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指导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羡长江之无穷③不知东方之既白 ⑸(音节助词)①扣舷而歌之 2.与 ⑴(连词)和。①苏子与客②物与我 3.于 ⑴(介词)在。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②于是饮酒
乐甚③托遗响于悲风 ⑵(介词)表被动。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焉 ⑴形容词词尾。①少焉 5.所 ⑴组成名词性短语。①纵一苇之所如②而不知其所止③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6.而 ⑴(连词)表修饰关系。①扣舷而歌之②顺流而东也③倚歌而和之④抱明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
一组是( D )2010年
A.①清优主之
②不害清之为富也
B.①市人以其异,皆笑之 ②清不以怠遇其人
C
②执其道不废
D.①求者益众,其应益广 ②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 学生在“以”上之所以出现误判断,固然有词义、用
法积累上的不够扎实,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对上下文句间
二、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与实词一样,虚词的用法是指文言虚词在特定的语 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考查的重点则是辨别虚词在不同 语境中意义和用法的差异。
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所占比例虽然不大,却有助
于形成文言文气韵生动流转、表意精微的语言魅力,
与评价,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领悟、 探究与阐释。(阅读延伸)
十年选文内容概览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选文出处
《吕氏春秋•异宝》 《三国志》卷十一
《隋书•循吏传》 《吕氏春秋•慎行》 《晏子春秋•内篇》 《淮南子•泰族训》 《汉书•韩延寿传》 《史记·叔孙通传》 柳宗元《宋清传》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C)(2002)
A.其所宝者异也。 B.见一丈人,刺小船。 C.吾不受也。 D.去郑而之许。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2003)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 哀:悲伤
B.崧辞曰。
辞:推托
“辞”是常见实词,但是我们没有见过当“推脱”讲的。 必得结合文意才能判断。
而且使用频率很高。因此,理解和辨析文言虚词的能
力,直接影响到文言文阅读的质量。
和实词相比,考纲要求掌握的虚词数量要少得多, 但因为虚词的用法灵活,与现代汉语相比变化较大, 学生掌握起来很困难,所以一直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难 点。
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目的是为了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样,在高考这种大 规模考试中,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 应是借此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不是 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各种意义和用法的识记 情况。在这个意义上说,测试时选择的一定是 那些因意义和用法不同而影响文意理解的文言 虚词。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09)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
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
竟:直至……终了
【解析】C项,据第三段“若真鄙儒也”之前
的内容“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Hale Waihona Puke Baidu者且
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 组是( )2011
A.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B. 昔者,曹子为鲁将兵 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C. 使曹子计不顾后 使管仲出死捐躯
D. 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今人君论其臣也
【参考答案】C。(均为“假使”) A转折,却/顺承,就,B 介词,给,替/动词,做;D 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
12.也 ⑴(疑问语气)①何为其然也 ⑵(肯定语气)①而卒莫消长也 ⑶(判断语气)①固一世之雄也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3.哉 ⑴(疑问语气)①而今安在哉 14.则 ⑴(连词)那么。①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5.以 ⑴(连词)表修饰关系。①挟飞仙以遨游 ⑵(连词)表承接关系。①举匏樽以相属 16.且 ⑴(连词)表递进关系。①且夫天地之间
十年来,北京卷对文言实词的考察涉
及了“宝 刺 受 去 哀 辞 识
乃 数 除 市 两 相 扌豕
诛
与 致 徒 逮 委正
踵 唱 察 欺负 过法 擢
愿 益 度 鄙 竟居券诣
复 败 易 反 略”绝大部分是在
教材中出现的词语,属于较为“常见”
的范畴。
文言实词的考查,有积累,即学生在高中 乃至初中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积累的常见文言实 词,如“许”“辞”“谢”“数”“让”…… 我们课后作业也常把这些词语当做重点,教学 中也强调这些词的积累。但是,考查近些年北 京高考题,考得比较多的却不是这些,偶有考 查,也不过是为了降低考试难度。那是因为, 北京是把文意理解的考查放在首位。高考中考 查的实词,一般教学中是不甚注意的。考查这 些词,主要不是考查这个词本身的意义,而是 在文章语境中的意义。这个词的意义解释的对 不对,学生判断准确了,一定需要对语境意义 的正确把握。高考就是通过这个词来看学生是 不是读懂了文章。
