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与职业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与职业教育

一说起墨子第一印象就是“兼爱”“非攻”这两个词,不管是高中学习墨子有关的课文,还是在看完《墨攻》这部电影,我都没想到墨子竟然和职业教育能扯上关系。就是觉得墨子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自从上了大学,经老师这么一讲,觉得墨子确实是最早提出职业教育的人,对我们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有很多启示。

墨子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逻辑思想体系,主张兼爱非攻、尚同尚贤和节用节葬,提倡天赋人权、人无贵贱、限制君主权力等民主理念。同时,墨子主张亲历生产、合理分工,并总结出我国最早的职业教育理论。我们至少可以肯定,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墨家取得了儒家难以企及的成就。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承认社会上每一个人为生存需要,其行为必然带有功利目的,因此从“生天下之大利”出发,出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存的目的,要对“农与工肆之人”传授生产技能,增强民众的生存能力,强调不劳动者不得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墨子不仅主张对个体的人进行生存技能训练,而且相当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认识到具有高附加值的人力资本(贤良之士)数量的众寡,能够决定一个国家的生存或灭亡。他在《亲士》中提出,“入国而不存其土,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意思是说,到一个国家主持政局,却不能保留人才,那就要亡国了。发现人才却不急于任用,贤良之士就会对君主产生怠惰情绪。没有人才就不能处理危难,没有人才就不能谋划国家大事。而一个没有人才的国家能够生存,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获得人力资本也需要付出代价,获得高附加值的人力资本必须以稀缺资源做交换。在墨子的《尚贤》中,已经存在与其相近的概念——“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土,亦将可得而众也”。这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水平较高的人才发展观,意思是说具有高附加值的人才是国家社稷的珍宝和栋梁,必须使他们获得富裕的生活和较高的荣誉与尊严,这样国内的贤士就会越来越多。

在墨子看来,劳动技能本身无贵贱,主张人尽其才,合理分工,以争取获得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在当今社会看来这些都是很平常的观点,但在两千年前却是难能可贵的进步。当时的社会上,对社会分工存在两种极端的认识——一种是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认为从君主到庶民,都必须亲自耕种才有资格

吃饭,甚至连制陶、冶炼和纺织等手工业的存在,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这种理论完全否认了社会分工的合理性。

另一种是以孟子为代表,他意识到社会分工是必要的,却又人为地将职业划分出高低贵贱,认为脑力劳动是“大人”的工作,体力劳动是“小人”的工作,提出“劳心者制人,劳力者制于人”的观点,造成了我国延续两千余年“重脑轻体”的职业观念,其消极影响至今没有完全消除。

相比上述两种观点,墨子的主张要合理得多,他在《节用》中提出,“凡天下群百工,轮、车、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认为社会分工可以使每个人发挥自身的天赋和能力,从事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在《耕柱》中,他更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职业观点,“警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大意是将每个人都安置到适合他的岗位工作,这样做不仅能够使每个人各尽所能,而且可以使组织团队实现效能最大化。

综合分析以上的墨家学说,可见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与人力资本理论,其内涵与当代西方学者的理论观点非常相近。但遗憾的是随着墨家学说被汉武帝一纸诏令罢黜,使我国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没有形成任何系统的职业教育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