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
杜鹏杨燕萍关晓斌
[摘要]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对于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的评价为研究视角,基于对全国42所高校3805名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以及对专家学者的专题访谈,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针对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的判断、违背学术道德与诚信的行为及其危害、对科研工作者自身和外部因素的分析以及改善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的措施等问题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对目前的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大体满意,但认为如果不采取进一步的防范措施,会有一定下滑趋势;违背学术道德与诚信的主要表现形式体现于学术成果产生和学术资源与荣誉获取过程中,影响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的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主要是自身学术道德意识薄弱与学术道德与诚信监督管理措施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应从学术道德培养、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执行与监督等方面加强对学术道德的规范和监督,推进学术诚信建设。
[关键词]学术道德;诚信;社会科学;高等学校
一、研究背景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一个学术气氛空前活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人辈出、学术繁荣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但是,由于社会不正之风和个人名利思想的影响,高校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学术失范现象和学术不端行为,如学术成果的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学术研究中的急功近利、脱离实际,占有、侵犯他人研究成果,学术批评庸俗化、学术评审行政化等等,在学术界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学术道德与诚信是维持科学研究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繁荣科学研究和创新的需要。
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高校科研工作者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主体,应将这一理念贯彻于科研实践中。
近年来不断曝光的严重学术失范现象和学术不端行为个案,虽然表现形式多样,性质和程度也不尽相同,但如果不加以解决,不仅会影响学术声誉,败坏社会
风气,更严重的是将影响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阻碍学术进步,危及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健康有序发展。
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科研管理部门和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当务之急。
学术失范现象和学术不端行为的存在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导致它们出现和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才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最大限度地防范这些问题。
我们注意到,迄今为止,对于学术道德与诚信问题的研究,依据个案所做的定性判断很多,基于定量和实证的研究和结论却很少。
本研究不同于以往研究之处在于,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聚焦研究主题,对具有相似学术环境和共性特征的群体进行研究,集中于学术道德与诚信方面主要受关注的问题,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渐进式分析探讨:(1)作为科学研究的实际参与者和实施者,对于学术道德与诚信的状况到底如何判断?(2)违背学术道德与诚信的有哪些具体行为,其危害和原因是什么?(3)对以往的各类法规及规定,科研工作者了解程度如何?在现有政策或措施基础上,更加有效的措施或需要完善的建议是什么?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进行了较全面、客观的判断与评价,包括现状、行为、危害、影响因素、改善措施等方面,以期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政策,为加强学术道德和诚信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针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当前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力图从多层面、多角度探寻其影响因素和深层次原因,并提出若干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对策建议。
二、文献研究与调查设计
在研究设计上,我们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讨论获取观点、了解实际情况,并结合科研管理工作实践,完成问卷设计;设定合理的调查问卷发放对象,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不同层次的代表性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对象进行调查,体现研究的广度;结合对相关学者的面对面访谈,提高研究
的深度。
结合以上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整理、分析数据和资料,了解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的基本情况,深入剖析当前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与诚信问题的发展趋势、表现形式及严重程度等问题。
