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部分

24.《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该书以语录体的形式,汇辑了孔子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论语》的问世表明

A.儒学形成哲理化、思辨化的理论体系

B.儒家思想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

D.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

2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国”指整个中华民族B.“天下”指当时国人所知世界

C.近代民族意识开始形成D.仍具有盲目自大的心态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写道“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

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马克思恩格斯这样评价君主制的依据是

A.皇位在家族内可世袭传承B.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僭越的

C.君主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D.君主制违背历史发展趋势

27.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

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这有利于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商业繁荣,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

C.手工工业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发展显著

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繁盛

28.同治中兴(1862年—1908年)以来军机大臣之有实力者如下表:

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的发展B.清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C.洋务运动的兴起与蓬勃发展D.汉族官僚政治势力的增长

29.1912年3月宋教仁被杀后,在社会舆论强大压力下,袁世凯被迫批准严查,最后却查到内阁总理赵秉钧身上,如坚持依法追究下去,袁世凯极为被动,国民党于法有据且哀兵动人,胜算很大。但国民党不顾舆情和力量对比发动“二次革命”,结果不到两月二次革命失败。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B.国民党破坏民主宪政

C.民主革命任重而道远D.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

30.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兴中会上第一次发出“振兴中华”的号召;不久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变法维新运动,也提出振兴中国的问题;后来,义和团运动中农民爱国英雄们也提出“振兴中国”的口号。这表明

A.民族意识开始不断觉醒B.革命纲领内容具有继承性

C.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D.推翻清政府成为大势所趋

31.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上述现象符合当时

A.人民公社体制被废除B.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C.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D.“左”倾错误的彻底纠正

32.罗马帝国时期,“至少对自由民来说产生了私人的平等,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上罗马法发展起来了”。

“这种平等的基础”是指

A.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缩小B.自由民和臣民的差别消失

C.公民和自由民的差别消失D.公民和臣民间的差别缩小

33.“理性”一词有多种解释,一般是指看待社会与自然现象的一种科学态度,这就是实事求是,独

立思考,追求真理,谦虚务实;也指认识事物所应坚持的逻辑思维方法。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观察对象是社会与自然B.肯定人的价值和地位

C.出现于公元前7世纪以前的希腊D.代表人物有普罗塔哥拉、苏格拉底

34.十月革命后某一时期列宁说:“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

与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列宁旨在

A.说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优越B.认为建立资本主义是一种进步

C.论述俄国建立社会主义的必要性D.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35.2014年4月15日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举行会谈。中俄双方已经商定,2015年共同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当前形势下,这对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具有重大意义。双方要密切配合,办好有关活动。这表明

A.中俄两国在对待二战的问题上具有一致性

B.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已使联合国名存实亡

C.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D.中俄两国力图恢复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

40.(25分)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欧洲历史未入海洋时期以前,西方没有一个国家把提倡海外发展当做政府的大事业。西人来中国者多半为个人的好奇心、利禄心所驱使。他们的事业与欧洲国家或民族的国计民生都没有关系。到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的时候,欧洲的局势就不同了。这些国家的国王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那帮在海外掠财夺土的半海盗半官商居然成了民族的英雄。文学家又从而赞扬之。在十六、十七世纪的欧人眼里,国家的富强得靠海外事业的成败。个人冒险而到海外去奋斗的,不但可以发大财,且成为国王的忠臣、民族的志士和上帝的忠实信徒。……值得注意的是,当欧洲在赢得对亚洲海上贸易的控制时,中国统治集团正在积极地反对海外事业。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122—123页材料二:十九世纪以前的中国人并不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世界各处的所作所为。这些西方的来客用他们最初到达中国的行为介绍了他们自己,从而迫使中国人采取了某些他们认为理所应该的措施。中国人在封建时代是好客和没有民族偏见的,但从十六世纪以后,当中国人在自己的港口遇到暴行与杀戮时,中国人不得不对这一批新来的“不速之客”实行严格的防范和限制,采取必要的自卫措施,如采取封闭除广州外一切港口的严重步骤。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第19—20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前后,欧洲人对海外贸易态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原因。(1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