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煜的人生与词的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李煜的人生与词的变化
摘要:李煜的人生与词紧紧联系在一起,他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爱情。

后期词抒写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

文章就这一命题结合作品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李煜;人生;词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

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

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

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李煜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

他早期把很多时间浪费在填词弄曲和饮酒赋诗上。

他的才能和素质及其理想和目标都与帝王身份相去甚远。

且生性率直,敏锐善感。

但就是这样一位敏锐善感、率直耽溺的风流才子却偏偏被推上了乱世之时的君主宝座。

当然,如果说李煜完全不想做皇帝也不符合历史,而且他是中主李璟的第六个儿子,按理说帝位怎么也轮不到他。

而他的长相也与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天生一副帝王相。

只“因他生有奇表,广额丰颊,风神洒落,故从小就遭其长兄文献太子弘冀的忌恨”。

于是,李煜为了避祸,便自号钟隐,别号莲峰居士、钟山隐士,一心只想邀游在自然与艺术的天地里,无心参与政事。

但人生常常就是如此,渴望安宁与和谐,可安宁与和谐却往往被急风暴雨所打破;希望在自然与艺术的天地里驰骋,可他偏偏却被推上了王位。

就这样面对风雨飘摇的南唐政权,他手足无措,只有坐以待亡。

公元976年,李煜被俘。

短短四年里,他由皇子到太子,及至皇帝,最后是屈辱的贵族。

李煜是我国词学史上一位“独一无二”的词人,他以极其独特的风格立于词坛,取得了极高成就,并对后世的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煜的“独一无二”是对其身世经历与文学造诣的奇特组合而言。

他是南唐小朝廷的最后一位君主,且在词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历史上为君者工诗词的不多,工诗善词且能达到一定造诣的更少,而李煜不但能文且成为一代大家,这在历史上恐怕无能出其右者。

他生性孱弱,不但无经世治国之雄心,就连对宫中的内部权力之争也长期采取消极避让的态度,但求独善其身而已。

但天意弄人,南唐政权传入他手中,李煜成了一国之君。

在他执掌南唐期间,南唐国力始终衰微难济,偏安于一隅之中。

975年南唐终被宋所灭。

李煜沦为亡国之君,被辱封“违命候”软禁在禁院中度过了三年囚徒生活,最终因词作中表现出的故国之思而被宋太宗派人毒死。

李煜的一生,从悠游享乐到偏安君主,后为阶下囚,生活环境不断变化。

随着他的环境的变化,他的词作内容、题材也有所改变,大致可分为两个创作时期。

一、前期生活与词创作:
李煜前后有两个皇后,即大周后、小周后。

大周后音乐才华出众,尤其擅长弹琵琶。

是她修复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堪称大音乐家。

修复乐谱之后,二人又按乐编舞,编成了霓裳羽衣组舞。

他们又调集教坊宫娥,由娥皇亲自教习。

因此李煜也过着荒淫无度,饮酒作乐的神仙生活。

李煜喜欢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憧憬终生隐居世外桃园以摆脱世间的一切烦恼。

因此他的隐遁思想明显地反映在其词创作上。

在《渔夫》两首词中,就明白地表现出他的这一思想。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依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个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酝,万顷波中得自由。

他在词中描绘了自己理想的生活图景。

他希望自己寄身渔樵,渴望过那种举酒垂钓、逍遥自在的生活。

他厌倦尘世的烦扰,追求超逸的佛仙之境,盼望那“万倾波中得自由”的无拘无束。

然而这理想的图景却总是被现实所打破,他渴望安宁自由的生活总是不能实现。

他又怎能不愁呢?可愁又何用?从皇子遭人忌恨到皇帝被人欺凌,再到囚徒充满恐惧,命运变幻无常,无法把握,谁也不能知道自己的明天会是怎样。

于是,词人带着一
种深深的忧愤与疑问,带着一种无法解脱的悲苦和哀愁,带着自己理想破灭的绝望与哀怨,去纵情生活,及时行乐。

他甚至颓唐地说:“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乌夜啼》)。

人生世事有如转烛飘蓬,到头来只剩得“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开元乐》)。

二、后期生活与词的创作:
李煜在位四年,娥皇得了重病,卧病在床。

他们的四岁儿子很孝顺,看母亲生病了,也学着大人去佛堂前祷告,祝愿母亲早日康复,谁知因为年幼不小心,从高高的椅子上摔下来摔死了。

随之金陵城破,李煜由皇帝变为囚徒。

过着屈辱的生活,亡国的深痛。

李煜失去了江山,离散了亲人,惟有自己含羞忍辱,苟且偷生,巨大的悲痛压在他的心头,他的词作开始反映这“旦夕以泪洗面”的生活。

词篇字字血泪,写尽了心中的深悲巨痛。

李煜最优秀的篇章如《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虞美人》(春花秋月)等都作于此时。

此时他对现实真诚地面对,执着于探索生命的永恒与自由的人生态度,是他的人生显现独特的价值,主要表现为:
1. 对自己灵魂的忏悔
李煜用他的词,向世人展示了他那深层的苦难,然而在这深层的苦难之中,饱含了一种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和忏悔意识。

