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药物原料药制备和结构确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原料药制备和结构确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原料药制备和结构确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编号:

【H】G P H2-1

化学药物原料药制备和结构确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第二稿)

二ΟΟ四年三月二十日

目 录

一、化学药物原料药制备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3

(一)、概述 ¨¨¨¨¨¨¨¨¨¨¨¨¨¨¨¨¨¨¨ 3 (二)、原料药制备研究的一般过程¨¨¨¨¨¨¨¨¨¨ 4 (三)、原料药制备研究的一般内容¨¨¨¨¨¨¨¨¨¨ 5

1、工艺的选择 ¨¨¨¨¨¨¨¨¨¨¨¨¨¨¨¨¨5

2、起始原料、试剂的要求 ¨¨¨¨¨¨¨¨¨¨¨¨6

3、工艺数据的积累 ¨¨¨¨¨¨¨¨¨¨¨¨¨¨¨7

4、中间体的研究及质量控制 ¨¨¨¨¨¨¨¨¨¨¨8

5、工艺的优化与中试放大¨¨¨¨¨¨¨¨¨¨¨¨10

6、杂质的分析¨¨¨¨¨¨¨¨¨¨¨¨¨¨¨¨¨11

7、“三废”处理 ¨¨¨¨¨¨¨¨¨¨¨¨¨¨¨ 12

8、工艺的综合分析¨¨¨¨¨¨¨¨¨¨¨¨¨¨¨12 (四)、名词解释¨¨¨¨¨¨¨¨¨¨¨¨¨¨¨¨¨¨ 12 (五)、参考文献 ¨¨¨¨¨¨¨¨¨¨¨¨¨¨¨¨¨¨13 (六)、起草说明 ¨¨¨¨¨¨¨¨¨¨¨¨¨¨¨¨¨¨13 (七)、附件 ¨¨¨¨¨¨¨¨¨¨¨¨¨¨¨¨¨¨¨¨20 二、化学药物原料药结构确证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21 (一)、概述 ¨¨¨¨¨¨¨¨¨¨¨¨¨¨¨¨¨¨¨¨21 (二)、原料药结构确证研究的一般过程 ¨¨¨¨¨¨¨¨21 (三)、原料药结构确研究的基本内容 ¨¨¨¨¨¨¨¨¨23

1、研究方案的制订¨¨¨¨¨¨¨¨¨¨¨¨¨¨¨22

2、测试样品的要求¨¨¨¨¨¨¨¨¨¨¨¨¨¨¨26

3、结构确证一般内容¨¨¨¨¨¨¨¨¨¨¨¨¨¨26

4、参考文献和对照品对结构确证的意义¨¨¨¨¨¨¨¨¨34

5、综合解析¨¨¨¨¨¨¨¨¨¨¨¨¨¨¨¨¨¨35

6、药物的命名、结构式及理化常数¨¨¨¨¨¨¨¨36 (四)、名词解释 ¨¨¨¨¨¨¨¨¨¨¨¨¨¨¨¨¨37 (五)、参考文献 ¨¨¨¨¨¨¨¨¨¨¨¨¨¨¨¨¨38 (六)、起草说明 ¨¨¨¨¨¨¨¨¨¨¨¨¨¨¨¨¨38 三、著者 ¨¨¨¨¨¨¨¨¨¨¨¨¨¨¨¨¨¨¨¨¨42

一、化学药物原料药制备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原料药的制备是药物研究和开发的基础,是药物研发的起始阶段,其主要目的是为药物研发过程中药理毒理研究、制剂研究、临床研究提供合格的原料药,为质量研究提供详细的信息,通过对工艺全过程的控制保证生产工艺的稳定、可行,为上市药品的生产提供符合要求的原料药。

本指导原则是按照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要求,遵循药物研发的规律,借鉴国外指导原则的理念和经验,结合国内药物研发的实际情况,并考虑药品评价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而制订的,旨在用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要求分析原料药制备研究中存在的具体技术问题,力求反映出原料药制备研究的基本规律并按照该规律进行原料药的研发,确定一个符合药品管理法要求的、科学的基本技术标准,为药物研发者在原料药制备研究中提供一个基本的技术指导,同时使药物研发者对在药品评价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并有助于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药物的研发。

本指导原则分为概述、一般过程、研究的一般内容、名词解释、参考文献、起草说明、附件等七部分。概述部分就本指导原则起草的目的意义、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介绍;一般过程部分为药物研发者提供一个原料药制备研究的通用规律,使药物研发者对整个药物研发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一般研究内容主要对工艺的选择、起始原料和试剂的要求、工艺数据的积累、工艺的优化与中试放大研究、中间体的要求、杂质的分析、工艺的综合分析、“三废”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其研究内容基本上是按照原料药制备的研发过程进行设置的,从实验室阶段到工业生产阶段均进行了相应的要求,强调了对工艺过程控制的重要性,目的是使药物研发者按照以上要求进行研究可以得到一个合理、可行

的生产工艺;名词解释部分是对本指导原则中涉及的专有名词进行解释,以免引起歧义;参考文献部分给出本指导原则所采用的文献依据。

本指导原则是一个通用的原则,适用于经化学全合成或半合成以及从动、植物中提取的原料药的研制,包括新药、进口药和已有国家标准的药物,经微生物发酵得到的药物也可参考该指导原则的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由于药物自身的特性,存在很多特殊情况,并且随着学科的发展,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出现,会遇到很多目前难以预料的问题,因此本指导原则只是给予药物研发者原料药制备研究中应关注的基本问题,药物研发者不必拘泥于此,可根据原料药研发的实际情况,采用其他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但是必须符合药物研发的规律,能够科学、合理地解释和处理药物研发中的问题。

(二)、原料药制备研究的一般过程

原料药制备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存在很多特殊的情况和问题,但是无论其如何复杂和特殊,都遵循一般规律性的要求,即:工艺要可行、稳定,能够工业化生产,同时必须能制备出质量合格的原料药。因此原料药制备的研究必然要遵循一个共有的原则,以实现共同的目的。本部分的目的就在于阐明原料药研发过程中共有的、基本的规律,为药物研发者提供一个原料药制备的通用规则,使研发者通过阅读本部分内容不仅对原料药制备研究的全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而且对其中每一阶段的目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便于在药物研发中做到有的放矢、科学稳妥、高效快捷地开展研究并获得符合要求的原料药。

原料药制备研发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六个阶段:

1、确定目标化合物:通过文献调研、药效学筛选实验或其它有关基础研究工作,确定所需要进行研发的化合物。

2、设计合成路线:根据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特性,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综合分析,确定一条工艺简单、成本合理、收率相对较高、终产品易于纯化的合成路线。

3、制备目标化合物:通过化学反应、生物发酵或其他方法制备出质量符合要求的目标化合物,为产品进行结构确证、质量控制等药学方面的研究,以及药理毒理研究和临床研究提供合格的样品。

4、结构确证:经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准确无误地确证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包含立体结构)(参考原料药结构确证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5、工艺优化:综合考虑工艺路线的反应条件、环保情况、产品精制与纯化的可行性、原材料获得的难易程度等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

6、中试放大研究、工业化生产:通过对中试、工业化生产工艺路线的研究,确定稳定、可行的工艺,为药物的制剂生产提供符合要求的原料药。

(三)、原料药制备研究的一般内容

1、工艺的选择

药物制备工艺选择的目的是通过对拟合成的目标化合物物进行文献调研,设计或选择合理的合成路线;对所选择的路线进行初步分析,对该化合物的国内外研究情况、知识产权状况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对所采用的工艺有一个初步的评价,也为药物的评价提供可靠依据,这个阶段是原料药制备工艺研究的必然阶段。

对于新的化学实体,根据其结构特征,综合考虑起始原料获得的难易程度、合成步骤的长短、收率的高低以及反应的后处理、反应条件是否符合工业生产、环保要求等因素后,确定合理的合成路线;或者根据国内外对类似结构化合物的文献报道,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适宜的合成方法。

对于通过微生物发酵获得的原料药或者从动、植物中提取获得的原料药,经对原材料和工艺过程的可控性分析,综合考虑成本、环保情况等,确定一条可以确保产品质量可控、收率较高的工艺路线。

对于结构已知的药物,通过文献调研,对有关该药物制备的研究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所选择的路线从收率、成本、“三废”处理、起始原料是否易得、是否适合工业化生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选择相对合理的合成路线。若所选择的路线为创新路线,通过对现有的路线进行分析,与文献报道路线进行比较,说明采用该路线的理由;若使用文献报道的路线,也要对文献报道路线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这样有利于研发者对此路线有较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2、起始原料、试剂的要求

在原料药制备工艺研究的过程中,起始原料、反应试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终产品的质量以及工艺路线的稳定,也可以为质量研究提供有关的杂质信息,同时也涉及到工业生产中的劳动保护问题,起始原料、试剂的质量是原料药制备研究工作的基础,因此在药物制备中需要对起始原料和反应试剂提出一定的要求。

