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及其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迷信及其意义
1、当年卖肾买IPHONE4的男孩,现在怎么样了?
先从一个人人皆知的卖肾买苹果的故事说起。

姑且称呼这个人为A,十年前,他为了买一部最新出的IPHONE4,选择割掉自己一个健康的肾卖掉,得到2万元,除了买最新的手机,其余的钱都被他花光了。

当时我们每个人都为之嗟叹,可是风头一过,很多人都已经不再关心A的后续情况怎么样,而苹果手机从此多了一个“肾机”的称号。

那么,A后来的情况怎么样了呢?
根据最新的了解,A作为一个1米9的大男孩瘦到120斤,身体受到巨大的影响,终日卧床,需要人照顾。

他的后半生,只能陷入僵卧病榻、生活不能自理、每天需要父母照顾的困境。

为了当初一部手机,人生从此无法回头。

2、说说商品拜物教
为什么要先说这样一个故事?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商品拜物教。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

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当然,与其说是对商品生产者产生决定命运的神秘力量,不如说更多是对商品拥有者的影响。

而A购买IPHONE4手机的行为,就是商品拜物教的一种极端形式。

我们日常生活里,虽然A这样的极端案例很少,但是给所使用的物品赋予各种各样的
意义,精神内涵,甚至将某一商品作为某种生活方式的精神图腾。

这不仅是我们在做的事,也是商家希望我们能够去做的事。

而这样对所有生活的商品赋予意义,就是一种迷信。

3、斯金纳与鸽子
有一个行为科学家斯金纳,曾经用鸽子做过一个实验。

他首先选择8只鸽子,连续几天喂这些鸽子少于它们正常进食量的食物,让它们处于饥饿状态,由此对于食物有着特别的渴望。

然后,他把鸽子分别放进一只箱子。

箱子里有食物分发器,而食物分发器被设定为每隔一定时间便放出食物,也就是说,不管鸽子做了什么,它们在若干时间后都将获得一份食物。

同时斯金纳还记录鸽子的行为。

斯金纳后来归纳分析了这些记录。

他发现,在一定时间之后,鸽子们在食物发出之前的时间里,会出现了一些古怪的行为,并由于食物的定期出现而被固着下来。

有的鸽子在箱子中逆时针转圈,有的鸽子反复地将头撞向箱子的一个角落,还有的鸽子的头和身体呈现出一种钟摆似的动作。

通过这些行为观察,似乎鸽子们觉得,能够通过这些表现行为得到食物,即使实际上食物是定期分发的。

也就是说,鸽子都变得迷信了。

4、迷信的分层
万维钢在“得到”上《精英日课》中,把迷信分为四层,层次由浅入深,也越来越让人难以发现。

第一层是烧香拜佛求神保佑,这是最粗浅的层次,很多人眼中的迷信指的就是这个;
第二层是追求好运气,包括准备各种吉祥物、反复做好运气动作,对星座运势、血型性
格这类东西执着等,这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虽然有时候也会被归入迷信,但是信奉者总可以有很多理由去做出辩驳;
第三层就是阴谋论,这个目前在各种网络渠道大行其道,特别是具有一定私密性的微信朋友圈。

各种“不转不是中国人”,“X国人的百年阴谋”等等标题党,无不是阴谋论。

特别著名的就是关于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个阴谋论的腔调,证据最充分、最详实、最合乎人的思考常识等,至于如何分辨阴谋论,有个很有趣的方法,就是数文中感叹号的数量。

而第四层迷信,是最难区分的,万维钢简述为“广义迷信”,简单地说,就是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创造意义,在没有道理的现象中寻找道理,在没有规律的变化中发现规律,在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中强加因果。

5、科学的边界
有人当然会反驳,根据第四层的定义,那岂不是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迷信了,因为你怎么知道一个东西有没有规律,有没有道理呢?
这么问的人,对于什么是科学思想的认识,一定认识很模糊。

