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煤矿开采地质条件收集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采掘过程中的处理方法:
(1)对岩墙的处理: a、岩墙沿倾向或斜交方向分布,重开切眼。 b、沿走向分布较大的岩墙,将工作面分成上、下两个小面回采。 (2)对岩床的处理: (1)对大片岩浆分布区,采区、工作面布置时要设法避开。 (2)对串球状侵入体,工作面可直接推过。 (3)对于厚煤层中部的侵入体,可进行分层回采。
断裂构造对煤层厚度影响不大,只是断层附近的煤层有一定影响
构造挤压引起煤层厚度变化的特点:
a、由于夹矸与煤层混杂,造成灰分增高。 b、顶、底板岩层不完整,裂隙发育,有时与煤互相穿插。 c、在煤层增厚与变薄区,煤层结构遭到破坏,煤呈鳞片、粉沫状。 d、沿煤层走向或倾向,煤层增厚带或变薄带交替出现。
褶皱引起煤厚变化
3)断失翼煤层的寻找:
(1)层位对比法: (2)构造形迹判定法:
是指根据与断层伴生和派生的小型和微型构造来判断断层性质 的一种方法。
a、牵引褶曲
断层引起的牵引褶曲
b、羽状节理:分布在断层一侧或两侧,与断层面斜交呈羽状排列
的节理,它是由断层两盘相对运动位移产生的局部应力场的产物。
羽状张解理:T断层面呈45°,锐角尖端指示本盘运动。
羽状节理: S1与断层面近直交,锐角不稳定;
S1
S2夹角15°以下,锐角尖端指示 T
本盘运动。
S2
C 擦痕、阶步:
阶步由缓到陡或陡坡的倾向指示对盘运动
(3)规律类推法
故居已掌握的该区的发育特征和规律,
确定断层性质,指明断失翼煤层寻找方
阶步
向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开采时间长,资料丰富的矿井。
(4)生产勘探法
3、陷落柱的判别标志
• 煤、岩层产状发生变化 • 裂隙和小断层增多 • 煤出现风氧化现象 • 煤层中挤入破碎岩块 • 地下水涌入量增大
4、陷落柱的观测与探测
• 陷落柱的形状、大小、 • 陷落柱的柱体物质 • 陷落柱与围岩的接触面
5、陷落柱的探测:
1、钻探:目前生产矿井常用的手段之一。 2、巷探:小断面的巷道。 3、物探:1)仪器:无线电波坑道透视仪——坑透仪。
6.1.3.2 喀斯特陷落柱的判断与处理
岩溶塌陷:在石灰岩等可溶性岩层地区,由于地下水的 溶蚀作用而产生的塌陷现象。 1、成因:
岩溶发育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
(1)有可溶性岩层存在; (2)可溶性岩层透水; (3)水具侵蚀性; (4)水要流动
2、井下遇陷落柱前的预兆: 1)煤岩层产状变化,向中心倾斜 2)裂隙增多 3)小断层发育 4)煤被氧化,光泽变暗 5)瓦斯增加
• 瓦斯增加大显驼峰,滴水淋水或涌水,反常现象放在心, 综合起来再确定,以防“草木皆成兵”。
2)断层的观测:
(1)断层位置:通过测量点确定断层位置,边投绘到巷道平面 图上。若断层成组出现,应分别测定各断层面位置,并确定主断 层面。 (2)断层面特征:包括断层面形态特征、擦痕。 (3)断层带特征:断层带的宽度及带内构造岩。 (4)断层两侧煤岩层层位、产状、伴生及派生构造。 (5)断层产状与断煤交线测量。 (6)断距。 (7)断层的描述。
6.1 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6.1.1 煤层厚度变化 6.1.1.1 煤层厚度类型
煤层厚度是指煤层顶、底板岩层之间的垂直距离。
wenku.baidu.com
1、按煤层结构分类 包括总厚度、有益厚度、可采厚度、最低可采厚度。 • 煤层总厚度: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和夹石层厚度的总和。 • 有益厚度: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厚度的总和。 • 可采厚度: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可采厚度煤分层的总厚度。 • 最低可采厚度: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可采煤层的最小厚度,它主要取决于
2、沉积环境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沉积环境包括:冲击扇体系、河流体系、湖泊体系、三角洲体系、 障壁岛体系、碳酸盐台地体系等。
不均衡沉降
沼泽基底不平
冲击扇体系煤层:
• 延伸方向与盆地轴向一致; • 煤层厚度向盆边缘急剧尖灭,向盆中心变薄,远端扇形煤层最后。
河流体系:
• 曲河流:堤后,泛滥盆地,废弃河道,煤层为透镜状 • 辫状河流:支流间地区,透镜状煤层 • 网状河流:河道间湿地有利于厚煤层的形成
3)回采阶段对构造的处理
强行硬过
重开切眼 划小工作面
A
B
断层
井筒的位置?
