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中考《世界现代史》专题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中考《世界现代史》专题复习资料
1、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历二月)。
俄国首都彼得格勒。
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意义: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而且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全世界的传播,并向各国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3、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为了平定国内武装叛乱和战胜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时间:1918年开始。
内容:①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国有化;③实行配给制。
作用:集中财力、物力战胜敌人。
(2)、新经济政策:背景:遇到了新的困难和危机。
列宁认为必须改变经济政策。
1921年开始。
内容:①征收粮食税。
②工业: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③恢复商品买卖。
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新经济政策,体现了列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3)1922年底,15个加盟共和国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4、苏联的五年计划:
⒈1925年,确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1928年开始,苏联开始实施五年计划。
⒉1937年,苏联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⒊农业集体化:1927年,苏联把小农经济改造成为集体农庄。
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5、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是造成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宣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建立,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严重弊端:①经济上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妨碍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
②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
6、巴黎和会和《凡尔赛和约》
1919年1月,英、法、美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处置战败国(最主要是德国)的巴黎和会,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
1919年6月,签订《凡尔赛和约》——“凡尔赛体系”。
影响: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性质:是一场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表现:德国在海外的全部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7、华盛顿会议和《九国公约》——1921—1922年
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美、日矛盾激化)。
操纵国:美国(受惠最大)
《九国公约》:内容: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完整;维护各国在中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不得在中国谋取有损于其他国家公民的特权。
影响:名义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核心内容是确立在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还签订了《四国条约》和《五国海军条约》。
最终形成华盛顿体系
8、“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由凡尔塞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构成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国际联盟是这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质:建立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和平的新体系。
9、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1924-1929年相对稳定时期,美国尤为突出。
)
爆发:美国,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特点:①持续时间长;②波及范围广;③破坏性大
影响: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各国工农运动高涨,激起列强之间的争夺及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摆脱经济危机的方式: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
10、罗斯福新政(1933年开始)
原因: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目的: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使经济尽快复苏,调整工业(是中心措施),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特点(手段):国家加强对经济的调节与控制
作用、影响:①增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控能力;②重振了美国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
③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实质:是一种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
因而不可能彻底消除经济危机。
11、意大利法西斯: 1922年,法西斯党徒墨索里尼意大利。
12、希特勒法西斯:1933年,德国纳粹党头目希特勒。
希特勒法西斯恐怖统治:①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对象时德国共产党)。
②推行种族灭绝政策,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600万)。
③严密控制思想和文化教育;④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⑤撕毁《凡尔塞和约》,进军莱茵非军事区。
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的策源地。
13、日本法西斯化: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势力迅速抬头。
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1936年,日本成为亚洲战争的策源地。
1937年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
面侵华战争。
14、慕尼黑阴谋(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把苏台德区等地割让给德国)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强行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绥靖政策的影响:英、法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慕尼黑会议后,德国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绥靖政策的实质: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为代价,取得与德意侵略者的妥协,维护其自身的利益。
15、第二次世界大战:(1)爆发:1939年9月标志:德军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2)德国进攻苏联①苏德战争:1941年6月22日②标志:德军突袭苏联(苏联卫国战争开始)③重大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是德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3)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16、《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目的:彻底打败法西斯。
时间:1942年1月参加国:美中苏英等26国地点:华盛顿
内容:签字各国保证全力对法西斯国家作战,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意义: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1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1942年
美军的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战役的胜利,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英军的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的胜利,使德、意丧失了在北非战场的主动权。
苏军的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8、诺曼底登陆战——欧洲第二战场
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使法西斯德国陷入两面夹击,加速了德国的灭亡。
19、二战中两大会议
德黑兰会议:1943年冬,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伊朗德黑兰举行会议,确定了对德作战方针,决定1944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苏、美、英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
会议制定最后击败德国的计划,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讨论组建联合国。
20、二战的结束:柏林战役 1945年5月8日苏军攻克德国首都柏林。
欧洲战事结束。
日本投降⑴因素:①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一颗原子弹;②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消灭了日本关东军;③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开展全面反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订投降书,二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
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影响:摧毁了法西斯势力,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大战期间先进科学技术的出现,为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战争教育了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反对战争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
