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析美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存在主义美学
• 海德格尔肯定了美的本质的存在,只有如 此,一切审美现象才能得以说明。但美的 本质是不能定义的,只能在原创性的语言 之思中得以显示。它是一种超越理性、逻 辑和工具技术的体悟。
(5)神学美学
• 巴尔塔萨认为美的本质就像上帝一样,是 存在的,但其不能被定义。美的要义既不 在客体,也不在主体。它是上帝光的闪耀, 是我们瞥见了上帝光的闪耀。因而,美是 一种“相遇”,我们与上帝之光的相遇。 它不能靠理性获得,只能是妙悟与领悟。
• 阿多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中指出:体系的特征 就是追求绝对化,而绝对化意味着僵化,并且必 然反对体系之外的真理性存在。为了与鲜活的社 会生活保持一致,保持美的多样性与丰富性,美 学理论必须放弃对体系的追求,放弃对美的本质 的追求。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来说,就是对抗体 制性的文化工业或意识形态化大“大众文化”的 压制。
分析美学精神的普遍性
• 分析美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几乎影响到各 种后现代美学思潮。其精神主要表现为: • 置疑美的本质的存在 • 反对固定单一不变的秩序 • 主张多元化解释
(1)自然主义美学
• 杜威在《艺术与经验》第六章“实体与形 式”中分析到:美是一个情感词汇,没有 实体意义,因此探讨审美客体的共同本质 是不必要的。美或审美就是经验本身,研 究具体的美感更有价值。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维特根斯坦(1889~1951)
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1889年4月26日生于 奥地利维也纳一个犹太人家庭,1903年他被送到林茨(Linz)的一所中学学 习。1906年毕业。中学毕业后,维特根斯坦到柏林一所高等技术学校读书。 1908年毕业。毕业后,他便转到曼彻斯特大学就读,专业是空气动力学。 1911年暑假期间维特根斯坦到耶拿拜访弗雷格。后者建议他到剑桥跟罗素学 习。于是,这年秋天他来到剑桥,很快便得到了罗素的高度赏识。1913年秋 -1914年春他写出了一些重要哲学笔记。1914年8月维特根斯坦报名参军,参 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战争期间他写了4-7本笔记。一战结束后,维特根斯坦在奥地利农村教了 几年小学。1929年,他又回到剑桥,以《逻辑哲学论》作为博士论文,获得 博士学位。 次年成为三一学院研究员,1939年继承G.E.摩尔在剑桥的教授 职位。1947年辞去教授职务,在爱尔兰乡村专门从事哲学研究。
• 二、作为研究20世纪西方美学方法的意义 • 1、用法即意义,意味着20世纪西方美学中出现的 同一术语在不同美学流派那里具有不同意义。如 对“文本”的理解。 • 2、家族相似,意味着20世纪西方美学虽然流派众 多,但属于同一个美学大家庭;某一美学家美学 思想的复杂性,即可以归入这一派,又可以划入 另一派,如对巴特、海德格尔、伊塞尔、伊格尔 顿等人的确认。
原因
• 1、它没有对应的事物; • 2、美的本质对应的不是具体之物,而是具 体事物背后的共相,是一切审美对象的抽 象,就科学的归纳法而言是困难的,在解 释具体审美实践时又显得捉襟见肘; • 3、由发生起源如此便推出现象形态也如此 演绎法是为当代科学所否定的; • 4、把美的本质作为不必证明的公理推出来, 正恰恰说明它是不可证实的。
分析美学作为一种方法论的意义
• 一、作为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使美学研 究更关注实际具体问题,而不再高谈阔论 玄虚哲学和不着边际的问题。布洛克在 《艺术哲学》(有人译为《美学新解》) 就采用了这一方法。美学研究涉及由浅入 深的三个层面问题:审美经验(艺术等审 美对象)、对经验的解释所形成的概念 (艺术批评家等的工作)、对解释和概念 的分析(美学家的工作)。
分析精神与分析美学
• 教学目标: • 掌握分析美学否定美的本质的基本方式, 明确其有关美“家族相似”的理论,理解 分析精神的时代影响和方法论意义。 • 教学重点: • 分析美学否定美的本质的方式和“家族相 似”理论。
内涵
• 狭义的分析美学是指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 鼎盛于50-60年代,80年代曾又红极一时的 美学派别。主要理论家有维兹、肯尼特、 维特根斯坦等。 • 广义的分析美学是指20世纪所有分析哲学 家论及美的著述。分析美学最大的贡献就 在于提出了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置疑,把本 质问题的探讨转化为语言分析。
•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可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为逻辑分析哲学、核心是图式说,它 对逻辑实证主义具有决定性影响;后期基本上抛弃了前期的哲学观点,即以语言游戏 说代替了图式说,以语言分析代替了逻辑分析,以日常语言代替了理想语言。他这一 时期的哲学对日常语言哲学和科学哲学中的历史主义有较大影响。著有《逻辑-哲学 论》、《哲学研究》等。 1951年4月29日,维特根斯坦与世长辞。他的临终遗言是:“告诉他们我这一生过 得很好!”。 路德维奇· 维特根斯坦 路德维奇· 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台湾翻译为维根斯坦,1889年4 月26日-1951年4月29日),出生于奥地利,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他的父亲是 工业巨头,母亲是银行家的女儿。他本身是罗素的学生兼好朋友,他作品的源泉来自 摩尔的《伦理学原理》和罗素与怀海特写的《数学原理》。
美的词性与美的本质的迷失
