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品牌营销案例 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品牌营销案例2则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

品牌营销案例2则

案例篇:同出身,不同命

经销商可以说是贫富分化最大的一个人群。在以下两个案例中,一个是日落西山、苟延残喘,沦落到渠道的最底层,一身土满脸汗地充当着搬运工的角色;另一个却在信心百倍地为企业上市而努力。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种差距呢?

【案例一】老贾的一个轮回

中国还没有“改革春风吹满地”时,老贾就在一个街道旁边开了一个杂货小店。他待人热情,商品价格比周边略微便宜,生意红火。

1994年~1998年,随着商业的发展,开杂货店的越来越多,贾老板感到了压力,于是他就从进货的源头下功夫,与大批发商联系,加大一次性进货数量,把价格压了下来。

贾老板拿货价格比批发市场有了优势,就开始利用差价抢夺批发市场的生意,利用送货上门、优质的服务,成功地将一批小店开发成为自己的客户。不知不觉中,贾老板完成了从零售商到批发商的转换。

贾老板的销量迅速地增长了起来,他的经营方针就是:畅销的产品因价格透明不赚钱,那就少赚钱;冷门的产品价格透明度低,那就在它们身上将利润最大化;另外,偶尔遇到产品供不应求的时机,则搞一些来路不正的假冒产品掺杂进去,赚点黑心小钱,倒也没有人怀疑。

不过两年时间,贾老板发财了,买了几处房子,还有了三辆三轮车、一辆货车,并把家里侄子、侄女也叫来帮忙,另外还招了几个小工,跑腿送货外加跑业务,忙得不可开交。

1999年~2002年间,供不应求转变成了供大于求,企业竞争压力加大,等客上门的“坐商”逐渐被厂家冷落,具有配送服务能力和运作终端能力的经销商被宠爱有加,批发市场也转入冷清。

贾老板敏锐地产生了危机感,于是开始寻找品牌代理,首先碰到郎酒在招商,接触一下发现不但有广告支持,还有车辆、人员等支持。贾老板立刻动了心,签下了所在市场的独家代理。

接着贾老板又成功地拿到了统一、娃哈哈的独家经销权,声势更大了,整个批发部有了几十个业务员、促销员。

2002年之后,深度分销时代来临,厂家开始重新规划市场,纵砍横割。贾老板的市场空间迅速地被压缩到区一级,甚至是街道一级。老贾手里保持市级代理的只有部分滞销品牌,稍微强势的品牌则要求专销,或者是老贾把竞争品牌拿掉,或者就是他们把老贾拿掉。老贾头都大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市场上经销商数量增多,产品价格透明度增加,产品的利润空间被最大程度地缩小,老贾只能赚取搬运工的利润。经销权也不再是那么可望不可及了,老贾的侄子和侄女也都纷纷单飞,把老贾的客户划出了大半。由于利润和市场空间的减少,老贾当初庞大的业务队伍,也逐渐缩小到不足三五人。自己在闲时,也会给下游小客户跑腿送货。

最近见到老贾,他正在商店门前晒太阳,现在的商店比原来大得多,可是又回归到了零售为主的田地。老贾自嘲道:我这是来了一个轮回。

【案例二】明达公司跃上“塔尖”

1998年~2000年,是明达公司的筹备期,创始人之一张明,是一家公司的销售经理,同三个铁杆从企业辞职出来,共同集资5万元,买了一辆小货车,开了一家批发部,做起了酒水生意。

利用原有的关系人脉,张明得到了某品牌的大力扶持,不但获得了周转资金的支持,而且划给的市场潜力很大。张明成功开发了几个小二批,迅速做大了销量,有销量托底,回头再跟该品牌要政策,生意红红火火。

两年时间,资本滚动到了30万元,此时市场接近饱和,如何继续发展,成了新难题。

于是,几个合伙人在南桥一个茶馆里开会(后被张明称为有转折意义的“南桥会议”),研究企业的发展。在这个会议上,明达公司正式拍板成立,不再单纯依靠一个企业品牌来做,要做自己的品牌,并公司化运作。

2003年,张明抓住当地一个县级酒厂濒临倒闭的时机,包销了其产品,并推出自己的品牌“明达粮液”,面向全省招商。

事实证明张明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营销管理人才。他把经销商的支持、培训、市场广告等一系列工作抓了起来,而且通过培训、提升、激励,打造出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全省的网络很快形成。随着公司

的发展,市场投入也向品牌倾斜,广告、店招琳琅满目,企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到2007年,销售总额达到3亿元,“明达粮液”成为当地的名牌产品。

张明的介入使这个县级酒厂免于倒闭,现在张明的销量在这个企业所占比重达到80%以上,厂家沦落到为生产车间。

最近张明正在积极拓展省外市场,开着奥迪A6考察市场,一脸的春风得意。

分析篇: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

中国的经销商阶层经历了四次大的转变:从计划经济商品的供不应求,到现在的供大于求;从过去没有服务意识,到现在的服务至上(行商与深度分销);从过去经销商依赖厂家,到现在的厂家、经销商都依赖品牌。

这四次大转变,就像四个十字路口,向左还是向右,一边是天堂,走向成功;一边是地狱,走向失败。

第一个十字路口:改革初期的第一桶金

时代背景

1.形成经销商的雏形。这时候的老贾们与批发市场抢夺生意,批发市场的批发商还在店里等待顾客上门,还不能称为是经销商,因为没有体现出渠道服务的价值,只能算作是经销商的雏形。

2.关系决定生存。这个阶段是产品供不应求的时代,拿到产品都赚钱,营销重点被放到了生产与供应环节,有头脑、有门路的人,打通了供应关系,就能做起来,因而关系大于一切。

3.成员复杂。当时真正做生意的都是一些被逼无奈、没有“铁饭碗”的人,其中不少是农民进城、刑满释放、无业游民等,鱼龙混杂。

4.没有服务意识。店大压客的情况时有发生,做假卖假的情况普遍。

老贾VS明达

★老贾的收获:成功地为自己挣得了第一桶金,完成了资本积累;虽然没有接触到厂家关系,可是他借助与大批发商的关系,在与其它小店竞争中取到了优势地位;组织了一批小店作为自己的客户,形成了网络雏形。

★明达公司的创始人还在单位上班。

评判:老贾领先一步,明达落后。

第二个十字路口:坐商向行商的转变

时代背景

1.渠道迎来了上游压力。商品供大于求时,企业开始重视市场的开发与服务,经销商提高配送能力、主动开拓市场,是企业最起码的要求。

2.淘汰了原本陈旧的批发商。毕竟渠道的价值在于服务,在家打个电话就能送货上门,而转型慢的批发商多被淘汰。

3.小杂货店的机会。经销商有很多是从小生意开始发展起来的,因为他们了解市场,假如能与同行搞好关系,一个初步的网络也就形成了。若能抓住时机与企业建立联系,杂货店也就成了经销商中的一员了。

老贾VS明达

★老贾的收获:成功拿到了比较有实力的品牌;直面终端的配送实力大大加强,此时谁的送货速度快,谁的服务水平就高;业务团队形成规模,终端的开拓服务能力加强;网络基础形成。

★明达的收获:刚完成资本的初步积累;利用厂家支持完成了网络构建。

评判:老贾抓住了时机,迅速地成为了一个有实力的经销商。明达虽然也在快速成长,可是无论规模还是效果相差太远。

老贾再次领先。

第三个十字路口:深度分销时代的洗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