主要分为起始原料的选择,溶剂、试剂的选择,内控标准等三部分。

2.1起始原料的选择原则:一般情况下起始原料应质量稳定、可控,应有来源、标准和供货商的检验报告,必要时应根据合成工艺的要求建立内控标准。对由起始原料引入的杂质、异构体,必要时应进行相关的研究并提供质量控制方法,对具有手性中心的起始原料,应制订作为杂质的对映体异构体或非对映异构体的限度,同时应对该起始原料在制备过程中可能引入的杂质有一定的了解。

2.2溶剂、试剂的选择:一般来说应选择毒性较低的试剂;有机溶剂的选

择一般避免使用一类溶剂,控制使用二类溶剂,同时应对所用试剂、溶剂的毒性进行说明,这样有利于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控制,也有利于劳动保护。有机溶剂选择的详细内容请参阅化学药物有机溶剂残留量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2.3内控标准:在药物的制备工艺中,起始原料、试剂可能存在着某些杂质,若在反应过程中无法将其去除或者参与了副反应,对终产品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控制,制定相应的内控标准。一般要求对产品质量有一定影响的起始原料、试剂制订内控标准,同时还应注意在工艺优化和中试放大过程中起始原料和重要试剂规格的改变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一般来说内控标准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对名称、化学结构、理化性质要有清楚的描述;(2)要有具体的来源,包括生产厂家和简单的制备工艺;(3)提供证明其含量的数据,对所含杂质情况(包含有毒溶剂)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描述;(4)如果需要采用起始原料或试剂进行特殊反应,对其质量应有特别的要求,如:对于必须在干燥条件下进行的反应,需要对起始原料或试剂中的水分含量进行严格的要求和控制;若起始原料为手性化合物,需要对对映异构体或非对映异构体的限度有一定的要求;(5)对于不符合内控标准的起始原料或试剂,应对其精制方法进行研究,这样有利于对工艺和终产品的质量进行控制。

通常,在工艺路线稳定的条件下,所采用的起始原料、试剂的质量也应相对稳定。

3、工艺数据的积累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原料药的制备工艺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动态过程,药物研发者需要对制备工艺不断地进行试验,反复进行优化,以达到获得一个可行、稳定、收率较高、成本合理并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工艺路线。在这

个重复完善的过程中,积累充足的实验数据对判断工艺路线的可行性、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为质量研究提供有关信息。因此,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研发者应积极主动收集有关的工艺研究数据,并尽可能提供充分的原料药制备数据的报告,并对此进行科学的分析,作出合理的结论,充分的数据报告也将有利于药品评价者对原料药制备工艺的评价,需要说明的是,数据的积累贯穿药物研发的整个过程。

工艺数据的报告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对工艺有重要影响的参数、投料量、产品收率及质量检验结果(包括外观、熔点、沸点、比旋度、晶型、结晶水、有关物质、异构体、含量等),并说明样品的批号、生产日期、制备地点。工艺数据报告一般分为临床研究和生产研究两个阶段,可采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汇总,参考式样见附件。

4、中间体的研究及质量控制

在原料药制备研究的过程中,中间体的研究和质量控制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其结果对原料药制备工艺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为原料药的质量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同时也可以为结构确证研究提供的重要依据,对中间体结构进行确证,可以为终产品的结构确证起辅助作用(详见原料药结构确证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一般来说,由于关键中间体对终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其质量进行控制有较大意义。对于新结构中间体,由于没有文献报道,因此其结构研究对于认知该化合物的特性、判断工艺的可行性和对终产品的结构确证具有重要作用。对关键中间体、新结构中间体质量进行控制,对工艺的稳定性、终产品的质量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一般中间体的质量要求可相对简单,对其质量可以进行定量控制。有时,因终产品结构确证研究的需要,有必

要对已知结构中间体的结构进行研究。

4.1已知结构的关键中间体

一般情况下应对其理化常数、质量(定性、定量)进行研究,根据结构确证研究的需要,提供相应的结构研究资料。

理化常数研究一般应包括:熔点、沸点、比旋度、溶解性等,并与文献报道的有关数据进行比较。

质量控制一般包括:性状、异构体(对于具有立体异构的化合物)、有关物质、含量等。

结构研究:如果因终产品结构确证的需要,应对其结构进行确证,并应与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比较。

4.2新结构的中间体

一般情况下应对其结构进行确证,并对理化常数、质量控制(定性、定量)进行研究。

结构研究:一般来说应进行红外、紫外、核磁共振(碳谱、氢谱,必要时进行二维相关谱研究)和质谱(包括高分辨质谱)等的研究,以确证该中间体的结构。

理化常数研究一般包括:熔点、沸点、比旋度、溶解性等。

质量研究一般包括:性状、异构体(对于具有立体异构的化合物)、有关物质、含量等。

4.3已知结构的一般中间体

一般情况下应对其理化常数进行研究,并与文献资料进行比较,同时还应对其质量进行研究,并根据结构确证研究的需要,提供相应的结构研究资料。

理化常数研究一般包括:熔点、沸点、比旋度、溶解性等。

质量研究一般包括:采用TLC、HPLC 、GC等方法,对其在反应过程中进行定量或定性控制。

结构研究:如果由于终产品结构确证研究的需要,应对其结构进行确证,并应与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比较。

4.4中间体的再精制

一般情况下应对中间体的精制方法进行详细的研究,但是对于不符合标准的中间体,应对其再精制的方法进行研究。

5、工艺的优化与中试放大

在原料药的工艺研究中,工艺的优化与中试放大是原料药制备从实验室阶段过渡到工业化阶段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该工艺能否工业化的关键,同时对评价工艺路线的可行性、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原料药制备工艺优化与中试放大的主要任务是:(1)考核实验室提供的工艺路线在工艺条件、设备、原材料等方面是否有特殊的要求,是否适合工业化生产;(2)确定所用起始原料、试剂或有机溶剂的规格或标准;(3)验证小试工艺是否成熟合理,主要经济指标是否接近生产要求;(4)进一步考核和完善工艺条件,对每一步反应和单元操作均应取得基本稳定的数据;(5)根据中试研究资料制订或修订中间体和成品的质量标准、分析方法;(6)根据原材料、动力消耗和工时等进行初步的技术经济指标核算;(7)提出“三废”的处理方案;(8)提出整个合成路线的工艺流程,各个单元操作的工艺规程。一般来说,中试所采用的原料、试剂的规格应与工业化生产时一致。

通过动、植物中提取的有效单体、通过微生物发酵得到的原料药的实验室研究、中试与合成药物基本相似,仅用提取、分离、纯化等工序代替各步化学反应。

在工艺优化和放大过程中,中试规模的工艺在药物评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阶段是连接实验室研究和工业化生产的重要部分,是评价原料药制备工艺可行性、真实性的关键,是质量研究的基础,药物研发者应特别重视原料药的中试放大研究,需要说明的是中试规模工艺的设备、流程应与工业化生产一致。

原料药的工艺优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工艺路线的不断优化,反应条件、所使用的起始原料、试剂或溶剂的规格等会发生改变,研发者应注意这些改变对产品的晶型或者质量的影响,因此应对重要的变化,如:所使用的起始原料、关键试剂的种类或规格、重要的反应条件、产品的精制方法等发生改变前后对产品晶型的影响以及可能引入新的杂质情况进行说明,并对变化前后产品的质量进行比较。

6、杂质的分析

原料药制备过程中产生的杂质是原料药杂质的主要来源,该方面的工作是质量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杂质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药物研发者可以对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杂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终产品的质量研究可以提供十分有用的信息。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述的杂质是指原料药制备过程中由于副反应产生的杂质、所用的起始原料引入的杂质以及有机溶剂等,不包括降解产物。杂质的研究可参阅化学药物杂质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制备过程中产生的杂质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起始原料引入的杂质

(2)、副反应产生的杂质

(3)、异构体

(4)、残留溶剂、试剂、中间体

(5)、痕迹量的催化剂

(6)、无机杂质

7、“三废”处理

在原料药制备研究的过程中,“三废”的处理应符合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这一点也是药物研发者应考虑的。在工艺研究中需对工艺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三废”问题进行考虑,尽可能避免使用有毒、污染环境的溶剂或试剂,在确定合成路线时尽可能避免采用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路线,并需要结合生产工艺制订合理的“三废”处理方案。

8、工艺的综合分析

在原料药制备研究的过程中,工艺的综合分析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通过综合分析可以使药物研发者对整个工艺的利弊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药品评价工作。

药物研发者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经对实验室工艺、中试工艺、工业化生产工艺这三个阶段的深入研究,应对整个工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原料药的制备工艺从工艺路线、反应条件、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劳动保护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四)、名词解释

