的位置是至高无上的。或者科学发展到了另一个地步,它又会重新回到人们研究的中心而得到进一步的肯定和发展 其实,虽说略读过本书,但是对其内容可谓知之甚少,关于什么语义值、推理与真的概念及其各种各种关于真的理论,真的太过于抽象化了,在这片哲学的海洋里,自己甚至连冰山一角都还没有厘清,更不要说会有懵懵懂懂的感觉了,能够开始有这种懵懵懂懂就表示自己离哲学的脚步不远了,这里也会为自己提出一个书本上的理论:这样的基本假定似乎合理吗?我们在这个析取、条件句及全称量词等条件中有诸多的不符之处吧。虽说没有打算以后的人生为哲学而活,但是哲学是每时每刻存在着,其实,看完这本书过后,我更想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学习哲学的意义在哪里?大家都知道,从初中开始,老师就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中国的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等等诸子百家的才能智慧,这些人,可以说都是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的先驱。因为古人便知道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

《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 《自私的基因》1976年出版,作者是理查德·道金斯。区别于以往的个体选择论、群体选择论、物种选择论,道金斯以发生在最低级水平上的选择——基因选择出发来解释进化论。本书的论点是,一切生物都是各自基因所创造的生存机器,都是基因的奴隶,他们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保存基因。 第一章为什么会有人呢? 本书的标题是“自私的基因”,然而这并不是一本论述人的私心的书,这本书讨论的重点更多的在生物的利他主义上。基因的“自私”,就是基因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更好地发展、为了追求自己的长存,所以也只有自私的基因才是“好”的基因。 作者在开篇就明确了其目的是在于研究自私行为及利他行为在遗传生物学上的意义。并强调本书并不提倡以进化论为基础的道德观,也不参与“人的本性对教养”的辩论。之所以如此强调,是因为有些人也许仅仅因为对“自私的基因”这个标题就产生某些误解,认为本书是论述人的自私,认为作者提倡一种自私的道德观。然而作者仅仅是在阐述一个事实,一个生物如何进化的事实,而不是人类应该怎样去行为。 第二章复制基因 “如果一组原子因受到某能量的影响而形成某种稳定的模型,他们往往倾向于保持这种模式。自然选择的最初形式,不过是选择最稳定的模式并抛弃不稳定的模式罢了。”(16) 作者以“原始汤理论”叙述了生命的起源。“原始汤”就是大约30亿到40亿年前富含着丰富的有机物质的海洋,经过诸如太阳闪电之类的能量影响后会形成一些大有机分子。这些大有机分子在某个时刻,因为某些特殊原因形成了一个非凡的分子——这就是复制因子。这种复制因子在其不断的复制扩散过程中,由于复制的错误产生了好几个不同品种,复制错误是进化必不可少的环节,复制错误可能促使分子产生更高的稳定性,复制错误也可以说成是一种改良方式。自然选择往往有利于那些具有“准确复制”、”长寿”、”快速复制”特性的分子。 当复制因子变得越来越多的时候,原始汤中的营养物质已经不足以维持这些复制因子了,此时就会产生竞争。由于竞争的产生,复制因子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使用更巧妙更有效的方式加快自己的进化。一些因子开始使用化学方法分裂对方的分子,并利用分裂出来的构件来复制自己。经过40亿年的进化,这些基

