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

交政策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认识到和平与发展仍就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学习中国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出发观察世界,在科学总结新中国外交工作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提出的一系列着名的国际战略思想。从而进一步理解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教学重点和难点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的科学判断 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3、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原则 4、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节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所谓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随着世界矛盾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时代主题也会发生转换。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是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 1.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如何判断世界范围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历来是观察和估量国际形势、制定和执行内外政策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首要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与和平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毛泽东分析战后国际形势,指出世界反动力量确在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危险是存在着的。但是,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世界反动力量,并且正在向前发展,必须和必能克服战争危险。正是基于这种判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勇敢地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建立了全国政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密切关注世界上各种力量的消长和各种矛盾的变化,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继续坚持新的世界大战既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防止的两点论。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1946年8月,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

朗的谈话中指出,在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进一步分化和改组,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现在提出这么一个看法,就是有两个中间地带: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根据这样的判断,在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下,中国不仅对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继续采取积极的态度,而且对建立和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1974年,毛泽东又提出了三个世

1

界划分的战略。他对来访的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说:“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他还指出,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毛泽东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关于中国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第二世界国家共同反霸,并且同美国、日本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决策,对于我们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改善我们的国际环境,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起了重要的作用。毛泽东还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先后提出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派要破除迷信敢于斗争;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称霸;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平等的,反对以大压小、以强凌弱;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结成广泛的反帝反霸斗争的国际统一战线等着名论断。 20世纪60年代以后,面对日益复杂的周边环境和不断加剧的国际紧张局势,我国政府一方面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的侵略扩张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而斗争,另一方面也做出应对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准备。 2.邓小平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判断。他先是提出,国际形势是好的,我们有可能争取多一点时间不打仗。同时,我们也要防备别人早打、大打。后来,随着对国际形势的深入思考,他又指出,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出现重要变化,和平因素增长超出战争因素增长,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是可能的。1985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有深刻的内涵: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第三,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东西之间、南北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第四,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第五,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从和平趋势的内在需求看,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

强烈;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民心向背,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加,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生

2

存与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继续发展和保持优势则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对内图稳,对外思和,是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对抑制战争起到积极作用。世界相对和平的新历史条件,为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发展问题之所以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是因为它不仅与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同时也与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紧密相连。发展不仅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迈向更高阶段的基础。没有全人类协调、平衡、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没有持久的世界和平与稳定,已经实现的和平与稳定也难以巩固。邓小平强调,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会明了发展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责任。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谋求发展,不仅成为各国关注的核心,也成为一种现实可能。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成为推动人类发展变化的最重要力量。进入新世纪后,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江泽民指出:“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①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科学技术进步异常迅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2005年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进一步明确指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全球总体上保持和平稳定。但是,世界还很不安宁。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和平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没有和平,不仅新的建设无以推进,而且以往的发展成果也会因战乱而毁灭。只有坚持多边主义,才能实现共同安全;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只有坚持互利合作,才能实现共同繁荣;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只有坚持包容精神,才能共建和谐世界。时代主题的变换,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平的国际环境,是我国顺利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和有利时机。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尽快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世界的发展,尤其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和巩固,又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会继续扩大,在国际竞争中将处于更加不利和危险的境地。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3

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从两大阵营对立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全球,再到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曲折发展过程。二战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结束了资本主义大国主宰世界以及国际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冷战”,突出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上尖锐对立、军事上全面对峙、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意识形态上演变与反演变。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对外政策中的大国主义朝着霸权主义方向加速蜕变,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逐渐瓦解。随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争霸取代了两个阵营的对立。随着一些国家经济政治力量的兴起并迅速上升为对全球具有重大影响的新的战略力量,两极格局受到了新的冲击和削弱。国际舞台出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和大改组的局面,世界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的终结。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种力量此消彼长。虽然世界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但是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军事力量仍然是关键因素。世界上的大国强国,尤其是美国,都把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抢占新的国际格局制高点的突破口。世界上一些军事大国都在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军事调整,实质是增强军事实力,强化军事力量在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中的职能和作用,谋求在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争夺2l世纪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主动权。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力量是国家实力的基础。强大的经济技术力量是能否成为世界一极的根本条件。因此,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摆在优先地位。世界格局多极化能否成为现实,归根到底,取决于世界各大力量中心的经济能否迅速发展,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否实现腾飞。中国要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中发挥大国作用,必须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世界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0世