返回

以中型紧闭褶曲轴作为采区边界
中型褶皱:轴线做为采区边界(紧闭褶曲)
返回
返回
中型褶皱:工作面直接推过褶曲轴(宽缓褶曲)。
工作面直接推过向斜轴
返回
以中型向斜轴作为采区中心 布置采区上山
中型褶皱:轴线选做采区中心,布置采区上、下山。
• 大型构造:
决定井田总体形态和井田边界的大型褶曲和大型断层,它们在勘 探阶段已经查明。
• 中型构造:
指井田范围内影响采区划分和采区巷道布置的次一级褶曲和断层, 它们对煤矿生产影响极大,始终是矿井地质工作的重点。
• 小型构造:
指那些在巷道施工或煤层开采过程中遇到的小褶曲和小断层。
6.1.2.1褶皱的观测与探查
3、掘进率增高 为探明煤厚变化,需要布置探巷,有时煤层尖灭造成废巷
4、回采率降低 煤厚变化,造成面积损失,降低回采率。
煤层的观测
1、煤层观测的内容: 煤层厚度、煤层结构、煤岩煤质、煤层含水性及煤层顶 底板。 2、煤层的观测方法: 通常煤层的观测工作和井巷地质编录同时进行。
煤层的探测 1、煤层厚度的探测 •煤巷掘进中的探煤厚工作 •回采工作面的探煤厚工作 2、煤层分叉尖灭的探测
煤层厚度变化的处理 1、掘进中的处理方法
•煤巷掘进中 •采取上山掘进中 •主要巷道掘进中
2、回采工作中的处理方法
•直接推过 •绕过 •分块回采
6.1.2 矿井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包括:褶皱构造、断层和节理
矿井地质构造按其规模大小和对生产的影响程度不同, 可以划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
• 大型构造: • 中型构造: • 小型构造:
返回
返回
平巷阶段遇到断层
返回
强行硬过
返回
重开切眼
划小工作面
返回
平巷阶段遇到断层
3)回采阶段对构造的处理
• 强行硬过 • 重开切眼 • 划小工作面
强行硬过
返回
重开切眼
划小工作面
返回
6.1.3 岩浆侵入体与科斯特陷落柱
6.1.3.1 岩浆侵入体的判断与处理 1、岩浆侵入体的观测:
1)岩浆岩岩性: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 2)侵入体产状、形态、厚度及范围。 3)查明侵入体与煤层、岩层、断裂构造的关系。 4)观察侵入体对煤层厚度和煤质的影响
如果遇到断层,通过观测和综合分析,仍不能确定断层性质
或已确定断层性质,但断距无法确定时,需用生产勘探的方法来
解决,其手段是巷探、钻探、物探。
6.1.2.3 矿井地质构造的处理
1、矿井地质构造处理的基本要求
• 有利生产 • 保证安全 • 减少煤损
2、矿井地质构造处理的基本方法
1)设计阶段对构造的处理
断层引起煤厚变化
4、岩浆岩侵入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 岩床对煤层厚度的影响(岩床对煤层的破坏与侵入部位
有关:图6-10 )
• 岩墙对煤层 厚度的影响(与岩墙厚度有关) • 不规则小侵入体对煤层厚度的影响(对煤质破坏不大,
但破坏煤层的完整性)
浆侵入引起
5、喀斯特陷落柱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陷落柱:含煤地层下覆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因地下水溶蚀引起 上覆岩层冒落而成的柱状塌陷体。(控制因素:地质构造和水文 地质条件) • 陷落柱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造成储量损失,影响正常开采。
井筒位置的选择:尽量避开大的断层带位置; 井田边界的确定:以大型断层和褶皱枢纽为井田边界; 水平和采区的划分:以断层为界划分水平;
回采工作面的布置:采面尽量以褶皱枢纽作为边界.
2)掘进阶段对构造的处理
运输大巷遇断层的处理:处理好改向和弯度问题; 采区上(下)山遇断层的处理:
阶段运输平巷遇到断层的处理:
1、褶皱构造的识别与观测: 1)褶皱构造的识别标志:
• 地层对称重复 • 岩层产状的规则变化
1、褶皱构造的识别与观测:
2)褶曲的观测:对于已确认的褶曲构造,应详细观测描述以下内容: • 褶皱枢纽位置,倾伏方向和倾伏角。 • 褶皱两翼煤、岩层和轴面的产状要素。 • 褶皱与断层、节理、煤层厚度变化的关系。
煤层产状、煤质、开采方法,以及国民经济需要程度。
(对比这几个概念的区别?)