在科学理论的表述中,其结构,一定是可证伪的;其数据,一定是可以反复测量得到的。

可证伪,就是指理论的表述中,一定有这个理论能够成立的前提条件,也就是理论可以被证明为错误的条件。

正如引力定律G=M1×M2/R²,只要实际有所不符,理论公式就是错的。

而可测量性,就好像砸到牛顿的苹果,无论什么时候,在地球上任何地方,没有外力的干预下,它都会以同样的加速度,落到地上。

而且这个数据测量的结果都是一样。

不会说今天的加速度是9.8米/秒,明天变成5米/秒。

正是可证伪性和可测量性,确定着科学理论的边界。

6、科学的拥趸——伪科学们
科学理论有着如此严格的边界,这就使得我们日常生活中太多的东西被无条件划分到非科学的范围。

这是很多观点和理论的软肋。

但是科学理论的认定,本身就是逻辑性的,不属于可选可不选的观点。

所以很多非科学或伪科学理论,为了让人能够相信,还是向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搭上科学这趟车。

星座与性格中,会把几月份出生的人与各种行星运转以及地月轨道的位置连系在一起,以看起来科学的表面去粉饰内核;
成功学和心灵鸡汤,需要不断说明理论是经过验证的,的来混入科学的大军;
心灵感应,讲究人类心中的磁场,利用磁场这个科学名词,去打造科学的外衣;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但是,还是以一个理性的角度在这里说一句,任何在结构上不能被证伪,数据不能被观测的理论,至少都是非科学。

7、再说波普尔
作为科学哲学大师,波普尔提出的证伪原则直到现在,依然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一种禁令:它不容许某种事情发生,即本身含有证伪的条件。

因此,不可反驳,不是理论的长处,而恰恰是短处,那代表只会是一种观点,而不是一种规律。

不可反驳性不可能蕴涵真正的规律。

但是很多人其实并不理解证伪的真正含义,因为我们从小到大,受到太多教条主义的教育,教条的态度使我们墨守自己的最初印象,表示一种坚定地信念,相反,批判的态度随时准备修改其信条允许怀疑并要求检验,表示一种不太坚定的信念。

而这种不太坚定的信念,
与我们从小教育所形成的的世界观,是相悖的。

在对于批判性思维,波普尔有一个很精准的论述:
不可能存在最终的认识世界的理论;
因此不可能有不能被检验的理论;
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在原则上不能被反驳的理论。

因此,任何逻辑上不可能被检验,但是却需要我们必须顺从并当做真的单一理论,都是无法接受的。

8、为什么要迷信
既然逻辑和理性上,迷信不能成立,那么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人,或多或少的要选择迷信呢?
因为对于安全感、确定性和控制欲的追求,是人性使然,准确的说,是所有动物,无论是否会思考,都要追求的环境。

连单细胞动物的鞭毛虫,都会通过应激反应趋利避害,寻找合适的环境,并根据环境的变化控制繁殖。

人类作为能思考的动物,更是想通过各种各样的理论,去发现生活中的所有规律,从而寻找足够的安全感,确定性和控制能力。

迷信,正是给予人类这样的选择。

迷信的理论虽然大多不理性,不合逻辑,不符合事实,也没有用。

但是迷信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以最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给予人安全感,确定性和控制力,当然这只是看似如此。

因为简单,不经过大脑思考,看起来还有道理,当然就更容易让人接受。

即使现代心理学对人的研究也说明,与其诉诸理性,和人的感性说话,更容易得到认同。

这也是所有传播性信息者,比如演讲家,广告人,作家等都应该深谙的道理。

9、还是迷信比较爽
只要你不愿意花脑筋做理性,逻辑思考,当然是迷信比较爽。

与其了解巴纳姆效应、人的性格是受到所处环境以及个人天赋等综合因素影响的复杂理论;肯定不如十二星座或者血型说对于性格的解说那么有意思,有神秘感。

与其弄懂航天器飞行的基本知识,登月的条件,不如就相信美国登月其实是个大阴谋的说法吧。

与其学习什么贝叶斯定理、概率论;当然比不上求神拜佛保佑明天彩票中大奖这样才让人更有安全感。

是的,反正了解不了解那些符合逻辑的,理性的规律,和生活似乎关系不大。

即使再强大的概率论专家,也没有办法让你买的彩票中奖几率增加。

那么我还不如求神拜佛,这样更能让人安心。

10、不愿承认的事实
所有的迷信,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他们能够给人提供一种终极真理,或前往终极真理的道理。

