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要走自己的路地客观必然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要走自己路的客观必然性
摘要民族的解放以及国家的独立和发展需要有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所谓适合国情是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全方位的考虑并加以综合,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加以调整和完善。也就是说要意识到它具有的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要根据当时的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改变。纵观我国近现代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走出了符合自身国情的特色道路,有其客观必然性。
关键字国情实践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就是党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取得民族解放的奋斗历史,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中国自身实际相结合并加以修订的过程。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等,每一步的成功虽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可仍旧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国家和民族带来的革新和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每走一步,我们的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现对其客观必然性做出如下分析:
一、中国基本国情
(一)历史渊源
从最初的开眼看世界,到企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的维新变法,再到以“三民主义”为指导的渴望建立民主共和制的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不能中国领导革命走向成功,退出历史革命舞台。而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更是没有任何基础的天方夜谭。旧民主主义革命必然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工人阶级具有天然的优越性,直接和生产力相联系,拥有广大的人民群众基础,受压迫和剥削,革命意识比较强。历史使命自然而然向无产阶级转移,革命道路向社会主义转移,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无产阶级民主专政的革命道路。
(二)经济和阶级基础
近代史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经济命脉受各国列强把控,弱肉强食,资金外流,没有资本积累的条件和过程,没赶上工业革命的末班车,更没
有工业可言,经济基础相当薄弱。但“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还是为当时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促使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产生,而后的实业救国使大量的企业如春笋般出现,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体系有了雏形。
这期间工人阶级产生并迅速发展壮大,在以后的工人运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直到建立自己的政权。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历过内战和抗日战争的国民经济真的堪称“一穷二白”,同时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政策,这对我国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最初的“一边倒”的外交策略打破了僵局,打开了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建立了基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开始飞速发展。我国起初依苏联模式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再不适应发展需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突出,生产力的发展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需求,无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做出各项调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思想意识基础
十月革命的一炮打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并得到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又促使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而后又在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经过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左倾主义”“右倾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等被摒弃,最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立毛泽东思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国共产党自身的先进性
在党的成立之初,就彻底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体现了革命的彻底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体现了思想意识的科学性;而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发展和完善,体现了党的与时俱进;拥有广阔的群众基础,代表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体现党的阶级性;与最先进的生产力相联系,则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党自身的这些优越性为其担当历史使命、完成历史任务提供良好的基础。
总之,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虽具有国际化的特征,但照搬国际经验(像城市包围农村)和原理是行不通的,走自己的路是客观必然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从基本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之路。参考文献
《中国革命史问题解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本书编写组编《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廖盖龙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