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森林培育实验实践教学的思考与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森林培育实验实践教学的思考与探讨
摘要:森林培育学是林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和专业标志性课程,是涉及森林培育全过程的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其在培养高素质的林业综合性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实验教学是学生将理论转为实践吸收的重要手段,本文对森林培育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了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及结合大型林业生产项目等的实验实践教学方式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森林培育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森林培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包括林木种子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主伐更新等技术内容[1-2],并逐渐从以往的以培育木材为主的单一目标发展为多目标培育的学科理论体系、技术体系[3-4],实验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有着同等的重要性,且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实践和验证更具有直观性,在提高学生吸收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增强操作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如何运用系统、科学的实验教学理念和方式,满足多目的化林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是森林培育学实验教学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基于此,本文指出森林培育学实验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总结了实验教学的改革办法及成效,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森林培育学实验教学体系提供参考。

一、森林培育学实验教学现状
1.实验室管理模式不灵活,管理体系不健全。

受制于“应试”教
育思想的影响,有些实验室管理模式僵化,在内容上受限于验证型实验,在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挖掘创造潜能上存在严重不足,加上各实验课程之间缺乏系统的联系,也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专业前景的连通性了解不足[5]。

这种实验管理模式是传统的继承性学习模式的产物,决定了其和理论教学相比较,地位是从属的,相应的实验管理人员也就居于较为次要的从属地位,同时存在“学科壁垒、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的情况[6],实验室课程设计中综合性、创新性项目所占比重较低,实验管理仍局限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这些不足均制约了对实验、实践环节要求较高的森林培育学学科发展。

2.实验教材建设滞后,内容更新慢。

目前教学所用实验教材内容更新滞后,与现代林业及当地林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7]。

教材内容上多为单个验证型实验,缺乏一些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使实验变得枯燥乏味,缺乏创造性。

此外森林培育学的营林技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一定要有一套适应于某一地区特定环境、资源状况及产业结构的综合信息作为指导。

同时,由于林业的工业化、机械化,许多森林营造和经营模式都有所改进,传统的实验模式限制了适应林业现代化的人才培养[4]。

所以,森林培育学教学模式改革中必须扩大教学内容,及时准确地将先进的理论与技术传授给学生,以培养出创新性复合型林业人才。

3.部分实验设备购置、管理与使用效率不匹配。

一方面,有一部分实验仪器设备闲置,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合理利用;另一方面,
又有部分仪器设备使用频繁,数目相对不足,损坏报废率较高,从而严重影响了实验室功效的合理利用与发挥[8]。

对小型仪器监督不到位,大型仪器管理程序过于苛刻,大部分的实验室与实验设备只能在课堂实验和教师的指导、监督下使用,大大降低了实验室的利用率,造成实验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森林培育学实验改革思路
1.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近年来,集教学、科研和生产经营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成为高
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从而大大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9]。

①联合企业、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结合的实践活动。

产学合作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学校和企业资源、环境的共享,有效发挥双方优势[10]。

森林培育学尤其强调结合生产的实践活动,更多的实验必须放在野外实习基地进行,使之更贴近林业生产实际。

林木种子检验、无性繁殖技术、实生苗培育技术及除草剂使用等实验内容除在实验室进行操作外,还需带领学生到林业苗圃参观、学习工厂化育苗过程。

造林设计、幼林抚育、主伐更新等实验内容不能停留在书面设计,而是通过生产单位的支持,获得足够的试验地和技术力量。

产学结合不仅可以弥补实验教学经费不足的缺点,而获得更多的教学材料、同时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技能型
人才。

②结合科学研究项目,提升实践技术前沿性。

积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不仅对高等学校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科
研能力的培训,且是提高教师科技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课程实验通常是单个进行,与科学研究的系统实验有很大的距离,尽管学生在《森林培育学》课堂实验中已经做过某些实验,但有不少学生只是机械照搬实验指导书,实验结束后仍不清楚实验目的[11]。

通过科研项目的引入,使森林培育学研究内容得到深入发展,提升了教学实践的科学性、先进性,也充分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科研能力,毕业后更能应用科学知识回馈社会。

2.提高教师教学素质,促进“双师型”师资人才。

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实践性教学的难度加大了,而且要求建立一支既有较高专业理论教学水平、又有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来承担产学研结合的教学工作[12]。

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林业企业的应用技术开发项目,提供技术咨询,并联合承担科研项目,转化科研成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发能力、科研能力,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向集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人才转变,从而使生产、科研与教学得到紧密结合。

且通过提供更多的中外联合项目、出国实践交流等机会,使教师体会和了解国际上一些先进的技术理论和创新方法,拓宽教学视野、科研创新以及企业技术的深度和广度等[13]。

3.紧密结合林业发展,更新实验实习教材。

森林培育课程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林木种实识别、抽样、种子净度测定、种子千粒重测定、种子发芽测定等,实验主要在实验室进行。

实践内容主要包括育苗方法、苗木调查、假植、苗圃参观等内容,主要通过校内实习基地和联合种苗中心得到实施。

综合实习主要包括造林规划设计、人工林参观与调查、林业项目示范区参观、人工林抚育管理、幼林成活率调查及采伐设计等内容,主要在各国有林场和试验示范区中进行[14]。

室内与野外实验的结合,实验室与生产单位教学模式的结合,使得森林培育学的实验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更加系统。