《游褒禅山记》中“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的 “相”,也是辅佐、帮助的意思。
D项的“与”字作“结交”讲,在《烛之武退秦师》“失其 所与,不知”就是这样的用法。如果能熟练地掌握课本知 识,很容易就可判断这两项是正确的。
B项是一个很生疏的字,读zhuó,当挑拨讲,命题人把它 放在选项里,考查的是结合文意推断词义的能力,从一个 侧面起着帮助疏通文意的作用。
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
和叔孙通笑着说:“你等真是……的儒生”及
下一段众儒生被征召的情况来看,叔孙通此处
断不会认为他们“品德低下”,应当译为“见
识浅陋”。课文《曹刿论战》有“肉食者鄙”, 《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句子。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 (2011)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在文言文阅读测试中,理解词语在特 定语境中的含义主要指的是实词。实词 是构成语句的最基础的要素。理解文言 实词的含义,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掌 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 能力的关键。
一般来说,各卷考查实词都强调“常 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说, 考查的重点是该词在文中的语境义,并 且尽量不涉及那些生僻的词汇。
备考建议:
1.在选择试题时,不要选择那些考察生僻字词 的语段,外省市的题要有选择的使用,否则会 增强学生的畏难情绪。
2.北京卷,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不过分以“识记” 为方向,更多倾向于“在文中”的含义或用法。 用周京昱老师的话说,文言实词考察的是学生 思考的准确性,在这里表现为对词语在上下文 中的角色认识精确,无害文意。在备考过程中 要让学生养成认真揣摩文意、根据上下文推断 文意的习惯。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 一项是( B )(2005)
A.崔杼相之
相:辅佐
B.扌豕崔杼之子 扌豕:挑拨
C.景公与陈无宇……诛封 诛:杀
D.始而相与,久而相信 与:结交
原文: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
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于是扌豕崔杼之子,
令之争后。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告之。庆 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因令卢满嫳兴 甲以诛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 “吾已诛之矣。”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庆封相景 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封。 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吴。 C句“景公与陈无宇……诛封”的“诛”作“讨伐、攻打” 讲,考生只要联系下文“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就 可以判断出作“杀掉”讲不通。
《淮南子·汜论训》
选文类型 议论说理 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 议论说理 人物传记 议论说理 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 议论说理
由此可见,十年来北京卷文言文阅读
语料既有全国比较通行的人物传记,也 有议论说理的文段,(甚至有人说,是 北京卷打破了人物传记一统天下的局面) 比较而言,议论说理的文段学生比较陌 生,难度较大,复习时不要忽视。
关系的失察:句1“市人以其异,皆笑之”,说的是市人对
宋清的看法,其中的“以”为动词,“认为”之义;句
2“清不以怠遇其人”,说的是宋清如何对待他人的,其中
的“以”为介词,表凭借或采用(某种态度)。这两者其
实差别较大,但对于那些疏于连通上下文的学生来说,则
难以将它们区分开来。说到底,本题的考查是以虚词为出
文言文阅读复习
关于“考试说明”
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具体要求是: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语法; ④文本内容的理解; ⑤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⑥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 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⑧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
发点,以深入理解,清晰把握句意、文意为基本意图的。
备考建议
1. 超越对词义、用法死记硬背的复习方式,强调 根据具体语境对相关问题做深入、细致的把握, 最终符合“对理解能力进行考查”的命题立意。
2.复习时不要把虚词复习上成语法分析课。可以 采用替换法:将虚词去掉,看看这里需要添加 什么意思。所以前后句子之间的意思是怎样的, 中间的那个虚词就是怎样的用法。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 识:见识
D.君乃舍之
乃:就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项是( )(2004)
A.数被嗟异
数:多次 考查积累
B.以功除岷州刺史 除:授予官职 考查积累
C.尽用市药
市:买
D.讼者多两让而止 两:再次
“两”字日常教学是不会关注、做解说的。
【解说】此题答案为D。“两”,双方,两方, “双方施行”,作状语。
