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的热点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周对话刘玉珠:文化产业八个热点问题

2015年04月17日 11:29 来源:中国经济网

[打印本稿]

[字号大中小]

[手机看新闻]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近日,文化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刘玉珠在中国传媒大学就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行了专题演讲。演讲后,刘玉珠与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特约专家、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教授进行了深度访谈,谈到了影响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八个热点问题。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经微信公众号“言之有范”独家授权,特发布二人的对话实录,以供网友参考。>>>>查看专家更多观点

刘玉珠(左)与范周图片来自“言之有范”

一、文化产业的目的:精神需求?GDP追求?

范周:在我国,文化产业已经走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也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逐渐深入。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您是如何认为的?

刘玉珠: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要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提高国民的整体文明素质,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首要目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和支撑在于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明显提升。换言之,发展文化产业绝不仅仅是为了增加GDP等经济目的,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提高国民文化素养,社会效益是放在第一位的。

其次,文化产业是服务于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形态。文化产业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很强,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也很高。因此,在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环节,都能够吸纳大量的社会就业,无论是创意运营类的顶尖人才,还是一般的技术管理人员,或者最基层的文化产业从业者,都能够找到用武之地。这对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二、社会效益VS经济效益:如何统一?

范周: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讨论一直都是业界关注的焦点,有人认为重视社会效益就意味着要放弃市场,也有人认为追求经济效益就很难顾及到社会效益。这种非此即彼的看法肯定是不对的,但是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如何既“叫好”又“叫座”,确实是很多人在思考的问题。

刘玉珠:总体上,我们要求社会效益第一,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但是,这首先要求我们要正确的理解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包括政治效益,但不能等同于政治效益。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弘扬社会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增加就业和税收、结构调整、鼓励产品的创新创造等都可以归为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因此社会效益内容很丰富,不仅仅局限于政治一个方面。

第二,社会效益还需区分“整体”和“个体”的问题。从整体和个体的不同角度看的话,对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文化产业门类众多,有的居于内容生产的核心地位,对人们价值观和社会的整体影响很大,这部分主体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不容置疑。但对于一些和意识形态关联度不太高的产业门类而言,这部分市场主体应遵循的底线是守法。作为政府来讲,鼓励经营者在守法的前提下引导市场主体向社会效益方面努力。但是要注意前提和引导的关系,对文化企业而言,首先是依法经营,其次是社会责任意识,两方面都要兼顾到。

范周:因此,从国家整体角度来讲,我们倡导整个文化产业发展,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但是这里面既要正确的理解什么是社会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内涵,同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整体和个体的区别对待。

三、文化消费缺口大,一分为二来看待

范周: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风向标。近年来,我国文化消费有了迅猛的增长,但文化需求没有完全释放出来,造成了文化消费仍然存在巨大的缺口。

刘玉珠:文化消费问题我们需要一分为二来看待。有一组有关研究机构测算的数据,这个数据未必精准,但值得参考。数据显示,1993年到2013年我国城乡文化消费总量由819亿元增加到了12969亿元,年均增长14.81%。其中城镇文化消费量年均增长18.66%,乡村文化消费量年均增长9.56%。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文化消费增长迅速。

分析文化消费与GDP的比例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衡量文化消费拉动GDP的效应,反过来,则是我国经济增长带动文化民生消费的实际效应。以比较来看,2013年我国GDP为568845亿元,按照GDP总量与中国相对接近的美国、日本文化消费占GDP的比例来估算,我国当前文化消费的缺口在2.5万亿元左右,也就是说我们的消费缺口很大。较大的消费缺口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人均来看,我国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绝对水平还比较低,占人均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也比较低。这与同期欧美人均文化消费相比,我们只达到其一半左右的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所以说我们文化消费的潜力还很大。

范周:如何缩小文化消费的缺口,在于文化产品如何更好地满足和激发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一方面,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平台搭建,是刺激和拉动文化消费的重要推动力;另一方面也需要生产者分析市场,把握走向,做好内容,规避市场供给与消费需求的缺位和错位。

四、文化产业园区:继续从严,做合格“把关人”

范周:目前全国的文化产业园区遍地开花,问题盘根错节。近年来,文化产业园区在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自身转型升级的问题。发展十年过后,这些问题都需要总结思考。

刘玉珠:文化产业示范区、文化园区的建设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设立文化产业园区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企业的聚集,二是为企业和消费者搭建平台,三是人才的培养,四是在内容的传播方面起促进作用。十余年来,文化部命名了十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不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这些园区都具有积极意义,对区域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方面,文化部的态度一是积极,二是审慎。所谓积极,是指我们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园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所谓审慎就是我们绝对不鼓励对市场调研不充分、盲目建设文化产业园区。

今后,对文化园区的管理将继续“从严”,一方面要对园区的批准进行严格的把关,另一方面要对园区的经营活动加强管理。而在这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好“把关人”的作用,鼓励企业充分结合当地的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我们不倡导动辄投入巨额资金、规划上千亩土地的大型产业园区。事实上,很多小的园区往往可以创造出很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各地都有成功的经验。例如兰州市就有一个利用原来的废旧厂房改造而成的专门针对年轻人创业的园区。这个园区规模不大,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吸引创业者入驻。目前,这里已经有一大批年轻人,包括很多从海外回来的年轻人集聚,创造着自己的生活与梦想,像这样的园区是值得鼓励的。

五、知识产权保护:任重道远求共识

范周:最近,我们发现各行各业对优秀IP的开发越发重视,像《匆匆那年》、《何以笙箫默》等小说本身就有很好的市场,之后又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这其中涉及到很多版权保护的问题。

刘玉珠:总体来说,文化市场越规范越繁荣,对产业的促进作用就更大,版权保护的问题是规范文化市场发展的焦点问题。知识产权跟人的智力创造密切相关。我们说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不能只体现在口号上,这方面政府已经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并从社会共识,到立法、执法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国务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