起始原料:起始原料是指稳定的、批量生产的化合物,其质量应是可控的。

中间体:在原料药化学合成中产生的、需要进一步的结构改造才能生成原料药的化合物。

关键中间体:对终产品的质量或安全性有影响的物质,其中也包括对产品质量、安全性有影响的试剂或起始原料。

已知结构中间体:是指已有文献报道的中间体。

新结构中间体:是指尚没有文献报道的中间体。

试剂:一种与起始物或溶剂不同的物质,在原料药的制备中使用。

溶剂:在原料药制备中用于制备溶液或混悬液的无机或有机液体。

杂质:是在合成或发酵工艺中由于原料、试剂、溶剂或副反应引入的与终产品结构不一样的任何一种成分。

内控标准:是指根据工艺路线的要求,生产企业或研发单位制订的某一化合物的质量控制标准。

(五)、参考文献

1、ICH Q3a Impurities In New Drug Substances

2、FDA Guidance for Industry Drug Product Chemistry,Manufacturing,and Controls Information

3、EMEA Note For Guidance On Chemistry of The New Active Substance

4、郑筱萸. 《化学药品和治疗用生物制品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六)、起草说明

1、起草背景

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曾出版过原料药的制备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原指导原则是根据当时药品管理法的要求制定的,对于引导当时原料药开发的方向、规范原料药制备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新的药品管理法的实施,特别是新药概念的变化,药物研发者在新形势下对原料药制备研究认识的不断深入,且随着原料药制备技术和手段的不断发展,国内的原料药研发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原指导原则对新形势下原料药制备的研究有所不适应,因此制订出适应新形势的、系统化的、更加符合原料药研发规律的原料药制备研究技术指

导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本指导原则的制订也希望能有利于国内创新药物的研发。

(1)本指导原则是按照《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要求起草的,是一个原料药制备研究通用的规则。其次,本指导原则是遵循了原料药研发的规律,针对原料药制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目的是为原料药的研发提供指导,引导药物研发者按照原料药研发的自身规律并结合所研发药物的特点进行研究。

(2)在本指导原则的起草过程中,借鉴了国内外相关指导原则和技术要求的先进理念和合理的部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原料药也参与了国际竞争,因此我国原料药的研发和生产水平要赶超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平是非常迫切的问题。此次指导原则的起草也尝试与国外发达国家进行接轨,吸取其先进、合理的部分,并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了原料药研发的发展趋势,以引导我国原料药制备研究朝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本指导原则主要参考了FDA、欧盟、ICH有关的指导原则和技术要求,采用了原指导原则合理的部分,并结合药品审评、原料药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订的。

(3)本指导原则的制订也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时间,我国医药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少差距,体现在原料药的制备方面,主要表现为我国原料药生产工艺水平不是很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实验室规模可行,但是工业化生产就会出现问题甚至不能工业化,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对中试规模的研究不是很透彻,因此在指导原则中强调了中试规模的研究以及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同时我国的药物研发水平也参差不齐,低水平重复较多等等,因此本指导原则的制订必须基于这一现状。

(4)在本指导原则(草稿)的制订过程中,充分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本课题研究组的成员,包括药品审评专家、药物研发单位、生产单位、药品注册方面的专家,通过2003年11月15-17日在重庆召开的“2003年度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课题研究组讨论会”(以下简称“重庆会议”),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形成第二稿(草案),经药审中心的内部讨论,形成此稿。

2、本指导原则内容设置的考虑:

本指导原则的内容基本按照原料药制备过程的规律进行设置的,共分为概述、一般过程、研究的一般内容、名词解释、参考文献、起草说明、附件等七部分。

概述部分主要对本指导原则制订的目的、意义、基本内容,以及各部分着重强调的重点问题进行了阐明,目的是让药物研发者对本指导原则制订的宗旨以及应用范围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部分内容阐明了原料制备研究的一般过程,该部分内容设置的目的是为药物研发者提供一个原料药制备研究的基本规律,使其对整个原料药制备的研发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深入的理解本指导原则。

一般研究内容是该指导原则的重点,该部分内容的设置分为工艺的选择,起始原料、试剂的要求,工艺数据的积累,中间体的研究及质量控制,工艺的优化与中试放大,杂质的分析,“三废”的处理,工艺的综合分析等八个部分,基本上是按照原料药研发过程设置的。

在该部分内容中强调了原料药制备工艺过程的优化、中试放大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原料药制备工艺研究中之所以存在实验室规模可行工业化生产存在问题、甚至不能工业化,主要原因就是对中试规模的工艺研究不够,因此在本指导原则中强调了工艺要通过中试规模的重要性,中试是连接实验室与生产不可

缺少的环节,是生产工艺能否工业化的关键。

在该部分内容中说明了原料药制备工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工艺数据的积累具有重要意义。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原料药的制备工艺是一个不断进行优化、改进的过程,但是无论工艺如何改进,都必须是稳定、可行、成本相对合理,而由该工艺生产的原料药也必须符合要求,同时根据不同阶段工艺数据的积累情况可以判断工艺是否可行、稳定程度如何,也可以为原料药的质量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阐明了原料药制备工艺的研发过程具有阶段性。原料药制备工艺的不同研发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因此不同阶段所需要关注的问题各不相同,但各个阶段所要实现的总目标是一致的:即在保证原料药制备工艺可行、稳定的前提下,为药物研发提供质量合格的原料药。为了实现该目标,原料药的制备工艺从起始原料开始,对中间体、终产品进行全过程的控制,以保证原料药的质量,保证原料药制备工艺的可行、稳定。

本部分内容也对起始原料、试剂以及中间体的质量提出了要求,因为它们直接影响到原料药的质量和反应的进程,因此对其进行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次指导原则的制订充分考虑了综合分析在原料药制备研究的重要性。原料药的制备研究是药物研发最基础的工作,该阶段涉及工艺控制、环境保护、劳动保护、经济效益等方面,它们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得到一个相对合理、可行的生产工艺,也可以使药物研发得以顺利进行,因此药物研发者应充分重视原料药制备研究的综合分析,同时也有利于药物的评价工作。

名词解释部分是对本指导原则涉及的专有名词进行了解释。

参考文献中列出所引用的参考文献,方便读者的查找。

起草说明中对本指导原则内容的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可以使读者深入理解本指导原则。

3、需要说明的有关问题:

(1)本指导原则是一个原料药制备研究的基本技术要求。由于原料药制备的工艺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很多不同情况和特点,一个指导原则不能把所有的情况全部包含进去,在实际工作中,药物的研发者应根据所研究药物本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而不能机械照搬照抄指导原则。

(2)微生物发酵药物暂时参考其中相关的要求,在后续的技术指导原则会涉及。放射性药物、生化药物由于其特殊性,暂时没有作要求。

(3)本指导原则强调了原料药工艺的全过程控制,旨在要求药物研发者认识到原料药工艺全过程的控制对原料药工业化生产的重要性。因此在本指导原则中对起始原料的选择,中间体的质量控制、杂质的分析、工艺过程中数据积累进行了重点的要求,从而强调了药物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

(4)在起草本指导原则第一稿(草案)中,工艺选择部分强调了对工艺路线的机理进行分析,目的使研发者对合成工艺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药品的评价。经 “重庆会议”的讨论,认为对于自行设计或对文献资料作出较大改进的工艺路线,对反应机理做初步分析有利于提高我国药物合成的工艺水平,但因有机合成反应某些反应机理本身尚难以判定,故可暂不进行要求。

(5)本指导原则对起始原料进行了要求,强调了起始原料的选择原则,并要求提供相关的内控标准。主要考虑到目前在国内原料药制备工艺的研发中,研发者对起始原料的选择、质量的要求重视程度不够,对其在原料药的生产工艺和质量研究中的重要性、目的和意义认识不清,因此对此进行了一定的要求。起始原料的选择原则和内控标准主要参考了FDA、EMEA有关的指导原则和技

术要求,同时结合我国现有的研发水平制订的。经过“重庆会议”的讨论,认为上述要求对控制终产品的质量、保证生产工艺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会议对起始原料的概念、相关的质量要求进行了修订。

(6)工艺数据的积累部分为新增加的部分。主要考虑到在实际研究工作中,药物研发者往往不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事实上这方面的内容对于评价工艺的可行性、稳定性、真实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工业化生产和药物的质量研究工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此次的指导原则中增加这部分内容,以引导研发者重视这方面的工作。需要说明的是工艺数据的积累过程是贯穿整个研发的始终,从实验室研究开始到工业化生产,药物研发者应尽可能多的对这方面的数据进行积累。本指导原则没有对批次进行要求,主要考虑药物研发者应根据药物研发实际情况,积累充分的数据,这些数据要能够有效地判断工艺的稳定性,能为质量研究提供充分的信息。在“重庆会议”中,与会的课题研究组成员对此均给与认可,认为很有必要。

(7)中间体研究及质量控制部分在本指导原则中进行了详细的要求,按照对终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的影响程度,对不同的中间体进行了不同的要求。重点对关键中间体、新结构中间体的质量进行控制,如研发者能对所有的中间体进行质量控制则更有益于药物的研发与评价。经“重庆会议”讨论,会议认为,引入关键中间体的概念对于实现药物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是非常必要的,并对关键中间体的概念进行了修订;同时建议取消关键起始原料、关键试剂的概念,对终产品的质量、安全性有影响的关键试剂、起始原料可统一纳入关键中间体中。