8.乎 ⑴(介词)于。①枕藉乎舟中 ⑵(疑问语气助词)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⑶(反问语气助词)①而又何羡乎! ⑷(句中停顿语气助词)①知不可乎骤得 ⑸形容词词尾。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③郁乎苍苍 9.者 ⑴组成名词性短语。①逝者如斯②客有吹箫者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0.然 ⑴(代词)这样。①何为其然也 ⑵形容词词尾。①凌万顷之茫然②苏子愀然③其声呜呜然 11.为 ⑴(动词)成为。①耳得之而为声 ⑵(介词)表原因。①何为其然也
3.可选择课内典型文段让学生体会虚词的意义和 用法。如《赤壁赋》。
《赤壁赋》
1.之 ⑴(代词)它。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②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⑵(代词)这。①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⑶(助词)的。①壬戌之秋②赤壁之下③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
之嫠妇 ⑷(助词)取独。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②哀吾生之须臾,
月而长终
⑵(连词)表承接关系。①正襟危坐而问客曰②羽化而登仙③耳得之而为 声④客喜而笑
⑶(连词)表转折关系。①而今安在哉?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 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⑷(连词)表并列关系。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7.其 ⑴(代词)它的。①而不知其所止 ⑵(代词)他。①方其破荆州 ⑶(代词)这,那。①其声呜呜然②何为其然也③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A. 有难成而易败者
败:毁坏
B. 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 易:平坦
C. 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 收回
反:返回,这里指
D. 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 略:简略
原文:今人君之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 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
其中“而”表示转折关系,可以推测“计其大功” 和“总其略行”结构上是相同的,“略”应该和“大” 词性相同,意思相近。由此可以推断“略”是“主要” 的意思。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博财物耶
博:增加
B、禄秩优厚
秩:品级
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谋求
D、事觉自死
觉:败露
【参考答案】 A 。“博”在文中的意思是“取 得”。
(2009重庆卷 第8题)
【示例3-4】A项的语境是“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 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在此语境中, 区分“博”的解释是“取得”还是“增加”,必要性 不大,因为无论采用哪种解释,对整句和整篇的理解 都无大碍。
乐甚③托遗响于悲风 ⑵(介词)表被动。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焉 ⑴形容词词尾。①少焉 5.所 ⑴组成名词性短语。①纵一苇之所如②而不知其所止③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6.而 ⑴(连词)表修饰关系。①扣舷而歌之②顺流而东也③倚歌而和之④抱明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
一组是( D )2010年
A.①清优主之
②不害清之为富也
B.①市人以其异,皆笑之 ②清不以怠遇其人
C
②执其道不废
D.①求者益众,其应益广 ②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 学生在“以”上之所以出现误判断,固然有词义、用
法积累上的不够扎实,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对上下文句间
二、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与实词一样,虚词的用法是指文言虚词在特定的语 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考查的重点则是辨别虚词在不同 语境中意义和用法的差异。
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所占比例虽然不大,却有助
于形成文言文气韵生动流转、表意精微的语言魅力,
与评价,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领悟、 探究与阐释。(阅读延伸)
十年选文内容概览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选文出处
《吕氏春秋•异宝》 《三国志》卷十一
《隋书•循吏传》 《吕氏春秋•慎行》 《晏子春秋•内篇》 《淮南子•泰族训》 《汉书•韩延寿传》 《史记·叔孙通传》 柳宗元《宋清传》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C)(2002)
A.其所宝者异也。 B.见一丈人,刺小船。 C.吾不受也。 D.去郑而之许。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2003)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 哀:悲伤
B.崧辞曰。
辞:推托
“辞”是常见实词,但是我们没有见过当“推脱”讲的。 必得结合文意才能判断。
而且使用频率很高。因此,理解和辨析文言虚词的能
力,直接影响到文言文阅读的质量。
和实词相比,考纲要求掌握的虚词数量要少得多, 但因为虚词的用法灵活,与现代汉语相比变化较大, 学生掌握起来很困难,所以一直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难 点。
