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怀柔数字制作基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影怀柔数字制作基地
近年来中国电影如日中天, 票房出现井喷奇迹, 中国市场跨入百亿时代。
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年收入突破 100亿元人民币,增幅达 64%,创造了全球市场奇迹,票房总量超过英国,相当于世界最大电影市场——北美票房的 1/7,已进入世界电影市场前 10位。
票房、海外收入、电影频道广告收入等各项综合收入接近 160亿,增幅48%,电影产业规模明显扩大。
其快速崛起的产业化进程和广阔的市场潜力, 令世界电影人艳羡。
中国电影崛起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就是中国电影集团公司 (简称“中影集团” 。
中影集团是以影视产业为依托, 多种产业综合发展的国内一流的大型电影集团。
作为国内电影行业的龙头老大, 它不但引领国内电影的发展方向, 也左右着国内电影市场的发展格局。
而中影集团的扩张, 离不开中影怀柔数字制作基地的高效运作及其品牌效应的发挥。
中国北京怀柔区杨宋镇, 一个举世瞩目的花园式电影梦工场在此诞生,这就是中影集团电影数字制作基地。
中影(怀柔影视基地由中影数字中心、星美小镇、飞腾影视城联合组成。
基地第一期总投资近 20亿元、建筑面积 15万平方米、影视制作设备达到 1500台(套 ,是国内最完善的后期制作中心和全国最大的影视剧协拍中心。
这里是中国的梦工厂。
一、使命感及其定位:中影集团的发展历程
“中影集团” 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国有电影企业, 国家广电总局直属的唯一一家企业单位。
中影集团是国务院批准,于 1999年由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中国电影器材公司、电影卫星频道节目中心、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华韵影视光盘有限责任公司等 8家单位组成,是国家组建的六大电影集团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一家,最早成为中央实施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
目前, 中影集团拥有中影影院投资有限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等 14家全资子公司和 1家事业单位即中国唯一的国家级专业电影频道节目中心 CCTV — 6。
此外还拥有 2家驻外机构即中国电影进出口(洛杉矶有限公司、中影集团公司巴黎代表处,和 33家主要控股、参股公司。
数据显示, 2006年, 全国电影频道广告收入 12亿元, CCTV — 6一家就超过 8亿元; 它以参股形式组建了全国七条最大电影院线, 签约加盟影院达 400多家, 每年票房收入占全国总票房的 50%左右, 2007年首次超过 20亿元; 它还是中国唯一有权引进好莱坞大片的机构, 上述每年数十亿元的票房中, 有一半左右来自 20部进口大片的发行放映分成。
1995年以来,全国 20余部超亿元票房的大片, 100%都与中影联合或由中影独立发行。
随着全球数字化技术时代的到来, 传统的电影制作工艺已被全新的高科技数字技术所取代。
但国内还没有一家数字电影制作基地, 这成为中国电影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大瓶颈, 一部部大投资高水准的中国电影需要送往海外加工, 这种即丢票子又丢面子的情况让中国电影人痛惜而无奈。
中国需要自己的高水准影视制作基地。
中影集团强烈意识到肩负的使命感, 经过反复调研和精心论证, 中影集团提出在北京近郊建设一个可提供服装、化装、道具、特效、器材租赁、美术置景、
摄影棚、外景地、数字大后期制作、特种车辆租赁、光盘制作、演职技术人员培训、物业等一条龙服务的现代化大型数字制作基地的构想, 以此来打造中国电影制造业的全新品牌。
在开业运营后的一年时间里, 中影基地已为各种规模和类型的影视剧摄制组提供各个制作环节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中影基地后期制作分公司、器材租赁分公司表现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体现出世界领先水平。
就技术水准而言, 已与世界数字电影制作技术几乎同步, 牢牢占据国内的龙头领先地位, 占据国内数字化电影制作的高端市场。
目前已与 90多个摄制组合作, 如国庆 60周年献礼影片《建国大业》、《天安门》、《共和国 1949》、《铁人》、《南京、南京》等,大型古装电视剧《红楼梦》 ,动画电影《长江七号》,电影《梅兰芳》、《赤壁》、《苏乞儿》、《孔子》、《疯狂的赛车》、《寻找成龙》、《未来警察》、《三枪拍案惊奇》、《唐山大地震》、《功夫梦》等。
合作过的知名主创人员包括威尔·史密斯 (Will Smith 、吴宇森、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李少红、冯小宁,成龙、周润发、周星驰、张丰毅、孙红雷、刘烨、吴刚、章子怡、林志玲、赵薇等。
这些成
果强有力地向世界展示出“中影基地、中国制造、中华文化、世界水准”的品牌形象。
二、在改革大格局中实现规模效益与价值
这种主旋律片、艺术片和商业片三种并列的新格局既是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必然要求,也使中影集团在题材、内容上取得了“先发优势” 。
日前,中影集团的上市申请已获得中宣部、广电总局的原则性批准, 将成为电影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一完善产业链,打造核心竞争力