4

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也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由于全球商品经济的发展,任何生产都是世界性的,经济活动把世界连成一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世贸组织的建立,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世界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世界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加快,跨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

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新科技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财富的增长速度,促使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和市场;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和生产过程的分解,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创造了新的机会和条件;而运输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各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降低了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成本,导致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的日益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的跨国流动,是资本国际循环与周转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意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经济危机,不仅发展中国家会受害,发达国家也难以置身其外。因此,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各国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经济稳定发展。国际社会还应共同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人民正努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并以自身的发展不断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中

5

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面临众多难题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发展起来、振兴起来,要实现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需要很多代人的努力奋斗。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为此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积极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中国实行对内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同对外开放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勇敢地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获得了在闭关锁国条件下不可能获得的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各种人才,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发展的优势。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推进中国的发展,必须依靠自己的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依靠自己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依靠开拓国内市场和增加国内需求,依靠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开发人力资源,依靠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人民生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

断得到改善,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事实证明,中国作为拥有1 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对世界特别是本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最需要、最珍爱和平的国际环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中国人民在对外交往中始终强调亲仁善邻、和而不同。在近代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来势力入侵和奴役,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弥足珍贵。新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始终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从来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任何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大势。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将给各国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中国也清楚地看到,世界上仍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人类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世界各国应当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共同努力。中国将始终不渝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无疑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增添了极其重要的积极因素。在近代史上,中国只有受到列强侵略、欺凌的经历,而从来没有对外扩张的历史。中国一再宣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会威胁、欺负别的国家。中国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同周围邻

6

国发展友好与合作的势头只会加强,不会削弱。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中国威胁论’’是别有用心的,也是完全错误的。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主张世界和平的,不一定是社会主义者,但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必须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损害别国主权,搞霸权主义,那就既损害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形象,又损害本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中国今天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来强大了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始终是中国政府谋求发展的宗旨和原则。第二节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党在建国时就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这一基本的方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针对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确定并实施了不同的具体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我国外交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实行的政策“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方针,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另起炉灶”就是新中国的人民政府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指新中国的建立必须清理旧中国残留的对外关系遗迹,建立国内的良好环境,以全新的面貌建立、发展同其它友好国家的关系。“一边倒”就是在帝国主义国主义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实行敌视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只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一边倒”并不意味着放弃独立自主原则。通过实行这三大方针,中国首先争取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承认,并与之建立于外交关系。中苏两国还成了盟国。其次是同一些民族主义国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最后是同西、北欧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

国同这些国家建交,坚持先谈判后建交的原则。在谈判中,新中国坚持的建交原则是: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惟一合法的政府,同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驱逐国民党集团;交还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财产。这一阶段新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一改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开创了新中国外交的良好局面,巩固了新生政权,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20世纪 60年代,世界形势仍处于“冷战共处”状态。根据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和禁运,以及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重大变化,改变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实行反对美苏两霸的政策,同时积极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坚持睦邻友好,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世界进步与和平。具体表现为:加强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反对苏联霸权主义,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与大多数东欧国家关系疏远;反对美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在这段期间,中国同西欧、日本的关系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面对美苏争霸出现的苏攻美守态势和苏联在中苏边境大军压境的局势,基于美国实行战略收缩而试图谋求中美关系改善的

7

新情况,毛泽东及时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即从东边起,日本、中国、欧洲、美国,加上同一条线上的第三世界各国,联合势力,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为此,中国首先调整了中美关系。1972年2月,中美发表了上海《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美国此前在建交公报中承诺实施与台湾断交、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撤军。但美国出于其霸权主义的目的,1979年3月由参众两院通过了违背国际法的《与台湾关系法》,严重损害了刚刚建立的中美关系。对此,中国政府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82年8月17日,中美双方发表了《八一七公报》,美国承诺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今后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逐步减少对台湾的武器销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该公报保证了中美关系的发展,但美国并没有完全履行其承诺。其次,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揭开了两国关系新的一页。1978年8月中日两国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标志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发展到一个新起点。与此同时,中国改善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出现了西欧国家同中国建交的高潮。当时,世界上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125个。最后,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因此,中国在外交上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无论是在50年代与苏联结盟的时候,还是70年代与美国保持某种反苏联霸权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时期,我们都没有放弃独立自主原则,从不允许他们侵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十一届三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在对国际形势作出新的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又对我国的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外交思想。邓小平鲜明地坚持独立自主,主张一切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国际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新的科学判断,得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结论,中国外交据此实现了两个重要的转变。一是改变了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估计,认为争取长时期的和平是可能的。为此中国把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作为自己外交的根本目标;二是调整了“一条线、一大片”战略,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不支持任何一方反对另一方,赋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新内容。中国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从“一条线”到“真正的不结盟”是一个重大转变,是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重大决策。邓小平在外交工作中,坚持以维和反霸为宗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高度重视第三世界国

