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_冯升波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进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1989年联大通过第44/207号决议,要求UNEP和WMO共同 进行气候变化公约谈判的准备工作。1990年8月IPCC撰写 了第一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并完成了对气候变化框架公 约要素的拟订。随后,UNEP和WMO举行政府法律专家组 会议,着手公约谈判的实质性筹备工作。1990年12月,联 大通过第45/212号决议,决定在联大的主持下成立政府间 气候变化谈判委员会,在UNEP和WMO支持下谈判制定一 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 会议前完成谈判。公约的谈判是里约环发大会筹备过程的 重要组成部分。 经5次会议,历时17个月, 1992年5月9日政府间气候变化 谈判委员会在纽约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 约于里约环发大会期间开放供出席会议的各国签署,并于 1992年6月20日至1993年6月19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供各国 签署。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生效,目前共有194个缔约方。
13
不确定和几个重大问题的认知
全球和中国气候是否显著变暖了,如果明显变暖其原 因什么? 全球和中国的降水量是否发生了显著变化,如果变化 明显其原因什么? 全球和中国的极端气候事件是否增多了? 大气中温室体浓度是否显著增加了?如果是原因是什 么? 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全球温度 上升? 太阳和火山活动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地球气候?
29
应对气候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 位显著提升
应对气候变化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逐步建
立: 2007年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 2008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应对气候变 化司 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相继成立了应对气候 变化职能机构 新组建了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
30
应对气候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 位显著提升
第五期中日技术合作气候变化领域公众参与和能力建设培训班,肇庆
应对气候变化: 基础知识和宣教工作
冯升波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2013年12月18日
内容
全球变暖的科学认知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进程 应对气候变化国内行动 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 低碳发展重点领域 低碳宣教和公众参与
2
全球变暖0
CDM项目
21
CDM项目
22
气候谈判
《巴厘路线图》 《哥本哈根协议》 德班平台
23
华沙会议
会议在“德班平台”、资金、损失和损害三个核心议 题上都做出决定,取得了“大家都不满意,但都能接 受的结果”。会议为明年的利马会议、后年的巴黎会 议制定一个新的全球协议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31
应对气候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 位显著提升
应对气候变化对各部门和行业相关工作的
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加强: 围绕实现我国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 动目标,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大优化产业结 构、淘汰落后产能、节能提高能效、发展 可再生能源、增加森林碳汇等工作力度, 在出台的相关规划和政策文件中,将积极 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政策依据,提出了 相应目标任务。
9
第2次IPCC评估报告(SAR)
这次报告确认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进一步增加,为 了要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需要大力减少温室 气体的排放。观测表明温度已上升到1860年以来的最 高水平。用于进行预估的气候模式能力有所提高,特 别是考虑了硫化物气溶胶和平流层。一个重要的结论 就是“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可以识别的”,虽然 信号尚隐没在大量自然变率的噪声之中。气候模式有 较大改进,并提出了瞬时气候响应(TCR)的概念。
25
应对气候变化国内行动
应对气候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 位显著提升
应对气候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
位显著提升 低碳试点示范扎实推进 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效显著 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27
应对气候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 位显著提升
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10
第3次IPCC评估报告(TAR)
20世纪的变暖可能是近千年最强的,1990年代可能是 千年来最暖的10年,1998年是最暖的1年。 提出6种新的排放方案:AIB,AIT,AIF1,A2,B1, B2。A的4个情景属于高排放,B的2个情景为低排放 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增如所导致的辐射强迫比气 溶胶及太阳活动等因素要大一个数量级。
5
大气CO2浓度变化
6
CO2浓度增加的原因
来自化石燃料使用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植物和土壤碳 影响所产生的CO2排放是大气CO2增加的主要来源。 自1750年以来,排放到大气中的CO2大约有三分之二 来自化石燃料燃烧,三分之一来自土地利用变化。这 些CO2大约有45%留存在大气中,30%被海洋吸收,其 余的被陆地生物圈吸收。排放到大气中的CO2 ,大约 一半在30年里被清除,30%在几百年里被清除,其余 的20%通常将在大气中留存数千年。
11
第4次IPCC评估报告(AR4)
提高了对最近50年变暖是人类活动影响可能性的评价。 缩小了对ECS的估计,确定为2.0 - 4.5℃。 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增如所导致的辐射强迫比气 溶胶及太阳活动等因素要大一个数量级。
12
第5次IPCC第一工作组报告(AR5)
FAR:“由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的显著增强,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这个增加增强了温室效应, 使平均温度上升”。 SAR:“平衡各方面的证据,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 影响是可以识别的”。 TAR:“近50年观测到的变暖可能(>66%)是温室气 体浓度增加的结果”。 AR4:“20世纪中叶以来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增加很可 能(>90%)是由观测到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造成的”。 AR5:“非常可能(> 95%)人类对气候的影响可以 解释一半以上1951 - 2010年全球平均温度的上升”。
32
低碳省市试点
应对气候变化总体思路和工作任务逐步明
