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摘要:借鉴国外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的成功经验,文理学院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将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体系,构建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结构-功能-环境-临床为主线的课程新模式,对原有的基础医学课程进行选择、优化和重组为生命基础模块、环境与健康模块、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模块。

实现宏观与微观、结构与功能、正常与异常、环境与健康、治疗与预防、基础与临床相互联系,将CBL/PBL案例贯穿各整合课程学习之中,实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关键词:整合课程;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方案设计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临床医学各学科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特征日趋明显,培养医生的整体观是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当前医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模式注重各自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便于教学实施、组织管理和教学资源安排等优点。

但学科之间界限过于分明,各学科容之间存在交叉重复或表述不一;临床技能训练、职业素养和科研能力培养不足;教学方法单一,考评体系不够全面客观。

鉴于此,医学教育课程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本文在借鉴国外医学院校课程整合的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构建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
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方案。

整合课程是指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容,通过整理与融合,使相关课程形成容冗余度少,结构精简、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环节,以发挥其综合优势[1]。

实施整合课程的目的在于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适应知识爆炸时代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有利于医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的衔接。

一、医学整合课程的发展现状
1.1医学课程模式的回顾
1993年,爱丁堡世界卫生医学教育峰会推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综合型课程教学模式[2],使医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和理解一个器官与系统的关系,形成医学整体观。

1999年,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PapaFJ教授和卡格雷大学医学院HarasymPH教授系统论述了医学课程模式[3],将医学课程模式划分为5种:
①以带徒培训为基础的课程模式(apprentice-ship-basedcurriculummodel,ABCM);
②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discipline-basedcurriculummodel,DBCM);
③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organ-system-basedcurriculummodel,OSBCM);
④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problem-basedcurriculummod-el,PBC或PBL);
⑤以临床表现为基础的课程模式(clinicalpresentation-basedcurriculummodel,CPB-CM)。

世界高等医学教育经历了3次改革浪潮:
①1910年,以弗莱克斯纳(Flexner)报告为导引[4],形成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模式;
②20世纪中期,随着PBL的提出,医学教育迎来了以PBL 和课程整合为创新手段的教育模式[5];
③21世纪,随着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普及,医学教育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医学生的核心岗位胜任力,提倡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的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新型职业素养,推动了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全面医学人格塑造教育模式的发展[6]。

1.2我国医学整合课程的发展现状
20世纪中叶开始,国许多医学院校借鉴国外医学院校课程整合的成功经验,从不同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

20xx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发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明确要求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容进行合理整合。

20xx年2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
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医学院校要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

20xx年11月,医学发展高峰论坛以“医学整合”为主题,发布《共识》,指出医学整合式实现全民健康宏伟目标的重要方略。

20xx年,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改革教学容与课程体系,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

20xx年10月,由人民卫生、国家医学考试中心、交通大学医学部主办的“中国医学整合课程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医学整合课程论坛”在举行,国家卫计委首套“器官-系统”整合规划教材正式发布。

“整合”成为新形势、新挑战下的医学发展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风向标。

目前,国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的模式主要分两类[7]:以器官系统或疾病模式和以问题为基础模式。

器官系统或疾病模式又分为:
①水平综合,相互平行的学科打破学科界限,分别局限在基础医学学科或临床医学学科;
②垂直综合,基础医学学科与临床医学学科的综合渗透。

以问题为基础的整合模式,是以问题为基本元素,将教学容有机联系起来,以小组讨论为基本教学形式。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解决问题获取连贯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培养自学能力。

如大学医学院的《基础医学总论》与《基
础医学各论1-4》整合模块[8];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以能力为主线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实现了教学体系和教学容上的真正融合[9];大学医学院的模块课程教学[10];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横向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基础医学教程、器官系统整合基础医学课程,促进了基础课程教学结合临床工作实际[11];大学医学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构建基础医学新型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学科为中心向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转化[12]。

文理学院为地方性院校,学生起点较低,师资等各种教学资源均有限,如何进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模式的改革是一个极其严肃的课题。

遵循“一体现、两符合、一致性原则”,参考国外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大方向以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试行)》”的原则要求。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现代教育理念,符合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符合国家对临床医学专业提出的“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的倡议,与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一致。

