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个菌株或菌株间能否发生转化,有赖其进化中的亲缘关系和 其受体细胞是否处于感受态。 感受态:受体细胞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能实现转化的一种 生理状态。 感受态因子:调节感受态的一类特异蛋白称感受态因子。包括 膜相关DNA结合蛋白、细胞壁自溶素和几种核酸酶。 转染(transfection):用提纯的病毒核酸(DNA或RNA)去感染 其宿主细胞或其原生质体,可增殖出一群正常病毒后代的现象。
3、3类突变株的筛选 (1)产量突变株的筛选
(2)抗药性突变株的筛选
异烟肼是一种抗代谢药物,能阻止敏感菌的生长,而吡哆醇是异 烟肼的结构类似物,不能阻止敏感菌的生长,当敏感菌能在含异 烟肼的培养基上生长时,可能是产生了能分解异烟肼的酶类的突 变株或者是能合成更高浓度的吡哆醇,克服了异烟肼的竞争性抑 制,所以用梯度平板法可以筛选到高产吡哆醇的突变株。
特点:每一个体都发生变化;性状变化幅度小; 因其遗传物质未变
饰变不遗传;性状变化的幅度小。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3个经典实验 (一)细菌经典转化实验 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 菌的DNA片段而获得后者部 分遗传性状。
经 典 转 化 实 验
对各种生化组分进行转化试验
(二)噬菌体感染实验
(三)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一)自发突变及育种 主要是通过实践经验选择生产中发生自发突变的菌株或不断转接 微生物菌株以期获得其自发突变菌株。 特点:费时、费力,工作被动,守株待兔式的 例:卡介苗的筛选,连续接种230代
微生物学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
1、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
2、诱变育种的几个原则 (1)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 物理诱变剂:紫外线 化学诱变剂:烷化剂、碱基类似物
(四)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实验证明 1、变量试验(fluctuation test)
噬菌体平板
2、涂布试验(Newcombe experiment)
3、影印平板试验(replica plating)
二、突变与育种 微生物育种的目的是人为地使某种代谢产物过量积累,最大程度 降低成本,把生物合成的途径 朝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引导,最终获 得高产、优质和低耗的菌种。 微生物育种所经历的大致历程: 从生产中选育或定向培育选育(未采用诱变剂,自发突变株)—— 采用诱变剂进行诱变,提高突变频率,筛选有用菌株——利用接合 、原生质体融合等技术使基因发生重组(细胞水平)——体外DNA 重组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创造具有新的生物性状的生物
(2)挑选优良的出发菌株:仅凭经验 (3)处理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如霉菌或放线菌的分生孢子或细 菌的芽孢 表型延迟定义见教材P211 (4)选用合适的诱变剂量 紫外线剂量:强度与作用时间之乘积 化学诱变剂剂量:浓度与处理时间来表示 (5)充分利用复合处理的协同效应 (6)利用和创造形态、生理与产量间的相关指标 (7)设计高效筛选方案 (8)创造新型筛选方法
第三节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 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途径转移 到一起,形成新的稳定基因组的 过程,称为基因重组。
一、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 (一)转化(transformation) 受体菌直接吸收了供体菌的DNA 片段而获得后者部分遗传性状的 现象,称为转化作用。
通过转化方式而形成的杂种后代, 称转化子。

(二)转导(transduction) 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 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由转导作用而获得部分新性状的重组细胞,称为转导子。 1、普遍转导 通过极少数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基因组上任何小片段DNA进 行误包,而将其遗传性状传递给受体菌的现象。 (1)完全普遍转导
(3)营养缺陷型的筛选方法 第一步:诱变剂处理 第二步:淘汰野生型 抗生素法:青霉素适用于细菌;制霉菌素适用于真菌 菌丝过滤法:进行丝状生长的真菌和放线菌 第三步:检出缺陷型 a 夹层培养法
B 限量补充培养法 c 逐个检出法 d 影印平板法
第四步:鉴定缺陷型 生长谱法:在混有供试菌的平板表面点加微量营养物,视某营养 物的周围有否长菌来确定该供试菌的营养要求的一种快速、直观 的方法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1)遗传型: 又称基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 因子即基因组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2)表型: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在特性的 总和,是其遗传型在合适环境条件下通过代谢和发育而得到的具 体体现。
遗传型+环境条件
表型
(3)变异: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 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亦即遗传型 的改变。 (4)饰变:一种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 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一、基因突变 是变异的一类,泛指细胞内(或病毒粒类)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 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可自发或诱导产生。 野生型菌株:从自然界分离到的菌株。 突变株:野生型菌株突变后形成的带有新性状的菌株。 (一)突变类型
(三)基因突变的特点 (1)自发性:指可自发地产生突变 (2)不对应性:突变性状与引起突变的原因之间无直接对 应关系 (3)稀有性:自发突变的几率很低,在10-6~10-9间 (4)独立性:某基因的突变率不受它种基因突变率的影响 (5)可诱变性:通过物理或化学因子的处理,可大大提高突变率 (6)稳定性:突变后的新性状是可遗传的,稳定的 (7)可逆性:野生型菌株发生突变后,也能发生回复突变。
(3)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 基本培养基(MM):仅能满足某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所 需要的最低成分的组合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CM):凡可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营养需要 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SM):凡只能满足相应的营养缺陷突变株生长 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
野生型(WT):指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人 为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遗传型表示法是[A+B +] 营养缺陷型(auxotrph):野生型菌株经诱变处理后,由于发 生了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因而只能在加有该酶合成产物 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 A营养缺陷型用[A-B +]表示,B营养缺陷型用[A+B -]表示 原养型(prototroph):一般指营养缺陷型突变经回复突变或重 组后产生的菌株,其营养要求在表型上与野生型相同。 遗传型均用[A+B +]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