终极真理是个很有诱惑力的词,它意味着你只要照着做,就能达到你想实现的任何目标。

包括控制别人,发家致富、上天堂,极乐世界,甚至转世轮回都能赢在起跑线。

照做,就能实现。

这是每个人无不想拥有的终极法则。

代表着一切安全感,确定性和控制欲的实现。

然而,事实上,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有终极真理的。

因为,人永远不可能穷尽宇宙时空所发生的一切事件。

人对于宇宙万物的所有认识,都只是一种对部分现象观察后,得出的猜测。

哪怕是最前沿,公信力最强的理论物理学中的两大核心,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它们也并不是
绝对正确的真理,只是对宇宙事物运行规律的一个猜想。

事实上,从底层架构来说,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两者是完全冲突的,也就是未来两者中必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甚至两个都可能是错的。

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永远就好像一个手表表壳里的跳蚤,跳不出表壳外面去看看手表的样子。

所以,要想真的了解世界,首先需要从根本上,不相信绝对真理。

11、迷信生活的好处
所以,确认了这个事情,就会知道,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够控制。

有些事情就是无缘无故发生的,人控制不了。

而过度去追寻控制感,确定性,强行发现规律和道理。

只会给自己无谓的希望和失望。

更会导致世界观的偏执化。

我并不是没有遇到过言必称星座人格的女人,或者开口就是成功学的男人。

这样的人,往往不会有什么思维深度。

因为他们的思想已经被框定在某个确定性的闭环思维结构了。

在他们眼中,发生的事情,都是有解的,都是可以找到规律,意义的。

所有的苦难都是值得承受的,所有的伤害都是让人虽败犹荣的。

所有发生的都是应该发生的。

世间万物都是有规律的。

广义迷信很容易让一个人陷入听天由命的状态,进入宿命论,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劫数使然。

并很理所当然得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结论。

这样的态度不是说不能生活下去,甚至还要活得更舒适,因为“达观知命”,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意外,一切冥冥中自有安排。

这样的人,就不会有太多企图和奢求,也不会对世界上有太多的渴望,会在固定的轨道生活,并且更容易知足。

12、人生是一场迷信吗?
我之前的文章曾经提出过,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而且还为此阐述了一番原因。

正因为生命本质缺乏意义,每个人的追求才使其看起来有意义。

人是唯一寻求意义的动物,没有意义也要创造出意义来,于是才产生了哲学、宗教、艺术、文化。

那么,如果按照最广义迷信的定义,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创造意义。

那么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及其意义,是否就是一场最大的迷信?
这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香港栋笃笑开创者黄子华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喜剧演员,但他本身是哲学专业毕业的,这就使得他的很多笑料中都带着对人生的思考。

在他的所有栋笃笑表演之中,其中有一部的名字就叫做《跟住去边度(接着去哪里)》,说明了人生很多时候,都是在询问“接下来该怎么办”。

而近些年刚去世的文学美学家木心先生更是说过:生命,就是时时刻刻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或许,某种程度来说,我们每个人在人生中寻找的意义,本质上都是迷信。

13、最后的话
又是陷入一个两头摸不着的境地。

本来想说明迷信的坏处,从而破除迷信。

但发展到最后反倒把整个人生意义都搭进去了。

这似乎是个没有办法的事情。

曾有个逻辑学家说过“逻辑一惯性是所有人生哲学的软肋”。

说的就是所有的搭建起来的有意义的东西本质上都是在为无意义的本体而服务的。

关于这个话题估计永远没有能够获得最终解答的答案。

这是悬于现代社会每个人生活之上的“十四无记”。

所以,我们应该抱持着“人生既是有意义的,又是没有充分意义的”思想去生活,将自我设立并追寻的人生意义是否属于迷信这一想法的两端都装进心中去看待生活。

只有将这些
矛盾的内容都包容于身上。

才不会让思想囚于某一极端的理论,让生活囚于某种形式的生活。

毕竟,菲茨杰拉德曾说过: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头脑中能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但仍保持行动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