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季风和中国主要天气过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北部( 5 月第 4 侯 到6月第2侯)
850 hPa 340K等值线平均位置的时间变化 1971-1980年的平均位置
(2.2) 冬季季风
亚洲冬季风最显著的地区是中国的东岸,影响范围经南海到马来 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一带。在 700hPa以下这里盛行强的偏北或东北风 。印度冬季风也相当明显,在孟加拉湾北部有明显的北风分量,这 相当于那里的干季。
早。
亚洲夏季风建立的平均日期
中国夏季风的进退不是连续的,而是阶段性的。确定季风
的进退,除了根据雨季和风向的变化以外,还可以根据地面、 850或 700 hPa上特定数值的等 θse线的变化来表示。如果用
wenku.baidu.com
850 hPa的340K位温等值线 代表季风气团的前锋,则有三次突
然的北推和四次静止时段: 5月第4侯到 6月第2侯:华南北部(华南前汛期)
越赤 道的 低空 急流 的逐 月路
径
(2)季风槽和季风低压
季风槽是北半球夏季全球赤道槽的一部分。在地面图上, 槽从西非延伸至中南半岛,向上伸展可达 500 hPa,随高度向
南倾斜。季风槽由于受地形作用滞留少动,槽的位置大致与相
对雨量最小区和雷暴频率最大区一致。 每年6-9月的夏季风期间在孟加拉湾北部生成的一种低 压称为季风低压。它和其他热带扰动一样,向西移动,生命期 为3~5天,平均每月生成2个。
郭其蕴(1983):
采用 10N~50N内各纬度上月平均 110 E海 平面气压与 160 E海平面气压差,定义了东亚季 风指数。
施能等(1996):
对郭其蕴的方法作了改进,用东亚纬向海陆之
间的气压梯度大小作为东亚强度指数,具有较好
的表征能力。
还有其他定义方法……
o 季风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l)盛行风向随着季节变化而有很大差异,甚至接近于 相反。如冬季盛行东北气流 ( 华北 - 东北为西北气流),夏季 盛行西南气流(中国东部一日本还盛行东南气流)。
可达成 25~50 m/s, 1972年 10月 3日观测到 63 m/s的极大值。
这支急流一年四季都存在, 但冬季只在南半球出现,到 4月才越过赤道。它 起源于南半球的马斯克林高压 ( 中心 位于30 S,50 E 附近),2月开始北移, 6月到达东非高原,然后折向东 沿索马里海岸进入阿拉伯海,直至印度西海 岸。6-8月期间位置稳定,强度达到最强。10月初,这支气流又撤回南半球 ,而且强度也显著减弱。
展,从单纯表示风向的季节性反转,扩展到表示几乎与亚洲、澳大
利亚和非洲的热带、副热带大陆,以及毗邻的海洋地区所有的天气 年循环相关的现象。 南亚是著名的季风区,季风的各种特征在这里表现得最明显。季 风对我国大气和气候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认识和掌握它的特
征及其变化是十分必要的。
一、亚洲季风系统概述
2 低频振荡与季风活动
低频振荡(变化)到 80年代才为人们普遍重视, 目前公认的大气低频振荡有两个频带
a 10-20天(准双周)和
b 30~60天(40~50天,30~50天,准 40天)两个周期段。
由于它们的周期比大气长波的周期(7天左右)长,频率低,因此称为 大气低频振荡,也称季节内变化。
大气低频振荡同长期天气变化和短期气候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系 列的资料分析表明,大气中的低频振荡以热带地区较为显著,尤其在南亚
2.3 季风扰动系统 夏季风期间季风地区除了像青藏高压、热带东风急流 这些行星尺度的天 气系统外,对季风区天气直接有关的主要大尺度天气系扰动有:
(l)越赤道气流与低空急流 索马里低空急流是北半球夏季的一支著名的低
空急流,它与西南季风的活动有着密切关系。这支急流长约 800-900 km,
宽约300 km,厚约 1 km。 7月平均最大风速在 15 m/s以上,逐日最大风速
(a)1 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和风场
向的不均匀性 ,
而 且 呈现 出 一 个 个 巨大 的 闭 合高、低压系 统 , 称为 永 久 或 半 永久 性 活 动中心。长年
存 在 的活 动 中 心 称 为永 久 性 的 , 而有 季 节 变 化 的则 称 为 半永久性的。
