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游憩空间规划经验及对北京的启示_于长明

世界城市游憩空间规划经验及对北京的启示_于长明
世界城市游憩空间规划经验及对北京的启示_于长明

世界城市游憩空间规划经验及对北京的启示

□ 于长明, 张天尧

[摘 要]在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下,北京需要培育世界一流的游憩空间,在量和质的双重要求下,应从全局的角度整理

存量和提升质量。文章结合休闲学中的“畅游”理念和四大世界城市游憩空间发展战略的经验,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游憩空

间体系和规划方法提出建议:从提升城市空间品质视角出发,实行全用地休闲化改造;从基于服务半径的点式分级布置,向更

具多样性的畅游带转化,提升游憩行为选择的多样性;从区域协同发展出发,布局北京游憩副都心,以及相匹配的国家公园。

[关键词]世界城市;游憩空间规划;畅游;北京

[文章编号]1006-0022(2015)08-0005-07 [中图分类号]TU984.182 [文献标识码]B

Recreation Space Strategic Planning Of Global Cities And Their Experience For Beijing/Yu Changming,

Zhang Tianyao

[Abstract]With global city development vision, Beijing needs world-class overall recreation space. The paper uses “happy tour”

concept in recreation theory and recreation spac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four major global cities, puts forwards suggestions for

Beijing: overall recreational space renovation to improve urban space quality; from node to belt development of recreation space;

building secondary recreation center and national park.

[Key words]Global city, Recreation space planning, T our, Beijing

0引言

在18世纪后半期,德国诗人歌德将文化厚重的罗马和巴黎称为“世界城市”;1915年,盖迪斯在《进化中的城市》中将当时西方一些国家正在发展中的大城市称为“世界城市”[1];1966年,著名学者彼得?霍尔在《世界城市》中指出世界城市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将担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政治中心、商业中心和人才中心,同时他认为休闲文化和游憩娱乐中心也是世界城市的主要特征之一[2]。

2010年,北京市政府正式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此后的北京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播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一些关系民生的问题仍未能得到解决,如住房的可支付性、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等,其中都市游憩空间也是亟待改善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休闲时代的大背景下,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游憩设施量的需求与既有设施数量不足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化为对游憩设施量和质的双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矛盾。然而,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显然不止步于本地居民的日常休闲行为,已有经验表明,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城市在游憩空间建设上也必须着眼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断革新理念,引领世界潮流,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BLX2014-47)于长明,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规划学系讲师。张天尧,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期主题:休闲时代下的都市游憩空间规划

[编者按]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休闲时间和休闲消费在国民消费的比例中不断上升,旅游休闲成为国民生活的新亮点。都市游憩空间作为旅游休闲的主要空间载体,其规划建设担负了新的使命,如何在土地日趋紧张的都市区中为人们提供游憩空间是城乡规划面临的挑战,而在提供游憩空间的同时,如何划定游憩空间类型?空间里应包含何种休闲设施?如何管理游憩空间以确保其活力?该采取何种措施以促进其持续发展?这些都是在游憩空间规划建设过程中需着重考虑的问题。基于此,本期论坛以“休闲时代下的都市游憩空

间规划”为主题,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解答,以期对休闲时代背景下的都市游憩空间规划建设有所借鉴。

才能奠定世界城市的地位。

可见,世界城市的游憩空间规划研究重点不在于阐述具体游憩空间规划的案例,而在于基于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的视野阐明游憩空间的发展趋势。本文将北京与目前世界公认的世界城市(包括纽约、东京、伦敦和巴黎)进行对比[3],分析这些世界城市自身的战略规划中影响游憩空间规划的内容与方法;在研究方式上引入数据可视化图形的方法,以期获取更加合理、科学和具有规律性的结论。

1世界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综述

世界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综述包含3个部分—游憩空间体系研究、实证研究和规划方法研究。本文通过分析基于“均好性”的、以“量”的满足为出发点的规划手段及其局限,引出以“异质性”和“质”的提升为目标的休闲学理论,并探讨其对规划方法的影响。

1.1世界城市的游憩空间体系研究

虽然对城市游憩空间分布的一般性规律已有大量研究,如斯坦斯菲尔德的“城乡不均衡论”[4]、罗德曼的“游憩空间规模与距离中心距离的正比关系”、克劳森的“城郊配置模式”和斯蒂芬?史密斯的“游憩空间层次及布局决策”等[5]。世界城市相关领域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单一城市的案例分析和模式总结。

Ball比较早地发现在伦敦周边出现了环形游憩空间,吴必虎则以上海为例,提出了“环城游憩带”(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以下简称“ReBAM”)的概念,对影响ReBAM 的基本要素、土地使用特征和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6];吴承照系统地提出城市旅游的空间模式,包括单核模式、多核模式、带状模式和网络模式[7],同时将北京归为多核模式,将纽约、巴黎和伦敦归为带状模式,而以南方园林见长的苏州被归为网络模式,但只强调了网络

模式中景点的分散性,没有界定清楚网

络模式和多核模式之间的区别。也有学

者将北京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如王润等

人按照功能类型将北京郊区的游憩空间

分为公共游憩空间、商业游憩空间与附

属游憩空间3类[8],认为北京郊区各类

游憩空间的布局具有空间分异规律,出

现了产业集中区,郊区的游憩空间已经

初步显现出网络结构并向纵深方向发展。

此外,还有学者根据空间层次的不

同和游憩行为的差异,对城市游憩空间

体系进行了细分,如秦学按照居住区、

城区和城市地区3个空间层次分析了各

类游憩设施要素的配置与空间层次的关

联性[9];张建提出了现代都市休闲空间

的7种形态,包括基于生活起居功能的

同心圆型休闲空间、基于居民休闲需求

强度的都市区休闲组团空间、基于居民

休闲时间距离模式的环城休闲空间、基

于居民交通出行规律的点轴模式休闲空

间、基于居民购物休闲功能的带状模式

休闲空间、基于流动性舞台表演模式的

移动型短期休闲空间和基于数字媒体信

息传播模式的虚拟动态休闲空间[10]。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对于世界城

市的游憩空间体系的研究,从游憩空间

层次、游憩空间类别到游憩组织模式等,

都较为细致,且多使用归纳法,而演绎

法的运用则相对不足,同时普遍缺乏数

据检验环节。导致演绎法运用频率较低

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数据的适用性和不

易获取性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随着互

联网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1.2世界城市游憩空间的实证研究

世界城市游憩空间的实证研究难点

在于如何将空间使用者的身份属性加以

区分,而传统的调研方法需要耗费大量

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因此,本文引

用国外研究者基于互联网数据的可视化

研究成果,提出有效解决该难点的建议。

埃里克?费舍尔通过分析海量的带

有地点和时间信息的照片,从中筛选出

国内外游客发布的照片密度图,并将之

与城市地图叠加,得到世界城市主要游

憩空间的结构图(图1)[11]。

(1)伦敦地图显示了国际游客的游憩

行为主要发生于泰晤士河北岸的伦敦西

区和金融城,沿泰晤士河的伦敦眼和包

括伦敦塔桥在内的各种桥梁集群地也是

游客最为集中的地区。而一个新的发展

趋势是国际游客选取的新游憩设施开始

向伦敦东部发展,除了泰晤士河南岸的

世界遗产地—格林威治外,在金丝雀

码头和千禧穹顶都有国际游客分布,形

成小的集聚核。在2012年伦敦成功举

办奥运会后,在这一地区的北部又形成

了新的“体育+商业”游憩设施带。受

数据采集时间的限制(2010年),这一

部分内容未能反映在图1中。

(2)巴黎地图显示主要城市游憩设施

的分布路线和景观骨架。其中,主要轴

线是香榭丽舍大街,连接卢浮宫、协和

广场和凯旋门,一直到德芳斯新区,形

成东西主轴;北至圣心堂,南至巴黎左

岸、卢森堡公园和蒙帕纳斯火车站附近,

形成国际游客活动的主要区域。埃菲尔

铁塔是游客最喜欢的游憩设施,而远离

老城的、位于西南方向的凡尔赛宫作为

世界遗产,对国际游客依然有很大的吸

引力。

(3)纽约地图显示,国际游客主要分

布于北至中央公园、南至自由女神像的

狭长走廊地区,包括时代广场、世贸中

心和华尔街等世界金融中心及经济发达

地区。

(4)东京地图显示国际游客主要集聚

于以皇宫为中心、由山手线所环绕的地

区,包括北至上野动物园、南至东京港

附近的国际会展中心和品川、涉谷周边

地区,西至新宿中央商务区,东侧则以

银座和中央火车站为中心。在山手线外

围,主要有东部的东京迪斯尼乐园,对

外来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

(5)北京地图显示国际游客主要分布于世界遗产景点周边地区,包括故宫、天坛和颐和园等。在新增的城市游憩空间中,能够得到国际游客关注的有2处,分别为奥林匹克中心公园和798艺术中心。在北京旧城,以天坛为起点,经前门、天安门广场、故宫、景山、南锣鼓巷和北海,至什刹海地区,也逐渐形成了贯穿南北的游憩路径。

