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神经元通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突触的类型 )、突触的类型
1.化学性突触 1.化学性突触 突触传递的基本方式 2.电突触 2.电突触 兴奋性突触 突触传递的后续效应 抑制性突触
1、化学性突触
(1)定向突触(directed synapse) 定向突触(directed 解剖定向突触(anatomically 解剖定向突触(anatomically addressed synapse) 这类突触有典型的突 这类突触有典型的突 触结构,当信息传递时, 触结构,当信息传递时, 神经信息以最短的距离 (25~35nm)通过突触间隙 (25~35nm)通过突触间隙 进行传递。
2. 化学性突触区信号传递突触后过程
①从间隙扩散到达突触后膜的 递质,作用于后膜的特异性 递质,作用于后膜的特异性 受体或化学门控式通道。 受体或化学门控式通道。 ②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或关 闭,引起跨膜离子电流。 闭,引起跨膜离子电流。 ③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引 ③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引 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的改 变。 ④递质与受体作用之后立即被 分解或移除。 分解或移除。
化学性突触的基本结构
大、小突 触小泡 神经递质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受体 囊泡格栅
神经-骨骼肌接头定向突触:高效而定位准确的线性传递 神经 骨骼肌接头定向突触:高效而定位准确的线性传递(wiring transmission) 骨骼肌接头定向突触
(2)非定向突触(non-directed synapse) 非定向突触(non化学定向突触(chemically 化学定向突触(chemically addressed synapse)
这类突触无典型的突触结构,当信息传递时,神经递质直接 这类突触无典型的突触结构,当信息传递时,神经递质直接 释放于细胞外间隙,在细胞间液内靠梯度扩散,作用于近处或较 释放于细胞外间隙,在细胞间液内靠梯度扩散,作用于近处或较 远处靶细胞进行传递,也称为容积传递(volume 远处靶细胞进行传递,也称为容积传递(volume transmission) ,它 们作用的起效时间较慢,持续时间较长,作用范围较广。
2. 突触后电位的总和是突触整合的简单形式
①空间总和(spacial summation):指神 经元上相邻区的几个突触,同时活动 所产生的多个突触后电位的总和。
②时间总和(temporal summation):指 神经元的某一突触连续激活时,相继 产生的多个突触后电位的总和。
突触区抑制性 突触区抑制性信号的传递 抑制性信号的传递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 突触前膜去极化 前膜 Ca2+通道开放, Ca2+内流 突触小泡前移,前膜融 通道开放, 合 胞裂外排, 释放抑制性递质 胞裂外排, 递质与后膜 Cl的受体结合, 提高后膜对Cl 的受体结合, 提高后膜对Cl-或K+的通透性 内流,引起后膜超极化, 产生IPSP 内流,引起后膜超极化, 产生IPSP 后神经元抑制
3. 受体的可塑性变化
受体内化(internalizatio)/内移: 受体内化(internalizatio)/内移: 内移 配体+ 配体+受体 降解/ 降解/再循环
受体的可塑性变化: 受体的可塑性变化: 配体+ 配体+受体 数量/ 数量/反应性
二、化学性突触信号的传递
(一)化学性突触信号传递的基本过程
一个中枢神经元可通过大量突触, 一个中枢神经元可通过大量突触, 接受众多的输入信息, 接受众多的输入信息,但同一神经元表 面不同部位形成的突触, 面不同部位形成的突触,却各有不同的 机能意义 一般讲, 意义, 机能意义,一般讲,一个神经元所接受 不同来源的输入, 不同来源的输入,都有其特殊的结构形 式和终止部位。 式和终止部位。 小脑一个浦肯耶细胞茂密的树突分 支和树突棘,要接受来自800000个颗粒细 支和树突棘,要接受来自800000个颗粒细 胞兴奋性较弱的轴突末梢的作用, 胞兴奋性较弱的轴突末梢的作用,它们 与浦肯耶细胞的胞体和树突形成广泛的 接触, 接触,使之产生超过其它输入的强烈兴 奋。
(二) 神经递质的释放
