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称霸全球战略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不变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上述两大目标的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美国自身实力消长,美国反共和争霸世界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年)的“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
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有:①推行杜鲁门主义,对苏联实行冷战。②实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日本推行扶植、援助和控制政策。③推行第四点计划,疯狂镇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推行新殖民主义。帮助蒋介石在中国打内战,发动侵朝战争,企图在亚洲建立美国控制的反共堡垒,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发展。④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外交上不予承认的政策,妄图扼杀新生政权。⑤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把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力量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这个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是欧洲,主要对手是苏联,主要目标是在亚、非、拉扩张和控制西欧、日本。
乔治 . 凯南遏制理论
1946年2月22 日,美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回一份八千字电报,后来又发表了一篇题为《苏联行为的根源》的文章,从而提出了一整套“ 遏制” 苏联的理论和政策。主要内容:
一,苏联行为动机的根源。“ 根源在于俄国人那种传统的和本能的不安全感” 。
二,苏联行为的理论根源。凯南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苏联维持国内“ 独裁制度”
和同外部资本主义世界进行斗争的理论依据。
三,苏联的政策目标。是从一切方面致力于提高苏维埃国家的实力和威信,力求分裂和削弱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和影响。
四,美国的对苏政策。“ 遏制俄国扩张倾向的政策” 。
五,遏制苏联的目标。遏制苏联势力范围的扩大,并竭力促使其内部发生变化。
乔治凯南遏制理论对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对苏战略和政策的确立和执行产生了直接的重大影响。为杜鲁门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成为自杜鲁门起美国历届政府的一项基本对外政策。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声称希、土危机表明“自由世界”受到“极权主义”扩展的威胁,美国的安全也受到危害,要求国会授权向希、土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并派文职和军职人员前往希、土参与“重建”。这一咨文在国内外引起巨大震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在咨文中他说明了援助希、土的直接原因是美国要接替英国、填补东地中海的真空;进而指出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危害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和美国的安全",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因而宣布"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即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抗拒共产主义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他还认为如果丧失希腊,就会立刻危及土耳其和整个中东,"影响不仅远及东方,而且远及西方"。这就是多米诺骨牌理论的早期说法。因此,他要求国会立即采取果断行动,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军事援助。1947年5月22日,杜鲁门正式签署《援助希、土法案》。l947-1950年,美国援助希、土两国6.59亿美元。由美国出钱出枪,重新武装和改编希腊政府军队。1949年,在美军军官指挥下扑灭了希腊革命。杜鲁门主义是处于顶峰时期的美国遏制苏联、独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他把美国政府内部酝酿已久的
遏制战略作为基本国策公诸于众。这时美国公开推行对苏冷战的重要步骤,它用援助盟友、遏制苏联代替了大国合作和集体安全,从而使美苏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即由盟友变成了敌人。它是美苏战时同盟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重要标志。此后,美苏之间和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和较量进一步发展,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的“解放”战略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朝鲜战争后,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了美国全球战略:①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其核心是力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纳入到西方“自由世界”中。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②在亚非拉地区,加紧扩张。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美国为了独霸中东,1957年1月5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了关于“中东政策”的特别咨文。主要内容:1,强调中东作为欧洲、亚洲和非洲之间的门户,作为东半球各大陆的枢纽和丰富的石油储量,对西欧和美国经济及其战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声称中东这个地区经常发生骚乱,现在突然达到一个“新的紧急阶段”。这种不稳定情况,有时候被国际共产主义所利用了。3,宣称许多中东国家意识到来自国际共产主义的危险,希望增加实力来保证他们独立的延续。4,建议国会,允许美国对中东地区的国家提供帮助,包括“实行军事援助”和“实用美国武装部队”。其中心思想是:保持中东地区国家的独立和完整关系到美国的重大利益,给这些国家以军事和经济援助,美国可在这一地区使用武力,以对付所谓“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其目标是:利用英法在侵略埃及战争失败后在中东出现的“力量真空”的局面,进一步排挤英法势力,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建立美国在这个地区的霸权。1958年7月,根据艾森豪威尔主义,美国出兵黎巴嫩,干预该国国内事务。
这个以侵略和独霸中东为目的的特别咨文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或“填补力量真空主义”。
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年)的“和平战略”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实行“灵活反应战略”和针对苏联和中国的“两个半战争”。
背景:肯尼迪认为美国丧失了核力量的优势,在同苏联的对抗中处于劣势地位。
内容:
肯尼迪的和平战略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强调用和平方式加强西方盟国的地位,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渗透与扩张,确立美国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
1、加强军事力量,推行“灵活反应战略”。消除美苏之间的“导弹差距”是肯尼迪的目标。
肯尼迪政府决定并采取了加速整个导弹计划,加强空运能力及北极星潜艇计划,以继续加强威慑力量;主要提高常规兵力,建立特种部队以应付各种事变;军费开支迅速增长。
在局势战略方面,肯尼迪政府批评“大规模报复战略”是不道德的,也不现实,提出并实施“灵活反应战略”,即用军事手段遏制苏联的扩张,表面在军备竞赛中美国将尽其一切努力追求自己的战略目标。
2、寻求同苏联的对话。肯尼迪把苏联当做主要敌手。美国在对苏政策中坚持对抗中寻求某
些对话,在某些双方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有限的交流与合作。肯尼迪政府强调美苏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利害冲突,这是国家民族利益以及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但是也认为,通过努力双方可以找到某些“共有的基本利益和目标”,因此“应该集中力量,解决那些可能达成协议的问题”。肯尼迪主张通过和平竞赛、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演变”来达到美国所希望的和平。
3、扩大同东欧国家的来往,进行和平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