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认知理论、人格理论和行为动力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形成对现代心理学体系的完整认识;
2.能运用本章阐述的心理学原理解释有关的心理现象;
3.根据本章阐述的有关心理学原理,能对有关教学活动提出一般性建议。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章涉及心理学最基础的理论架构,所有知识点均需认真学习。其中,第一节中的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内容和第二节中的气质、性格的内容,以及第三节的所有内容须重点掌握。
2.本章的难点主要是第一节的认知理论概述和第二节的人格理论概述。
三、教学时间
本章教学需9课时。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
本章教学内容除个别内容有特别要求外,均须以讲解为主。
第一节认知理论
一、认知理论概述(讲解时重点阐述)
二、注意
三、感觉和知觉(感觉部分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四、表象和想象(本目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五、记忆
六、思维
第二节人格理论
一、人格理论概述(讲解时可点到为止,不必展开)
二、气质
三、性格
第三节行为动力理论
一、需要
二、动机
第一节认知理论
一、认知理论概述
(一)认知
“认知”是心理学界普遍使用的一个心理学术语,但是国内外心理学家在使用“认知”一词往往含义不同。一般认为,认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与认识的含义基本相同,指个体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形式,把握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狭义的认知与记忆含义基本相同,是指个体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对认知活动的研究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Encoding & Coding)、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
2、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是个体习惯化的信息加工的方式,又称认知方式。
3、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导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技巧或窍门。
4、元认知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认知。
(二)认知心理学
1、认知心理学的含义
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人的认知活动的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分支。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类比为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2、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认知心理学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认知活动、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等。
(三)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兴起
认知心理学兴起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这是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
二、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1、注意的含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2、注意的特点
注意有两个基本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特点,即指向性和集中性。
指向性就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集中性使个体的心理活动不仅离开无关事物,而且对无关的活动进行抑制。通常注意的集中性有两种含义。广义的集中性是指相关的心理活动集中于一定的对象上;狭义的集中性是指同一心理活动集中于一定的对象上。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
3、调节功能
(三)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维持注意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引起人的无意注意的刺激物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刺激的强度越大,越易引起无意注意。二是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差异越显著,越易引起无意注意。三是刺激的变化。活动的刺激比静止的刺激更易引起无意注意。四是刺激物的新异性。新异的刺激比熟知的刺激更易引起无意注意。
个体的主观状态中的许多因素影响着无意注意的产生。其中,个体的需要和兴趣是最主要的。能满足个体的需要,符合个体的兴趣的事物就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此外,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精神状态也可促进无意注意的产生。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例如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观察两种相似植物的特点时所表现出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是一系列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对活动任务的认识。活动任务越明确,对活动的意义的理解越深刻,就越能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二是对活动的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个体对活动结果的兴趣。间接兴趣越浓厚,就越能集中注意。三是个体的意志努力。个体克服各种不良刺激的干扰,抵御各种诱惑,需要付出艰苦的意志努力。四是对活动的精心组织。很好地组织各种活动可以防止因单调而产生疲劳、分心。
3、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形成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对活动浓厚的兴趣。二是活动的自动化。
(四)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与之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
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活动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活动都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三、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觉察。
通常,感觉能力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所谓感觉阈限是指引起某种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激量。感觉能力与感觉阈限成反比,感觉阈限越大,感觉能力越差。
人的感觉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
2、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1、感觉的种类
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
视觉是个体对光波刺激的觉察。我们感觉到的客观事物都是有颜色的。人类对颜色的视觉具有色调、明度、饱和度三种特性。
听觉是个体对声音刺激的觉察。人类的听觉具有音调、音响、音色三种特性。
2、知觉的分类
按照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不同,可以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按照知觉所凭借的感觉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另外,我们把知觉印象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知觉称作错觉。
(三)感觉现象
1、感觉后象
当刺激对感官的作用停止以后,我们对刺激的感觉并没有立即停止,而是继续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这种现象叫感觉后象。
感觉后象可以使我们对断续出现的刺激产生连续的感觉。当然,这种断续刺激的出现必须达到一定的频率。
2、感觉适应
当刺激持续地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适应。
3、感觉对比
当同一感官受到不同刺激的作用时,其感觉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对比。
(四)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意义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力图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意义性(又称理解性)。
2、知觉的完整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倾向于把零散的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在完整性的知觉中,对象内部的关系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