Ca2+是前膜兴奋与递质释放过程的触发因子,Ca2+ 是前膜兴奋与递质释放过程的触发因子 触发因子, 在触发囊泡递质释放过程中可能涉及多种特殊蛋白质 的参与而发挥其作用: 的参与而发挥其作用: (1) 内流的Ca2+可降低轴浆粘度,以利囊泡前移。 内流的Ca 可降低轴浆粘度,以利囊泡前移。 能消除突触前膜上的负电位, (2) Ca2+能消除突触前膜上的负电位,促进囊泡与 前膜搭靠、融合和胞裂。 前膜搭靠、融合和胞裂。 (3) Ca2+是囊泡释放过程中起信使作用的物质。 是囊泡释放过程中起信使作用的物质。
2. 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e) 电突触(electrical
结构基础: 结构基础: 细胞间的缝隙连接。 细胞间的缝隙连接。相 邻的神经膜间距离约2nm, 邻的神经膜间距离约2nm, 其间有桥状的连接蛋白贯穿, 其间有桥状的连接蛋白贯穿, 是二个N 是二个N元胞浆的水通道蛋 允许带电离子通过, 白,允许带电离子通过,电 阻低。 阻低。
Biblioteka Baidu
突触区兴奋性 突触区兴奋性信号的传递 兴奋性信号的传递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 突触前膜去极化 前膜 Ca2+通道开放, Ca2+内流 突触小泡前移,前膜融 通道开放, 合 胞裂外排, 释放兴奋性递质 胞裂外排, 递质与后膜 的受体结合, 提高后膜对Na 的受体结合, 提高后膜对Na+ 和K+的通透性 Na+内流,引起后膜去极化,产生EPSP 内流,引起后膜去极化,产生EPSP EPSP总和 EPSP总和 后神经元兴奋 阈电位 轴丘处爆发动作电位
2. 受体与突触信息传递 (1)突触后受体 (2)突触前受体
根据对其作用递质的不同来源分类: 根据对其作用递质的不同来源分类: 受体的功能活动形式
直接作用 间接作用
①自身受体(autoreceptor):接受自身N释放的递质 自身受体(autoreceptor):接受自身 ):接受自身N ②同源受体(homoreceptor):接受邻近N释放的相同递质 ):接受邻近 同源受体(homoreceptor):接受邻近N ③异源受体(heteroreceptor):接受不同N释放的不同递质 ):接受不同 异源受体(heteroreceptor):接受不同N
第三章 神经元通讯
神经系统由神经元组成的通讯网络系统,通 过其电信号的联络和传递,使全身各器官、系统 的功能能得以有效的沟通,实现神经元的长距离 和短距离通讯作用。
第一节 突触信号的传递
神经系统是由众多的 神经细胞组成的庞大而复 杂的信息网络系统,联络 和调节机体各系统和器官 的功能。从功能上,神经 系统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即传入神经、中枢神经和 传出神经。
(四)突触水平的整合
1. 突触水平的整合作用是神经元间通讯的基础
神经元将每个瞬间发生的所有EPSP和IPSP,不断的进行空间 和 神经元将每个瞬间发生的所有 , 与时间的总和,并加以精确平衡, 与时间的总和,并加以精确平衡,而后决定是否输出动作电位的 整个过程,该过程称为突触的整合 突触的整合( 整个过程,该过程称为突触的整合(synaptic integration)。 )
1. 化学性突触区信号传递突触前过程
①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动作电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动作电 位抵达神经末稍,引起突触 位抵达神经末稍,引起突触 前膜去极化。 前膜去极化。 ②去极化使突触前膜电压门控 Ca2+通道开放,Ca2+内流。 通道开放,Ca 内流。 ③突触囊泡前移、搭靠,并与 ③突触囊泡前移、搭靠,并与 前膜接触、融合。 前膜接触、融合。 ④囊泡内神经递质以胞裂外排 ④囊泡内神经递质以胞裂外排 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
(3)、特殊类型的化学突触 )、特殊类型的化学突触
①平行性突触(parallel synapse) :两个神经元间的接触面出现 平行性突触(parallel 两个以上的接触点。 ②交互性突触(reciprocal synapse) :同一个突触间隙两侧的 交互性突触(reciprocal 突触膜上, 突触膜上,有相反方向的传递点。 ③自突触:一个神经元的突起与自身的突起间形成的突触。 自突触: ④连续性突触(serial synapse) :在很短距离内有3~4个连续 连续性突触(serial :在很短距离内有3~4个连续 排列的突触, 排列的突触,组成突触串。 ⑤突触小球(synaptic glomerulus):神经元突起间形成球状 突触小球(synaptic glomerulus):神经元突起间形成球状 复杂的突触区。
Ca2+是内流量与前 膜去极化的程度成正 变关系。 变关系。