(一)文献研究
我国道德与诚信观念的概念由来已久,各个历史时期对于学术道德与诚信建设的问题也有诸多见解。
本研究关注的文献主要集中于21世纪以来的研究,因为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学术气氛空前活跃、学术成果日渐丰硕成为这一时期科学研究发展的显著特征,而与此同时,学术道德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也随之伴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有鉴于此,教育部分别于2002、2004、2005、2006、2009年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等文件,从学术道德与诚信问题的状况、学术道德与诚信建设的指导思想、措施与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和操作性意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高校学风与学术规范建设及学术不端行为防范惩处指导手册》更是从具体的技术细节等方面提出了学术规范和不端行为的惩治手段。
在教育部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制定学术规范守则、界定学术道德与诚信问题、防范和惩处学术不端行为等文件陆续发布的同时,各高等院校也进行了相应的制度和规范建设。
例如,清华大学制定的《清华大学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清华大学教师学术道德守则(试行)》、《清华大学关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暂行办法(试行)》;北京大学的《北京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建设方案》、《北京大学教师学术道德规范》;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行为规范及管理办法(试行)》;浙江大学的《浙江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及管理办法》;复旦大学的《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试行)》;南京大学的《南京大学科学研究规范与学风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山东大学、华
中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也有学术规范文件相继出台。
通过比较可以看到,各高校主要是针对教师学术活动、研究生教育等过程中的学术道德与诚信、学术规范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程。
学术界对于学术道德与诚信问题的讨论主要涉及对我国学术道德与诚信状
况的判断,学术道德与诚信问题案例的讨论,对造成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文化、体制机制、个体等多层面根源的探讨,对国际经验的介绍与借鉴,对加强我国学术道德与诚信建设的建议等。
此外也有部分论文对高校学术道德与诚信监督管理体系案例进行总结和介绍。
有研究认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但其发展趋势并不让人乐观,需要对学术失范行为及时进行遏制。
学术体制设计不完善、市场经济秩序下不当的学术竞争意识、学者学术道德与诚信意识淡薄和缺乏自律是影响学术道德与诚信问题的主要因素,并提出通过“创建健康的科研环境”来加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与诚信建设;有学者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受理的学术不端案件分析为基础,认为优良科学道德学风是我国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的主流,同时正面临科学不端行为、学术失范、学风浮躁等的严峻挑战,将学术不端的诱因归纳为科学文化与诚信文化缺乏、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学术道德教育缺位、科研工作者科学道德意识淡漠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政策、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监督体系、开展科学道德宣传教育与培训等建议;我国科学界目前存在的伪造学历和工作经历、抹杀前人成果、伪造或篡改原始数据、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一稿多投、强行署名等现象,都属于违反科学道德的表现;也有学者主要对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主要是:大学定位的偏差、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精神缺失、学者学术精神存在不足等三个方面。
综合来看,学术界对学术道德与诚信的现状持肯定态度,但认为发展趋势并不乐观。
造成学术道德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学术道德与诚信建设相关政策法规有待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存在不足,如学术评价制度中过分推崇量化的评审指标、匿名评审缺席、同行评审制度扭曲,学术查
新、打假、打劣制度的缺位、异议制度不完善等;监督和惩罚机制不够健全,对学术失范行为处理不力等;部分学者学术道德与诚信意识淡薄,缺乏自律。
上述文献与本研究所关注的四个问题相关联:对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的判断、违背学术道德与诚信各种表现形式的归纳、影响学术道德与诚信的各方面因素、加强学术道德与诚信建设的措施,从不同的侧面为本次研究的关键问题进一步聚焦以及调查问卷的设计和主要内容构成提供了重要参考。
另外,我们在文献研究中发现,对于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的判断等问题基本上都是基于主观的定性分析,而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通过对科学研究行为的主体———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取第一手数据,通过定量分析检验定性判断,对一系列悬而未决却又充满争议的问题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从而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研究的特点。