综上所述,目前世界城市的游憩空间正发生3个方面的转化:①从节点式分散布局模式向轴带构成的游憩网络模式转化;②从非均衡模式逐渐向均衡模式转化;③国际游客和本地人游憩空间分异明显,但有减小趋势。无论是基于国际游客还是本地人的游憩体验,世界城市游憩空间的知名度与品质同等重要。因此,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时,需要顺应发展趋势,在规划方法和规划内容上都应有所突破。

1.3基于休闲学的游憩空间规划方法

传统的游憩空间规划采用分级式的、以服务半径为主要出发点的规划方法,是以设施等级与服务对象规模的经济性和设施覆盖的均好性为基础的。这种均布式的、机械的方法对一般城市而言具有适用性,但对世界城市而言,在新的发展情境下,势必需要革新一些原有的基本原则,需要与现实需求相适应。世界城市游憩设施的差异化和异质性越来越突出,相较于传统的规划方法,基于游憩行为和游憩心理的休闲学方法及观点可资借鉴。

在休闲心理学方面,美国心理学家席齐克森特米哈伊于1990~1997年发表了一系列对休闲心理学影响深远的专著和文章(如《畅:最佳体验的心理学》),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休闲体验的性质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畅游”的概念,即“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其中,以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的体验”[12]。

在微观层面,“畅游”理念对于游

憩设施规划的作用在于其为游憩行为的

开展提供了依据,“畅游”体验使人们

意识不到工作与休闲之间的区别,从而

不论在何种行为活动中都能更加积极地

寻求最佳的心灵体验。

在宏观层面,“畅游”理念对于游

憩设施规划的作用在于其强调了游憩行

为选择的多样性和连续性。由于游憩人

群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和性别结构存

在差异,必然导致游憩行为选择的多样

性和连续性,进而实现“畅游体验”。

“畅游”理念以游憩者的心理体验

为标尺,其对游憩空间的规划方法有两

点启示:一是在地域空间上的异质化,

需要对用地进行休闲化改造,使得游憩

空间的品质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升;二

是在游憩行为类型的选择上,应提供多

种多样的组合,建立从中心到边缘的畅

游带。上述启示也反映在世界城市的战

略规划之中。

2世界城市战略规划中的游憩空间

规划经验

2.1伦敦:明确游憩空间发展重点,

整合已有规划

伦敦作为一个世界城市,得益于大

量具有国际性影响力的机构和重要的文

化组织的支持,这对于大多数来伦敦的

旅游者而言是极具吸引力的。而地方性

的剧院、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对于郊区城

镇中心和伦敦中心区都是十分重要的。

但在伦敦郊区的部分地区,特别是东部

地区,这些设施相当匮乏(图2)。为此,

伦敦重点提出了以下规划策略。

(1)制定战略重点。《大伦敦规划》

(2004年版)将游憩设施建设的重点放

在外围城镇中心和泰晤士河门户地区,

开发新的文化设施。这些文化设施不仅图1 由带位置信息照片生成的世界城市游憩空间分布图(2010年)

注:红色为外地游客,蓝色为本地游客。由于图纸为同比例尺,因此伦敦与巴黎的范围略大。

资料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eb2642257.html,/travel/article-1285790/Maps-photographed-areas-worlds-cities.html.

纽约东京北京

伦敦巴黎

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还能在伦敦中心区之外的区域创造新的旅游吸引点。这些文化设施的开发活动与各城镇中心的更新计划紧密结合在一起,特别与复兴郊区中心的发展计划高度整合。例如,伦敦市政府和伦敦奥组委认为举办奥运会是一个复兴文化和城市的战略,在伦敦东部举办的2012年奥运会和残奥会将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变化,推动城市的复兴。

(2)制定旅游战略。《大伦敦规划》(2004年版)专门制定了旅游业政策:①制定自身的旅游战略,提升伦敦的旅游价值,在中心城区外围打造综合性的、可持续提供旅游产品的和面向国际游客

的旅游目的地,使周边中心镇和郊区共

图2 伦敦各类公园与游憩设施现状图

资料来源: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Open Environments: the All London Green Grid Supplementary Planning Guidance[R]. 2012.

图3 伦敦整合后的游憩公园与设施规划图

资料来源: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Open Environments: the All London Green Grid Supplementary Planning Guidance[R]. 2012.

图4 纽约公园步行10分钟实际覆盖范围(2007年)和全覆盖规划(2030年)图

资料来源:NYC Mayor's Office. PlaNYC2030: A Greener, Greater New York[R]. 2011.

享旅游效应;②开发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支持重大活动项目,以提升伦敦的形象和推动经济发展;③改善旅游环境,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和信息服务。

(3)整合已有的规划。《大伦敦规划》(2004年版)中涉及游憩设施的内容被分配在具体的规划文件之中,包括“伦敦的文化、体育及旅游”“伦敦的开放环境”“蓝带网络”等。2012年伦敦市长办公室出台了新的补充规划指引—“绿色基础设施和开敞空间环境:全伦敦绿格”, 把涉及游憩行为的各类设施和公园进行细致的分类与统计,在由此绘制的规划图中将各类设施用机动车、自行车和步行路线联系起来,形成畅游带和巨大的游憩网(图3)[13]。

2.2纽约:游憩项目步行可达的全地域覆盖

公园是纽约市民最喜爱的游憩设施之一,从国际知名的中央公园到公园附近的游乐场、新兴娱乐场,再到高线公园和滨水区,都是纽约重要的游憩场所。目前,纽约拥有超过210 km 2的公园面积,占全市面积的25%。纽约下一步的

目标是让这些公园都在步行10分钟可以到达的范围之内,到2007年已经达到了75%;总体目标是在2030年实现全覆盖(图4)。而这一目标已经被写进了2011年公布的《纽约规划2030》中[14]。

2.3巴黎:在门户地区开发具有吸引力的游憩设施

巴黎区域层面的游憩规划战略集中体现在《大巴黎规划》中,该规划提出两个横向的核心目标:一是改善巴黎人的生活质量;二是更好地发挥法兰西岛特大城市地区的作用[15]。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战略必须和这两个目标保持一致,实现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因此,该规划在区域层面提出了协同作

用的3个支柱—集中与平衡(点状要素)、链接与结构(线性要素)、维护与提升(面状要素)。而游憩设施是作为线性要素和其他要素的结合点被提出的(图5)。

巴黎在整个欧洲运输系统中占据很好的竞争地位:在机场方面,巴黎保持了欧洲机场建设水平的第二位;在高速线路网络方面,法国高铁系统(LGV)在欧洲大陆具有非常强的竞争优势。这些交通枢纽地区是巴黎的门户地区,因此巴黎在此处重点开发了具有吸引力的游憩设施,包括贸易、文化、高等教育、体育、商业旅游和游乐项目等。

2.4东京:用畅游带将已有的游憩设施连接成网

东京希望打造一条直径为30 km 的

游憩环带,并在2011年12月发布的《东京2020年远景规划》中公布了12个项目,希望通过这些项目“推动变革,向世界展示最好的日本”,其中第6项的“水和绿色网络建设”围绕都市外围,用公园绿带将中心区北侧的荒川河与南部的多摩川河连接起来,再结合东京湾滨海休闲带形成一个完整的游憩空间环带;西侧与石神井川、保谷河衔接,设置5处大型公园,包含部分东京2020年奥运会需要使用的体育设施(图6)。