(8)本指导原则强调了中间体结构研究对终产品结构确证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在原指导原则中没有。在结构确证研究中,往往可以通过对中间体的

结构确认,以达到间接证明终产品结构的目的。

(9)在工艺优化与中试放大部分,强调了中试研究的重要性,对原料药制备的中试规模进行了探讨。原料药的中试的规模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是因为不同药物规模的要求应该是不同的。经过“重庆会议”的讨论,会议一致认为,应根据不同药物(创新药物、发酵药物、提取药物以及剂量较小的药物等)的特点,可分别采用下述之一为中试规模的要求:(a)单剂量的10000倍以上;(b)终产品达到公斤级;(c)单元反应器体积不小于20升。一般来说,对于创新药物、剂量较小的药物(如:单剂量为微克级的药物)可采用(a)的要求;对于发酵、提取的药物可采用(b)的要求;一般的合成药物可采用(b)或(c)的要求。会后,药审中心内部又进行了多次讨论,认为中试规模涉及其他的指导原则,建议在药学分论中统一要求,因此在本指导原则中不再赘述。

(10)杂质分析部分是本指导原则中新增加的内容。在本部分内容中要求对工艺中产生的杂质进行初步分析,为质量研究提供有效的信息。制订该部分内容主要考虑到在药物研发的过程中,原料药的制备研究和质量研究经常脱节,质量研究人员对工艺中产生的杂质不是十分了解,不能与原料药制备的研究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缺少对杂质的全面分析,并进行有效的研究,增加此部分内容目的是使质量研究人员了解工艺的全过程,确定有针对性的质量研究内容,制订可行的产品质量控制标准。

(11)工艺的综合评价也是新增加的内容。目的是使药物研发人员对工艺过程有一个综合认识,对工艺研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对工艺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12)在名词解释部分对本指导原则涉及的专有名词进行了解释。经“重庆会议”的讨论,认为鉴于已制订了关键中间体的概念,可以取消关键试剂、关

药物化学实验指导

磺胺嘧啶锌(Sulfadiazine-Zn) 与磺胺嘧啶银(Sulfadiazine-Ag )的合成 一、目的要求: 了解拼合原理在药物结构修饰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磺胺嘧啶银为应用烧伤创面的磺胺药,对绿脓杆菌有强的抑制作用,其特点是保持了磺胺嘧啶与硝酸银二者的抗菌作用。除用于治疗烧伤创面感染和控制感染外,还可使创面干燥,结痂,促进愈合。但磺胺嘧啶银成本较高,且易氧化变质,故制成磺胺嘧啶锌,以代替磺胺嘧啶银。其化学名分别为2-(对氨基苯磺酰胺基)嘧啶银(SD-Ag )、2-(对氨基苯磺酰胺基)嘧啶锌(SD-Zn ),化学结构式分别为: NH 2 SO 2N N N NH 2 SO 2N N N NH 2SO 2N Zn N N 磺胺嘧啶银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遇光或遇热易变质。 在水、乙醇、氯仿或乙醚中均不溶。磺胺嘧啶锌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在水、乙醇、氯仿、或乙醚中均不溶。 合成路线如下: NH 3.H 2O H 2O ++SO 2N N N NH 2 SO 2N N N NH 4 NH 2 SO 2N N N NH 4 NH 2 NH 2SO 2N N N NH 2 SO 2N N N NH 2SO 2N Zn N N

三、实验方法 (一)磺胺嘧啶银的制备 取磺胺嘧啶5 g,置50 mL烧杯中,加入10% 氨水20 mL溶解。再称取AgNO33.4 g置50 mL烧杯中,加10 mL氨水溶解,搅拌下,将AgNO3-氨水溶液倾入磺胺嘧啶-氨水溶液中,片刻析出白色沉淀,抽滤,用蒸馏水洗至无Ag+反应,得本品。干燥,计算收率。 (二)磺胺嘧啶锌的制备 取磺胺嘧啶5 g,置100 mL烧杯中,加入稀氨水(4 mL浓氨水加入25 mL水),如有不溶的磺胺嘧啶,再补加少量浓氨水(约1 mL左右)使磺胺嘧啶全溶。另称取硫酸锌3 g,溶于25 mL水中,在搅拌下倾入上述磺胺嘧啶氨水溶液中,搅拌片刻析出沉淀,继续搅拌5 min ,过滤,用蒸馏水洗至无硫酸根离子反应(用0.1 M氯化钡溶液检查),干燥,称重,计算收率。 (三)结构确证 1. 红外吸收光谱法、标准物TLC对照法。 2. 核磁共振光谱法。 注释: 合成磺胺嘧啶银时,所有仪器均需用蒸馏水洗净。 思考题: 1. SD-Ag及SD-Zn的合成为什么都要先作成铵盐? 2. 比较SD-Ag及SD-Zn的合成及临床应用方面的优缺点。

《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一)》

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一) 二OO八年一月

目录 一、概述 (2) 二、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工作的基本原则 (3) 三、变更原料药生产工艺 (7) 四、变更药品制剂处方中已有药用要求的辅料 (15) 五、变更药品制剂的生产工艺 (24) 六、变更药品规格和包装规格 (31) 七、变更药品注册标准 (37) 八、变更药品有效期和/或贮藏条件 (41) 九、变更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 (44) 十、改变进口药品制剂的产地 (50) 十一、变更进口药品制剂所用原料药的产地以及单独改变 进口的原料药的产地 (54) 十二、变更国内生产药品制剂的原料药产地 (58) 附录一、药物溶出/释放比较研究基本方法 (63) 附录二、免除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的一般考虑 (72) 附录三、属于治疗窗窄的部分药物目录 (75) 参考文献 (77) 名词解释 (80) 著者 (81)

一、概述 本指导原则主要用于指导药品生产企业开展已上市化学药品的变更研究。变更是指对已获准上市化学药品在生产、质控、使用条件等诸多方面提出的涉及来源、方法、控制条件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影响到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变更研究是针对拟进行的变化所开展的研究验证工作。 目前本指导原则涵盖的变更及变更研究包括以下项目:原料药生产工艺变更、药品制剂处方中已有药用要求的辅料和制备工艺变更、注册标准变更、规格变更、有效期和贮藏条件变更、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变更、进口药品产地变更、进口原料药产地和进口药品所用原料药产地变更、变更国内生产药品制剂的原料药产地等研究。 本指导原则仅从技术角度阐述对产品进行变更时,应进行的相关研究验证工作。药品生产企业需按照本指导原则的相关技术要求,开展变更研究验证工作,在完成相关工作后,应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要求,向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提出补充申请。 为便于把握变更可能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产生的影响,本指导原则对所述及的变更划分为三类:I类变更属于微小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基本不产生影响;II类变更属于中度变更,需要通过相应的研究工作证明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不产生影响;III类变更属于较大变更,需要通过系列的研究工作证明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没有产生负面影响。变更类别划分考虑了目前药品注册管理对补充申请的有

药物化学作业及答案

药物化学作业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凡具有治疗、预防、缓解和诊断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符合药品质量标准并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化合物,称为( A ) A. 化学药物 B. 无机药物 C. 合成有机药物 D. 天然药物 E. 药物 2. 下列巴比妥类药物中,镇静催眠作用属于超短时效的药物是( E ) A.巴比妥B.苯巴比妥C.异戊巴比妥 D.环己巴比妥E.硫喷妥钠 3. 有关氯丙嗪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在发现其具有中枢抑制作用的同时,也发现其具有抗组胺作用,故成为三环类抗组胺药物的先导化合物 B.大剂量可应用于镇吐、强化麻醉及人工冬眠 C.2位引入供电基,有利于优势构象的形成 D.与γ-氨基丁酸受体结合,为受体拮抗剂 E.化学性质不稳定,在酸性条件下容易水解 4. 苯并氮卓类药物最主要的临床作用是( C ) A. 中枢兴奋 B. 抗癫痫 C. 抗焦虑 D. 抗病毒 E. 消炎镇痛 5. 氯苯那敏属于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哪种结构类型( C ) A.乙二胺类 B. 哌嗪类 C. 丙胺类 D. 三环类 E. 氨基醚类 6. 卡托普利分子结构中具有下列哪一个基团( A ) A.巯基B.酯基C.甲基D.呋喃环E.丝氨酸