2000年中影开始制片重组,成立 5家制片分公司, 2003年实行制片公司改制, 相继成立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产权结构多元化的多家新制片公司。
在产权改革上, 中影坚持控股和掌握经营管理权, 即集团公司一定坚持国有控股, 但某一个项目或者产业链中的一些环节可以搞股份制;破除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的弊端, 创新经营机制,以是否生产出优秀产品为尺度。
注重宣传营销环节, 2007年, 中影集团成立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电影营销策划分公司, 宣传和营销在产业链条中被提升到重要位置, 在营销环节上进行探索。
细分电影市场, 走营销多元化道路, 打破“中影集团的产品只有电影”的观念。
如电影海报、首映式、将某些电影改编成动漫等,进行后电影产品开发,比如中影集团的服装、化妆、道具等都可以作为产品向外推销推广。
此外, 中影集团还积极与资本市场结合, 吸引不同性质的资金与先进的管理优势进入产业链的各环节发展自身。
2007年 12月,中影集团发行总额为 5亿元的企业债券, 主要投向建设电影数字制作基地、新建及改造影院、发展数字院线等项目。
在推进产权和机制改革基础上, 中影集团不断完善电影产业链, 不断强化中影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培育, 怀柔数字基地建设就是一个重要环节, 它不仅完善了中影集团的产业链, 还助推中影品牌效应的发挥和掌控电影发展的话语权。
数字基地包含影视前期拍摄, 后期制作以及相关后产业开发的全部功能, 是国内唯一具有影视制作一条龙服务的制作基地。
在数字影视基地内部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和灵活的运营机制。
(二以集群效应培育核心竞争力
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伊始就采用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的商业运营模式和园区管理模式, 使之在中影集团的产业链中发挥出集群效应, 目标定位是打造中国电影业的“航空母舰” 。
中影集团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区域规划合理,整体规模堪称世界一流。
从构思剧本到刻录光盘, 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剪辑, 无不体现其专业性, 展现行业旗舰风范。
在基地近景规划中, 中影集团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将建成为具有世界一流管理、一流设备、一流技术、一流配套设施的花园式电影梦工场。
影视基地战略定位是以中国电影体制改革为契机, 以中影生产基地迁移为原始支点, 在与国内外的同行竞争中, 以资源整合和集约化的规模效应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突出优势和高端效应,借鉴国际典范,比对国际水平,建设国内首个国际化新一代专业功能聚合型国家级影视基地, 开启怀柔发展为“东方好莱坞”的序幕。
(三以品牌效应为核心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中影集团作为最大的国有电影企业, 在过去的十年中, 推出了许多知名优秀影片, 特别是从 2002年起, 中影出品的《功夫》、《满城尽带黄金甲》、《霍元甲》、《夜宴》、《十面埋伏》、《集结号》、《投名状》、《长江 7号》到《赤壁》、《南京! 南京! 》、《梅兰芳》等商业大片,不仅创造了近 18亿元的票房佳绩,也让观众逐渐熟悉并认可了“中影制造”的品牌。
如何打造主旋律电影的品牌,韩三平有独到的见地:“过去这类影片不赚钱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处理好。
其实它的道理跟做大型商业片是一样的。
我们从五个环节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是选材选题, 比如《张思德》。
第二要拍得好看感人。
第三要制定一个比较准确的发行战略, 1000多万元人民币的成本,按照 20元一张票, 100万人看,就是 2000万元, 150万人就 3000万元, 另外还有二级市场, 农村市场都要拓展。
重点片如果拍得不好, 没人看, 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推广也是毫无用处的。
因此一定要拍得好看。
第四要有一个合适的成本, 不能反正不图赚钱就高成本来拍。
第五要舍得宣传, 不能拍完了交给领导看看就算了, 《张思德》、《云水谣》这样的重点影片,更多地是在弘扬社会主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类影片完全可以有巨大的利润空间,就看我们自己怎么做。
”说到底题材选择很重要,如《赤壁》为什么可以拍上下
集,也能收到这么高票房 ? 它除了导演、演员和比较大的制作成本外,一个关键点是选材来自有深厚中国文化背景的《三国演义》 ,中国人知道关于《赤壁》的东西太多了,这些故事已经在中国流传几百年了,抓住这个题材,就抓住了注意力经济,自然获得成功。
再把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巧妙地植入商业大片中, 使《赤壁》在本土市场赢得人气和票房。
换句话说,能够吸引如此多的大项目与业界精英齐聚帐下, 中影凭借的是企业的品牌效应和牢牢占据内地市场主导权的综合实力,包括选题的眼光。
韩三平认为, “电影改革的出路就在于,要把电影产品当成一个商品。
我们历来是把电影当成一个事业,但其实电影是一个产业。
中国电影的出路就在于, 把过去计划经济下的电影事业改变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电影产业。