(b)7 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和风场
和东南亚季风区,它们的相对位相和振幅能够确定特定年份季风降水的特
征。 夏季风建立以后,季风环流系统经历着加强与减弱、东西向或南北
向移动的准周期振荡,这与大气低频振荡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表明:30-60天低频振荡具有全球尺度,纬向波数为1,并且对流层
上层和下层的纬向风有反向关系。这种低频振荡的存在可能与印度洋和西太
6月第4侯到 7月第1侯: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的梅雨期)
7月第 2侯到 7月第4侯:黄淮流域 (黄淮雨季)和 7月第5侯到 8月第2侯:华北(华北雨季)。 上面夏季风和雨带的三次北跳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 密切相关,尤其与高空行星锋区西风急流和副热带高压的演变 有关。
华北(7月第5侯 到8月第2侯) 黄淮流域(7月第2 侯到7月第4侯) 长江流域(6月第4 侯到7月第1侯)
冬季风的建立一般在 10月中旬,这正是亚洲大陆高压加强,寒
潮首次侵袭到华南沿海以至东南亚的时候。这时,南亚地区大气环 流正处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时期,热带和副热带的高低空流场急剧地 从在季环流型向冬季环流型过渡,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冬季季风逐 渐建立起来。
五个冬季(1980-l984年 12-2月) 850 hPa 经向风为北风的出现频率
南亚季风源于南半球的 马斯克林高压 ,在东非沿岸越赤道后形成索马里
急流,以西南季风形式影响印度、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地区,对印度季风糟
的形成和季风降水有很大的影响。东亚季风有它自己的成员,这支季风起源 于澳大利亚高压,在 105~125E 附近越过赤道以后,在南海、西太平洋地区
也成为西南气流,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形成ITCZ。副热带高压
亚洲冬季季风和夏季季风成员
夏季季风 马斯克林高压、澳大利亚高压和西太平 洋高压
印度北部和南海季风槽 冬季季风 西伯利亚高压 印度尼西亚季风槽
东非越赤道低空急流、南海低空急流、副 热带西南低空急流
印度北部、南海地区和江淮流域的降水和 云覆盖 对流层上层的青藏高压 热带东风急流
对流层低层季风涌升
马来西亚南部和印度尼西亚的降 水和云覆盖 对流层上层的南亚高压 副热带西风急流
涡度最大值在70O~500 hPa; 最大水平风速出现在600 hPa高度上; 最大上升运动偏向扰动的西南方,这个地区上升运动强,降水量较大; 扰动基本上具有副热带性质,生成纬度在 20 N,500 hPa以下是冷心 500~300
hPa是暖心;扰动是准静止的,可静止3~7天,在地面表现为西南气流中的一个
克林冷源,维持了印度季风槽的上升支和南半球的下沉支,
组成印度季风系统的季风经四环流;而南海和东亚大陆的 热源与澳大利亚的冷源,维持了南海和西太平洋ITCZ的 上升支和澳大利亚的下沉支,从而组成了东南亚季风系统 的季风经圈环流。因此,这是两支相互独立的季风子系统, 它们的分界线大约在100E附近。
另一方面,这两支季风子系统又共存于一个大季风环流区内,
又是相互作用的。
印度南部西南季风加强延伸,可以影响到南海、西太平洋地区,
加强那里的西南气流;而南海热带低压或台风西移可以引起孟加拉
湾低压的发展,最后影响印度季风。 研究还表明:东亚夏季风又可划分为 南海一西太平洋夏季风和中
国大陆东部一日本副热带 两个相互独立的东亚夏季风子系统 。可见
,东亚夏季风完全不同于印度夏季风,并不是单纯的热带季风,而 是具有热带季风和副热带季风的双重特性。
东亚季风环流系统与印度季风的关系的研究成果,突破了长期以
来东亚夏季风从属于印度夏季风的观点,对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具 有重要意义。
2.2 冬季季风 亚洲冬季风起源于西伯利亚高压,当高压离开源地向南爆发时,在其 东侧和南侧可产生很强的北风和东北风,这就是冬季风。
这种强北风和东北风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非地转运 动有关。当东北季风向南流向南海及印度尼西亚一带时, 可形成冷涌,最后流入到赤道槽内,加强那里的对流和 降水。