7. 解热镇痛药按结构分类可分成( D ) A.水杨酸类、苯胺类、芳酸类B.芳酸类、水杨酸类、吡唑酮类C.巴比妥类、水杨酸类、芳酸类D.水杨酸类、吡唑酮类、苯胺类 8. 临床上使用的布洛芬为何种异构体( D ) A. 左旋体 B. 右旋体 C. 内消旋体 D. 外消旋体 E. 30%的左旋体和70%右旋体混合物。 9. 环磷酰胺的作用位点是( C ) A. 干扰DNA的合成B.作用于DNA拓扑异构酶 C. 直接作用于DNA D.均不是 10. 那一个药物是前药( B ) A. 西咪替丁 B. 环磷酰胺 C. 赛庚啶 D. 昂丹司琼 E. 利多卡因 11. 有关阿莫西林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临床使用左旋体B.只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 C.不易产生耐药性D.容易引起聚合反应E.不能口服 12. 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机制是( A ) A.抑制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B.抑制粘肽转肽酶 C.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D.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E.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增加细胞膜渗透性 13. 关于雌激素的结构特征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 3-羰基 B. A环芳香化 C. 13-角甲基 D. 17-β-羟基 14. 一老年人口服维生素D后,效果并不明显,医生建议其使用相类似的药

第三章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 A型题(最佳选择题) (1题-20题) 1.下列对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叙述错误的是 A以生物电子等排体的相互替换,对药物进行结构的改造,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B以生物电子等排体的相互替换,对药物进行结构的改造,以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C凡具有相似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又能产生相似生物活性的基团或分子都称为生物电子等排体。 D生物电子等排体可以以任何形式相互替换,来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E 在药物结构中可以通过基团的倒转、极性相似、范德华半径相似等进行电子等排体的相互替换,找到疗效更高,毒性更小的新药。 2.下列对前药原理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A 前药原理可以改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B 前药原理可以缩短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 C前药原理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D前药原理可以消除药物的苦味; E前药原理可以改善药物的溶解度; 3.药物分子中引入烃基、卤素原子、硫醚键等,可使药物的 A 脂溶性降低; B 脂溶性增高; C 脂溶性不变; D 水溶性增高; E 水溶性不变; 4.药物分子中引入羟基、羧基、脂氨基等,可使药物的 A 水溶性降低; B 脂溶性增高; C 脂溶性不变; D 水溶性增高; E 水溶性不变; 5.一般来说,酸性药物在体内随介质pH增大 A解离度增大,体内吸收率降低; B解离度增大,体内吸收率升高;

C解离度减小,体内吸收率降低; D解离度减小,体内吸收率升高; E解离度不变,体内吸收率不变; 6.一般来说,碱性药物在体内随介质pH增大 A解离度增大,体内吸收率降低; B解离度增大,体内吸收率升高; C解离度减小,体内吸收率降低; D解离度减小,体内吸收率升高; E解离度不变,体内吸收率不变; 7.药物的基本结构是指 A具有相同药理作用的药物的化学结构; B 具有相同化学结构的药物; C 具有相同药理作用的药物的化学结构中相同部分; D 具有相同理化性质的药物的化学结构中相同部分; E 具有相同化学组成药物的化学结构; 8.在药物的基本结构中引入烃基对药物的性质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A 可以改变药物的溶解度; B 可以改变药物的解离度; C 可以改变药物的分配系数; D 可以改变药物分子结构中的空间位阻; E 可以增加位阻从而降低药物的稳定性; 9.在药物的基本结构中引入羟基对药物的性质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A 可以增加药物的水溶性; B 可以增强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力; C 取代在脂肪链上,使药物的活性和毒性均下降; D取代在芳环上,使药物的活性和毒性均下降; E可以改变药物生物活性; 10.在药物的基本结构中引入羧基对药物的性质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药物化学习题集及参考答案

药物化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药物哪一个属于全身麻醉药中的静脉麻醉药 ( D ) A .氟烷 B .盐酸氯胺酮 C .乙醚 D .盐酸利多卡因 E .盐酸布比卡因 2.非甾类抗炎药按结构类型可分为 ( C ) A .水杨酸类、吲哚乙酸类、芳基烷酸类、其他类 B .吲哚乙酸类、芳基烷酸类、吡唑酮类 C .3,5—吡唑烷二酮类、邻氨基苯甲酸类、吲哚乙酸类、芳基烷酸类、其他类 D .水杨酸类、吡唑酮类、苯胺类、其他类 E .3,5—吡唑烷二酮类、邻氨基苯甲酸类、芳基烷酸类、其他类 3.下列各点中哪一点符合头孢氨苄的性质 ( D ) A .易溶于水 B .在干燥状态下对紫外线稳定 C .不能口服 D .与茚三酮溶液呈颜色反应 E .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作用很弱 4.化学结构如下的药物是( C ) A .头孢氨苄 B .头孢克洛 C .头孢哌酮 D .头孢噻肟 E .头孢噻吩 5.青霉素钠在室温和稀酸溶液中会发生哪种变化(E ) A .分解为青霉醛和青霉胺 B .6-氨基上的酰基侧链发生水解 C .β-内酰胺环水解开环生成青霉酸 D .发生分子内重排生成青霉二酸 E .发生裂解生成青霉酸和青霉醛酸 . H 2O N H H O NH O S O OH H NH 2

6.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C ) A.干扰核酸的复制和转录 B.影响细胞膜的渗透性 C.抑制粘肽转肽酶的活性,阻止细胞壁的合成 D.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E.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7.克拉霉素属于哪种结构类型的抗生素( B ) A.大环内酯类B.氨基糖苷类 C.β-内酰胺类D.四环素类 E.氯霉素类 8.下列哪一个药物不是粘肽转肽酶的抑制剂(D ) A.氨苄西林B.氨曲南 C.克拉维酸钾D.阿齐霉素 E.阿莫西林 9.对第八对颅脑神经有损害作用,可引起不可逆耳聋的药物是( C )A.大环内酯类抗生素B.四环素类抗生素 C.氨基糖苷类抗生素D.β-内酰胺类抗生素 E.氯霉素类抗生素 10.能引起骨髓造血系统的损伤,产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是(B )A.氨苄西林B.氯霉素 C.泰利霉素D.阿齐霉素 E.阿米卡星 12.下列哪个药物属于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 B ) A.舒巴坦B.氨曲南 C.克拉维酸D.甲砜霉素 E.亚胺培南 13.最早发现的磺胺类抗菌药为(A ) A.百浪多息B.可溶性百浪多息 C.对乙酰氨基苯磺酰胺D.对氨基苯磺酰胺 E.苯磺酰胺 14.复方新诺明是由( C ) A.磺胺醋酰与甲氧苄啶组成B.磺胺嘧啶与甲氧苄啶组成C.磺胺甲噁唑与甲氧苄啶组成D.磺胺噻唑与甲氧苄啶组成

药物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1

第一章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 本章提示: 大多数药物的作用依赖于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因此药物的药效和药物的理化性质,如疏水性、酸碱性、药物的解离度等有关;与药物结构的立体构型、空间构型、电子云密度等有关。此外还与药物与生物分子的作用强弱有关。 第一节影响药物药效的因素和药效团 药物从给药到产生药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组织结合,以及在作用部位产生作用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影响药物产生药效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 1.药物到达作用部位的浓度。对于静脉注射给药时,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不存在药物被吸收的问题。而对于其它途径给药时都有经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的问题。进入血液后的药物,随着血液流经各器官或组织,使药物分布于器官或组织之间,这需要药物穿透细胞膜等生物膜,最后到达作用部位。而药物只有到达作用部位,才能产生药效。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药物的理化性质产生主要的影响。此外药物随血液流经肝脏时会产生代谢,改变药物的结构和疗效,流经肾脏时产生排泄,减少了药物在体内的数量。这些也与药物结构中的取代基的化学反应性有一定的联系。 2.药物与受体的作用。药物到达作用部位后,与受体形成复合物,产生生理和生化的变化,达到调节机体功能或治疗疾病的目的。药物与受体的作用一方面依赖于药物特定的化学结构,以及该结构与受体的空间互补性,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药物和受体的结合方式,如化学的方式通过共价键结合形成不可逆复合物,或以物理的方式,通过离子键、氢键、离子偶极、范德华力和疏水性等结合形成可逆的复合物。 这二个影响因素都与药物的化学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是药物结构-药效关系(构-效关系)研究的主要内容。 但对于药物的作用方式来讲,又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药物的药效作用主要受药物的理化性质影响而与药物的化学结构类型关系较少,如全身麻醉药,尽管这些药物的化学结构类型有多种,但其麻醉作用与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有关,这类药物称为结构非特异性药物;另一类药物的作用依赖于药物分子特异的化学结构,该化学结构与受体相互作用后才能产生影响,因此化学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其药效,这类药物称为结构特异性药物。而大多数药物属于结构特异性药物。 结构特异性药物中,能被受体所识别和结合的三维结构要素的组合又称为药效团。这样受体必须首先要识别所趋近的分子是否具有结合所需的性质,然后与其结合。药效团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具有相同药理作用的类似物,它们具有某种基本结构;另一类则可能是一组化学结构完全不同的分子,但可以与同一受体以相同的机理键合,产生同样的药理作用。受体与药物的结合实际上是与药物结构中药效团的结合,这与药物结构上官能团的静电性、疏水性及基团的大小有关。 第二节药物理化性质和药效的关系 在药物作用的过程中,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的吸收、转运都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于结构非特异性药物,药物的理化性质直接影响药物的活性。药物的理化性质主要有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解离度。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指导书