”这解释了中影集团何以让自己的影片既叫好又叫座,从而形成品牌效应的原因。
从中也可以看出, 因为观念的转变, 电影已成为当前文化领域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类型。
但在实践中, 事业与产业不可僵化理解和机械区分, 二者的关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共同构成文化发展的大格局。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没有市场占有率就没有话语权,也就难以实现对电影发展的引领。
正是基于市场灵验功能的发挥,中影基地按照“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 的要求, 引进海尔、华为等世界先进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模式, 在整体运营管理理念、公司管理制度、用人机制、队伍结构等方面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快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建立现代化内部管理体制。
首先,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运营管理架构,基地建有生产、行政、人力、保卫、动力、营销等部门, 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 同时根据经营需要设立影视前期、后期、美术制作、器材租赁、车辆租赁、影院动画、技术培训等分公司, 多方位、多渠道拓展影视及以外的生产业务。
第二,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人、财、物网络化管理,资源优化配置; 引入ISO9000质量、 ISO14000环境、 OHSAS18000职业健康管理系统, 将 5S 现场管理模式与影视行业管理特点有效结合,确保基地整体管理的科学性、标准化、制度化。
第三,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根据公司战略发展需要, 制定了安全、消防、设备管理、人员管理、薪酬管理、公文管理等一系列符合现代化企业发展需要的规章制度, 以保障生产运营安全有效、内部管理规范有力。
特别是根据现代人力
资源管理要求, 制定了新型劳动用工制度, 在推广劳动合同用工、劳务派遣和服务外包相结合的新型用工方式的同时, 以多种方式妥善安置老体制下的员工, 维护了
公司内部的和谐、稳定、发展。
第四,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加大培训开发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特殊人才, 建立了特殊人才激励机制, 保证特殊人才引进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 激发特殊人才的创造活力。
同时, 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和各部门、分公司的工作需求, 建立了持续激励和创新的人员培训、开发体系, 加强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 吸引、留住、培养优秀人才。
第五,建设年轻化的阶梯队伍,加强公司内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方面, 从社会上招聘年轻、具有专业技术和任职资历的新员工, 保证基地人才队伍的年轻化;另
一方面,通过竞争上岗等方式,选聘年轻干部,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
这一选人、用人的方式,充实了经营骨干、中层管理人员、高精尖技术人才队伍, 较好地改善了管理人员结构, 加强了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三、启示和思考
数字化基地是中影集团的一个重要产业链环节, 也是中影集团的窗口和微缩景观, 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电影业的形象定位。
中影数字基地作为国内最先进的电影制作基地, 作为中国电影企业改革的先驱, 尚处成长期, 尽管其发展态势良好,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很艰巨。
(一完善产业布局,艺术与商业兼顾
中影集团的电影生产形成主旋律片、艺术片和商业片三种并列的新格局, 在电影格局中, 既要重视大片的生产, 也要重视以小搏大的小片的生产, 既要重视商业性,也不能忘记艺术性。
做到在主流意识形态、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精英主义意识形
态的三元对立中跨越界限、相互融通、求同存异, 共同建构公共文化空间, 并把社会核心价值融入所有文化产品中。
在坚持新格局的同时也要有所侧重, 即花大力气做好主流商业大片和小片两端, 压缩中等成本影片。
大片带来的人气、票房对激活国内电影市场, 满足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落实公民的文化权益, 推
动民族电影产业的强势崛起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而艺术片则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和艺术水准以及民族的审美水平, 中影创作的艺术片如《梅兰芳》、《南京! 南京! 》都取得了不错的口碑, 在艺术片创作上可圈可点, 但仍具有巨大的潜力。
如何充分尊重电影艺术规律, 尊重和维护公众的艺术欣赏权利, 按照美的规律去创作电影, 是中国电影人需要认真思考并实践的。
