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也谈高段阅读教学的初读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放“初读”之美
——也谈高段阅读教学的初读环节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初读”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所谓“初读”,是学生对课文的通读阶段,它是相对于阅读教学中的“精读”“美读”而言的。“初读”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是整篇课文教学的“起步”,也是基础,“读一篇文章,是先通读全篇,得起大意”,才能抓住重点,为精读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把文章读通读顺,对文章获得的初步印象准确
而可靠,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才有根本的保证。其次,“初读”对于一篇课文的情感基调、理解方向、思路展示、阅读策略等方面都传递着主导信息。第三,“初读”有其特定的训练任务,如审题能力、试读能力、使用工具书查找字词的能力、质疑问难的能力、提取大意与分清层次的能力等等。由此可见,初读对于学习一篇课文的重要。
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周一贯说:“让每一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但透视我们当前的阅读教学现状,在实际操作中,初读这一环节并不被重视。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初读更是被有意或无意地“自然淡化”。忽视“初读课文”现象,似乎在某些观摩课、公开课中尤为凸显。笔者听到的阅读课大多是精彩纷呈、亮点迭出的精读课、美读课,很希望看到并学习的初读教学却有点望眼欲穿,
好不容易盼到的第一课时教学,但是“初读”仍给人以“蜻蜓点水”“走过场”的感觉。于是初读也就这么一笔带过、一读了之。殊不知忽视了初读环节,在精读教学中,学生也是走马观花、草草了事,以致在精读、美读的质量上大打折扣。再纵观我们日常的常态课中,有的教师认为要落实“初读”要求,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于是课堂上书声朗朗,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一直读得口
干舌燥.有“口”无“心”,期间没有教师的引导,没有读书的目标,就是一个“读”字贯穿始终。这样的“初读”当然谈不上读出整体感知,读出情感基调,读出个性感悟,教者得不到任何反馈,就进入了下一个“精彩”的教学环节。
针对当前语文课堂上初读课文被弱化的倾向,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初读自身独特的价值,落实初读基础,提升初读技巧,以提高初读的有效性,真正释放初读之美。那么如何有效落实初读,为深度“对话”打下坚实的基础呢?
一、有点耐心,保证初读时间
学生朗读水平存在差异,这决定了他们在初读课文时速度有快有慢。往往大
部分孩子读完了而还有一些没能读完,这时候经常有两种不良现象发生。一种是
没读完的孩子朗读声音越来越低,然后一下子都停了下来;一种是性急的教师粗
“ 略一看,武断地说:“好,大家都读完了,接下来……”可怜了哪些没有读完的
孩子只好跟着读完的孩子和老师自欺欺人。初读时间得不到保证一直是初读环节
的一大顽症。特别在公开课上,为了抢时间,使后面的环节能有时间出精彩,教
师牺牲了少数,成全了多数。而这个不公平的大门永远是为朗读水平低的孩子敞
开。
怎么维护这些孩子朗读的权利?只有给孩子充裕的朗读时间。叶圣陶先生
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而“读通课文”在阅读教学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位
置。只有花足时间,让学生把课文读通了,才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理
解、探究、赏析创造基本条件。教师不要求速度,就要求老老实实读,快则快些,
慢则慢些,快则再读,慢则安心读。有些教师的做法是请已读完一遍的孩子一边
举手示意,一边继续朗读。或者,读完一遍的孩子站起来再读,直至所有孩子都
读完文章。这里需要教师对孩子进行初读习惯的培养。一个能发现问题的老师总
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青海农村小学执教《我不是最弱小的》情景导入时说: 这
篇课文呀最难读了,昨晚我连续读了 5 遍还是没有读通顺,现在请同学们也读 5
遍后再与老师比试比试怎么样?”学生兴趣高涨地读 5 遍后,于老师开始检查、
交流、反馈初读情况。学生朗读时于老师指导并点评,相机纠正学生读错的音,
必要处,作了范读。于老师用了将近半节课的时间指导学生“读通课文”,为学
生进一步精读课文,品味赏析打了底子。可见保证初读时间是提高初读有效性的
基本保障啊。
二、依文而定,丰富初读形式
目前课堂上初读环节的普遍现象是学生自由读文,笔者认为不同类型的文章
应该选择不同的初读方式。
1、感情范读——古诗词、现代诗歌、精致美文
在当下课堂教师的范读并不多见,特别在第三学段教学中闻之更少。实际上,
教师范读不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朗读水平,更不是为了卖弄自己的朗读技艺,教师
的范读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读服务的。 教师的范读有不可替代的大作用。如果是一篇精致美文或者是一首现代诗
歌,上课伊始,教师什么也不用说,先声情并茂地朗读给孩子们听吧。让孩子们
静静地听,静静地想,静静地发现。静静之中,学生不但感知了课文,更孕育了
气氛,这不是孩子自己初读文章都能得到的收获。
如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一文,文本语言优美,蕴含丰富情感。本校一位教师在上教研课时先范读课文,获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深深地进入了教师朗读所渲染的情景之中,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啊。
第三学段类似课文还有:《长江之歌》、《爱如茉莉》、《春光染绿我们双脚》、《黄山奇松》、《我们爱你啊,中国》、《安塞腰鼓》、《三亚落日》等。
如果是一首古诗词,教师的范读愈显得重要。因为此类文章教材编排的比较少,而学生在平时的课外主动阅读中接触几乎为零。经验不足,方法不妥势必削弱学生初读的有效性。教师范读,使学生在聆听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哪里需要停顿,哪里需要重音,该怎样的语调,需怎样的速度,如何抑扬顿挫,怎么个摇头晃脑。身教胜于言传,教师的示范作用将在教学此类文章时尤显突出。第三学段类似文章有:《古诗二首》、《七律长征》、《词两首》、《清平乐村居》
等。
2、默读提速——适宜于长文章
随着年级增高,教材里的长文章越来越多。如果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放声朗读那是不实际的。因为孩子的肺活量有限,声带发育不完全,读到后来越读越疲惫,会出现读到后面忘了前面的现象,类似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得不偿失。
例如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一文,洋洋一千五百字。听两位教师同课异构。甲教师安排的是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还几次要求学生朗读声音大一点。乙教师则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后来的问题反馈上看,甲班学生明显疲惫,思考不到位;乙班学生所花时间少,进入文本快,初读的收获大。
基于以上考虑,加上第三学段学生在上新课之前一般都有预习的基础,所以默读是初读长文章的最佳选择。新课标对第三学段学生默读的要求是有一定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长课文选择默读,在读的要求上符合孩子的生理特征,在时间分配上符合教师的教学需要。
第三学段此类文章有:《詹天佑》、《青海高原一株柳》、《林冲棒打洪教头》、《少年王冕》、《郑和远航》、《我和祖父的园子》等。
3、大声朗读——读好一般文章
初读文章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而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学生各自埋头读文,声音有高有低,速度有快有慢,注意力有集中有分散。一遍下来,似乎都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课文。倒不是孩子们天生狡猾爱偷懒,而是因为他们在一次又一次,无数次地阅读中练就了“跳字、吃字、猜字”的好本领,有意无意中把不认识的字给“认识”了,把读不通顺的语句给读“通顺”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