药用植物学实验指导 适用专业:(本科)药学、药物制剂 (专科)药物制剂技术 郑州华信学院医学院药学系 药学教研室

目录 实验一显微镜的构造、使用和保护以及植物细胞的构造 (2) 实验二植物细胞后含物——淀粉粒、草酸钙结晶体 (5) 实验三保护组织和分泌组织 (7) 实验四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 (9) 实验五根的显微构造 (11) 实验六单子叶植物地上茎和地下茎观察 (13) 实验七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和次生构造 (14) 实验八大黄、甘草、人参的鉴定 (16)

实验一显微镜的构造、使用和保护以及植物细胞的构造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并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和保养。 2.掌握撕取表皮的制片方法。 3.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 1.仪器:生物显微镜。 2.用具:镊子、刀片、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玻璃皿、吸水纸、擦镜纸、棉布块。 3.材料:洋葱鳞茎的磷叶或大葱磷叶。 4.试液:蒸馏水、稀碘液、10%硝酸钾溶液。 三、实验内容: (一)显微镜的构造 1.机械部分次部分是显微镜的骨架,是安装光学部分的基座。 包括:镜座、镜柱、镜臂、镜筒、物镜转换器、载物台、调焦装臵等。 (1)基座是显微镜的底座,支持整个镜体,使显微镜放臵平稳。 (2)基柱镜座上面直立的短柱,支持镜体上部的各部分。 (3)镜臂弯曲如臂,下连镜柱,上连镜筒,为取放镜体时手握的部分。直筒显微镜的镜臂下端与镜柱连接处有一活动关节,可使镜体在一定范围内后倾,便于观察。 (4)镜筒上端臵目镜,下端与物镜转化器相连。 (5)物镜转换器连接于镜筒下端的圆盘,可自由转动,盘子有3-4个安装物镜的螺旋孔。当旋转转换器时,物镜即可固定在使用的位臵上,保证物镜与目镜的光线合轴。 (6)载物台放臵玻片标本的平台,中央有一通光孔,两侧有压片夹或机械移动器,既可固定玻片标本,也可以前后左右各方向移动。 (7)调焦装臵调节物镜和标本之间的距离,得到清晰的物像。在镜臂两侧有粗细调焦螺旋各1对,旋转时可使镜筒上升或下降,大的一对为粗调焦螺旋,旋转一圈可使镜筒移动2mm左右。小的一对为细调焦螺旋,旋转一圈可使镜筒移动0.1mm。 (8)聚光器调节螺旋镜柱一侧,旋转它时可使聚光器上下移动,借以调节光线德鄂强弱。 2.光学部分包括:物镜、目镜、反光镜、聚光器 (1)物镜安装在镜筒前端物镜转化器上的透镜。利用光线使被检标本第一次

化学药物制剂研究基本技术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编号: 【H】G P H4-1化学药物制剂研究基本技术指导原则 (第二稿) 二ΟΟ四年三月十八日

目录 一、概述 (3) 二、制剂研究的基本内容 (3) 三、剂型的选择 (5) 四、处方研究 (7) (一)、原料药 (7) (二)、辅料 (7) (三)、处方设计 (10) (四)、处方筛选和优化 (11) (五)、处方的确定 (13) 五、制备工艺研究 (14) (一)、工艺设计 (14) (二)、工艺研究 (14) (三)、工艺放大 (16) 六、药品包装材料的选择 (17) 七、质量研究和稳定性研究 (19) 【附录】 (20) 【参考文献】 (22) 【起草说明】 (23) 【著者】 (28)

一、概述 药物必须制成适宜的剂型才能用于临床。制剂研发的目的就是要保证药物的药效,降低毒副作用,提高临床使用的顺应性。如果剂型选择不当,处方、工艺设计不合理,对产品质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产品疗效及安全性。因此,制剂研究在药物研究与开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指导原则是在参考国内外有关制剂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药品研究开发的自身规律,结合国内药物研发实际状况,并考虑到目前制剂研究中容易被忽视的影响制剂质量、有效性、安全性的重点问题进行制订的。 由于制剂的剂型及生产工艺纷繁复杂,且各种新剂型和新工艺也在不断出现,制剂研究中具体情况差异很大。本指导原则主要阐述制剂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为制剂研究提供基本的技术指导和帮助。关于各种剂型研究的详细技术要求,不在本指导原则中详述,药物研发者可参照本指导原则阐述的制剂研究的基本思路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 二、制剂研究的基本内容 制剂的剂型种类繁多,生产工艺也有着各自的特点,研究中会面临许多具体情况和特殊问题。但制剂研究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一系列研究工作,保证制剂剂型选择依据充分,处方合理,工艺稳定,生产过程得到有效控制,适合工业化生产。制剂研究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一般包括以下方面:

药剂学实验指导思考题答案

实验1、混悬剂的制备 1、混悬剂的稳定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混悬剂的稳定性问题主要是物理稳 定性,它主要与混悬粒子的沉降速度、 微粒的荷电与水化、絮凝与反絮凝、结 晶微粒的长大、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等 这些因素有关。 2、将樟脑醑加到水中时,注意观察所发生 的现象,分析原因,讨论如何使产品微 粒更细小? 答:将樟脑醑加到水中时,会有白色晶体析出,这是因为樟脑易溶于乙醇而难溶于水所致。操作时应急剧搅拌,以免樟脑因溶剂改变而析出大颗粒。可以用“加液研磨法”和“水飞法”使产品微粒更细小。 3、混悬剂的质量要求有哪些? 答: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应稳定,在使用或贮存期间含量应符合要求;混悬剂中微粒大小根据用途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粒子的沉降速度应很慢,沉降后不应有结块现象,轻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混悬剂应有一定的粘度要求;外用混悬剂应容易涂布。 4、亲水性药物与疏水性药物在制备混悬液 时有什么不同? 答:亲水性药物:一般应先将药物粉碎到一定的细度,再加处方中的液体适量,研磨到适宜的分散度,最后加入处方中的剩余液体至全量;而疏水性药物不易被水润湿,必须先加一定量的润湿剂与药物研匀后再加液 体研磨混匀。 实验2、乳剂的制备 1、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有:乳化剂的性质;乳化剂的用量,一般控制在0.5%~10%;分散相的浓度,一般控制在50%左右;分散介质的黏度;乳化及贮藏时的温度;制备方法及乳化器械;微生物的污染等。 2、如何判断乳剂的类型,鱼肝油乳、液状石蜡乳及石灰搽剂各属于什么类型? 答:可用染色镜检法和稀释法判断,镜检法:将液状石蜡乳和石灰搽剂分别涂在载玻片上,用苏丹红溶液(油溶性染料)和亚甲蓝溶液(水溶性染料)各染色一次,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判断乳剂所属类型(苏丹红均匀分散者为W/O型乳剂,亚甲蓝均匀分散者为 O/W型乳剂)。稀释法:取试管2支,分别加入液状石蜡乳和石灰搽剂各一滴,再加入蒸馏水约5ml,振摇,翻转数次,观察混合情况,并判断乳剂所属类型(能与水均匀混合者为O/W型乳剂,反之则为W/O型乳剂)。鱼肝油乳和液状石蜡乳均属于O/W型乳剂。而石灰搽剂属于W/O型乳剂。 2、分析鱼肝油乳或液状石蜡乳处方中各组 分的作用? 答:鱼肝油、液状石蜡是主药;阿拉伯胶是乳化剂;西黄蓍胶是辅助乳化剂;糖精钠是矫味剂;尼泊金乙酯是防腐剂;蒸馏水是溶剂;挥发杏仁油是芳香剂。 实验3、注射剂的制备 1、维生素C注射液可能产生的质量问题是 什么?应如何控制工艺过程? 答:将NaHCO3加入维生素C溶液中时速度要慢,以防止产生大量气泡使溶液溢出,同时要不断搅拌,以防局部碱性过强造成维生素C破坏。维生素C容易氧化,致使含量下降,颜色变黄,金属离子可加速这一反应过程,同时P H值对其稳定性影响也较大,在处方中加入抗氧剂,通入CO2加入金属离子络合剂,同时加入NaHCO3控制这些因素对维生素C 溶液稳定性的影响,在制备过程中还应避免与金属用具接触。 2、影响注射剂澄明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水系统、输液容器、胶塞与涤纶薄膜、净化系统与灌封、管道系统、原辅料、澄明度检查装量和检查人员的视觉能力、判断能力等其他因素都会影响大输液的澄明度。3、如何保证葡萄糖输液热源与色泽合格?答:配制前注意原辅料的质量、浓配、加热、加酸、加注射剂用碳吸附以及包装用输液瓶、橡皮塞、涤纶薄膜的处理等,都是消除注射液中小白点,提高澄明度、除去热源、霉菌等的有效措施;过滤除碳,要防止漏碳;制备中要严防污染;灭菌温度超过120℃,时间超过30min时溶液变黄,故应注意灭菌温度和时间;PH值要控制好。 4、注射剂制备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答:ph值的调节,注射剂的器具清洁,原辅料的洁净度,药液的均匀度,配制环境要清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5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通过体外和动物体内的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简称ADME)的过程和特征。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 作用。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在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中,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进一步深入阐明药物作用机制,同时也是药效和毒理研究动物选择的依据之一;药物或活性代谢产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产生、决定或阐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基础,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在临床试验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为设计和优化临床试验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 本指导原则是供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研究者可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 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测定方法、研究项目(血