中影集团要自觉担负起引领中国电影发展方向的责任, 要在题材选择和内容上助推中国文化“软实力” 的提升, 在此方面,中影数字基地要有所作为。
(二以集约化加大后电影产品的开发
文化产业集群是带动区域创新和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集约化使区内企业能够共享集群内的所有资源, 形成相互交融渗透依赖的产业链, 产品的完成需要上下游之间的配合、企业间的分工合作;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关联产品的纵深开发; 形成创意、制作、营销的一体化运作。
电影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部门, 从创意视角看, 电影产业链里最初端和最末端, 即创意策划和宣传营销及衍生品开发这两个环节最核心、最重要。
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龙头, 应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如有好的电影才能带动旅游业发展。
开发中影怀柔影视基地的旅游资源, 就是在提高电影产业的收入之余, 将电影产业引向纵深发展。
怀柔影视基地二期项目完工后,将向游客全方位展现电影的魅力。
“到时候游客可以看到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 看服装道具, 看后期制作, 将观赏与电影紧密相连。
” 就目前来看, 在中影集团的产业格局和体制格局中, 这两端上尚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更应该发挥基地的区域品牌效应和集群优势, 大力发展关联产业和支持产业 (如网游、动漫、新媒体、数字娱乐、休闲体验、文化旅游等行业 ,实现蕴含巨大空间的产业链扩张, 将本来属于其他领域的产业链嫁接到电影产业领域, 通过突破产业链界限促进大电影产业集聚, 增强
产业的集群效应, 从而带来新的商业机会, 提升中国(怀柔影视基地的经济总量,为中影集团打造“航空母舰”作贡献。
(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助推产业集聚发展
中国电影正处在大发展的关键阶段, 政府部门尤其是文化产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协调社会各方力量, 创造一个有利于电影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各级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和合理的规划,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2009年 7月 22日, 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
文化创意、影视制作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部门,国家将重点扶持,在政策、审批、资金、人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
《振兴规划》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些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的出台, 如鼓励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繁荣发展意见的落实, 加大打击盗版力度保护知识产权等,会使文化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四、本土立场、全球视野、世界眼光
在当前境遇中发展文化产业, 要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 不仅要有两个市场意识, 还要学会在全球配置资源, 更要在国际文化市场营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一方面, 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关注日渐升温, 中影集团作为国有文化企业, 应当积极挖掘民族文化的深层意义, 立足本土, 满足高速增长的经济环境
中大众的心理需求,提升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和信心。
一方面,中国与各国文化的密切接触和交流日益频繁,中国需要及时把自己的文化全面介绍给各国,加深各国对中国的理解和支持。
电影作为文化交流重要的一种手段,中影集团作为国有文化企业在电影题材选择和内容的艺术化处理上,要坚持本土立场,要宣扬民族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诉求,要展示现代的中国形象。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家软实力建设战略的提出,中影集团迎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打造中国的“梦工厂” ,在怀柔数字制作基地的基础上走出去,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影中心,这是中国电影人的梦想。
在梦想成为现实之前,思考如何走向海外市场,向外传播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观念,如何打造中国电影品牌、建构自身
的价值评估体系,如何建设世界电影产业基地就成了电影人追逐梦想过程中必须做好的功课,也是中影业未来发展道路上必须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