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转换层高层结构设计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比一般情况适当降低 带托墙转换剪力墙结构和带托柱转换层的筒体结构 8度不宜超过3层;7度不宜超过5层,6度适当提高 γ e1≥0.5,宜=1 转换层在1、2层 转换层上下刚度比 γ e2≥0.8,宜=1 转换层在2层以上 γ e1≥0.6 1,落地剪力墙和筒体底部墙体应加厚。 2,框支层楼板不应错层布置。 3,落地剪力墙和筒体的洞口宜布置在墙体中部。 4,框支剪力墙转换梁上一层墙体内不宜设置门洞,不宜在中柱上方设门洞。 布置要求 5,长矩形平面建筑中落地剪力墙的间距 l≤1.5B且 l≤20m(B为楼盖宽度)。 6,落地剪力墙与相邻框支柱的距离不宜大于10m。 7,转换梁上部墙体与梁应对中心线,否则必须计算墙与梁偏心产生的扭矩。 8,转换层上部的墙、柱宜直接落在转换层的主结构上。当布置复杂导致次梁转换 时,应进行应力分析,按应力校核配筋,并加强配筋构造措施。 非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 三级 抗震等级 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 一级 框支层框架: 一级 混凝土强度等级 框支梁和柱、转换层楼板、落地剪力墙在转换层以下的墙体均不应低于C30。 1,位移比控制见《抗规》3.4.2、《高规》 4.3.5及相应的条文说明 2,刚度比控制见《抗规》3.4.2、《高规》4.4.2及相应的条文说明 3,周期比控制见《高规》4.3.5及相应的条文说明。 4,剪重比控制见《抗规》5.2.5、《高规》3.3.13及相应的条文说明。 关于计算的一般 5,刚重比控制见《高规》5.4.1和5.4.4及相应的条文说明。 要求 6,层间受剪承载力比控制见《抗规》3.4.2、《高规》4.4.3及相应的条文说明。 7,至少应采用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结构分析软件进行整体分析。 8,应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转换结构进行局部比冲计算。 9,整体结构应进行弹性时程分析补充计算;宜采用弹塑性静力或动力分析方法验算 薄弱层弹塑性变形。 1,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范围取框支层加上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墙肢总高度的 底部加强部位 1/10二者的较大值。 2,转换层上部两层剪力墙属底部加强部位,其抗震等级为一级。 1,宽度不宜大于框支柱同方向的宽度,不宜小于其上部剪力墙厚度的两倍和400mm。 2,高度不小于计算跨度的1/6。可采用加腋梁。 3,剪压比:无地震作用组合时为0.20;有地震作用组合时为0.176。 4,上、下部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50%。 5,纵向受力钢筋肢距不应大于200mm,且不小于80mm. 6,偏心受拉的框支梁,其支座上部纵向钢筋至少应有50%沿粱全长贯通,下部纵向 转换梁 钢筋应全部直通到柱内。 7,沿梁高应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6mm的腰筋,且每侧的截面面积不 应小于梁腹板截面面积的0.1%。 8,支座处(离柱边1.5倍梁高范围内)箍筋应加密,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 大于100mm,最小面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2ft/fyv;跨中非加密区箍筋直径同加密区, 间距不大于200mm。 9,框支梁不应采用弯起钢筋,不宜有接头,有接头时应采用机械连接接头。
项目 设防烈度 建筑高度 结构形式 转换层位置
设计要求 7、8度时不应再有加强层,错层和连体结构
1,截面宽度不应小于450mm;高度不宜小于框支梁跨度的1/12,不宜小于柱截面宽 度,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2,轴压比不大于0.6,有各项调整变化见《高规》表6.4.2的注。 3,剪压比无地震作用组合时为0.20、有地震作用组合时为0.176。 4,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1.2%;且配筋率不宜大于4.0%(不应大于5%);纵 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且不应小于80mm。 5,框支柱在上部墙体范围内的纵向钢筋应伸入上部墙体内不少于一层,其余柱筋应 框支柱 锚入梁内或板内。 6,配箍特征值应比《高规》表6.4.7规定的数值增加0.02,且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应 小于1.5%。 7,应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直径不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100mm和6倍纵 向钢筋直径的较小值,并应沿柱全高加密。 8,纵向受力钢筋在框支层内不宜有接头,若需设置,宜设在离节点区700mm以外的 楼板面区段,接头率不应大于25%;宜用机械连接或焊接。 1,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截面最小厚度取H/16或200mm的较大值。 2,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墙肢轴压比最大值为 0.5。 3,底部加强部位墙体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3%,钢筋间距不 应大于200mm,直径不宜小于10mm,不应小于8mm。 4,底部加强部位墙体两端宜设置翼墙或端柱;应按《高规》第7.2.16条的规定设置 约束边缘构件。 落地剪力墙 5,落地剪力墙不宜开洞,如需开洞,则应开规则小洞且布置在墙体中部,以形成开 小洞剪力墙或双肢剪力墙。 6,当落地双肢剪力墙的轴向压应力≤0.2fc及剪应力>0.15fc时,为了防止剪切滑 移,在墙肢根部可设置交叉斜向钢筋,斜向钢筋宜放在墙体分布筋之间,采用根数 不多的较粗钢筋,一端锚入基础另一端锚入墙内,锚入长度为laE。斜向钢筋面积一 般按承担底部剪力设计值的30%确定。 1,矩形平面建筑的框支转换层楼板应按《高规》公式(10.2.18-1)、公式(10.2.182)进行截面剪力承载力验算。 2,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应双向双层配筋,且每层每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 转换层楼板 0.25%,楼板钢筋应锚固在边梁或墙体内。 3,箱形转换结构的上、下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板配筋时除应考虑弯矩计算 外,尚应考虑其自身平面内的拉力、压力的影响。 4,与转换层相邻楼层的楼板也应适当加厚。 1,转换层的地震剪力增大系数 1.15 2,薄弱层的地震剪力增大系数 1.15 3,框支柱地震剪力标准值:框支柱所受剪力之和应取基底剪力的30%,框支柱不多 于10根,每根框支柱所受剪力应至少取基底剪力的3%。 4,底层柱下端弯矩以及与转换构件相连的柱上端弯矩增大系数 1.5(角柱:1.65) 5,其他层框支柱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1.4(角柱:1.54) 结构内力调整 6,框支柱由地震产生的轴力增大系数 1.5 (一般均由软件 7,框支柱剪力(实际是弯 底层柱以及与转换构件相连的柱:增大1.5×1.4=2.1 完成) 矩和剪力增大系数的乘 (角柱:2.31) 积) 其他层柱:增大1.4×1.4=1.96(角柱:2.16) 8,转换构件由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计算内力增大系数 1.5 9,框支层一般梁的剪力增大系数 1.3 10,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弯矩增大系数 1.5 11,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剪力按各截面的剪力计算值乘以增大系数 1.6
规范条文
Hale Waihona Puke Baidu附录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