21二战的启示:①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②遏制霸权主义、恐怖主义;③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④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21、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第一阶段(战后至五六十年代):持续发展,经济实力急剧膨胀,成为经济超级大国。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速度放慢,出现贸易逆差。
债权国变债务国,霸主地位发生动摇。
第三阶段(20世纪80至9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率先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
22、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有利条件:①西欧工业基础雄厚,劳动者素质高;②政府实行干预经济和社会福利政策;
③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大量“美援”涌入欧洲(美国的扶持)。
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经济基本达到或超过战前水平;五六十年代经济发展迅速。
西欧经济发展最快的是联邦德国
23、欧共体:经过:①50年代,法国、德国先后建立“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②1965年,三个共同体合并,组成欧洲共同体。
③1967年,正式成立,成员国12个。
意义:促进了成员国相互交易和对外贸易,增强了企业竞争,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4、欧洲联盟(三足鼎立:美国、日本、欧盟)
1991年,欧共体签署了《马斯特里赫条约》,成立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总称《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意义: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区域一体化进程,提高了欧盟各国的竞争力。
25、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
美国在日本强制推行民主改革:政治上,废除天皇统治权,实行非军事化的国策。
经济上,解散财阀,废除企业中的封建家族式统治;实行农地改革。
美国对日政策: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削弱变为扶植。
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
26、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原因(措施):①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②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③实行国家干预的方针;④推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⑤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政府把投资主要放在发展经济上。
表现:60年代末,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经济的三大中心之一;1987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缺陷:存在着严重的对外依赖性,原料主要依靠进口,粮食自给率只有30%左右。
借鉴(启示):①要善于抓住机遇,加强国际经济联系,学习西方先进经验;②要重视引进和发展高科技;③要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完善管理制度;④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⑤要保持政局稳定和政策的连续性。
27、赫鲁晓夫改革
内容: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加强民主和法制,大规模平凡冤假错案;经济上,大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减少中央集权,增加地方自主权。
评价: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后来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由于政策上的连续失误和不切实际的提法,给苏联党和国家带来了许多问题。
最终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8匈牙利改革:50年代初,匈牙利照搬苏联模式,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受挫。
内容:1956年底,以卡达尔为首的匈牙利,开始实行改革。
结果:匈牙利的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平稳,市场较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29、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改革:提出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经济效益。
政治改革:提出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过渡,进行所谓的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
外交改革:追求苏美合作和所谓“欧洲大厦”,幻想得到西方的经济援助,实行妥协退让。
30、东欧剧变:从1989年到1992年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剧变:共产党、工人党丧失政权,各国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历史原因:长期受制于苏联,照搬苏联模式,无独立自主权。
内因: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的模式;经济困难引起政治危机;执政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外因: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
推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31、苏联解体:催化剂:“8.19”事件。
标志:《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或独联体建立)。
时间:1991年底。
原因: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②直接原因: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
③外部原因:西方国家“和平演变”。
影响:结束了战后40多年来美苏对峙的局面,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标志着东西方冷战的结束。
32、亚洲的独立:(中国、朝鲜、越南,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
(1)“二战”后,独立运动首先在亚洲高涨。
⑵1947年,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印度独立。
(3)措施: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重视教育和科技。
33、新加坡和韩国:措施:大力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被称为“70年代的奇迹”。
发展为新型工业国家。
34、沙特阿拉伯、科威特:(海湾地区)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以石油开采、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生产体系,迈入了世界上最富裕国家的行列。
35、亚洲“四小龙”: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与新加坡、韩国并称亚洲“四小龙”。
36、非洲独立:非洲的独立首先兴起于北非。
1952年,纳赛尔发动政变,推翻英国控制的傀儡政权,建立了埃及共和国。
1956年,从英法手中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90年代前期,南非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纳米比亚独立(1990年),欧洲殖民体系结束。
意义:改变了非洲的面貌,使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36、拉美国家:⒈古巴独立: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古巴革命,推翻亲美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⒉1999年巴拿马从美国人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主权。
37、1947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38、中东战争:冲突双方: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
冲突原因:领土问题;石油资源成为大国争夺的重要原因;大国的争霸介入,使该地区矛盾更加复杂;民族、宗教矛盾。
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民族矛盾;领土和宗教争端;大国的干预等。
39、海湾战争:1991年,在联合国支持下,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发动了打击伊拉克的战争,伊军溃败,伊拉克被迫无条件接受联合国决议,战争结束。
40、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目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含义:美国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被称为“冷战”政策。
具体表现:政治上——提出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针对欧洲;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资本主义阵营)和华沙条约组织(社会主义阵营)。
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北约(1947年)、华约(1955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建立,标志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冷战”结束的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华约解散,两极格局终结,打破了雅尔塔体系。
41、美苏争霸:⑴第一阶段:50年代后期~60年代中期,美强苏弱。
⑵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苏联加强了对外扩张,美国转攻为守。
⑶第三阶段:80年代,美国重新对苏联采取强硬的方针,苏联转入全面收缩。
⑷影响:给世界和平带来巨大影响。
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使世界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41、科索沃战争:(1)1999年,美国为首的北约以维护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境内科索沃省的“人权”为幌子,避开联合国,对南联盟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狂轰滥炸。
(2)南联盟丧失了对科索沃的控制权。
科索沃战争是首次不经过联合国安理会授权采取的军事行动。
(3)科索沃战争是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目的是加强控制巴尔干。