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目的是为了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样,在高考这种大 规模考试中,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 应是借此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不是 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各种意义和用法的识记 情况。在这个意义上说,测试时选择的一定是 那些因意义和用法不同而影响文意理解的文言 虚词。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09)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
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
竟:直至……终了
【解析】C项,据第三段“若真鄙儒也”之前
的内容“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Hale Waihona Puke Baidu者且
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 组是( )2011
A.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B. 昔者,曹子为鲁将兵 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C. 使曹子计不顾后 使管仲出死捐躯
D. 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今人君论其臣也
【参考答案】C。(均为“假使”) A转折,却/顺承,就,B 介词,给,替/动词,做;D 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
12.也 ⑴(疑问语气)①何为其然也 ⑵(肯定语气)①而卒莫消长也 ⑶(判断语气)①固一世之雄也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3.哉 ⑴(疑问语气)①而今安在哉 14.则 ⑴(连词)那么。①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5.以 ⑴(连词)表修饰关系。①挟飞仙以遨游 ⑵(连词)表承接关系。①举匏樽以相属 16.且 ⑴(连词)表递进关系。①且夫天地之间
十年来,北京卷对文言实词的考察涉
及了“宝 刺 受 去 哀 辞 识
乃 数 除 市 两 相 扌豕
诛
与 致 徒 逮 委正
踵 唱 察 欺负 过法 擢
愿 益 度 鄙 竟居券诣
复 败 易 反 略”绝大部分是在
教材中出现的词语,属于较为“常见”
的范畴。
文言实词的考查,有积累,即学生在高中 乃至初中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积累的常见文言实 词,如“许”“辞”“谢”“数”“让”…… 我们课后作业也常把这些词语当做重点,教学 中也强调这些词的积累。但是,考查近些年北 京高考题,考得比较多的却不是这些,偶有考 查,也不过是为了降低考试难度。那是因为, 北京是把文意理解的考查放在首位。高考中考 查的实词,一般教学中是不甚注意的。考查这 些词,主要不是考查这个词本身的意义,而是 在文章语境中的意义。这个词的意义解释的对 不对,学生判断准确了,一定需要对语境意义 的正确把握。高考就是通过这个词来看学生是 不是读懂了文章。
《游褒禅山记》中“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的 “相”,也是辅佐、帮助的意思。
D项的“与”字作“结交”讲,在《烛之武退秦师》“失其 所与,不知”就是这样的用法。如果能熟练地掌握课本知 识,很容易就可判断这两项是正确的。
B项是一个很生疏的字,读zhuó,当挑拨讲,命题人把它 放在选项里,考查的是结合文意推断词义的能力,从一个 侧面起着帮助疏通文意的作用。
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
和叔孙通笑着说:“你等真是……的儒生”及
下一段众儒生被征召的情况来看,叔孙通此处
断不会认为他们“品德低下”,应当译为“见
识浅陋”。课文《曹刿论战》有“肉食者鄙”, 《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句子。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 (2011)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在文言文阅读测试中,理解词语在特 定语境中的含义主要指的是实词。实词 是构成语句的最基础的要素。理解文言 实词的含义,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掌 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 能力的关键。
一般来说,各卷考查实词都强调“常 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说, 考查的重点是该词在文中的语境义,并 且尽量不涉及那些生僻的词汇。
备考建议:
1.在选择试题时,不要选择那些考察生僻字词 的语段,外省市的题要有选择的使用,否则会 增强学生的畏难情绪。
2.北京卷,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不过分以“识记” 为方向,更多倾向于“在文中”的含义或用法。 用周京昱老师的话说,文言实词考察的是学生 思考的准确性,在这里表现为对词语在上下文 中的角色认识精确,无害文意。在备考过程中 要让学生养成认真揣摩文意、根据上下文推断 文意的习惯。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 一项是( B )(2005)
A.崔杼相之
相:辅佐
B.扌豕崔杼之子 扌豕:挑拨
C.景公与陈无宇……诛封 诛:杀
D.始而相与,久而相信 与:结交
原文: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
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于是扌豕崔杼之子,
令之争后。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告之。庆 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因令卢满嫳兴 甲以诛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 “吾已诛之矣。”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庆封相景 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封。 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吴。 C句“景公与陈无宇……诛封”的“诛”作“讨伐、攻打” 讲,考生只要联系下文“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就 可以判断出作“杀掉”讲不通。
