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分类体例浅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库全书总目》分类体例浅谈
作者:门庭
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年第02期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分类;体例
摘要:《四库全书总目》是《四库全书》的解题目录,它总结了我国古代书目分类的方法和经验,建立了系统的图书分类体例。
为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本文试从乾隆“圣谕”分析入手,对《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体例的特点作一初步探索。
中图分类号:G2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2-0121-02
《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封建时代规模最为庞大、编制最为出色的一部官修图书总目,所收之书有10254种、172860卷,是一部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大型目录著作,不仅把《四库全书》著录、存目上的万种典籍统括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且对《四库全书》所采典籍的内容要旨、学术渊源等都作了简明概括和昭示。
乾隆十分注重其分类体例,做到了具体指导,层层把关,并对历代目录分类作了比较分析,认为“康熙年间所修《图书集成》,全部兼收并录”,“引用诸编,率属因类取裁,势不能悉载全文,使阅者沿流溯源,一一徵其来处”,而《永乐大典》却“踳驳乖离,于体例未能允协”[1],于是决定:“盖远师刘向之《序录》、《别录》而缜密尤过之”。
[2]
按照乾隆的旨意,四库官臣们对自《七略》以来历代目录的分类“加以厘定,择善而从”的分析和总结,确定“总目”的分类体例:“是书以经史子集提纲刊目。
经部分十类,史部分十五类,子部分十四类,集部分五类或流别繁碎者又分子部,使条理分明。
”[1]“总目”分编体例分部、类、属三级,以经、史、子、集提纲列目。
同时,为了“特创新规”,“总目”在类目的设立上考虑到现实需要“文章流别,历代增新。
古来有是一家,即应立是一类。
作者有是一体,即应备是一格。
”面对“自隋志以下,门目大同小异,互有出入,亦各具得失”的情况,“今择善而从。
如诏令奏议,文献通考入集部。
今以其事关国政,诏令从唐志,例入史部。
奏议从汉志,例入史部,东都事略之属不可入正史,而亦不可入杂史者,从宋史例,立别史门”[1]。
“总目”分类设目,归属得当,恰如其分。
或以图书内容,以义立类;或辨体类目,以体裁立目;或书随人定,以书类人。
对某些书目设置子目过于繁杂,有“饾饤为嫌”者,便加以删、调。
对只重书名而循名失实者,则一一考核,以文献内容为据,加以正确分类。
同时,“总目”还根据某些书的具体情况,在四部分类法的基础上又增设了新的类别。
如名家、墨家、纵横家等著作保存下来的很少,分类难度较大。
《汉志·诸子略》认为:“杂家者流,盖出于议论官,兼儒墨,合名法。
”而《隋志·诸子》却认为“诸子为经籍之鼓吹”是“为治之具”。
“总目”将杂家的概念视为
“杂义之广,无所不包”。
于是在子部杂家类设立了杂学、杂考、杂说等六属。
这样分类,科学系统,准确合理,既尊旧制,又创新规。
“总目”体例完备,准确详尽。
其卷首云:“四部之首各冠以总序,撮述其源流正变,以挈纲领。
四十三类之首各冠以小序,详述其分并改隶,以析条目。
如其义有未尽,例有未该,则或于子目之末,或于本条之下,附注案语,以明通变之由。
”[1]。
“总目”的编纂体例具在卷首凡例中,其有功学术、有重要参考价值者在于序、录。
它具备部有总序、类有小序和各书有提要等完备的传统目录体制。
这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目录学原著,是清代目录事业上的一大成就。
“总目”冠以四部之首的总序,多着眼于撮述其学术要旨、源流正变、派别分支。
如《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总序》“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
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
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
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私心去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1]
“总目”为各类卷首撰写的小序,或论其分类改隶,学术流派;或析其性质得失,立目依据。
如《四库全书总目·总集类一》小序指出:“文籍日兴,散无统纪,于是总集作焉。
一则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一则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精华毕出。
是固文章之衡鉴,著作之渊薮也[3](P1685)”。
因为“总目”是当时集中各方面的专才所撰成,如戴震、邵晋涵、周永年都分别承担了经史子各部类的专责,而以博闻强记的纪昀总其成,所以“总目”凡卷弟之繁富,门类之允当,考证之精审,议论之公平,莫有过于是编矣[4](P164)。