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生物转化、对药物代谢酶活性及转运体的影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价等,并对研究中其他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附录中描述了生物样品分析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相关方法和要求,供研究者参考。 二、基本原则 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试验目的明确; (二)试验设计合理; (三)分析方法可靠; (四)所得参数全面,满足评价要求; (五)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试验设计 (一)总体要求 1. 受试物 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应采用工艺路线及关键工艺参数确定后的工艺制备,一般应为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的样品,否则应有充分的理由。应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有效期及配制方法等,并提供质量检验报告。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建议现用现配,否则应提供数据支持配制后受试物的质量稳定性及均匀性。当给药时间较

国家标准化学药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已有国家标准化学药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第二稿草稿) 二OO 五年三月 1 目录 一、前言 (2) 二、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研究的基本原则 (2) (一)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原则 (2) (二)等同性原则 (3) (三)仿品种而不是仿标准原则 (5) 三、质量控制研究 (7) (一)制备工艺研究 (8) (二)结构确证研究 (9) (三)制剂处方筛选及工艺研究 (10) (四)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 (13) (五)稳定性研究 (18) 四、安全性、有效性研究 (20) (一)口服给药制剂 (22) (二)注射给药制剂 (25) (三)局部给药制剂 (27)

五、参考文献 (29) 六、已有国家标准化学药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起草说明 (30) 七、著者 (35) 2 一、前言 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的申请是指境内注册申请人提出的生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颁布正式标准的药品的注册申请。 我国已经颁布的化学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涵盖了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研究的一般性技术要求。本指导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已有国 家标准药品研制的现状,针对其不同于新药的特点,较为系统地提出了 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研究过程中有关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控制研究的一 般性原则,并重点阐述了在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研制中相关技术要求之间 的内在联系及其科学内涵,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在研制已有国家标准药 品时,能够科学、合理地运用已有的化学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达到 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要求。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申请中的化学药品。在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研发和评价中,需要在本原则指导下,以科学性为根本,对 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二、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研究的基本原则 在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的研究中应注意遵循如下原则,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 (一)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原则 无论创新药还是已有国家标准药品,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3 控性的要求是一致的,研发的根本原则都是要围绕安全、有效和质量可 控进行充分的研究。而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的研究有别于创新药之处在于, 可以利用已上市产品的可获得资料,因此有可能减少相应部分的研究工 作。 如果研制的已有国家标准药品与已上市产品的药学基础相同,即原料药的合成路线、工艺条件以及所用原材料、试剂和溶剂的来源、规格 等均一致;制剂的处方工艺相同,包括其中所用原料药、辅料的来源、规格等一致;并经验证研制产品与已上市产品质量一致、生物等效,

药物生殖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 Z H 】 G P T 1 - 1 指导原则编号: 药物生殖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第二稿) 二○○六年一月 目录 一、概述 (3) 二、基本原则 (3) (一)实验管理 (3)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三)随机、对照、重复 (4) 三、基本内容 (4) (一)总体考虑 (4) 1、受试物 (4) 2、受试物药代动力学研究 (5) 3、试验系统 (5) 3.1 试验动物 (5) 3.2 其他试验系统 (6) 4、给药 (6) 4.1 剂量选择 (6) 4.2 给药途径 (7) 4.3 给药频率 (7) 4.4对照组 (7)

(二)试验方案 (7) 1、试验方案选择的一般考虑 (7) 2、常用的试验方案 (8) 2.1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I段) (8) 2.1.1试验目的 (8) 2.1.2动物选择 (9) 2.1.3 给药期 (9) 2.1.4 动物处理 (9) 2.1.5 观察指标 (9) 2.2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II段) (10) 2.2.1试验目的 (10) 2.2.2动物选择 (10) 2.2.3 给药期 (10) 2.2.4 动物处理 (11) 2.2.5 观察指标 (11) 2.3 围产期毒性试验(III段) (12) 2.3.1试验目的 (12) 2.3.2动物选择 (12) 2.3.3 给药期 (12) 2.3.4 动物处理 (12) 2.3.5 观察指标 (12) 3、其他试验方案 (13) 3.1 单一(全程)试验设计(啮齿类动物) (14) 3.2 两段试验设计(啮齿类动物) (14) (三)毒代动力学 (14) 四、结果分析与评价 (15) (一)统计分析 (15) (二)数据报告 (16) (三)结果分析 (16) 1、生殖毒性 (16) 2、发育毒性 (17) 3、其他 (17)

药物化学复习资料(化学结构式)

异戊巴比妥 5-乙基-5-(3-甲基丁基)-2,4,6-(1H ,3H ,5H )嘧啶三酮 地西泮 1-甲基-5-苯基-7-氯-1,3-二氢-2H-1,4-苯并二氮杂卓-2-酮 N N O Cl 124 5 7 唑吡坦 Zolpidem N N O N 1 3 6 苯妥英钠 5,5-二苯基-2,4-咪唑烷二酮钠盐 N H N O ONa 1 5 卡马西平 酰胺咪嗪 N O NH 2 卤加比 Progabide OH F N Cl NH 2 O 盐酸氯丙嗪 N ,N-二甲基-2-氯-10H-吩噻嗪-10-丙胺 盐酸盐 . HCl N S Cl N 25 10 氟哌啶醇 氯氮平 N N N N H Cl 盐酸丙咪嗪 N ,N-二甲基-10,11-二氢-5H-二苯并[b ,f]氮杂卓-5-丙胺 盐酸盐 N N HCl 氟西汀 O H N F F F HCl * 吗啡 Morphine 17-甲基-4, 5a-环氧-7, 8-二脱氢 吗啡喃 -3, 6a-二醇盐酸盐 三水合物

O OH N HO 13 4 5 67 8 9101112 1314 1516 17. HCl . 3H 2O 盐酸哌替啶 1-甲基-4-苯基-4-哌啶甲酸乙酯盐酸盐 N O O . HCl 盐酸美沙酮 N O . HCl 喷他佐辛 N HO H 咖啡因 Caffeine 1,3,7-三甲基-3,7-二氢-1H - 嘌呤 -2,6-二酮一 水合物 N N N N O O . H 2O 137 吡拉西坦 2-(2-氧代-吡咯烷-1-基)乙酰胺 NH 2N O O 氯贝胆碱 Bethanechol Chloride O O H 2N N +(CH 3)3 Cl -CH 3 毛果芸香碱 N N O H 3C CH 3 O 溴新斯的明 Neostigmine Bromide N +(CH 3)3 Br - O N O H 3C CH 3 多奈哌齐 硫酸阿托品 Atropine Sulphate . H 2SO 4 . H 2O N O OH O CH 3 2 溴丙胺太林 Br - O O O N H 3C CH 3CH 3 CH 3 CH 3 + 哌仑西平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指导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注意事项 天然药物化学试验的特点是实验周期长,所用溶剂和试剂品种多,而且用量较大。许多有机溶剂具有易燃、有毒、腐蚀性,刺激性和爆炸性等特点。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又经常需要加热或减压等操作,学生将接触各种热源和电器。如果操作不慎,易引起中毒、触电、烧伤、烫伤、火灾、爆炸等事故。所以要求每个实验操作者,必须加强爱护国家财产和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责任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树立严密的科学实验态度,提高警惕,消除隐患,预防事故的发生。 为了确保实验的安全进行,特作如下要求: 一、实验前要必须充分预习实验内容,明确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实验开始前应检查仪器是否完整无损,装置是否正确,经检查合格后方可开始实验。 二、实验时要保持室内整齐、清洁、安静。不准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不得擅自离开岗位。在实验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实验进程是否正常,仪器又无漏气,破裂等现象。 三、倒取和存放易燃性有机溶剂时,要远离火源。不得随意将易燃性、易爆性的有机溶剂及药品倒入水槽或污水缸内。不得在烤箱内烘烤留有易燃性有机溶剂的仪器或物品。 四、使用精密仪器及电气设备时,应先了解其原理及操作规程,检查好电路,按操作规程进行。遇到不明了的问题应及时向老师请教,切忌自作主张,乱倒以仪器。电线及仪器不应放在潮湿处,不要用湿手接触电器。电器用完后,应立即清理,关好电源。 五、回流或蒸馏易燃性有机溶剂时,应检查冷凝水是否畅通,仪器装置是否漏气。不得用明火直接加热,应根据其沸点选用水浴、油浴或砂浴。蒸馏溶剂时要加入沸石,否则将发生爆沸。添加溶剂时要移开水浴,待溶剂冷却后再加,并应重新加沸石。 六、实验室中常用的苯、卤代苯、苯酚、苯胺、甲醇、二硫化碳、氰化物、汞和铅盐等化合物均为有毒或剧毒药品。人体中毒的途径一般为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吸收。所以取用毒剧药时要注意切勿洒在容器外,不要接触皮肤或口腔。室内要通风良好,产生毒气的操作应在通风厨内进行。毒物及废液不得随意乱倒。实验室内严禁进食。 七、实验结束时,应将水、电、门窗关妥后,方能离开实验室。 八、实验时一旦不慎起火,应沉着冷静,积极灭火。首先立即切断实验室内所有电源及火源,搬走易燃易爆物品,同时针对起火点情况,选用适当灭火器材进行灭火。 九、急救常识。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