家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强调加强相互合作;主张积极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确定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的方针等。邓小平正是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了我国外交面临的一个又一个重大复杂的问题,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邓小平外交思想。

8

冷战结束之际,执政的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继续开创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他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要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正确把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明确外交工作归根到底就是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党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和平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声明中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为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贡献。总之,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真诚愿望和高尚品质,展开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外交能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开创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世界和平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有两个:首先是坚决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维护我国的独立、自主和尊严。其次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因此,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必须坚持如下原则:①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中国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独立自主,中国的独立自主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对于一切国际事务,我们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已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在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②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的,经过1955年万隆会议为许多亚洲国家所接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我们坚持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我们发展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友好相处。要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扩大互利合作,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对彼此之间的分歧,要坚持对话,不搞对抗,从双方长远利益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妥善加以解决,反对动辄就进行制裁或以制裁相威胁。③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同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和苦难经历,今天又面临着发展本国经济、改善本国人民生活的现实任务。中国的命运与发展中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始终重视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在冷战后仍然十分重视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中国一贯支持发展中国家争取与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正义斗争,一贯支持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

9

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以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正义斗争;一贯支持发展中国家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振兴民族经济的努力。中国努力促进南南合作,提出了开展南南合作的五项原则:南南合作应该坚定不移地朝着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加强集体自力更生的方向努力,并按照平等互利、互相照顾的原则进行;南南合作的总规划应该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不同要求,使参加合作的各方都能收益,并且对最不发达的国家的特殊困难给予优惠照顾;合作的项目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力求切实可行,讲究实效,发挥各自的经济优势,共同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区域间和全球的经济合作,应该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南南合作应该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增强同发达国家的谈判地位,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中国按照“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中国一贯尊重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支持和促进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团结和合作,一贯主张要以大局为重,以团结为重,以共同利益为重,采取克制态度,和平谈判解决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问题和分歧。中国把加强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外交政策的立足点。④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各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是相互依存的、相互支持的,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和整个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整体相联系的;各个国家只有把本国的事情搞好了,才能更好地支持其他国家的发展,为履行国际义务作出自己的贡献。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时,既要坚持维护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涉及国家主权、领导完整、国家利益等问题上决不妥协退让,同时又要注意维护世界和平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紧密结合起来。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是中国外交的宗旨。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任何国家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更不能恃强凌弱。中国反对霸权主义,也严格约束自己永远不称霸。中国始终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不同 , 世界上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国文明的多样性 , 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 , 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 , 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无论是维护世界和平 , 还是促进共同发展,都要在国际事务中提倡和贯彻民主原则,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大家平等协商,集中各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事实证明 , 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手段的旧安全观,无助于保障国际安全 , 更不能营造世界的持久和平。只有倡导新安全观,才能应对国际安全挑战 , 维护各国安全利益。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 是维护和平的政治基础;互利

10

合作、共同繁荣 , 是维护和平的经济保障;平等对话、协商和谈判 , 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新的理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它继承了新中国外交的传统,并结合国际形势与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变化 , 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 , 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

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应该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 , 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 , 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 , 共同发展 , 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 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 , 共同维护 , 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 , 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 , 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 , 我们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要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 , 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 , 妥善解决分歧;继续加强睦邻友好 , 坚定地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 , 加强区域合作 , 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继续增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加强相互帮助和支持,按照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拓宽合作领域 , 提高合作效果;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及区域性组织中发挥作用;坚持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下,同各国各地区的政党和政治组织发展交流和合作;广泛开展民间外交,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 促进世界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国家关系的发展。中国将致力于同世界各国政治上和谐相处、经济上共同发展、文化上取长补短、安全上互相协作,继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本章小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经历了重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关系民主化不断推进。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一政策在我国外交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发展与贯彻实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不断开创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赢得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关系,同国际社会一道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谋求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11

的和谐世界。思考题 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5.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阅读书目 1.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 999年版。 2.邓小平:《中国的对外政策》,《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江泽民:《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繁荣的新世纪》,《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人民日报》 2005年9月16日。教学后记: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