(二)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的设计基于前期文献研究,对学术道德与诚信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影响因素等进行归类,形成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对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的总体评价,对影响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的关键因素和深层次原因进行判断,对学术道德问题产生的外部和自身因素的重要程度进一步识别。
问卷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受访者基本情况、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评价、违背学术道德与诚信的表现与影响因素及危害程度、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应采取的措施及亟须解决的问题。
其中,在第三部分对学术道德问题的表现形式、外部因素、自身因素等进行了专门设计。
外部和内部影响因素部分主要体现出对三个方面的考虑:(1)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社会权益保障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西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等和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与诚信的相关性、深层联系以及影响和冲击。
(2)学术道德建设因素:着重探讨学术道德管理观念、管理制度、管理机制、管理模式、继续教育、科研环境等因素对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的作用。
(3)科研工作者自身因素:探讨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教育缺乏、工作压力等因素与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的相关性及联系。
(三)调查实施
2009年4月,课题组确立了以高校作为问卷发放的一级单元,通过与兄弟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合作,由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其校内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发放问卷的方式,因此确定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将每一个高校作为一个层。
基于抽样方法对于各层之间差异的要求,在高校的选取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充分考虑受访高校的代表性,另一方面也通过综合部属与地方高校、所属省份分布、区域分布、高校类型等方式使得各层之间体现出差异,最终于2009年5月确定42所高校名单。
2009年5月至8月,课题组将调查问卷、说明文档邮寄至相关学校,并在此期间提供调查实施咨询服务,各高校社科管理部门结合学科分布情况和教师结构随机选取教师填写问卷,于8月中旬完成了问卷回收;2009年9月至10月完成问卷编号、数据录入与清理核对等工作,最终形成调查数据库。
三、访谈调查分析
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围绕学术道德与诚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与诚信的整体状况、亟须解决的问题和影响因素以及加强学术道德与诚信建设的措施建议等内容进行了访谈调查。
对于学术道德与诚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专家认为,在宏观层面,学术道德与诚信是以社会诚信为核心的社会基本伦理道德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观层面,坚持学术道德与诚信可以净化学术风气,保障学术本身的政治、经济、社会的相对独立性,确保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质量;在微观层面,学术道德与诚信则是科研工作者治学和做人的基本要求。
对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大部分受访学者认为总体情况还比较乐观,但发展趋势堪忧。
具体来说,学术失范行为的数量相对于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的整体数量而言并没有很高的比例,大多数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学术上比较自觉,但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的表现形式日趋多样化,被揭露、被曝光对象的职务、职位和学衔越来越高,博导、学院院长、大学校
长甚至院士被卷入其中,数量虽然不多,却严重地败坏了学术界的整体声誉,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而中青年学者甚至学生受浮躁习气的侵蚀严重,各类论文都曾经被披露存在不同程度的抄袭现象,更让年青一代的学术成长受到影响,将影响人文社会科学未来的发展。
对待抄袭现象的态度,学者们认为,主要应该以防范为主,事后处理并没有本质意义,一旦有被抄袭的情况也极少会诉诸法律,同时也希望对于学术道德与诚信建设采取奖惩并重的方式:一方面,学术不端行为应该有条例、法规来界定,对于被揭露并已认定确有其事的案例应该予以公开、严肃处理,不管其职务、职位、学衔有多高;另一方面,鼓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通过诚实的研究取得更多有创意的优秀研究成果,这要比揭露、曝光和惩处学术不端行为更为重要。
对于影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的主要原因,受访专家提出了富有见地的分析,可以归结为社会环境与风气、教育科研体制、科研评价与考核机制、科研工作者的价值观与道德修养、科研过程中学术规范的缺失等方面。
受访专家提出了“学术不是追名逐利的工具”(熊丙奇);“社会的浮躁之风、拜金现象不同程度地侵蚀了学术界,助长了学术中的不良习气”(苏新宁);“急功近利,不把心思放在学术上,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有些人的成功过于容易,成功不取决于学问,而是取决于外部因素,找关系弄课题、弄经费、发文章”(刘大椿)等具有代表性的意见。
专家们也对创建健康的科研环境,加强科研道德与诚信建设等提出了宝贵的建议:重新构建学术价值导向,社会导向;改变现行评价体系偏重数量指标的现状,应该结合质量指标和同行评议等机制;大学内部体制改革,推动学术本位管理,建立独立的学风建设委员会,建立更加透明的学术管理机制,提升学术研究公信力;在社会、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各层次不断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学术腐败行为的惩处力度,等等。