• 当人们说某一事物是美的之时,实际上是作为形 容词来使用的。而在对语言的理解中,人们往往 把对事物的形容当作事物的属性,认为事物有某 种性质,即有美的性质。这种化虚为实的误解使 人们将假问题转化为真问题,并追究其美的本质 来。“美学是一门告诉我们什么是美的科学,从 词性上看,这未免太可笑了。我想美学还应该包 括哪种咖啡的味道最佳吧。”(维特根斯坦《美 学讲演集》)
• 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 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主张哲 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 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 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他的主要着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 究》分别代表了一生两个阶段的哲学体系。前者主要是解构,让哲学 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 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 清楚。后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 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 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解决,在 “游戏”中理解游戏。 他的哥哥,保罗· 维特根斯坦是着名的单手钢琴家。
美的本质的问题转换(1)思路
• 形而上学是不可说的,古往今来的大思想家为何 要偏偏大说特说呢?要说的原因在于这些命题与 事物或世界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它们表达了世 界在某些方面的统一性。而维特根斯坦走的是语 言分析之路,从其可说的与应说的之间的差异, 进而追问词的意义从何而来。把此问题带进语言 运动的实际情况中去考察,就可以得出:从根本 上讲,词的意义,不在于词的字典上的意义(定 义),而在于词的用法。那就是用法即意义。这 是后维特根斯坦分析美学的主要观点。
(2)解构主义
• 德里达在《论文字学》、《声音与现象》、 《写作与差异》中提到:语言并不能精确 传达对世界的认识,因为词语本身的意义 处于无限的“延宕”中,我们所能看到的 仅仅是词语延宕的“踪迹”,并不能得到 其确定的内涵。因此,文学写作或语言阐 释是文字游戏,是语言的狂欢,是“文之 悦”.
(3)法兰克福学派
实际价值
• 在实际生活中,当人们做出审美判断时, 诸如“美的”、“好的”等审美的形容词 几乎不起什么作用,这类词是非常脆弱、 多余和无力的。 • 通过对“美”这一词语词性的清理,也可 以看出美的本质的虚幻。
美的句型和美的本质的迷失
• “美是什么”不同于“碳是什么”,后者 可以通过科学验证并以明晰的定义将其表 达,而前者则是一个哲学问题、一个思辨 性问题,其本质就像赤道或光谱上红色与 橙色的分界线一样,根本就不存在。人类 虽然概括出了很多有关美的本质的命题, 但它们并不能完全解释实践中出现的审美 问题。因此,美的本质是不存在的。
论说
• “危险在于形而上学的欺惑人的性质,它给予知 识的幻想而实际上并不给予任何知识。这就是我 们为什么要拒斥它的理由”(卡纳尔普:《哲学 与逻辑语法》,载于怀特编著《分析的时代》, p223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 “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 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维特根斯坦《逻 辑哲学论》,p20,商务印书馆,1962年)
(2)回顾
• 我们从语言哲学的发展也可以认识到这一点: • 早期语言哲学持对应论、实在论观点。 • 20世纪语言哲学(主要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持语境论、自 在论观点,表现为一种后现代主义认识。 • “美”这个词的运用也依赖于语境,依赖于用法。语境的 变化会导致美的含义的多变性,从而也可以推出美的本质 的虚幻性。早期分析美学置疑了美的本质的虚幻性,后期 分析美学进一步探讨了美感和艺术本质的虚幻性,它们是 一种实实在在的“反美学”或“否定美学”。这在他们的 著作名称中可以看出:齐夫《反美学》、肯尼克《传统美 学是否基于一个错误》、泰格曼《然而,这是艺术?》等。
(3)观点:家族相似
•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的美? •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家族相似”理论来 概括美的定义。家族成员由于血缘遗传关系总会在某一方 面具有相似性,但又不完全相同。众多的现实事物之所以 都被称为“美”就在于这一家族关系的存在。美是这样, 游戏、体育运动等也是这样。 • “美是家族相似”这一观点的意义: • 1、美没有固定的本质,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2、美没有固定的外延,它是开放的,永远指向未来。
思考题
• 1、谈谈你对“用法即意义”和“家族相似” 理论的理解。 • 2、如何运用“家族相似”理论来解释美的 问题? • 3、你认为分析美学能否定掉美的本质吗?
内容
• 否定美的本质的方式 • 美的本质问题的转换 • 分析美学精神的普遍性 • 分析美学作为一种方法论的意义
否定美的本质的方式
• 一、图像论与美的本质有无意义 • 二、美的词性与美的本质的迷失 • 三、美的句型和美的本质的迷失
图像论与美的本质有无意义
• 传统哲学认为,命题是对事物或世界的陈 述,是事物或世界的图像。图像和世界是 对称的,这种对称决定了命题的可证实性。 可证实的命题是有意义的,不可证实的命 题就是虚假的、没有意义。有关“美的本 质”的命题是不可证实的,因而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