写读书笔记的意义

写读书笔记的意义 【篇一:读书笔记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读书笔记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写好作文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现在市场上有一些快速作文、 作文速成法之类的指导书,当然是针对如今学生急于写好作文的心理,实际上这些说法都是不科学的。就算是天才,也需要在生活中 有了阅历才能产生感悟,进而写出文章。一朝一夕就掌握写作文、 写好作文的本领,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写好作文是靠真功夫的,真 功夫怎么来?这就要在平时打好基础了。一是从生活中来;二是从 书本中来。 阅读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阅读可以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 促进思维、品质的成长。写作是从阅读开始的,阅读分为两大类: 我们上语文课,学习别人的文章这是课内阅读。当然,这种阅读是 有限的,所以更重要的是课外还应花一定的时间看些有益的书。古 人云:“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内”说的是就是这个理。 那么,阅读读什么?怎么读?首先要明白,阅读是一种了解知识、 了解他人的手段,那么阅读就要有自己的见解。别人的书就是他自 己的体验与感悟,表达了对生活、人生或某事物的看法,这可能引 起你的共鸣,也可能遭到你的反对,但不论是哪一种,对于阅读而言,这种情感的参与本身就是一次思维的锻炼,别人的书也可能是 介绍某种或某些知识,那么你可以从中学到许多曾经不知道的东西,学习别人的写法,不是于无形中长了见识么?写起作文自然是得心 应手。其次还要博群书。要知道,写文章并不仅仅需要语文知识, 同学们应该清楚文史哲是不分家的,而且文与理工科都是有关联的,知识多了不压人。别人的文字也可能写得很美,你从中会受到启发:如何遣词造句、表情达意,如何构思,如何开头、结尾,这些积累 起来不都是经验吗?别人的经历也许会教育你怎样做人,怎样面对 困难,怎样与人相处,这些也有可能引发你的感悟,由此而生出写 作的念头,不更是一举多得吗?所以有人说“读书是自我拯救、自我 提升、自我超越的途径。”阅读的好处同学们容易明白,但是坚持就 不容易了,有必要提醒同学们,读书是要持之以恒的,同时要分门 别类,有的精读,有的略读。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他鼓励他的学生:“要么成为 作家,要么成为一个优秀的读者。”这位美国诗人的话说得太好了,

关于哲学书的读后感

关于哲学书的读后感 拜读了菲利普弗兰克的《科学的哲学-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纽带》之后,我对菲利普及《科学的哲学》这本书有了一定的了解,感触很深,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哲学书的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哲学书的读后感篇一 《科学的哲学》 拜读了菲利普弗兰克的《科学的哲学-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纽带》之后,我对菲利普及《科学的哲学》这本书有了一定的了解,感触很深,下面是我对读完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菲利普弗兰克生于1884年3月20日,卒于1966年7月21日,他是二十年代兴起的二十世纪影响最大的科学哲学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本身是学物理出身的,曾长期从事物理理论工作。1907年获得维也纳物理学方面的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作为一位物理学家,弗兰克有多方面的创造性地贡献,这包括:变分学,傅里叶级学,各种函数空间,哈密顿几何光学,薛定谔波动力学,相对论。他同他的挚友冯。米塞斯合编的两卷本《力学和物理学的微分方程》是当时各国的物理学家及数学家的重要参考书。 弗兰克的一生主要用于科学的哲学。其科学著作有一下几个极其突出的特点:1 科学概念和哲学概念表达的清晰透彻,文笔流畅生动,说明通俗易懂。作为弗兰克的最后一本著作,《科学的哲学》能

够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完全没有一般的哲学著作那般晦涩玄虚,令人一头雾水。2 弗兰克作为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也一直是这个学派的重要活动家之一,但他不像这个学派中的专业哲学家那样,用自己特定的语言去阐述那套逻辑实证或逻辑经验论的概念体系。他对自己以外的哲学派别,不是采取绝 对的排他态度,而是往往兼收并蓄。3 视野广阔,并有发展的历史观,即注重科学的社会背景,又注重对科学发展的历史考察。菲利普弗兰克科学统一的一个活的象征。 科学哲学的萌芽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对归纳和演绎方法的分析、对科学好所名的经验要求和对科学理论的结构、科学知识增长的规律所作的研究,可被视作科学哲学的滥觞。其后,以伽利略、培根、笛卡尔、牛顿为代表的对经典科学的哲学探索,丰富了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独立的科学哲学学科开始逐步形成。 从这本著作中,我除了了解到一些科学与哲学的相关知识。“一知半解有危险;痛饮吧,否则就尝不出诗神之泉的美味;浅尝会使头脑沉醉,豪饮却能使我们重新醒转”,亚历山大·珀蒲的这些名句,也许对于任何知识领域都没有比对于科学的哲学更为适合的了。“尽管有这些成就,人类却没有更为幸福,今天反而面临着危险,而这危险的根源就在于这些科学成就。”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的哲学的重要性,他是我们生活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有了科学哲学,才不会一知半解,才不会头脑沉醉,才会甘之如饴,才会是人类更加地幸福。我们在了解并掌握科学的同时,也要了解并掌握科学的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