但仍然存在不足,如实验课和理论课课时安排时间不合理,各实践环节之间脱节,实习基地条件的限制,综合实践未能在正确的生长季、收获季内完成,使得实验效果大打折扣。

如何更合理的安排实验内容与实验时间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是森林培育学实验教学环节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4.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实行实验室开放性管理。

随着学科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并逐步演化出许多交叉学科,实验室的管理也应摆脱单个管理的模式。

将森林培育学实验室与其他相关学科实验室结合在一起,在院级水平上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建立“大实验室”
[15]的理念。

除制定好实验常规管理制度外,还通过建立大型实验仪器实验平台,管理制度与校级实验设备管理挂钩,做好采购、技术档案、运行维护的工作,启用专人负责制,实现与其他实验室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并减少了开支。

开放实验室面向课程实
验教学和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开放,协调实验室开放时间,以免造成实验室拥挤、混乱,教学秩序难以保证的情况;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校级、院系级的大学生创新实践与各种创新性竞技活动,实验室应面向综合性、设计性和自选性的开放[16],为学科的创新性、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条件。

三、森林培育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步成效
近几年来,广西大学林学院《森林培育学》课程组不断改革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并结合国家级“林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要求,在课程实验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1.《森林培育学》理论授课全程采用多媒体教学,较多地展示生产及科研的现场图片、录像,使学生对于将要进行的相关实验实践活动有个感官认识,引发学生的兴趣及好奇心。

如在主伐与更新部分,插入斯道拉恩所公司采用机械作业法进行速生桉人工林采伐与集材的现场录像,使学生在进行伐区设计、主伐技术实习时与理论授课演示联系起来,融会贯通,提高了实验实习效果。

2.《森林培育学》实验实习已经独立设课计算学分,与其他相关课程实行课程群综合实习,种苗部分主要与林木遗传育种、经济林果树栽培、植物组织培养等课程相结合,进行优树选择、种子及苗木质量检验、苗木培育等实验内容,优化整合原来分配在各个科目的实验环节,利于学生熟悉和掌握林木繁育流程及关键技术,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林地抚育管理、林木
抚育间伐设计、造林规划设计部分则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授课前先实地参观,有个感性认识,通过理论授课加深理解并产生关联,课程结束后的实习与生产单位的季节性生产活动相结合,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生产实践技能,并得到实习单位的认可和好评,为学生今后参与、指导和管理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组织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及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让学生参加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参与研究性和开发性实验;做好各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申报与执行工作,成立跨专业、跨年级科研训练小组。

在此过程中,指导老师可以指出研究方向,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研究论文的形式,从而提高学生收集与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并在科研写作方面得到锻炼。

同时完善开放实验室公共平台,调整试验为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4.结合广西林业的区域特点及大型林业生产项目,及时调整实习内容。

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实习:①广西是我国重要的人工速丰林生产基地,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成为林业经济发展的主线,我们将其作为森林培育的主要实习内容,指导学生参观和参与速生桉的育苗、整地、造林、抚育、主伐、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环节的设计及生产活动;②根据广西发展珍贵乡土树种的新规划,幼林抚育实习在广西高峰林场树种科技园内进行,了解珍贵树种的特点及在广西发展的优势,进行了造林成活率和幼林生长调查、抚育间伐设
计、施肥试验等实习;③组织学生参加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及林权制度改革,大多数学生熟练掌握了当地森林经营现状及地形图勾绘、地类划分等操作技能。

这些措施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近三年来,林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5%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参考文献:
[1]沈国舫.森林培育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1-9.
[2]刘勇,宋廷茂,翟明普,等.用系统科学指导和丰富森林培育学[j].林业科学,2008,44(7):1-5.
[3]刘勇,李国雷,吕瑞恒,等.关于加强森林培育学理论研究的探讨[j].世界林业研究,2010,23(3):64-68.
[4]卫星,王政权.谈森林培育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j].中国林业教育,2007,(50):19-21.
[5]刘纯鑫,刘天颐,林元震,等.林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农业科学,2010,(6):273-275.
[6]赵萍萍.刍议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完善[j].赤峰学院学报,2009,25,(3):185-186.
[7]乔梦吉,符韵林,梁机,等.林木遗传育种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8,(27):145-147.
[8]王煌.创新是推进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的密钥[j].实验室
研究与探索,2004,23(4):1-13.
[9]王昌农.探索高校专业实验室的“产学研”一体化建设[j].教
学研究,2010,33(5):72-74.
[10]符学龙,李春波,周忠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考试周刊,2009,(21):142-143.
[11]黄宝灵,吕成群.指导森林培育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几点体会[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0):40-42.
[12]林开仕.“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与评定标准[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0,(4):40-43.
[13]郑世良,朱云仙,曹建清.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10,(8):100-102. [14]贾忠奎,马履一,林平.国家级精品课程《森林培育学》建设探讨[j].科技资讯,2009,(36):180-181.
15]赵永俭,汪春华,朱西桂.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3):105-112.
[16]曾红,尚锐,熊晓航.实验室开放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9(6):126-1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