20世纪80年代,东京建设成为世界城市,虽然之后面临经济泡沫破碎的困境,经济停滞与下行压力加大,但居民休闲空间体系的发展却没有因此而止步不前,甚至日趋完善,这种现象在日本的政治体制下显得不同寻常。相关学者认为这源于3个原因:①都市游憩功能定位在中心城区,有着持续的、稳定的游憩需求;②从中心城区剔除旧的和不必要的功能,完善游憩结构;③将传统的消费空间(如餐馆、娱乐场所等)建设成为新型游憩空间[16]。

目前,北京在城市空间转型上也面临东京当年的境况,以至于采取了相似的手段—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以降低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但对于未来疏解后余下的空间怎么使用的问题,北京并未给出答案。世界城市的历史经验表明,新的功能填补将带来更为密集的商务活动和激增的休闲需求,中心城区的压力不会减小,反而加大。所以,从全局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游憩空间的整体架构,认清规律,对于北京的整体发展尤为重要。

3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游憩空间发展规划建议

2014年北京接待入境游客427.5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365.5万人次,与巴黎2 930万(2013年)、伦敦1740万(2014年)、纽约1 220万(2014年)

和东京880万(2014年)相比还有一定

距离。可以预见,北京的旅游发展在未

来还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关键在于如

何在城市已经十分拥挤的现状条件下,

持续提升游憩空间的吸引力和接待能力。

从上述世界城市的发展经验看,北京需

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1)遵循历史发展规律。

(2)整合已有的规划,明确战略重点。

有学者认为,应当单独编制游憩规划,

并将其作为总体规划的子项目[17],而本

文认为当前规划领域遇到的问题不是规

划太少,反而是过度规划和规划之间的

不协调。借鉴伦敦的经验,将涉及游憩

空间的规划内容进行整合,以具有社会

公益性的目标统领规划各项内容,其主

题不一定出现“游憩”或“旅游”等字样,

但包含其内容,如伦敦的“全伦敦绿格”、

纽约的“更绿更大的纽约”和东京的“向

世界展示更好的日本”等,这样既明确

了战略重点,又有利于在实施层面制定

图6 东京2020年远景规划中的游憩环带规划图

资料来源:东京都政府.东京2020年远景规划,推动变革,向世界展示最好的日本[Z].2011.

图5 巴黎游憩带与枢纽设施规划图

资料来源:Conseil régional d'le-de-France. le-de-France 2030. D FIS, PROJET SPATIAL R GIONAL ET OBJECTIFS[R]. 2012.

技术路线。

(3)应分空间层次、分区域制定游憩规划的具体目标。建议中心城区以全用地休闲化改造为主,提升空间品质;在城市中心和外围门户地区之间,形成以非建设用地为主体的畅游带,连接已有的游憩设施,形成游憩网络;在外围地区和门户地区应结合北京副都心的建设布局国家公园,进行区域地理设计。

3.1中心城区全用地休闲化改造

从世界城市的发展经验看,未来游憩行为将集中于中心城区。表1展示了北京与其他世界城市在世界遗产方面的数据,其中,北京拥有6项世界遗产,比其他世界城市都要多。北京中心城区的面积约为1 000 km 2,略大于纽约(800 km 2),游憩设施步行服务半径的全覆盖应该是可以实现的。北京中心城区的改造应注意以下问题:

(1)扭转中心城区南北失衡的发展态势。政府需努力将新增的主要人文景观向南部城区扩散,减轻二环以内区域和北部城区的压力,并且优化这些边缘地区的游憩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提供足够的游憩接待能力。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之一,就是把北京

建设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旅游目的地和为

北京长城(文,1987年)、明清皇家宫殿(文,1987年,2004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文,

1987年)、颐和园(文,1998年)、天坛(文,1998年)、明清皇家陵寝(文,2000年,2003年,2004年)伦敦威斯敏斯特宫、修道院和圣玛格丽特教堂(文,1987年)、伦敦塔(文,1988年)、格林尼治(文,

1997年)、皇家植物园—邱园(文,2003年)、坎特伯雷座堂、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和圣马丁教堂(位于周边,文,1988年)巴黎沙特尔主教座堂(文,1979年)、凡尔赛的宫殿和园林(文,1979年)、枫丹白露宫和园林(文,

1981年)、巴黎的塞纳河畔(文,1991年)、普罗万中世纪集镇(位于周边,文,2001年)东京小笠原诸岛(自,2011年,归东京管辖,远离市区)、“富士山”(山梨县、静冈县)、“富

冈制丝厂及丝绸产业遗产群”(群马县)纽约自由女神像(文,1984年)、自由大厅(位于周边,费城)

表 1 世界城市及其周边的世界遗产名录

注:“文”表示文化遗产,“自”表示自然遗产,时间是被列入名录时间。

广大旅游者服务的基地。因此,在中心城区拥有最多景点的情况下,配置相应的旅馆、酒店等接待设施,并提供更多的经济适用型旅馆,鼓励市民参与家庭式旅馆的改造。

3.2非建设用地串联游憩设施形成畅游带

在我国传统的城市规划中,休闲设施用地主要为服务设施用地和公园绿地(A、B 和G 类用地),而易被忽略的非建设用地在游憩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北京欢乐谷、世界公园等大型游乐设施都是建立在绿化隔离带内的(图7)。具体建议如下:

(1)依托一、二道绿隔及2004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的10道绿楔,建设畅游带。

(2)参考巴黎案例,配置较具包容性的游憩设施,并将已有的游憩设施连接起来。

(3)考虑到城市居民的绿色出行需求,设施的配置应尽可能考虑轨道交通站点的步行可达性,健全区域的自行车及步道系统;同时,借助于永定河、潮白河和温榆河等河流水系,将沿河自行车旅行专用道串联起来,建设国家公园骑行线路。

3.3布局游憩副中心和国家公园

在2004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前期的战略研究中,吴良镛先生提出了建设北京四大国家公园的战略构想。本文建议在城市的东、西、南、北4个方位建设国家公园,同时在中心城区外围的门户地区培育4个游憩副中心。这些副中心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游憩功能,能够保持自身的特色,分担中心城的人口压力(图8):

(1)东部游憩副中心以通州为根基,充分利用其原有的综合性设施,为未来政府职能的转移做好准备;对外交通设施可以依托北京东站的建设,链接区域、辐射周边;在潮白河、温榆河之间创建东郊游憩国家公园。

(2)南部游憩副中心依托丰台和大兴的资源,特别是南苑机场搬迁之后的土地再开发区域,凭借新机场建设的契机,结合新的轨道交通站点、交通网络培育具有门户特色的综合性副中心,在南海子湿地公园、团河行宫和野生动物园的基础上创建南郊生态国家公园。

(3)西部游憩副中心依托首钢搬迁后留下的丰富城市工业遗产,以城市的遗产为主要特色,培育综合性的休闲副中心;整合西北郊的“三山五园”、西部的潭柘寺和戒台寺、南部的世博园等森林公园和湖泊,创建西郊遗产国家公园。

(4)北部游憩副中心依托雄厚的科学、智力资源,举海淀、昌平和顺义三区之力,以昌平未来科学城为根基,充分发挥临近机场的区位优势,培育以科学、智慧为特色的综合性副中心;串联起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银山塔林和蟒山森林公园,共同创建北郊森林国家公园。

4结语

本文结合休闲学“畅游”的基本理

念和世界城市空间战略中的游憩空间规划经验,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游憩空间体系及其规划方法提出建议:从基于服务半径的点式分级布置,向更具包容性的畅游带转化,提升游憩行为选择的多样性;从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视角出发,实行用地休闲化改造,包括提升中心城区的空间品质,实现游憩设施服务半径全覆盖;结合非建设用地培育畅游带,将已有的游憩设施连接成网;在区域建立国家公园体系,继承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北京打造成富有魅力的世界城市。

[参考文献]

[1]Geddes P.进化中的城市:城市规划与

城市研究导论[M].李浩,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彼得?霍尔.世界大城市[M].中国科

学院地理研究所,译.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1982.