确: 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2011年:《“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工作方案》 2012-2013:《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2013-2020年)》、《国家适应气候变 化战略》、《国务院关于加强应对气候变 化工作的决定》 应对气候变化法和低碳发展宏观战略研究
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面的政策性 文件,对今后我国要采取的减缓适应行动 和达到的目标进行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 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纲领性文件
28
应对气候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 位显著提升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重大政策导 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中央政治局先后于2008年6月和2010年2月两次组织以 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的集体学习。 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 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 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比 2005年分别增加4000万公顷、13亿立方米。 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 二五”规划《纲要》,把“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作为重要内容,单独成章,确定了“十二五”时期碳 强度下降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 到11.4%、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等约束性指标。
16
公约的主要内容
公约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避免气 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水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 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争取到 200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回归到1990年水平。考虑到 发展中国家的优先和压倒一切的紧迫任务是实现经济 社会发展和消除贫困,公约没有为发展中国家规定约 束性温室气体减限排义务,只是原则要求发展中国家 采取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公约还规定, 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 发展中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履行公约义务取决于发达 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的程度。
7
第1次世界气候大会(FWCC)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科学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社 会的普遍关注。1979年在日内瓦召开了第1次世界气 候大会。共400余人参加了为期两周的大会,揭开了 全球气候变暖研究的序幕。会议对人类活动可能造成 气候变暖向全世界发出了警告。从科学上讲,FWCC 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首次正式指出当大气中CO2浓 度加倍时,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 - 4.5℃。 1988年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 署(UNEP)联合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即 IPCC。并在1990年、1996年、2001年及2007年发表了 4份评估报告,1992年发表了补充报告。
17
京都议定书(KP)
在发达国家推动下,1995年公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做 出“柏林授权”,启动了在公约框架下制定新的法律 文件的谈判进程,设立特设工作组,并要求于1997年 完成谈判。柏林授权明确规定,新的法律文件将主要 加强发达国家在2000年后所应采取的温室气体减限排 政策和目标,不得向发展中国家引入任何新的义务, 但将促进各缔约方根据公约规定所承担的一般性义务。 经两年的艰苦谈判,1997年12月11日公约第三次缔约 方会议在日本京都通过《京都议定书》。议定书于 2005年2月16日生效,目前共有192个缔约方。
8
第1次IPCC评估报告(FAR)和补充报告
由于这是第1次发布评估报告,所以对温室气体及温 室效应的原理论述较多,指出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温 室气体浓度增加,温室气体继续增加必然进一步导致 气候变暖,变暖的幅度有可能超过过去几百万年的自 然变化,而将来的回落则是缓慢的。过去百年来全球 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5℃,这与大部分模式的预估结 果一致。补充报告对此有专门的阐述,提出了第一个 排放情景。
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温度
4
CO2在增加
美国科学家Keeling1957年在夏威夷Mauna Loa建立了 大气CO2浓度观测。这是地球上最早的监测大气温室 气体的观测站,至今提供了唯一最长、最完整的CO2 观测资料。这份观测资料证实,大气中CO2在不断增 加,成为温室效应造成全球变暖的最有力证据。同时, 南极的温室气体观测站也证实了这一点。
18
议定书的主要内容
议定书规定公约附件一国家所列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 应在2008年至2012年的“第一承诺期”内将6种温室气体 的排放总量在其1990年排放水平上平均减少5%。议定书 在其附件B中为发达国家分别规定了有差别的减限排指标, 即:欧盟原十五国及列支敦士登、摩纳哥、瑞士、保加利 亚、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斯 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等十一国减排8%;美国减排7%;日 本、加拿大、匈牙利、波兰等四国减排6%;克罗地亚减 排5%;新西兰、俄罗斯、乌克兰等三国可维持1990年排 放水平;挪威可增长1%;澳大利亚可增长8%;冰岛可增长 10%。 发达国家应主要通过采取国内行动完成减排,但也可辅助 利用排放贸易、联合履约和清洁发展机制三种灵活机制。 其中,清洁发展机制是发展中国家帮助发达国家实现减排 的机制,发达国家可通过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减排项目并购 买项目产生的减排额抵消国内排放。
24
展望利马
呼吁发达国家切实承担起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进程中 的领导力,进一步兑现承诺,采取行动,尤其要在明 年提出更有力度的2020年前减排目标,拿出具体的资 金承诺数额,以此维护各方互信,提振国际社会对联 合国气候变化多边进程的信心。公约是2020年后应对 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政治、法律和道义基础,我们希 望明年各方继续遵循公约确立的公平原则、“共同但 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抓紧围绕减缓、 适应、资金、技术等公约支柱要素,推动德班平台谈 判展开正式、平衡、务实的谈判,不断扩大共识,缩 小分歧,确保谈判于2015年取得成功,以不断加强公 约在2020年后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