“总目”为《四库全书》著录、存目的每一种书都撰写了详细的提要。
提要也称叙录或解题,其内容极为丰富,或对作者字号、爵里、官职的考辨;或对典籍源流、版本、价值的评判;或对各书文字增删、学术得失的考订等。
如《鑑湖诗说》提要云:“明陈元亮撰,元亮字寅倩,山阴人,是书乃乡塾讲章”,“其所取材不出《永乐大典》诸书[5](P143)”。
提要对书的评价最见功力。
如季本《诗说解颐》提要:“是书大抵多出新意,不肯剽窃前人,而引证该洽,亦颇足以自申其说[5](P143)”。
提要将《四库全书》著录、存目的万余种典籍统括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使“总目”成为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一部学术文化史。
提要是建成“总目”这座学术殿堂的基石。
它学术内涵丰厚,“凡六经传注之得失,诸史记载之异同,子集支分与派别,罔不抉奥提纲,溯源彻委。
”提要为构建详赡的学术文化史、文献学史、分类学、目录学、版本学等做出了富有开拓意义的贡献。
但是,对提要的文体特征至今还是模糊的。
为开拓“四库”学的研究领域,应对“提要”的文体特征加以廓清。
我们认为从提要的内容与形式上,显示出的大致的体式特征为:一是简明性。
作者对某书的具体问题诉诸直观的体验,对其书的某些方面作出简明评述;二是知识性。
叙述作者生平爵里、介绍书的历史变迁、说明版本、权衡得失、考证流派、阐发义理等都有广泛的知识性。
由于作者有深厚的学术修养,提要往往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和深厚的知识底蕴。
三是客观性。
从提要文本看,作者多是客观地以谈书为主,又根据典籍的客观情况虽有评判,但点到为止,篇幅多者千字以上,
少则二三十字,文笔扼要简明。
提要的体式既有中国传统藏书题跋目录的特质,又与我国传统诗话、词话的体制相通。
但诗话、词话除具有提要的简明性、知识性、客观性文体特质外,它还具有随意性。
诗话、词话在评诗人、述异闻、考名物、记轶事、探源流、说诗法等问题时,是兴之所至,率尔操觚,信笔漫书,而提要作者是遵圣谕评书,因此行文要符合某些先在的既定形式,这就不那么随意了。
但提要的介绍、评论、考证、明辨等多种功能和内涵又均以书这条线索贯穿,它具备了“书话”这一文体的某些特征,因此我们应该为提要“正名”,提要者,“书话”也。
《四库全书总目·凡例》云:凡提要“义有未尽,例有未该,则于子目之末,或于本条之下,附註案语,以明通变之由”。
案语内容广泛,有的叙分类归属,异动缘由。
如《孙威敏征南录》卷一案语:“削平寇乱之事宜入杂史,然此书为表孙沔之功,非记侬智高之变,故入之传类中[6](P529)。
”有的针砭时弊,讲取舍标准。
如《经部三十四·五经总义类存目》:“宋以后著作渐多,明以来撰述弥众。
”但“求实据则议论少,务空谈则卷轴富也。
”再如《乐经三十八·乐类》:“泛谈乐本、乐理,岂非大言寡当欤?”而“今所采取,多以发明律吕为主,盖制作之精,以征诸实用为贵焉耳。
”有的审核真伪,考镜源流。
如《杂家类杂考》:“考证经义之书,始于《白虎通义》。
蔡邕《独断》之类,皆沿其支流[7](P1032)”。
案语不但在斟酌古今和图书内容归类义有未尽,例有未该时以明通变之由,而且在学术渊源、论辨考证方面,亦多有所发明,尤其在具体分类问题上提出了许多很可宝贵的意见。
这是极为珍贵的图书分类资料,继承了中国古代目录学的优良传统,通过分门别类、提要编目的方式,建构了一个包罗宏富、组织严密的科学体系。
它总结了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目录学方法和经验,著录了丰富的文化典籍,重新建立了系统的分类体系。
表现在目录的分类和编排上,在“总目”刊布前,各种目录,尤其是私人藏书目录的分类和编排是极其紊乱的。
而“总目”刊布流通后,在目录分类的类目上和每类之中所著录书籍的编排上,都依“总目”的分类体系去做了。
在编写提要的方法和方式上,“总目”总结并发展了刘向以来,特别是宋代公私藏书目录编写提要的方式方法,也汲取了清代写题跋记的方法和形式,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反映图书的版本、文字和内容的提要形式。
这种编写提要的方法、方式,成为后代同类目录的蓝本。
总之,《四库全书总目》是一部很重要的工具书,直到今天,对于了解我国古籍的版本源流、文字异同、著者事迹,仍是一部考证精详、十分有用的目录。
参考文献:
[1]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首[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郭伯恭.四库全书纂修考[M].北京:国立北平研究院文史研究会,1937.
[3]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总集类一·卷186[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M].北京:中华书局,2003.
[5]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经部·诗类存目一·卷17[M].北京:中华书局,1965. [6]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史部·传记类二·卷58[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四·卷120[M].北京:中华书局,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