[3]Beaverstock J V, Smith R G, Taylor

P J. A Roster of World Cities[J].

Cities, 1999(6): 445-458.

[4]Stansfield C A. An Note on the Urban-

nourban Imbalance in American Re-

creational Research[J].The Tourist

Review, 1964(4): 196-200.

[5]陈渝.城市游憩规划的理论建构与策略

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6]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

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

2001(4):354-359.

[7]吴承照.城市旅游的空间单元与空间结

构[J].城市规划学刊,2005(3):82-

87.

[8]王润,刘家明,陈田,等.北京市郊

区游憩空间分布规律[J].地理学报,

2010(6):745-754.

[9]秦学.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系统分

析—以宁波市为例[J].经济地理,

2003(2):267-271,288.

[10]张建.都市休闲空间的整合与调控研

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1]Niall Firth[EB/OL]. http://www.dail-

https://www.360docs.net/doc/eb2642257.html,/travel/article-1285790/

Maps-photographed-areas-worlds-

cities.html.

[12]马惠娣,刘耳.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5):45-49.

[13]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Green

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O p e n E n v i-

ronments: the All London Green Grid

Supplementary Planning Guidance[Z].

2012.

[14]NYC Mayor's Office. PlaNYC2030: A

le-de-France.

le-de-France 2030. D FIS, PROJET

SPATIAL R GIONAL ET OBJECTIFS[R].

2012.

[16]Machimura T. The Urban Restru-

cturing Process in Tokyo in the

1980s: Transforming Tokyo into

a W o r l d C i t y[J].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992(1): 114-128.

[17]陶伟,戴光全.城市游憩系统规划纳

入城市总体规划的思考[J].规划师,

2009(10):94-96.

[收稿日期]2015-06-15;

[修回日期

]2015-07-08图7 北京畅游带和轨道交通站点服务范围耦合图图8 北京国家公园与区域副中心协同布局图

关于将北京建设成世界城市的些建议和意见

我对北京成为世界城市的看法 北京打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口号,着力要把北京建设成一个世界城市。但有很多问题依然需要解决。我认为北京成为世界城市,缺乏的不是硬件,而更多是软性的东西,很多东西实际上会涉及制度层面。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虽然条件已经比较成熟,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吸取经验,总结不足,力争更加完善。比如北京的优势是首都,是三北的中国心,俯视中原,频临大海,傲视蒙古和东北,是非常重要的军事要塞。由于首都效应,交通、教育、文化、经济自然而然地集中。北京的劣势是缺水,沙尘暴,偏离中原,也偏离经济条件优越的东南。 文化上,很多南方不爱看中央电视台,原因非常简单,北京所代表的文化跟我们差异太大了,中央电视台更像东北电视台或北方电视台,最多再找几个蒙古人、新疆人和西藏人来点歌舞就是全国大联欢了,习俗太不一样了。除了简体中文和普通话这两个独到的利器外,吸纳南方的习俗文化才能是北京真正称为文化中心。 军事中心上,中国的地理中心和文明中心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西安,如果西安丢了,中原丢了,中国的脊梁骨也就不复存在。 北京最大的功能应该在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立法中心、司法中心、执法中心,是国家标准化的中心。 对于经济,中国的飞速的发展奠定了首都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前进方向,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的首都曾经是世界上最繁荣、最发达的城市,而近代的经济告诉我们纽约的兴起成为世界城市,成为世界大国的标志,东京等等无不如此。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也带动了城市建设步伐的快速前进。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将其建设为国际化都市不仅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北京发展与时俱进的必然趋势,而且对加快建设其他大城市的发展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世界城市是国际大都市的高端形态,对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应当是应对全球竞争的严峻形势的需要,还在持续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也就是随着北京进入世界的步伐加快,北京的发展已经日益与世界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只有这样北京的发展才会有一个更广阔的前景、更高的台阶。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还将带动京津冀城市圈与环渤海城市圈的快速发展,这个重大意义在我们看来也是从历史经验和世界经验得来的,比如说大家知道的纽约经济圈,纽约带动的经济圈占全美经济的三分之一还要强。在国内,我们北京在京津冀城市圈与环渤海协作区的领头地位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它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都是滞后的。 世界城市不能自称,这个公论既不能通过一个国际专家委员会来投票产生,也不能由哪个国际权威组织选举确定。最终建设世界城市就成了一个文化问题、软实力问题。 北京不仅是一座现代都市,也是一座文明古城。北京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各种历史文物,文化遗迹使这座城市既时尚前卫,又不失古朴典雅。北京建立世界城市的软实力,由四个方面组成,即在世界上有极高的知名度、深远的影响力、独特的吸引力以及强大的亲和力。因此北京建立世界城市固然要具有全球一流的经济力量,更要注重打造北京独特的文化软实力。从这一点上来看,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方面最有条件,因为北京文化底蕴的深厚,不仅所有中国城市难比,世界各大城市也罕见。北京建立世界城市,时机很好、立意很新、意义很大、目标很高、底气很足。

城市规划-从新加坡城市规划中所得到的启示 精品

从新加坡城市规划中所得到的启示 ——反观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反映出的问题 高尚 摘要:新加坡是赤道附近一个极小的岛国,在刚建国时被人戏称为一个仅拥有阳光和空气的地方,然而依据坚持将近40年的严谨而又全面的城市规划,新加坡一下发展成为亚洲最美丽的城市,有着“花园城市”的美称。而今中国也在经历一个城市快速发展的阶段,各种矛盾问题也逐渐凸显,新加坡的总体规划的成功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很值得我们借鉴。虽然身为大学在校学习的建筑系学生,但总体规划的城市发展思想很值得我去学习与思考,对我未来的建筑设计以及职业发展会有有益的影响。 关键词:新加坡,总体规划,概念规划 一、新加坡城市规划及发展基本情况 新加坡作为一个成功在战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它的城市规划经验是我国城市发展可借鉴的良好范例。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来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由于自然资源的约束,新加坡需要在狭小的641.4平方公里的国土内完成诸如过滤水的提供、污水处理、焚化工厂、发电厂、军事设施、机场以及住宅、工业、商业和娱乐设施等的建设。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对于其国家的生存尤显重要。 新加坡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使土地的利用最有化,

使有限的土地满足所有的需求;第二是保持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的平衡,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由于有很多发展限制,规划者必须很好地协调土地的各种利用,以创造一个有特色的、绿色而美丽的多功能城市。要达到一个平衡非常困难。尽管如此,通过良好的规划以及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新加坡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品质在过去30 年内得到了飞跃提高。它的自然环境高度城市化,但它仍是一个典型的热带花园城市。 新加坡的城市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早期矛盾突出时期 上世纪50 年代末到60 年代初,新加坡的城市问题已经到了难以解决的地步。过度拥挤、住房短缺以及不卫生的生活条件在城市中心区随处可见,到处拥挤,满是贫民窟。1 / 4 的居民挤在岛上1 % 的地区里。生活条件更令人震惊,常常是50 多个人挤在一个二、三层楼的商铺房间内。为解决问题,合理进行土地的利用,新加坡于1985年出台第一个总体规划。所有的城市土地逐步分区,划出了绿色地带和新城镇区。并把提高生活质量和解决拥挤问题列为议程上首需解决的问题。 2.城市初步形成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公共住房计划迅速解决了城市的拥挤问题。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里,共完成了5.4 万套公寓,这比由新加坡殖民当局建造的2.3 万个单位超过了一倍还多。新加坡的有效土地重新利用政策以及使新加坡人拥有自己住房的政策推动了建筑的快速进展。6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恢复工程因为活跃开展。期间为指导长期的城市开发推出了概念规划。这项规划设计用于指导基础设施的开发,其针对的目标依次是促进经济增长、满足住房需求以及人们的基本社会需要,通过一项周密的分散政策,将市中心的居民人口和工业人口逐渐转移。与此同时,市中心通过城市复兴逐渐成为了国际金融、商业和旅游中心。 3.特色发展期 随着城市建造的不断发展,新加坡逐渐解决了市中心的拥挤问题,并于80年代开始将城市建设的中心转向城市形象的塑造。更多的重点转向了生活质量,其中重点包括环境品质。重心在于建造一个现代金融中心,利用自己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成为一个有特色的热带城市。对品质和特色的格外重视甚至波及到公共住宅领域。住宅开发部试图改变延续至今的房屋设计标准,以实现每个城镇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 4.城市发展新时期 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新加坡进行了社会经济的改革,同时,新加坡的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新加坡政府面临的已不仅是人口过剩,其政策也相应地转变为通过各种发明和有选择的移民来鼓励人口增长。在经济方面,政府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使经济增长更加适度。政府预留了充足的土地给商业、贸易和工业。港口、道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将得到进一步开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也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的平衡和提升国民的生活质量。新加坡将目标瞄准为独特的、怡人的热带城市。