他用自己的血泪之作,对自己的灵魂进行了深深的忏悔。

这一点,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是很少见的。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这是李煜亡国之后的反思之作《破阵子》,不仅展示了李煜亡国之时的悲苦情怀,而且追悔了自己当年的安逸生活,饱含着一种沉痛的悔恨之情。

词的开头便追述了南唐先王所创下的宏伟基业,“四十年”、“家国”、“三千里”、“山河”、“凤阁龙楼”、“玉树琼枝”,祖先留下的这些大好河山,本应是物阜民丰、国柞绵长,代代兴旺发达下去。

可是谁料想,一个好端端的国家,竞轻而易举地断送在自己的手中。

此时李后主以沉痛的心情,追悔自已往日的生活,为什么当时的“我”就不能想到会有战争这回事呢?“几曾识干戈”,这一短短的五字句,饱含了他心中多少深层的悔恨和懊恼。

可是悔又何用?恨又如何?到如今也只能无奈地在这令人揪心的短歌声中“仓皇辞庙”“泪对宫娥”。

2. 对命运的关注与探索
作为悲剧人物的李煜,在经历了极盛之荣与绝悲之辱之后,失去了生活的自由,生命遭压抑、围困,毁灭的痛苦时时吞噬他的生命,他的灵魂倍受煎熬,他在绝望中苦苦地挣扎。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李煜的一首名作《虞美人》,也是他的绝命之词。

词中的李煜,由于南唐的亡国,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囚。

他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

他对人生已经绝望,于是对那本来美好的“春花秋月”也产生了厌恶,厌恶它的无穷无尽。

为什么会厌恶它的无穷无尽呢?这是因为他的命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安定不变,而是无法把握。

而故国的那些雕栏玉砌、凤阁龙楼,那些玉树琼枝、春花秋月,都已经从他的生活中永远地逝去。

纵使那些春花秋月、玉砌雕栏应该还在吧,但他却再也不能拥有,再也没有机会与它们相伴相依,而自己的生命也在那无穷无尽的春花秋月的变更中渐渐地枯萎、老去。

因而他厌恶那无尽无休的春花秋月,感叹自己那变幻无常的生命将随着世间的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

这是一种怎样的哀愁呢?他渴望安定永恒的生活而偏偏不能,这是为什么呢?他怎样也弄不明白。

于是,他质问那岁岁如是的春花秋月要到何时才能停止、了结。

他时时都在思考着:人生为什么这样变幻无常?生命为什么这样短暂而又无法把握,然而他却无法得到回答。

这些疑问,这些悲愁和哀怨,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不堪重负,只得在那月明星稀的夜晚,独倚小楼,向那寂静悲愤地喊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深沉慨叹。

就这样,李煜在对故土的频频回望中,环思宇内,对生命展开思考,对人生展开探索,孜孜以求,悲苦而又执着。

3. 对自己精神家园的向往
阅读李煜的词,我极为强烈地感觉到在那深深的悲愁后面,在那颗骚动不安的灵魂之下,李后主有一种强烈的内在需求。

希望在纷坛陆离、变化万端的短暂人生和冥冥的大自然之中,寻找到一块永恒的绿洲,以便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让漂泊流浪的心灵有一个真正的归宿。

他不断地追怀往事,感情在不断地挣扎;他也不断地反省人生,反
省自己,心情矛盾抑塞。

也正是由于他的仟悔和反省,以及对人生的彻底的追究,对自身存在的关注与自救,才使得他的词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也使得他在那深层的苦难中不断地拷打着自己的灵魂。

李煜用他的词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同时也为自己编造了一个苦苦寻求灵魂的精神世界。

李煜是谁?许多人是一下子未必知道他是何许人也的。

但一加上“南唐后主”这以前缀词时,人们便会立刻想起这个词人、君王。

但是很多人都是喜欢他的词,喜欢他的诗,深恋着他的诗;喜欢他的深沉,深恋着他的惆怅。

他的词有哀婉悱恻的愁,有刻骨铭心的痛;“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身陷囹圄的他,即使面对再好的“林花春红”,也只能“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他的词有着太多令我们不能忘记的感动。

音律的感动,语言的感动,意境的感动,读来总是让人心碎,却又不可言说……有如深涧里的千年冷泉,有如秋月下呜咽的萧声,饮之令人寒筋彻骨,闻之无不动容。

综上所述,李煜在其短短的四十二载人生生涯中,“愁”始终贯穿于他的整个人生,忧患始终伴随着他,使他心中满是挥之不去的无奈与惆怅。

正是他的这种无奈与惆怅,他的词在不同的时期,把自己的愁表现地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J]、化工高等教育,1988(1).
2.史立群.试论李煜词所体现的情感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 关立勋.论李煜其人[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6(1).
4.戴本刚.李煜和他的词——中国诗歌中的凄丽传奇[N]、中国教师报,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