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有着延续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文化多元冲突和外来文化的入侵,探讨传统文化的血缘脉络,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文化安全,以及对当代人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当代价值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丰富多彩,是人类文明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骄傲。国家传统文化的发展对民族的历史性和民族性有重要影响,跟关系着国家社会文明的发展。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其对于现实的指导作用,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传统文化呢?顾冠华先生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在一些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势、政治结构、意识形态作用下形成和传承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具有生命力的中国古代文化”;也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在经过不断地产生和淘汰的过程后,得以积淀、保存、延续下来的具有重要价值和生命活力的文化。在我而言,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习惯、典籍、宗教、艺术、科技、制度和思维方式等,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其核心和灵魂是精神文化。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连续古代、现在和未来中国人的时间之流和生命之流,是中国人的精神生命” [1],也是中华民族香火永续的生命活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内涵同样丰富多彩。
第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对于自强不息做出明确表述的是《易经》。《象传》中则进一步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即努力向上,绝不停止,是中华民族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精神的写照。《易经》中所反映的这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并以此激励着数以千万计的仁人志士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而终身奋斗。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正是遵循了这种精神而奋斗了一生。他认为,君子应当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儒家的后继者对“自强”、“有为”的学说进一步做了发挥。曾子提出“君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的观点;孟子从人格修养、扩充到人性善的成分这一角度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荀子则从天人关系角度“制天命而胜之”的著名论断。
第二,以民为本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民为本的精神。《尚书·夏书》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孟子提出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观点,成为历代开明统治者维护政治的座右铭。荀子也主张民为邦本,它的君舟民水的比喻,传之久远,是历代为政者必修的一课。唐代开明君主李世民更是深谙民贵君轻之道,认定“君依于国,国依于民”,朱熹则认为“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这一系列重民思想,集
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思想的发展和演进,也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精神。
第三,天人合一的精神。“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它既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以中国人代表的东方人的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因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天人合一”思想适应着我国古代以小生产为特征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要求生产活动顺应天时;重视自然对生产的作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天人合一思想坚持万物来源于天,又比照着人类。一方面,认为“君权天予”,天君合德,以德配天;另一方面,又认为自然的发展变化体现着、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尽管这种思想带有一定的宗教神学色彩,但在君权实际高于一切,极端的集权统治和民主意识淡薄的封建时代,借助于这种原始的宗教意识对统治者予以监督,就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家唯一可行的选择。
第四,孝亲敬长,厚德载物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其最重要的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孟子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的思想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国家同构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道德、倡孝亲敬长的根本原因。到了宋代,这种孝亲敬长的思想被进一步发展,形成“厚德载物”的思想。强调一个有道德的人,应以及其宽厚仁慈的爱心来对待自己的同类,以至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从崇尚伦理道德的精神出发,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内圣外王”之道,即在政治上要实行“王道”和“仁政”,要以德治国,并且要求执政者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完善人格,“圣人”为最高的理想境界。正因为如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贯穿始终,融汇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政治、历史、文学、教育思想中,并且与之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精神之一。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文化传承,既有客观必然性,又有主观能动性,就犹如“基因”的力量和积极的选择一样。传统文化是“源”,现代文化是“流”。“源”是“流”的起点,“流”是“源”的发展。因此,新时期我们应该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以一种新的观念、视野、方法和逻辑去研究和弘扬传统文化,不断丰富现代文化[2]。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增强国家软实力,维护文化安全,以及推动对当代人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奠定文化根基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的大地上迅速传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民本主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思想和唯物主义实践观等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有着相互融通的契合点,从而为马克思主义植根中国提供了优良的文化土壤。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其实是一个公正、平等的理想世界,这与中国“天下为公”的大同构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作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共产主义得以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为其所奠定的思想基础密不可分。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其核心内容就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的、革命的爱民重民的学说。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民惟邦本”的思想,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