香港城市规划条例中文.pdf

章:131 《城市規劃條例》憲報編號版本日期 詳題 30/06/1997 本條例旨在為有系統地擬備和核准香港各地區的布局設計及適宜在該等地區內建立的建築物類型的圖則,以及為擬備和核准某些在內發展須有許可的地區的圖則而訂定條文,以促進社區的衞 生、安全、便利及一般福利。 (由1991年第4號第2條修訂) [1939年6月23日] (本為1939年第20號(第131章,1950年版)) 條: 1 簡稱 30/06/1997 本條例可引稱為《城市規劃條例》。 條:1A 釋義L.N. 50 of 2005 10/06/2005 在本條例中,除文意另有所指外─ “土地或建築物用途的實質改變”(material change in the use of land or buildings) 包括在任何土地上放置物料,而不論該土地的全部或部分是否已經用作放置物料,只要放置物在面積、高度或數量上 有所增加; “土地擁有人”(land owner) 的涵義與《建築物條例》(第123章)第2(1)條中“擁有人”的涵義相同; “上訴委員會”(Appeal Board) 指根據第17A條組成的上訴委員會; (由1991年第101號第2條增補) “中期發展審批地區”(interim development permission area) 指在根據第26條擬備的圖則中指定為中期發展審批地區的地區; “佔用人”(occupier) 包括任何土地擁有人的租客(不論該租客有否繳付租金)、居於任何建築物內的人,以及於任何建築物內作持續全時間佔用的人; “訂明費用”(prescribed fee) 就任何事宜而言,指根據第14(2)條訂立的規例就該事宜而訂明的費用; (由2004年第25號第2條增補) “建築物”(building) 包括任何構築物或構築物的部分; “財產”(property) 包括載於任何車輛或貨櫃內的任何東西,但不包括不動產; (由1994年第22號第2條增補) “現有用途”(existing use) 就某發展審批地區而言,指緊接該發展審批地區的草圖的公告在憲報刊登前已存在的建築物用途或土地用途; “貨櫃”(container) 包括改作居停地方或貯物之用或改作任何其他用途的貨櫃; (由1994年第22號第2條增補) “發展”(development) 指在任何土地之內、其上、其上空或其下進行建築、工程、採礦或其他作業,或作出土地或建築物用途的實質改變; “發展審批地區”(development permission area) 指在根據第3(1)(b)及20條擬備的圖則中指定為發展審批地區的地區,但不包括中期發展審批地區的圖則中所包括的土地; “違例發展”(unauthorized development)─ (a) 就發展審批地區的圖則中所包括的土地或第20(7)條所描述的土地而言,指違反本條例 的發展;及

浅谈北京世界城市建设

浅谈北京世界城市建设 武于非区经09级 22009010002 [摘要]:世界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具有广泛控制力的城市,具有国际意义的生产要素聚集和配置的战略中心。北京要实现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需要针对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人文素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抓住成功举办奥运会和中国加入WTO的战略机遇,提高经济实力,扩大对外开放,改进城市管理,为建设世界城市创造条件。[关键词]:北京世界城市差距要素 [正文]: 一、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背景 “世界城市”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末,当时歌瑟(J.F.Goethe)把罗马和巴黎描述为世界城市(weltstadte)。1915年,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P.Geddes)从经济和商业两个角度将“世界城市”界定为在世界商务中占据绝对优势的那些城市。1966年,英国地理学家彼得·霍尔(Peter.Hall)在《世界城市》一书中,第一次将政治要素作为区别“世界城市”与其他类型城市的重要基础之一,认为“世界城市”也应是“主要政治权力中心、国际最强势政府和国际商贸等全球组织的所在地”。据此,他选择了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和莫斯科作为例证。 法国历史学家布劳代尔(Braude)对世界城市的研究采用了不同的研究路径。他把世界城市放在世界体系中来考察,认为世界城市乃其特定的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后来,李和菲力僧(Lee&Pelizzon,1991)发展了这一思想并把这些城市称之为霸权城市。他们还进一步为后来的各历史时期标定出了这类城市,即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19世纪的伦敦和20世纪的纽约。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区域与城市研究资深学者约翰·弗里德曼(J.Friedmann)等人将世界城市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弗里德曼于1986年发表了《世界城市假说》,在文中延伸了空间结构的思想,着重研究了世界城市的等级层次结构,并对世界城市进行了分类,有关论断迄今仍然是研究世界城市的重要基础。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沙森(S.Sassen)则通过对全球领先的生产性服

新加坡城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启示

新加坡城市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地启示 新加坡是世界最繁忙地港口城市之一,也是亚洲地工商业、金融业中心之一,更是景色优美地旅游胜地,度假休闲地理想之地,素来享有“花园城市”地美称.与其他仅仅在城内大修花园地城市不同,新加坡是将整个城市建在花园里,让人们在里面工作、居住和休闲. 首先,政府对环境建设地进程制定了科学地规划,实施了科学、有效地管理.新加坡政府聘请国际知名专家,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概念规划和多层次规划,确定了总体布局. 同时,从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地上世纪60年代以来,新加坡在不同地发展时期都提出相应地目标:60年代地目标是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70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强调垂直绿化,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对新开发地区域植树造林;80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地休闲设施,实现机械化操作和计算机化管理;90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公园,发展更多别具风格地主题公园,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加强人行道遮荫树种地栽植,减少维护费用,增加机械化操作;进入21世纪后,新加坡开始实施新世纪(9.82,0.18,1.87%>前12年地绿色规划,该规划更强调从整体城市环境入手,系统地开展城市空气与水净化、资源节约与回收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力求全面营造一个健康地生活环境. 另外,在有限地资源条件下,新加坡地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处处体现出对自然地珍惜.政府将大面积地树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和其他自然地带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以维持整个城市良好地生态环境.从双溪布落国家公园,到每个路边地鸟类庇护所,其严格地管理和细微地措施,处处体现出尊重自然地理念. 这一系列地举措,有效地节约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不必要地损失和浪费.政府严格管理也保证了项目项目地顺利进行. 点评: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对城市地建设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只有在这样地前提下,环境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在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地历史阶段,学习、借鉴国外地好做法和好经验,对于国内城市加强城乡园林绿化,加快城市生态建设,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 2新加坡城市绿地建设成绩斐然,始终保持着每千人0.8公顷绿地空间地标准,在国际上享有“花园城市”地美誉. 新加坡公园按功能分4种形式:地区公园,占地面积最大,提供康乐和运动场所,创造接近自然地环境,有利于鸟类等动物生存繁衍;城镇公园,占地面积10公顷~50公顷,服务城镇居民;社区公园,面积一般为0.2公顷~0.5公顷;城市公园,包括市中心地广场和小型开放绿地. 新加坡制定了细致地绿地指标:在公寓型地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建筑用地应