《淮南子·汜论训》
选文类型 议论说理 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 议论说理 人物传记 议论说理 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 议论说理
由此可见,十年来北京卷文言文阅读
语料既有全国比较通行的人物传记,也 有议论说理的文段,(甚至有人说,是 北京卷打破了人物传记一统天下的局面) 比较而言,议论说理的文段学生比较陌 生,难度较大,复习时不要忽视。
关系的失察:句1“市人以其异,皆笑之”,说的是市人对
宋清的看法,其中的“以”为动词,“认为”之义;句
2“清不以怠遇其人”,说的是宋清如何对待他人的,其中
的“以”为介词,表凭借或采用(某种态度)。这两者其
实差别较大,但对于那些疏于连通上下文的学生来说,则
难以将它们区分开来。说到底,本题的考查是以虚词为出
文言文阅读复习
关于“考试说明”
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具体要求是: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语法; ④文本内容的理解; ⑤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⑥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 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⑧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
发点,以深入理解,清晰把握句意、文意为基本意图的。
备考建议
1. 超越对词义、用法死记硬背的复习方式,强调 根据具体语境对相关问题做深入、细致的把握, 最终符合“对理解能力进行考查”的命题立意。
2.复习时不要把虚词复习上成语法分析课。可以 采用替换法:将虚词去掉,看看这里需要添加 什么意思。所以前后句子之间的意思是怎样的, 中间的那个虚词就是怎样的用法。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 识:见识
D.君乃舍之
乃:就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项是( )(2004)
A.数被嗟异
数:多次 考查积累
B.以功除岷州刺史 除:授予官职 考查积累
C.尽用市药
市:买
D.讼者多两让而止 两:再次
“两”字日常教学是不会关注、做解说的。
【解说】此题答案为D。“两”,双方,两方, “双方施行”,作状语。
8.乎 ⑴(介词)于。①枕藉乎舟中 ⑵(疑问语气助词)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⑶(反问语气助词)①而又何羡乎! ⑷(句中停顿语气助词)①知不可乎骤得 ⑸形容词词尾。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③郁乎苍苍 9.者 ⑴组成名词性短语。①逝者如斯②客有吹箫者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0.然 ⑴(代词)这样。①何为其然也 ⑵形容词词尾。①凌万顷之茫然②苏子愀然③其声呜呜然 11.为 ⑴(动词)成为。①耳得之而为声 ⑵(介词)表原因。①何为其然也
3.可选择课内典型文段让学生体会虚词的意义和 用法。如《赤壁赋》。
《赤壁赋》
1.之 ⑴(代词)它。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②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⑵(代词)这。①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⑶(助词)的。①壬戌之秋②赤壁之下③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
之嫠妇 ⑷(助词)取独。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②哀吾生之须臾,
月而长终
⑵(连词)表承接关系。①正襟危坐而问客曰②羽化而登仙③耳得之而为 声④客喜而笑
⑶(连词)表转折关系。①而今安在哉?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 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⑷(连词)表并列关系。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7.其 ⑴(代词)它的。①而不知其所止 ⑵(代词)他。①方其破荆州 ⑶(代词)这,那。①其声呜呜然②何为其然也③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A. 有难成而易败者
败:毁坏
B. 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 易:平坦
C. 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 收回
反:返回,这里指
D. 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 略:简略
原文:今人君之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 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
其中“而”表示转折关系,可以推测“计其大功” 和“总其略行”结构上是相同的,“略”应该和“大” 词性相同,意思相近。由此可以推断“略”是“主要” 的意思。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博财物耶
博:增加
B、禄秩优厚
秩:品级
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谋求
D、事觉自死
觉:败露
【参考答案】 A 。“博”在文中的意思是“取 得”。
(2009重庆卷 第8题)
【示例3-4】A项的语境是“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 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在此语境中, 区分“博”的解释是“取得”还是“增加”,必要性 不大,因为无论采用哪种解释,对整句和整篇的理解 都无大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