经过广泛调研、论证和顶层设计,“小步慢跑、分步实施”,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方案,在临床医学专业2017级卓越医师养成班初步实施,皆在探索适合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开拓出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医学教育改革模式。

二、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构建
2.1构建方法
学校成立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在深入调研国外课程整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教学研究项目为导向全面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的顶层设计。

专家组查阅资料、调研学习、专家咨询、反复论证,确定整合课程方案,征求校外医学教育专家建议。

经过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论证,党政联席会通过后逐步实施,并通过持续的教学改革促进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模式的不断优化。

2.2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
即“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药物治疗”为指导思想,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按照人体器官系统逐一学习基础医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使医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更加符合学习的规律。

按照人体器官系统教学,“从宏观到微观”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从形态到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对功能的理解;“从正常到异常”可以加强比较,增加对疾病的认识;“从疾病到药物治疗”有利于学生对药理知识的掌握,为实施以问题为基础(PBL)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为后续学习临床医学课程打下更系统和坚实的基础。

2.3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思路基础医学课程
2.3.1包括医学细胞生物学、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
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药理学、局部解剖学等,它们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等课程的教学是按各自的规律进行授课。

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是各自按人体器官系统分别进行教学。

即同一个系统的知识在不同的课程中进行教学。

例如在系统解剖学中学习人体器官系统的宏观结构,在组织学与胚胎学中学习器官系统的组织微观结构和器官系统的发生,在生理学中学习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在病理学中学习器官系统的组织病理变化,在病理生理学中学习疾病状态下器官系统的功能改变,在药理学中学习治疗各器官系统疾病的药物作用、疗效和不良反应。

2.3.2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同一个器官系统的知识有时需要间隔半年至两年在不同的课程中学习。

传统的、以学科课程为单位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缺陷,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和病理学以大量的记忆学习为主;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主要以理解学习为主。

限于授课任务和授课时间的关系,难以清楚地介绍同一个系统的宏观与微观、形态与功能、正常与异常的关系,因此,给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
的学习(包括理解和记忆)带来一定困难。

鉴于此,有必要对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容和方式进行综合改革。

整合课程方案是从整体上改革基础医学教学课程体系,将基础医学课程中按人体器官系统教学的课程,包括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进行整合,目的是使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更符合学习的规律,同时提高教学效率。

将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结构-功能-环境-临床为主线的课程新体系,对原有的基础医学课程进行选择、优化和重组。

2.3.3把基础医学14门课程进行分解整合为生命基础模块、环境与健康模块、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模块(见图1)。

强调人体整体观,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体现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正常与异常、环境与健康、基础与临床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医学的整体认知观念.
①细胞分子生物学。

整合传统的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强化医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围绕“人体由分子组成细胞”,强调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教学容注重统一知识点的前后呼应、层层推进和理解不同角度,减少不必要和不恰当的重复,尽可能统一或说明不同学科对统一现象使用的术语,减少学生混淆,强调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各种知识点的适当平衡,突出人体正常结构和功能以及疾病的分子和细胞基础。

②基础医学导论。

依据“从形态到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药物治疗”的认知规律,整合传统的系统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的核心容、总论和概述,是一门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整合课程。

③器官与系统。

将基础医学课程中按人体器官系统教学的课程,整合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形成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分泌系统,实施了基础医学课程的整合。

④感染与免疫。

整合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以及涉及免疫系统的解剖学、组织学,传染病相关的病理学与抗感染有关的药理学容进行了有机整合。

以病原生物入侵与宿主免疫防御为主线,使学生对两者的相互作用有较全面、系统、整体的认识。

⑤医学遗传与胚胎发育。

整合传统的医学遗传学与胚胎学
[13],打破了医学遗传学和胚胎学之间的学科界限,强调遗传物质的传递、分子遗传病和胚胎发育中的作用,使遗传学在医学中的作用凸显。

力图从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阐述人类遗传病发生及发展的规律,为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⑥医学机能学实验是以人体功能观察、动物实验、虚拟实
验为教学手段,探索人体功能的活动规律及其在疾病状态或药物干预下的变化规律,并阐述其发生机制的综合性医学实验课程。

该课程有机融合了传统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验研究手段,引导学生学习机能学的实验方法和验证理论课所学的知识。