南侧的东南气流向北又变成西南气流,与北方冷空气活动配合,在长江流域 形成梅雨锋。为区别不同的季风气流的来源,将与越赤道气流有关的季风气 流称为热带季风,而与副热带高压有关的季风气流称为副热带季风。
在高空,这两支季风环流都伴有较强的偏东气流,虽然东 亚地区偏东气流强度比印度上空的弱,但越赤道的经向风 强度比印度洋西部强。再从大气热源的分布看,两个系统 各有一个巨大的热源中心位于北半球,各有一个冷源中心 位于南半球。孟加拉湾热源和青藏高原热源与南半球马斯
季风低压是一种强热带扰动,水平范围约 1500 km,垂直
范围约 8 km,涡旋的中心气压为 980 hPa,水平风速 20 m/s 以上。
(3)对流层中层气旋
对流层中层气旋主要出现在阿拉伯海北部,有时在孟加拉湾地区。气旋最强 的环流在 700 ~300 hPa 之间,在地面和200 hPa常常看不到闭合环流,水平尺度 是 1000 km,垂直尺度约 6 km,这种气旋可产生大量降水。概括起来主要特征:
1 季风的定义 Ramage ( “Monsoon Meteorology”, 1971): ① l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变化有120o;
Webster (“Monsoons”,1987): 冬、夏风向的季节性 反转和干、湿期的季 节性交替出现。
② l月与7月盛盛行风向的平均频率超过40%; ③至少在1月和7月中有一个月的平均合成风超过3m/s ; ④在5 经纬度矩形内,这两个月份中每个月气旋与反气 旋的交替出现至少每两年一次。
Monsoon cloud below Tengboche(India)
第六篇 亚洲季风和中国主要的 天气系统
季风是一个古老的气候学问题,季风一词起源于阿拉伯语
“ mansim”,意思是季节(season)。
早期人们用季风来表示印度洋特别是阿拉伯海沿海地区地面风向 的季节性反转,即一年中半年吹西南风,而另半年吹东北风。随着 人们对季风认识的不断深入,原有季风的概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扩
2.1 夏季季风 陶诗言等(1987)通过对亚洲冬季风系统特征的分析,注意到东亚地区的季 风与印度季风之间不仅组成的成员不尽相同,而且其变化的特征也有明显的 差异,首次提出东亚季风系统的新概念,即夏季亚洲存在着既相互独立又相 互作用的两支季风子系统,即南亚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
一方面它们的来源、季风成员及其影响的地区是不同的。
(2)两种季风各有不同的源地,因而气团性质有根本的 不同,如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湿润。
(3)能给天气现象造成明显不同的季节性差异,如雨季 和旱季、冬季和夏季的明显对比。
季风区的划分
2 季风的主要成员
季风环流系统有若干个成员组成,而且夏季风环流 系统要比冬季风环流系统复杂得多。
亚洲夏季季风向和冬季季风系统示意图 实线 表示低层系统,虚线 表示高层系统
为了定量描述季风及其强弱,Webster等(1992)从环流变化角度出发,定 义了一个大尺度南亚季风指数: 即利用 40~110E, 0~20N 低纬度热带区域平均 850 hPa和 200 hPa纬 向风切变(U850-U200),指数值大于零表示夏季风,小于零表示冬季风。
(l)平均低层环流
由于地面 地 形 及海 陆 差 异 的 作用 , 平 均 海 平面 气 压 场 环 流分 布 表 现 为 沿纬 圈 方
弱槽; 湿静力稳定度垂直结构表明,中层以下的大气很不稳定,有利于深对流发展。
在500 hPa上的扰动区非常潮湿,水汽主要由阿拉伯海的积雨云从下层输送上 来,同时也顺着高层东风气流从孟加拉湾子流过来。
二、亚洲季风活动与低频振荡
1 季风的爆发和建立
(1.1)夏季季风
雨带活动是东亚和南亚地区重要的气候特征,它与夏季风进退 关系密切,对某一地区而言,雨带的停留则造成该地区的雨季。根 据雨季和风向的变化,可以定出亚洲夏季风建立的平均日期线。夏 季风建立过程开始于五月中旬前后,这时南亚和东亚夏季风往往有 一次爆发过程。并在热带地区是从南海、中南半岛向印度半岛推进 ;在中国东部则由华南向华北推进,而西部则从孟加拉湾和缅甸向 北推进,整个过程历经两个月,而且东亚季风似乎比南亚季风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