四、问卷调查分析
结合课题组前期文献研究的成果,我们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完善,对问卷中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提炼,力求更加准确全面。
同时也希望对调查问卷的量化分析与
面访得到的定性判断可以相互印证或者补充,对学术道德与诚信问题的认识能够进一步明晰,更加有助于加强学术道德与诚信建设措施建议的提出。
(一)调查对象
1.受访高校
在受访的42所代表性高校中,部属院校27所、地方院校15所。
其中,综合大学22所,高等师范院校10所,财经类高校4所,语言类高校2所,艺术类高校2所,政法类院校2所。
考虑不同类型高校学科侧重的特点,尽量全面地覆盖了人文社会的各个学科。
地域分布方面,有东部高校24所,中部高校10所,西部高校8所,覆盖20个省份。
其中北京10所,上海、湖北、湖南、浙江各3所,吉林、广东、天津、山东、陕西各2所,安徽、河南、甘肃、内蒙古、江苏、四川、福建、新疆、云南、重庆各1所。
主要根据人文社科高校数量和教师数量分布的集中程度,高校样本的构成尽量与全国分布构成相似。
2.受访科研工作者
在通过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将问卷发放到受访教师个体的具体操作设计中,由于存在高校类型中对于学科分布的设计这一前提,课题组提出对男性与女性、教学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年龄段分布、职称分布、学科分布等比例结构均与各高校人员总体情况尽量吻合的要求,从而保证在二级抽样单元中数据的代表性和全面性。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650份,回收3824份,经过数据清理获得有效问卷3805份。
下文我们将根据问卷数据对受访科研工作者整体的基本信息进行介绍:受访者从事的学科覆盖了所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其中78%为教学科研人员,22%为科研管理人员;受访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0~50岁之间;受访者分布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集中在语言、经济、管理、法律、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职称以副高级、正高级、中级职称为主,其中高级职称超过
半数。
通过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科技统计年报》(人文、社科类)数据比较,受访者分布与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人员总体分布较为接近,说明调查样本对于总体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
我们根据调查数据对受访者关于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趋势、学术道德问题的表现与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数据进行描述、总结与分析。
1.对目前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的满意程度
在回答“您对我国目前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与诚信整体状况的满意程度”时,有2%的教师认为满意,55%的教师认为比较满意或一般满意;43%的教师则表示不满意或不太满意,其中明确表示不满意的占14%。
总体来看,多数受访者对于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表示满意。
其中,中年学者或者中、高级职称的满意程度较高。
2.教师对于国家和教育部学术道德规范相关文件的了解程度
针对《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教育文件》、《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的主要内容,受访科研工作者中系统学习过上述文件的占6%;了解一些的比重最大,为43%;一般了解的为23%;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占28%。
总体来看,多数受访者对于问卷中列出的主要教育部相关文件有一定的了解,但系统学习过的人不多。
在以上文件中均有对相关文件精神进行宣传、组织相关科研工作者学习领会等要求,我们认为,相关管理部门、高校对文件的宣传普及工作比较到位,但仍需要继续加强系统学习与培训。
结合人员背景情况来看,中年学者对相关文件的了解程度较高,其次为年长学者,青年学者表示不太了解或者不了解的比例较高(37%);从职称上看,中级、高级职称的受访者对文件的了解程度相对较高。
3.对目前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与诚信的整体发展趋势的判断
受访者对于目前学术道德与诚信的整体发展趋势并不乐观,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改进措施,接近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其将会下滑。
具体数据是:3%的受访者认为将会明显好转,29%的受访者认为会略有好转,21%的教师认为目前整体趋势并无变化;47%的教师认为学术道德与诚信整体呈下滑趋势,其中认为明显下滑的占21%。
此外,我们还考察了不同年龄和职称对发展趋势看法的区别:年长学者认为呈下滑趋势的比重最大(60%),其次为中年学者(47%)、青年学者(43%);正高级、副高级和中级职称认为发展趋势呈下滑趋势的比例较高(均高于45%),初级职称认为趋势将好转的比例最高(37%)。
4.在科研成果被剽窃时采取的处理方式
当著作、论文或其他科研成果被他人剽窃时,受访者首选的处理方式是向有关部门反映,占39%;其次是与当事人协商解决,占25%;选择使用法律手段处理的比重为14%;表示对这些行为不予理睬的,占22%。
结合受访者年龄和职称来看,在成果被剽窃时,青年、中年学者选择向有关部门反映的比例最高(分别为43%和37%),而接近半数的年长学者则表示会选择不予理睬(47%);在职称类别方面,初级、中级和副高级选择向有关部门反映的比例最高(分别为47%、41%、37%),而正高级职称中表示不予理睬的比重最大(35%),向有关部门反映的比例略低(32%)。
5.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问题最严重群体
为了对不同特征群体存在的学术道德与诚信问题严重程度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判断,我们考察了不同年龄段和职称段分组结果,首先通过总体数据得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