2、按煤层厚度分类
• 极薄煤层:0.5~0.5m 薄煤层:>0.5~1.3m • 中厚煤层: >1.3~3.5m 厚煤层:3.5~8.0m • 巨厚煤层: >8.0m • 煤层厚度及其变化是影响煤矿开采的主要地质因素之一。煤层
• (1)岩层标志:煤岩层产状发生急剧变化:断层附近的煤岩层, 由于受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影响,往往会发生显著变化。
• (2)构造标志:煤层厚度发生变化,煤层顶、底板出现不平行 现象:煤层受断层影响易发生塑性变形,使厚度改变。
断层出现征兆和使用说应注意的问题,可简要归纳为几 句话: • 产状煤厚生巨变,揉皱破碎光泽暗,节理增加有规律。
三角洲体系:
• 煤层厚度变化大; • 煤层延伸方向与沉积倾向平行。
煤系内的后生冲蚀
煤系形成后的后生冲蚀
3、后期构造变动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1)褶皱构造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褶皱作用使轴部煤层增厚,而在翼部变薄或尖灭; 煤层发生塑性流动,原生结构和构造被破坏,形成构造
煤,呈鳞片状,粉末状,有滑面,擦痕等。 (2)断裂构造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 次生变化: 含煤岩系形成以后,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侵蚀冲刷等引 起煤层厚度发生变化。
1、泥炭沼泽基底不平:
泥炭沼泽基底不平引起的煤层厚度变化特点: (1)底板起伏不平,而顶板与煤层的接触面是平面。 (2)煤层变博的方向是底板突起的方向,煤层厚度是渐变的。 (3)煤分层或夹矸被基底隆起地段隔开而呈现不连续。
作业:
1、请描述煤的形成过程。 2、煤岩成分和宏观煤岩类型有哪些?两者的区别? 3、煤的工艺性质包括哪些?定义? 4、煤的工业分析指标?定义? 5、含煤岩系的定义?含煤岩系古地理包括哪些类型?定

6 煤矿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
6.1 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6.2 矿井地质构造 • 岩浆侵入煤层 • 岩溶塌陷 • 矿井瓦斯 • 煤层顶底板 • 地温与矿山压力
3)小型褶曲:
(1)使煤厚发生变化。 (2)沿煤掘进时,褶曲使巷道变得弯曲。 (3)影响工作面的长短。
以中型紧闭褶曲轴作为采区边界
以中型向斜轴作为采区中心 布置采区上山
工作面直接推过向斜轴
6.1.2.2断层的观测与探查 1、断层的识别与观测:
1)断层的识别标志:断层出现以前,可能出现的征兆:
2、侵入体的探查
查明侵入体的形状、大小、范围、确定侵入体的边界, 查明煤层剩余厚度和天然焦厚度,确定火成岩岩体对采 掘工艺的影响。
3、侵入体对煤矿生产的影响及处理方法 1)侵入体对生产的影响
• 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和均一性。 • 使煤层灰分增高,粘结性减弱,降低了工业价值。 • 煤层硬度增大,降低了工程进度。 • 煤层不连续,使采区、工作面布置困难。
岩溶塌陷引起
煤厚变化对生产的影响
1、影响采掘布置 原分层开采的厚煤层,由于煤厚变薄,只能改为单层开采。原
一次采全厚的煤层,由于煤层增厚,又要改为分层开采。
2、影响计划生产 工作面内煤层变薄,引起工作面回采提前,造成采掘失调。工
作面接续紧张。采掘工作面,对煤层稳定程度要求更高,煤厚变 化影响生产效率
2、褶皱枢纽的判断与探查
• 枢纽的实测方法 • 枢纽的推测方法
3、褶曲对煤矿生产的影响和处理:
1)大型褶皱构造:指影响井田划分和整个开拓系统的褶曲构造。 (1)褶皱轴线作为井田边界: (2)井田内开拓部署中的处理方法:背斜轴部—总回风巷;向斜
轴部—集中运输巷。
2)中型褶曲:
往往是大型褶曲的次一级构造。 (1)轴线选做采区中心,布置采区上、下山。 (2)轴线做为采区边界(紧闭褶曲)。 (3)工作面直接推过褶曲轴(宽缓褶曲)。
2)观测方法:(1)同步法;(2)定点法
6、陷落柱的处理方法
1)主要开拓巷道遇陷落柱:按原计划施工。 2)回采工作面遇陷落柱:处理原则:查清其范围,缩短
厚度不同,采煤方法亦不同。
3、按煤层形态分类
• 层状煤层 • 似层状煤层(藕节状、串珠状、瓜藤状) • 不规则煤层(鸡窝状,扁豆状) • 马尾状
6.1.1.2 煤层厚度变化控制因素
煤层是泥炭层经煤化作用转化形成的 ,大都呈层状或是似层状。
煤厚变化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可划分为两类:
• 原生变化:整个含煤岩系最终形成之前,由某些地质因素引起的 煤层的厚度变化。(泥炭沼泽基底,沉积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