42、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后,世界形势总特点是走向缓和。
但并不安宁,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进入新旧交替、向多极化过渡的时期,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一超指美国,多强指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世界人民面临的重大任务。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43、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⑴原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美国对世界经济控制能力削弱。
⑵具有全球性影响的主要是美国、欧盟和日本。
⑶当今世界经济领域的区域性集团:欧盟(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区域性集团)、东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等。
4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原因: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
⑵三大趋势(表现):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国际化的趋势。
⑶三大支柱: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起着主要作用。
45、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技术、生物工程四
大领域。
生物工程核心是基因工程(又称遗传工程),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特点:最突出的是技术革命群体化、科技社会化和发展进程高速化。
影响:①使人类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到来的时代称为“知识经济时代”。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软件产业的兴起是知识经济开始形成的标志。
)②进一步扩大了国家间的经济差距,国际经济格局得到调整。
③随着科技的进步,大批新型产业的兴起,人类的日常生活得到改善。
④科技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军备竞赛等问题,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
46、小说:美国德莱塞《美国的悲剧》
绘画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和《和平鸽》等。
音乐爵士乐起源于非洲,发展地:美国南部
电影:美国的好莱坞——世界电影之都,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奥斯卡金像奖世界最有名电影奖。
2019-2020年中考《世界近代史》专题复习资料
一、文艺复兴
1、兴起国家:意大利
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3性质:反封建教会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4代表人物:但丁意大利《神曲》文艺复兴的先驱达.芬奇意大利《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哥白尼波兰提出“太阳中心说”奠定近代天文学的基础
二、新航路开辟
1、人物与事迹:哥伦布意大利人向西横渡大西洋,到美洲。
达.伽马葡萄牙人开
辟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证明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2、影响:为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开辟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世界有孤立、分散开始走向整体。
2、比较《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
3、华盛顿和拿破仑:
华盛顿:美国独立战争领导人;大陆军总司令。
主持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美国历史上第一任总统。
华盛顿对美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拿破仑: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开始统治法国,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他对内巩固资产阶级政权,颁布《拿破仑法典》;对外多次打败反法同盟,扩大法国疆域。
他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进步思想(积极);但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消极)。
4、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棉纺织业展开;1765年哈格里斯夫发明珍妮机,标志工业革命开始。
瓦特改良蒸汽机,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铁路交通迅速发展。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促进了远洋航行。
大机器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标志工业革命完成。
5、三角贸易:
非洲(黑人奴隶)
评价:给非洲带来深重灾难,使非洲散失上亿精壮人口,造成非洲贫穷与落后;殖民国家赚取大量血腥钱,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促进美洲的开发。
6、克莱武:是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典型代表,殖民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
重要条件。
7、波利瓦尔: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章西女王:19世纪上半期,印度民族大起义,反抗英国殖民统治,是大起义中的女英雄。
10、美国南北战争:
(1)根本原因:南方黑人奴隶制的存在,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1861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内战的导火线。
(3)领导人:林肯(4)扭转战争的两个法令:《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作用:调动了广大人民尤其是黑人奴隶的积极性,鼓舞了人民的革命热情,扭转了战争的局势。
(5)历史意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1、两大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1)根本原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时间:1861年(3)领导:亚历山大二世(4)内容:农奴成为自由人,可以花钱高价赎买一份土地。
(5)性质:沙皇政府推行的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
(6)评价: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成为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7)局限: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日本明治维新:
(1)领导人:明治天皇。
(2)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内容:政治上:废除封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创办近代企业,引进西方技术;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
军事上:改革封建军制,建立近代化军队。
文化上: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
(4)评价:是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12、英国宪章运动:英国工人阶级提出了以争取普选权为中心内容的《人民宪章》,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只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13、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联合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1)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巴黎公社被法国政府残暴镇压,史称“五月流血周”。
(2)《国际歌》欧仁鲍狄仁埃作词,底盖特作曲。
14、第二次工业革命:
(1)开始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
(3)代表人物:美国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碱性电池等,被称为“发明大王”。
(4)交通工具:186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研制了第一辆三轮汽车,1913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发明了汽车装配生产线,成了“汽车大王”。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15、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三国同盟:德,意,奥。
三国协约:英,法,俄。
(3)性质: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16、第一次世界大战:
(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1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刺死,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
作用:成为一战的导火线)
(2)开始:1914年。
结束:1918年(3)重要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最为惨烈),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4)性质:是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战争。
17、近代著名科学家:
牛顿英国提出了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达尔文英国写成《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论观点。
爱因斯坦德国提出相对论。
18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伏尔泰强调天赋人权,批判天主教会,认为私有财产是神圣。
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论法的精神》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卢梭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提出“人民主权”思想和社会契约学说。
19、莎士比亚英国作品《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评价: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评价:“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宁
20、凡高荷兰《向日葵》评价:印象派画家的代表。
巴赫德国评价:音乐之父
贝多芬德国《英雄交响曲》《致爱丽丝》评价: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