香港和新加坡城市综合体建设的启示_以中环和IONOrchard购物中心为例

第10卷第5期 2011年10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angn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Vo l.10 No.5Dec. 2011 [收稿日期]2011-09-08 [作者简介]王晓红(1963-),女,北京密云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有: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创意产业、跨国直接投 资、国际贸易等. 香港和新加坡城市综合体建设的启示 以中环和ION Orchard 购物中心为例 王晓红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北京100038) [摘 要]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建设,其目的是实现城市土地空间充分利用、工作与生活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香港、新加坡同属于土地资源紧张,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其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具有交通立体化、功能综合化、土地集约化、节奏高效化、生活便利化等特点,对我们有重要启示。[关键词]城市;立体化;综合化;便利化[中图分类号]T U -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73(2011)05-0052-06 Inspira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C omplexes in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Take Central Surrounding and ION Orchard Shopping C enter as Example WANG Xiao -hong (M acro eco no mic Resea rch Instit ute o f ND RC,Beijing 100038,China) Abstract:T he pur pose o f the dev elo pment and construction o f urban co mplex es is to achiev e a full use of ur ban land space,and to realize w o rk -life harm ony,man -environment harm ony.H ong Kong,Sing apore belong to areas w ith the same land r esource constraints,population density;their urba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ur ban co mplex es have the follow ing features:transpo rtation three -dim ensional,functional integration,intensificatio n of land,efficient pace,living facilities and other character istics,w hich have important im plications to us.Key words:City;Three -dim ensio nal;Integration;Facilitation 一、城市综合体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 (一)基本概念 城市综合体是将城市的商业、办公、居住、酒店、餐饮、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和交通枢纽等若干 关系密切、性质不同的服务形态在区域范围集聚, 城市功能在空间上进行组合,并在各功能间建立一 种相互依存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统一的综合体。城市综合体是当代城市社会、经济相互交融、有机联系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体现形式(图1)。 (二)主要特征 52

北京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策略选择

北京: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策略选择 [摘要]奥运会后北京的世界影响力显著提高,北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受到世人高度关注。本文在借鉴发达国家世界城市发展规律和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性地阐述了北京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发展模式、发展规律和发展要点。 [关键词] 北京世界城市发展路径 目前,世界城市有多种描述,以其发展阶段定义,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是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高端标志,是国际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以其发展地位定义,世界城市是全球战略性资源、战略性产业和战略性通道的信息中心、控制中心、指挥中心,是世界文明融合与交流的多元文化中心。以其发展作用定义,世界城市是经济全球网络化体系的重要节点,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在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以其发展内涵定义,世界城市应具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满意度,应具有独特的城市文明和文化魅力,文化发展战略是世界城市创造性发展的核心战略,在整个世界城市构建中具有指引发展路径的作用。 一、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1.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要依托中国发展的大背景、大环境和国家首都的独特优势。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应依托中国的加速崛起和发展的大背景、大环境,将北京巨大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和经济优势,增强对全球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的吸引力,进而增强对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北京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要发挥好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城市的政治体制优势、社会资源优势、文化历史优势、奥运品牌优势,按照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努力把北京打造成为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的实施。 2.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既要吸收和借鉴国际经验,更要创新和突出中国特色。目前,学术界和舆论界公认的世界城市纽约、伦敦、东京都属于发达国家,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要充分注重强调时代特征、中国特色。要以良好的政治体制优势,丰富的社会资源优势、精深的文化历史优势、时代的奥运品牌优势,引领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潮流。所谓时代特征就是:准确把握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趋势,抓住后经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历史机遇,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最大程度地吸收世界文明成果,最大程度地整合和配置全球资源要素,形成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的世界城市;所谓中国特色就是:在发展价值理念上体现社会和谐、公平正义、共同富裕,以北京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吸引、融合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人们在北京得到共同的发展机会,期待更好的发展未来。在发展空间格局上构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世界城市区域体系,以京津为核心,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和环渤海都市圈的加速崛起,在发展规划重点上突出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创意经济、文化经济、总部经济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和创新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世界上最大城市建设

世界上最大城市建设 世界最大城建市场 在中国的一座特大城市,人们几乎每天在全程堵车的环路上缓慢移动。车窗外路边一 幅引人注目的巨大标语上写着:进入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大都市。或许人们会由此产生一种 疑惑:难道如此堵车就是全球化时代国际化大都市的特征吗?不可否认,进入全球化时代 的国际大都市拥有与发达国家城市同步先进的城市硬件,人们也可以获得与发达国家城市 同步的物质生活享受。可是,这些并非中国人所需要城市生活的全部,作为城市生活的精 神世界首先体现为“城市文化的认同感”与“城市文化的回归感”。21世纪,世界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并不是仅仅体现于城市规模包括土地与人口、城市经济效益指标及其城市硬件 的现代化程度,这只是一系列时时刻刻都在浮动变化的参数。 在城市竞争力之上存在一种不可计量的“城市精神”——我们通常所归纳的一项基本 概念:城市文化,在一片土地上所沉淀、凝聚并渗透于民族心与血的城市信仰与城市信念。在一个拥有高度主权的国家,在一个各民族高度团结的国家,城市信仰与城市信念可以超 越全球化时代的技术与经济体系及其框架约束。我们不要天真地迷信那些带头鼓吹“全球 化城市时代”的国家,不要以为进入全球化时代的城市就可以实现全面现代化,现在确实 到了需要我们冷静反思的时刻。前段时间,在美国电视节目中看到一条新闻:加利福尼亚 州圣荷塞市的城市道路路面质量糟糕状况被评为全美城市第一。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圣 荷塞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城市,因为著名的硅谷就在那里。可以说,硅谷是全球化时代高科 技的先锋,但是所在地城市的现代化程度不仅不是全球先锋,甚至连最基本的城市道路都 很落后。 两个多月前,我再次到硅谷实地体验,英特尔、雅虎等一系列高科技企业研发中心建 筑群拥有足够的现代品质,轻轨运行也完全有序,但许多路面确实老化失修,有些路边还 堆积着不少垃圾,与高科技硅谷形象实不相称。这使我考虑到一个基本问题:全球化时代 城市的现代化标准究竟如何界定? 中国的城市几乎同时卷入了“外资商业风暴”中 “全球化”是现代中国人最敏感而又最容易接受的一个新词。作为跨国集团公司生产 及物流基地的全球布局、文化媒体的全球传播、电影产业产品的全球输出、品牌汽车设计 与制造的全球流行、可口可乐等饮料的全球热销、卡通游戏产品的全球性痴迷,形成了势 不可挡的全球化潮流,广泛冲击了曾经恪守传统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的中国人,从封闭走 向开放,以速成发展模式将中国社会快速推进到与全球化同步运行的轨道。其中,典型与 焦点就是我们居住的城市。城市包含了我们渴望享受的所有现代生活方式。城市带来了我 们关注跟进的所有时尚生活品味。城市展示了我们梦寐以求的所有前沿生活消费。城市组 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所有居住生活空间。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城市建设市场”,几乎 所有与全球化相关的商业、金融、贸易、制造、物流、文化等跨国产业体系纷纷进入中国,落脚点首选城市。

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路径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b2642257.html, 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路径分析 作者:江涛 来源:《中国新时代》2013年第05期 事实证明,北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建设世界城市的基础条件,要实现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那么北京要建设世界城市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在较好的城市硬件基础上,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软实力。北京城市软实力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只有北京城市软实力真正提高了,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才能实现。 打造世界一流的人才交流环境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最重要的体现是人才的国际化。北京是个世界城市,需要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在北京发展,让全世界的人才融入北京这个世界城市。要使北京形成一个让全世界各方面的人才生活于北京,工作于北京,发展于北京,贡献于北京,影响于世界的大环境。对于这一点,我们要进行深刻的研究与思索,北京不缺乏一流的高校、一流的科研院所,为什么却缺少一流的成果?世界科技的发展速度已经不能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有的科技领域甚至开始用天甚至小时来计量发展速度。北京在人才培养环境、人才引进环境、科研环境、成果转化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政府津贴等方面需要有更多行之有效的举措,需要有更具吸引力的政策,以加快北京世界一流的人才交流环境的尽快形成。 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建设世界城市的制高点和切入点。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涉及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革命和信息产业浪潮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北京信息通信(ICT)产业发达、RFID(射频识别)相关技术领先、电信业务及信息化基础设施优良等优势,通过建设完善ICT基础设施、认证、安全等平台和示范工程,加快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北京城市形态。建设智慧城市,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切入点。智慧北京将彻底改变北京人的城市生活、交流方式、产业发展形态和社会管理模式,并且会进一步扩大北京与世界的交流和沟通,增强北京的影响力。 打造世界一流的历史文化影响力 北京是燕、辽、金、元、明、清六朝古都,历史文化悠远而深厚,并且文化荟萃,富于人文精神。这些历史文化元素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提供了绝好的文化背景和人文背景。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北京的历史文化影响力还不够,北京的众多文化元素在国际上实际还是停留在“标本”、“观摩”阶段,热心参与的、向往的、融入的、追捧的、进入生活的还不多,就是因为北京的文化还没有形成一种力量,还没有对世界人民的生活产生互动、产生影响,这就使北京