第二章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 本章以药物的化学结构为主线,重点介绍药物产生药效的决定因素、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的结构与性质,药物的化学结构修饰和新药的开发途径及方法。 第一节药物化学结构的改造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构效关系)是药物化学和分子药理学长期以来所探讨的问题。由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量子有机化学和受体学说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促使药物构效关系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一、生物电子等排原理 在药物结构改造和构效关系的研究中,把具有外层电子相同的原子和原子团称为电子等排体,在生物领域里表现为生物电子等排,已被广泛用于药物结构的优化研究中。所以把凡具有相似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又能产生相似生物活性的基团或分子都称为生物电子等排体。利用药物基本结构的可变部分,以生物电子等排体的相互替换,对药物进行结构的改造,以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的理论称为药物的生物电子等排原理。 生物电子等排原理中常见的生物电子等排体可分为经典生物电子等排体和非经典生物电子等排体两大类。 (一)经典生物电子等排体 1.一价原子和基团如F、Cl、OH、-NH2、-CH3等都有7个外层电子。 2.二价原子和基团如O、S、—NH—、—CH2—等都有6个外层电子。 3.三价原子和基团如—CH=、—N=等都有5个外层电子。 4.四价基团如=C=、=N+=、=P+=等都有四个外层电子。 这些电子等排体常以等价交换形式相互替换。如普鲁卡因(3-1)酯键上的氧以NH取代,替换成普鲁卡因胺(3-2),二者都有局部麻醉作用和抗心律失常作用,但在作用的强弱和稳定性方面有差别。

(3-2)(3-1)O NHCH 2CH 2N(C 2H 5)2O C H 2N CH 2CH 2N(C 2H 5)2O C H 2N (二)非经典生物电子等排体 常见可相互替代的非经典生物电子等排体,如 —CH =、—S —、—O —、—NH —、—CH 2— 在药物结构中可以通过基团的倒转、极性相似基团的替换、范德华半径相似原子的替换、开链成环和分子相近似等进行电子等排体的相互替换,找到疗效更高,毒性更小的新药。如甲氰咪胍(3-3)为H 2受体拮抗剂,自应用于临床以来,能有效地抑制胃液分泌,治疗胃 及十二指肠溃疡疗效显著。但有报道,有些病人长期使用甲氰脒胍后,有致癌和精神混乱迹象。应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对甲氰咪胍结构进行改造,以呋喃环替代咪唑环,并在5位引入二甲胺基甲基,补偿甲氰咪胍分子中咪唑环所具有的碱性,同时,考虑到侧链取代基的碱性过强,因而以硝基亚甲基取代氰基亚氨基,以协调整个分子的脂溶性和电性效应等因素,由此得到的雷尼替丁(3-4)。该药对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更好,且具有速效和长效的特点,是新型的H 2受体拮抗剂。 O N N H C NHCH 3N C N CH 3C NHCH 3NCH 2H 3C H 3C (3-3)NO 2(3-4)CH 2SCH 2CH 2NH CH 2SCH 2CH 2NH 二、前药原理 保持药物的基本结构,仅在结构中的官能团作一些修改,以克服药物的缺点,这称为药物结构修饰。结构修饰后的衍生物常失去原药的生物活性,给药后,可在体内经酶或非酶的作用(多为水解)又转化为原药,使药效更好的发挥。这种无活性的衍生物称为前药,采用这种方法来改造药物的结构以获得更好药效的理论称为前药原理。 利用前药原理对药物进行结构的修饰,可以提高或改善药物的性质: 1.改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药物被机体吸收必须具有合适的脂水分配系数。若药物的脂溶性差,脂水分配系数小,则应制成脂溶性大

药理学实验指导

药理学实验指导 (供自学助考班用) 实验一药理学实验基础知识与常用动物捉拿、给药 【目的】1、学习药理学实验基础知识; 2、掌握药理学实验常用动物捉拿、给药方法。 【器材】1ml、5ml、20ml注射器,大、小鼠灌胃针头,4号、6号注射针头,250ml烧杯、鼠笼(或铁丝笼),天平秤、砝码。 【药品】0.9%生理盐水。 【动物】小白鼠、大鼠、家兔。 【内容】 一、实验动物的捉拿方法 1、蛙和蟾蜍左手握持蛙或蟾蜍,食指和中指夹住左前肢,拇指压住右前肢;右手将双下肢拉直,左手无名指及小指将其压住而固定。此法用于淋巴囊注射。毁脑和毁脊髓则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夹持蛙或蟾蜍的头部,拇指和无名指小指握持双下肢,右手持刺针进行操作。 2、小白鼠可采取双手法和单手法两种形式。 双手法:右手提起鼠尾,放在鼠笼盖或其他粗糙面上,向后方轻拉,小白鼠则将前肢固定于粗糙面上。此时迅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小白鼠颈背部皮肤,并以小指与手掌尺侧夹持其尾根部,固定于手中。 单手法:小白鼠置于笼盖上,先用左手食指与拇指抓住鼠尾,手掌尺侧及小指夹住尾根部,然后用左手拇指与食指捏住颈部皮肤。 3、大白鼠大白鼠容易激怒咬人,捉持时左手应戴防护手套或用厚布盖住大鼠,先用右手抓住鼠尾,再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握住头部,其余手指与手掌握住背部和腹部。不要用力过大,切勿捏其颈部,以免窒息致死。 4、家兔用左手抓住颈背部皮肤(抓的面积越大,其吃重点越分散)。将兔提起,以左手托住其臀部,使兔呈坐位。 二、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与方法 1、小白鼠给药途径与方法 灌胃(ig):左手固定小鼠,右手持灌胃器,灌胃针头自口角进入口腔,紧贴上腭插入食道。如遇阻力,将灌胃针头抽回重插,以防损伤。 常用灌胃量为0.1~0.2ml/10g。 皮下注射(ih):可用腹部、背部、腹股沟的皮下,此处皮肤比较松弛,也可由助手协助。注药量一般为0.1~0.2ml/10g。 肌肉注射(im):一人抓住小鼠头部皮肤和尾巴,另一人持连4号针头的注射器,将针头

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编号: 【H】G P T 5-1 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二○○五年三月

目 录 一、概述 (1) 二、基本原则 (2) 三、试验设计 (2) (一)总体要求 (2) (二)生物样本的药物测定方法 (3) (三)研究项目 (4)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9) 五、结果与评价 (9) 六、常见问题与处理思路 (10) 七、参考文献 (13) 八、附录(生物样品的分析方法) (15) 九、著者 (21)

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通过动物体内、外和人体外的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和特点。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中,药物或活性代谢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产生、决定或阐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基础,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在临床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为设计和优化临床研究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 本指导原则是供药物研究开发机构进行化学药品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而不是新药申报的条框要求。研究者可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药物分析方法、研究项目(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生物转化、对药物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价等,并对研究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处理思路进行了分析。

CFDA指导原则汇编 20141229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 汇编 ●非临床研究(7项) ●化药(51项) ●审评一般原则(6项) ●技术标准/技术要求(13项) ●生物制品(26项) ●中药、天然药物(16项) ●药品注册相关法律、法规(36项) ●综合学科(8项)

非临床研究(7项) 药物安全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20140513 颁布 药物单次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20140513颁布 药物重复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20140513颁布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20140513颁布 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20140513颁布 药物QT间期延长潜在作用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 20140513颁布稿) 药物安全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及起草说明(征求意见稿)20140513颁布

化药(51项) ◆化学药物长期毒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2007-08-13 颁布◆合成多肽药物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08-23 颁布◆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08-23 颁布◆已有国家标准化学药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08-23 颁布◆化学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临 2007-08-23 颁布床研究资料综述 ◆化学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药 2007-08-23 颁布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 ◆化学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药 2007-08-23 颁布学研究资料综述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08-23 颁布◆化学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08-23 颁布◆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08-23 颁布◆化学药物原料药制备和结构确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08-23 颁布◆化学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 2007-08-23 颁布则 ◆化学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08-23 颁布◆化学药物残留溶剂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7-08-23 颁布◆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2007-08-23 颁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