神经递质释放量与 Ca2+内流量成正变关 系,但非一般线性关 系。
(三) 突触后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
1. 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PSP)的概念: 突触后电位( potential,PSP) 概念: 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结合后,引起的突触后膜的电 位变化,具有局部电位的性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一个神经元常与其他多 个神经末梢构成许多突触。在这些突触中,有的 是兴奋性突触,有的是抑制性突触,他们分别产 生的EPSP与IPSP可在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进行整 生的EPSP与IPSP可在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进行整 合。 突触后神经元的状态实际上取决于同时产生 的EPSP与IPSP代数和的总和。如果,EPSP占优势 EPSP与IPSP代数和的总和。如果,EPSP占优势 并达阈电位水平时,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相 反,若IPSP占优势,突触后神经元则呈现抑制状 反,若IPSP占优势,突触后神经元则呈现抑制状 态。
传递过程: 传递过程: 发生电紧张性传递)。 电-电(发生电紧张性传递 。 电 发生电紧张性传递
传递特征: 传递特征: 双向性,速度快。 双向性,速度快。
机能意义 使相邻的许多神经成分的活动同步化。 使相邻的许多神经成分的活动同步化。
(三)、神经递质的受体 )、神经递质的受体
1. 受体的分类 膜受体 解剖学亚细胞定位 核受体 Ⅰ型 Ⅱ型
3. 突触后电位的类型: 突触后电位的类型: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兴奋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 膜的局部去极化。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抑制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 膜的局部超极化。
突触激活时,在突触后流经所有被开放着的递质离子门控通 突触激活时, 道产生的电流之和,称为突触后电流 突触后电流( current) 道产生的电流之和,称为突触后电流(postsynaptic current), 它们所形成的总电位差,称突触后电位。 它们所形成的总电位差, 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 Na+和K+同时跨膜移动的净效应 由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 Cl-或K+顺电化学梯度跨膜移动的结果 由
一、概 述
现代医学神经科学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神经 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信息传递。神经元 之间在结构上缺乏原生质的直接沟通,在功能上却 存在密切的联系,其间的信息传递必须依靠神经末 梢释放的化学物质或电流扩布来进行传递。
(一)、突触的概念 )、突触的概念
突触(synapse) 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 突触(synapse) :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 与效应细胞之间、感受细胞与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 与效应细胞之间、感受细胞与神经元之间, 与信息传递的特化结构和区域,在神经信息的处理中 与信息传递的特化结构和区域, 处于关键地位。 处于关键地位。
快突触后电位(FPSP):产生迅 速而历时短暂,完成神经元间 的快通讯。 慢突触后电位(SPSP):产生缓 慢而历时长久,起调制快的突 触传递的功效。
2. 突触后电位的时程: 突触后电位的时程: 突触后电位的时程取决于许多因素,如突触间隙中递质 浓度变化的时程,离子通道的动力学(或称为突触事件)及膜 的时间常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