新加坡城市规划管理的几点启示_古知行

它山之石 新加坡城市规划管理的几点启示 □ 古知行 新加坡住屋发展局和市区重建局是负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政府部门。住屋发展局主要负责住房和新镇建设(住宅区)。市区重建局是主管城市规划的政府部门,负责全国的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这两个部门不但对解决旧市中心过度拥挤、住房紧张和居住环境恶劣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还对新加坡的城市发展、整体面貌、道路交通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各个层次的空间规划有机结合 新加坡城市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注重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新加坡从1967年开始编制规划,经过大量的深入分析研究,在联合国派出的专家组的帮助下,历时四年于1971年才完成第一个城市规划。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主要由四个层次的规划组成:概念规划、发展指导蓝图、总体规划(实际上是分区规划)和城市设计,它们分别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概念规划是一个富于创新的规划实践,它跳出了以时间期限为主导的规划模式,转向淡化规划期限,而以规模为主导的规划方法。1971年概念规划仍然确定了20年的规划期限,但是在1991年重新修订时又进一步淡化了时间期限,更加注重规模发展的要求。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不同的规模对应不同的概念规划的模式,同时更加强调规划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概念规划的主要作用是,确定城市的长期综合发展战略,提出城市发展的宏观构架和引导策略,指导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建设,以及下一层次规划的编制。概念规划是一个“软”规划,是方向性、策略性规划,侧重于解决宏观层次的问题,对建设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确定全局性的功能分区、各级中心的设置、道路交通安排、环境绿化以及干线基础设施的布局等方面。概念规划每十年检讨一次,检讨工作由国家发展部领导下的概念图工作委员会负责协调,总共涉及到40多个政府部门,它们分别对各个领域如住房、工业、商业、环境、交通、公用设施和国防等的需要,提出详细的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汇总修订。 在概念规划提出的宏观构架和策略的引导下,全国被划分成五个区和两个集水区。由于两个集水区需要绝对保护,不能进行开发,因此,需要进行全面规划的只有五个区,约580km2。新加坡政府又将这五个区进一步划分成55个小区(平均每个小区约10km2)来进行规划。对这55个小区,先做出发展指导蓝图,提出每个小区的规划前景和控制参考指标和土地使用、发展密度、建筑高度和容积率等。然后将发展指导蓝图公开展览两周,向公众全面解释各个小区的规划前景,期间,专业团体和公众都可以提出意见。有关当局根据各方面意见将其修改完善。发展指导蓝图经批准后就成为新的法定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审批由八个相关政府部门的行政长官组

_精明增长_及其对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启示

第30卷 第1期 热 带 地 理 V ol.30,No.1 2010年1月 TROPICAL GEOGRAPHY Jan.,2010 收稿日期:2009-07-13;修订日期:2009-10-15 基金项目: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07YE05) 作者简介:蔡小波(1972―),女,广东湛江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E-mail )gzcaixiaobo@https://www.360docs.net/doc/eb2642257.html, 。 “精明增长”及其对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启示 蔡小波1,2 (1.中山大学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 510275;2.广州市规划局,广州 510070) 摘 要:以“精明增长”是否适用于中国的城市规划管理为基本出发点,在理清“精明增长”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中国与美国城市发展差异,探讨“精明增长”理念对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启示。介绍了“精明增长”产生的背景及内涵,阐述了美国“精明增长”发展计划的实践并对此作出评价。基于中美差异的思考对“精明增长”在我国的应用意义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述,结合中国国情思考其对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启示,提出了从理论实践和技术手法上用“精明增长”的理念来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进行理念更新的建议。 关键词:精明增长;城市发展;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4; 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10)01-0084-06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大城市的发展面临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城市蔓延带来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导致城市边界的模糊化;另一方面,郊区中私有化住宅日渐增多,传统的城市规划已无法应对新的城市发展变化。针对西方城市出现的城市无限蔓延带来的资源的巨大消耗,以及人们对私家车的过度依赖产生的不可持续性,西方学者提出了“精明增长”这一理念。20世纪90年代,“精明增长”这一新的规划思潮在西方诞生。怀特(white ,1994年)指出,因为他们(城市蔓延)的发展,建立在“对资源的不可持续性和消耗”的基础之上。如果发展中国家重蹈覆辙,那就意味着,“我们很快将面临大规模的生态系统的崩溃―我们必须竭力发展出另一种模式”[1]。“精明增长”的规划理念成为取代旧的城市规划思想的一种新思潮。此后,在美国、荷兰、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学者们均针对这一种思潮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尤其是在美国还进行了不少试验。美国的经验表明,“精明增长”所倡导的理念在美国的城市规划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精明增长”引入中国,在中国的规划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但是由于中国与美国国情的巨大差异性,“精明增长”理念目前仍停留在学术讨论的层面,很少有付诸实践的案例。因而,“精明增长”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的城市规划管理就成为本文研究出发点。在理清“精明增长”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中国与美国城市发展差异,探讨“精明增长”理 念对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启示。 1 精明增长的内涵 1.1 精明增长概念提出的背景 “精明增长”(Smart Growth)概念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由于城市持续无序蔓延引起自然资源退化、开敞空间丧失、交通拥挤日益严重、空气质量日益恶化、基础设施大规模支出等一系列城市问题,美国的学界和规划实践者们试图通过建立新的治理和规划细则,达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精明增长的理念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的背景(表1)。 表1 美国“精明增长”理念提出的背景 Tab.1 Background of the concept of "Smart Growth" of United States 需求角度 引发的原因 导致的后果 寻找解决措施 经济 需求 城市无节制蔓延使旧城公共基础设施弃置,而城外大量公共设施需要投资新建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庞大,难以为继,引发高征税 充分利用现存的城市基础设施,以最低基础设施成本创造最高土地开发收益,政府减少在基础设施新建的投资,同时避免高征税 环境和 空间 需求 私人小汽车推广及高速公路网的形成使郊区化快速蔓延并侵占城际的开敞空间;在个别地区,有限的土地空间难以支撑城市爆炸式蔓延 自然资源退化、开敞空间丧失,环境保护问题突出 限制郊区蔓延,已建成区见缝插针,新开发区地尽其 用,保护开发空间和生态敏感地,使开发者、环保者、消费者和政府之间容易达成协调 社会交往需求郊区大型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逐渐成为郊区商业与文化娱乐中心,交往和娱乐空间与居 住空间分离[2] 人们习惯于周末开车购物导致邻里交往活动减少,社区认同感越来越低 通过土地混合使用,恢复市区与郊区的活力和社区感,营造利于各阶层交往的健康生活方式和适合步行的宜居城市(livable city) 社会 公平 需求 由于对近郊低密度独立小平房模式的偏好,近郊单家居所成为“美国梦”(American dream) 社会各阶层居住分离,低收入阶层住房难以保障 通过高密度住房的建设缓解“可支付住房”(affordable housing)的要求带给城乡政府巨大的政治压力

大学生如何为建设世界城市做贡献

为建设世界城市做贡献 ---聂君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们祖国迎来了61年华诞。正值此际,我们的祖国像一只展翅的雄鹰,以发展的蓝图为背景,以设想的明天为目标,冲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序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上世纪70年代,世界上出现了全球化格局中的现代“世界城市”,或称全球城市,其中顶级的“世界城市”纽约、伦敦、东京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受到世界各国的瞩目。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区域经济格局重构的浪潮中,构筑“世界城市”甚至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世界城市顾名思义要有国际性,要被人熟知,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对全球事务影响很大的城市。而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一个经济文化政治的交流中心,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成为世界城市,已是势所必然。与此同时,国家举办了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等一系列展示我国传统文化与经济实力的盛会。其中上海世博会主要是展示世界各地城市风采,以“better city,better life”为主题。由此说明了城市建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的热门话题。 而建设世界城市,是北京,也是中国做出的一个重大决策,是使中国面向全世界,在国际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展现自我的一个闪亮舞台,也是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一个契机。北京世界城市的建成,