⑦临床导向基础综合实验。

根据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临床常见问题进行全方位相关信息的整合,不受固有学科限制,包括医学知识、医学能力、医学素质和医学心理。

该课程使学生熟悉实验流程、学会实验设计,训练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协作、合理分析、清晰表达等素质,传递临床思维习惯及临床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分析总结能力、沟通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严谨性、团队合作、创新精神。

2.4改革教学方法
开展CBL/PBL学习整合课程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学生自主学习、早期接触临床的融入。

为促进学生所学融合知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开展以案例为基础(CBL)、以问题为基础(PBL)等教学,将CBL/PBL案例贯穿各整合课程学习中,促进基础与临床学科的纵向或横向联系,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2.5创新评价模式
实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各模块学习效果评价涵盖基础知识及理论评价、基本技能评价、PBL/CBL评分、学生互评等;学生整体能力评价;学生基本知识评价通过两次基础医学综合测试形成所有评价结果,及时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各种意见或建议,配合整合课程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

三、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的保障措施
3.1更新教育理念是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的前提
学校采取“请进来、送出去、自充电”,培养一批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骨干。

邀请国外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专家来校开展医学教育学术交流。

派出骨干教师赴国外学习或参加学术会议,使教师了解国外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提高对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改革的感性认识。

学校、学院教师发展中心要定期开展教师培训,通过亲身体验,提高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的实践能力。

3.2持续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的根本
学校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作为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容之一。

学校成立课程整合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在深入研究国外课程整合成功经验的
基础上,以教学研究项目为导向全面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探究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方案,经过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论证后逐步实施,并通过持续的教学改革促进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模式的不断优化。

3.3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团队是整合课程的基石
学校依据各器官系统所涉及的教学容,建立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师组成的多学科交叉教学团队,明确教学团队负责人的职责,各学科教师合作实施器官系统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整合教学团队实行集体备课和预讲制度。

通过集体备课,学科和学科间的教师能够充分剔除重叠的容,进行讲授容的分工合作,真正做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合作教学,保障各器官系统知识结构的整体性、系统性,提高教学效率。

在预讲过程中,可以帮助教师找到整合的最佳结合点,加强各学科教师教学容的有机衔接,不断完善教学容,提高教学效果。

3.4教学改革课题立项是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
整合课程的有效保障教改课题的方式是一种让教师了解“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捷径。

通过课题的撰写,课程负责人会充分熟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改革的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明晰课程整合的思路,梳理整合课程的知识点,组建教学团队,设计课程实施方案,有效保障课程的
实施。

对课程负责人严格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既赋予责任人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激励了课程负责人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骥民,春超,慧君.设置综合专业整合优化课程[J].中国高等教育,2005,(1):44-45.
[2]席焕久,书俭,红玉,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医学基础课程模式改革研究[J].医学教育,2003,23(5):1-5.
[3]PAPAFJ,HARASYMPH.MedicalcurriculumreforminNorthA-me rica,1765tothepresent:acognitivescienceperspective[J].Ac adMed,1999,74(2):154-164.
[4]艳荣.20世纪初美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历程回顾与分析[J].中华医史杂志,2002,32(1):5-9.
[5]宋向秋,肖海,志平.PBL教学法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医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7):96-97.
[6]FRENKJ,CHENL,BHUTTAZA,etal.Healthprofessionalsforanewcentury:transformin geducationtostrengthenhealthsystemsinaninterdepe ndentworld[J].RevPeruMedExpSaludPublica,2011,28(2):337-341.
[7]孔维佳,义香,付燕,等.临床医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4):68-69,89. [8]季强,夏强,富丽琴,等.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6年总结[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1):73-75. [9]马建辉,友梅.构建以器官系统为基础课程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杂志,2011,31(2):193-195. [10]何萍,棉华,林晓珊,等.以系统整合为基础构建临床医学本科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5-7.
[11]郭晓奎.医学整合课程实践与研究[M].:交通大学,2017:1.
[12]宜红.大学医学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J].微生物与感染,2014,9(1):28-30.
[13]顾敏鸣,黄雷,丁之德,等.医学遗传与胚胎发育整合课程建设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杂志,2010,30(4):522-5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