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

文章摘自《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作者:和谐家庭基金出版社:漓江出版社本书简介:本书收入了李子勋、方新、孙瑞雪、刘丹、杨凤池、Toddy、蔡敏莉、小巫、徐岫茹、刘等10位中外著名的教育和心理专家的亲子。目前的中国处在经济高速发展形势下的社会转型期,家庭文化、亲子关系发生了巨大……

今天的中国在经过了三十余年的变革和积累之后,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大家也都知道,以P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在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所面临的挑战,就是中国人的幸福指数是否跟着P的成长速度同步提升了呢?目前由于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所带来的错综复杂的社会,使我们在对下一代实施教育的时候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大家都知道,中国现在有亿独生子女,亿城市流动外来打工人口,同时还存在着1亿多病患,以及几千万的残疾人,中国每年有1800万新生婴儿,其中残疾率是5%,也就是说每年自动诞生60万残疾儿童。所有这些社会问题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的,即使我们本人并不一定遭受这样的困境,但我们身边的朋友、同事、亲戚也可能会遇到类似的困难。即使我们的孩子看起来身体健康,健全,但大家知道,升学压力

摆在绝大多数家庭面前,对这些孩子的将来将会产生的影响不容乐观。和谐家庭专项基金自2010年3月成立以来,希望能在家庭关系的建设中提供积极的公益教育,以帮助大家化解诸多的家庭矛盾。事实上,大多数的家庭不一定会发生非常严重的行为,但我们认为那些很习以为常的言词、态度对家庭的是普遍性、持久性的。大家都非常关注中国的建设,但是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开始的,所以我们选择这个作为我们基金整个公益教育的立场与核心。此次我们邀请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共同探讨身处转型期的国人如何对待亲子关系。主持人殷智贤:我认识李子勋老师有十多年了,十多年来我从李子勋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非常宝贵的知识。多年来李子勋老师无论是对发表,还是在他日常的临床工作中,给我的感受是,他擅长伪命题,就是我们常常把一些问题设置为问题,但这些问题到了那儿都不再是问题。我们现在处在社会转型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生所谓问题的时候,家长究竟有什么样的误区,为什么家长会觉得是问题,究竟该怎么做才使这个问题不再是问题。现在有请!李子勋: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我所讲的内容不是对现行主流思想的否定,而是一个补充。不能用我们过去的经验来教育孩子我们成长的方式和现在孩子成长的方式有着巨大的不同。我经常在想,中国这三十年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

当今儿童成长的与我们当年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做父母的是在陪孩子成长,而不是教育孩子,使孩子受我们的而成长。包括我们心理治疗师也是这样,我曾经写过《陪孩子长大》这本书,说到心理治疗,其实不是治疗,而是陪着他。我们心理治疗师无法改变孩子的生活,只是每周两次、三次陪着他,在他的时候陪着他渡过生命中那些困难或危机。这个陪需要心理医生真正付出关怀,而不是治疗,同样,父母也只是陪孩子长大,没有教育。我曾经在团中央“青苹果启动仪式”上发表,面对、团中央的领导,我育孩子不应该是我们这代人的事儿,因为这项工程是针对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的。我当时说其实我不适合站在那儿谈教育,原因是我们的年代隔得有点远,所以我让80后参与这个工程。我们只能做顾问,让80后去教育2000年后的人,这样才能一代一代地跟进。一个孩子的心理结构很大程度上与所处的社会有关,过去我们过多强调了心理层面或者家族关系层面,但忘记了社会对孩子巨大的影响。其实一个人首先是社会的人,其次才是家庭的人,家族的人。妈妈往往用自己的方式观察孩子,看到的孩子其实是你自己内心的那个孩子。如果你曾经内心有过经验或体验的话,你在看别人的时候就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但那不是孩子的。就像50~70年代的人评价80、90年代的人一样,用我们的眼睛和感情评价的他们,其实不是真实的他们,

而是我们以为的他们。和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相比,80后的孩子和90后的孩子有明显的不同,所以,我们无法了解他们,更无法了解2000年后的孩子。家族传承在关系层面的影响也是我们所强调的。我们是做家庭治疗的,所以很愿意从家庭内部来解决来访者的问题。我们从家庭本身找到答案,而不是从心理学、基因分析或者看起来美妙的说法里找到答案。我们不要假定自己懂得孩子,专家和心理学家更不要假定自己懂得每一个孩子,这是不可能的。拿婚姻来打比方。第一次结婚的人认为婚姻就是这样子,结了十次之后才知道婚姻是搞不定、搞不清楚的事儿,结一次婚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很容易自以为婚姻专家。带孩子也是,多带几个就会发现这不是很容易说清楚的事情,是很复杂的。所以阿德勒说,孩子在每个家庭里的功能都不同。最理想的情况是,我们家长都能用未知的境界感受孩子,而不仅是努力试图理解他,因为理解是分析和思考的过程,而感受是一个感觉的过程。教育里我们可能存在一个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我们总在过去的经验和主流意识文化里寻找对孩子的引导。但不要忘记了,孩子将要生活在未来。在我们已知的经验里,在管理学、社会发展学、经济学等领域,我们似乎是在已知的领域寻找着对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但你想想,这些的文化或过去的文化并没有涵盖东方和现在的中国这些巨大的发展。我们的经验和

知识体系都是来自过去,而不是来自现在或未来。所以,教育孩子时最应该想到的是我们是朝向2030或2040年在教育孩子,还是朝向上世纪50~70年代在教育孩子。现在的专家队伍都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70年代都偏少,当然包括我。所以我们涵盖的经验,可能会导向孩子朝过去的方式发展,因为我们对未来的熟悉度要远比孩子差。我们的孩子今天出生,对未来的接纳和分享是自然的,但我们已经不能够接纳未来了。所以,我们不能把努力教育孩子的结果倒置,这个问题一定要想清楚,因为2030、2040年的中是什么样子,将取决于我们今天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社会对孩子的引导远远大过家长和老师。现在的社会主体意识就是成功、精英文化、最大化,但30年之后中国还是不是以膨胀、或者以尽可能占有的方式生活呢?当然不可能,现在中央已经在我们回到更节能、更环保、更互相关爱的方式。现在社会构成的心理存在着强烈的膨胀和扩张,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会发展自己,突破自己,发展恋爱、婚姻、家庭,越突破自己越有价值。未来孩子们会不会是这样呢?他们可以更倾向于寻找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一个样板。未来孩子们会不会在自己喜欢的生活中变得非常自在、喜悦与和谐呢?这常有可能的。在一些高福利的、经济发展比较稳定的国家,主导的是福利方式,那时候的主体方式会不会是更加节能、更多关怀、更加平等,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