将会大大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将带动我国的经济发展,促进我们与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使世界更好的认识我们,也使我们更好的认识和影响世界。 北京要建设世界城市,必然要寻求文化上的影响力,展现自身的文化魅力。中华5000年文化源远流长,现今活力依旧。北京作为首都,明清京都,固然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要具备世界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尚需努力。比如在城市规划上,我认为她没有处理好现代化和文化古迹的平衡,我们所熟知的老北京胡同、四合院、鼓楼等正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建成的高楼大厦,很现代,很气派,但是我们的文化底蕴要怎么展现呢?现代化固然重要,但是古物文化也是城市的一部分,盲目的拆迁改造只能使北京的城市风貌变得越来越模糊,展现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那不能只靠说!这样又怎能被他人所认同。所以说北京在兼顾传统与现代,中外合璧、建设高境界的世界之城的过程中还需努力。 我们作为首都高校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为北京成为世界城市贡献我们的一份力。北京有高度集中的教学园区,为其不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智能保证,这里有大量的人才储备,而这恰恰是建设世界城市最直接的推动力,是吸引城市投资集聚资本,是促进城市科技创新、实现城市价值增长的催化剂。 北京是一个与外界的交流中心,是与世界打交道的一个平台,作为首都高校的大学生,我想我们应该明白以下几点。

关于将北京建设成世界城市的些建议和意见

秀出北京的魅力 中国的飞速的发展奠定了首都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前进方向,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的首都曾经是世界上最繁荣、最发达的城市,而近代的经济告诉我们纽约的兴起成为世界城市,成为世界大国的标志,东京等等无不如此,所以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是顺应了历史的呼唤,回应了全民族的呼唤,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也带动了城市建设步伐的快速前进。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将其建设为国际化都市不仅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北京发展与时俱进的必然趋势,而且对加快建设其他大城市的发展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世界城市是国际大都市的高端形态,对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应当是应对全球竞争的严峻形势的需要,还在持续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也就是随着北京进入世界的步伐加快,北京的发展已经日益与世界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只有这样北京的发展才会有一个更广阔的前景、更高的台阶。 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顺应了北京内在发展需要,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也经历了粗放的资源型产品到制造业的发展,再到投资型发展的阶段,现在正在发展的金融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尤其是信息化时代信息的高度发展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所以在这样一个时期里,发展建设世界城市,尤其是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有着重大的意义。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还将带动京津冀城市圈与环渤海城市圈的快速发展,这个重大意义在我们看来也是从历史经验和世界经验得来的,比如说大家知道的纽约经济圈,纽约带动的经济圈占全美经济的三分之一还要强。在国内,我们北京在京津冀城市圈与环渤海协作区的领头地位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它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都是滞后的。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虽然条件已经比较成熟,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吸取经验,总结不足,力争更加完善。 (1)加快建设,提升城市形象,继续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 世界城市不能自称,这个公论既不能通过一个国际专家委员会来投票产生,也不能由哪个国际权威组织选举确定。最终建设世界城市就成了一个文化问题、软实力问题。 北京不仅是一座现代都市,也是一座文明古城。北京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各种历史文物,文化遗迹使这座城市既时尚前卫,又不失古朴典雅。北京建立世界城市的软实力,由四个方面组成,即在世界上有极高的知名度、深远的影响力、独特的吸引力以及强大的亲和力。因此北京建立世界城市固然要具有全球一流的经济力量,更要注重打造北京独特的文化软实力。从这一点上来看,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方面最有条件,因为北京文化底蕴的深厚,不仅所有中国城市难比,世界各大城市也罕见。北京建立世界城市,时机很好、立意很新、意义很大、目标很高、底气很足。 2008北京奥运会震撼了世界,振奋了国人,让北京给世界留下了很好的形象,“科技北京、人文北京、绿色北京”的理念更是让世界看到了一个面貌全新的北京。而2008年的奥运会被外界看作是北京的新起点。2008虽然过去了,北京奥运虽然过去了,但奥运精神没走,北京精神仍在。在“后奥运”时代,北京应秉承奥运精神,集中解决各类相对突出和急迫的民生问题。 (2)汲取和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文化技术,积极发展建设自己的科技底蕴

香港地铁TOD开发模式的启示

栏目主持:江苏省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 王进坤 江苏城市综合交通专栏 Special Column of Urban Comprehensive Transport in Jiangsu 江苏城市综合交通专栏 Special Column of Urban Comprehensive Transport in Jiangsu 香港地铁TOD 开发模式的启示 香港地铁(MTR )于1979年起开始逐段投入运营,至2007年与九铁的车务运作合并后,正式形成全长168.1公里的综合铁路系统,包括9条市区线和80个车站,由香港铁路有限公司(前地铁有限公司,MTR Corporation Limited )负责运营。香港地铁 作为全球最成功的铁路系统之一,其“地铁+物业”的独特开发模式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TOD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公交导向型开发)开发的典范,值得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内地城市学习借鉴。 1、功成名就的偶然与必然 TOD 模式理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 北美,但其具有实践意义的开发案例则大多来自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西欧和北欧国家,并在其后逐步推广至亚洲、南美洲等地,成为“新城市主义”者在全球范围内倡导的一种城市开发模式。港铁的“地铁+物业”开发模式起初并非源于TOD 理论,其联合开发模式的产生甚至早于TOD 理论的提出,这与香港地铁建设的时代背景和港府采取的审慎商业原则有重要关系。实际上,香港地铁的规划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迫于政府严格的财政政策和经济局势等原因,直至1975年初才成立政府全资拥有的地下铁路公司,开始全长15.6公里的“修正早期系统”建设。从香港地铁建设之初,港府就秉承“量入为出”的财政理念,拒绝使地铁设施成为政府长期的财政负担。因此,香港地铁公司受“平衡财务”的驱动,在其后多年的运营实践中逐步摸索到地铁结合物业蕴含的巨大价值,并创造出“地铁+物业”的联合开发模式。通过地铁公司统筹,将铁路规划、建设、运营与沿线上盖物业规划、建造、市场运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地铁和物业达到最大协同效应。可以说,香港地铁的开发模式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城市建设与市场经济碰撞出来的一 朵精彩“火花”,它虽然没有TOD 成熟理论的指导,却以一种无心插柳的偶然之机,后知后觉地成为TOD 发展模式的典范。 当然,香港地铁开发模式巨大成功的背后也有其必然原因,具体而言,可以归结为三大支撑要素:体制设定、技术协调和策略保障。首先,在体制上,港府通过立法,明确法规与政策要求,成功设定了轨道交通与城市建设、物业发展的联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使轨道交通建设从纯粹的公益性事业,转化为具有商业经营和地产开发支持的良性发展实体,建立了轨道交通的良性发展机制,并最终实现拉动城市人口外移,优化城市结构的作用。港府为适应人口高速增长,缓解住房与城市空间紧张的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就着手新市镇(卫星城)的规划建设,开辟了一批远离港九建成区,位于乡郊的功能性组团,并通过轨道交通的便捷联系,成功将核心区的密集人口逐步疏解至9个新市镇,验证了TOD 开发模式的巨大成效。其次,在技术上,通过规划强化市民生活方式对轨道交通的依赖。在站点出入口、周边地区优先布置一些综合性的、易于吸引人流的商贸、购物、居住等设施,从而强化其对人流的吸引。在城市规划的土地分区计划大纲图和法定图则中,对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均在规划上设置综合发展区(CDA ),充分为地铁物业发展提供支持,使地铁公司能够通过主导站点周边地区规划,统筹商业、居住、办公等的高强度土地混合使用以吸引、集聚客流,同时为更多市民提供交通便利,引导城市人口疏解。通过结合轨道站点设置社会停车场、公交总站等设施,建立发达的综合交通换乘体系,充分提高轨道站点可达性,进而强化轨道交通对周边中远距离地区居民的吸引力。最后,在策略上,港府坚守审慎的商业原则,利用和发挥市场作用,通过允许港铁公司参与沿线土地开发经营,尽享地铁建设带来的巨大土地增值效益,这也是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