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百家争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 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 人子弟分散,或在诸侯,或在夷 狄。”(《史记》)
回忆必修一、二的内容,春秋战国 时期的社会特征有哪些?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大动荡、大变革时代) 1、经济:
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 制瓦解,土地私有化,经济进步
生平简介
没落贵族,生于春秋 以述为作,好古敏求 鲁国为官,志不得遂 周游列国,“丧家之狗”
曲阜孔庙
以孔子故居为庙 ,以皇宫规格而 建,历经多朝扩 建,成为中国三 大古建筑群之一 。
“大成至圣文宣王”
大成:乃集大成之意 至圣:最高的圣人
生前如丧家之犬, 死后获誉“至圣”
(1)政治思想:
①“仁” 与“礼” (思想核心) ②德治(“为政以德”)—体现民本 思想 ③注重政治与人事,敬鬼神而远之 (以人为本)
(三)、法家思想
1、法家的政治实践 ——推行变法
(1)代表人物: 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
(2)变革的主要特点: 奖励耕战 严刑峻法
(3)法、术、势三派
商鞅重“法”;慎到重“势”; 申不害重“术” “法”,指法律,法制; “势”,指权力,权威; “术”,指办事、用人的方法和 艺术,也就是政治手腕。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 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 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 其放心而已矣。”
关键词二:仁政爱民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 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 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学礼,无以立。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礼”:西周建立的宗法等级制度 和社会行为规范。
②“德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的政治立场:维护奴隶主贵族 的统治和利益
(2)教育思想及成就:
信之
君舟 民水
34
(三)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儒学思想中哪些具有现实意义?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维护社会 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 稳定: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我不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 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 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关键词四: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 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 则载舟,水则覆舟。
(1)哲学思想: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 之”等为伍思想
(2)政治思想:主张“仁义” , “君舟民水”
(3)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战国儒家: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为政以德 民贵 民本思想 足食…民 君轻
认识:一定时期பைடு நூலகம்文化是一定时期 政治经济的产物
二、主要学术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顺耳,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一)、儒学——孔孟之学
1、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贡献 • 春秋晚期鲁国人 •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历史必修三
文化的含义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 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贲卦·彖传》
《彖辞》说:贲,通达。此卦下卦为离,义为阴柔, 上卦为艮,义为阳刚,所以说阴柔文饰阳刚,因此 “通达”。柔、刚分布,刚为主而柔为衬,所以说 “有所往则有小利”。刚柔交错成文,这是天象。社 会制度、风俗教化是人们生活的基础,是社会人文现 象。观察天象,就可以察觉到时序的变化。观察社会 人文现象,就可以用教化改造成就天下的人。
36
(二)、老庄之学--道家
1、老子
• 李耳,又称老聃,春 秋晚期楚国人
• 大哲学家、思想家 •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到底确有其 人还是个传说, 尚不肯定
《老子》成书年 代不晚于战国中 前期
关键词一:道为本源
“道可道,非常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 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因其高度实用,有助于诸侯扩充实力, 争霸天下而得到推崇,成为“显学”。
(4)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2、集大成者——韩非
战国末期 韩国人
(1)思想来源 ①法、术、势三派 ②道家思想
(2)观点主张
核心思想: 不法古、重集权、严法令、奖耕战
①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 要,四方来效。”
兼相爱、交相利
非攻、尚贤、尚同、非 乐、非命、节葬、节用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 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 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 ,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 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 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 则弗知非。”
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并贯彻“有教无类”;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六艺”)
(3)文化贡献:
①其言论编纂成《论语》; ②编订“六经”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孔 子 讲 学 图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对于“仁”讲了很多,“义”“ 利”之辨也分得很清。每个人应当毫不 考虑自己利益,无条件地做他应该做的 事,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人。换句话说, 他应当“推已及人”,这实质上就是行 “仁”。但是孔子虽然讲了这些道理, 他却没有解释为什么每个人应该这样做 。孟子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欲速则不达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哀莫大于心死 “守株待兔”
孔子 庄子 韩非子 孟子 老子
第一节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
西周
春秋 时期
战国 秦统一 时期 六国
公元前 1046年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 5世纪 中后期
公元前 221年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代表社会各阶 级、阶层利益的学术流派或思想家(诸 子百家) 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 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展 开争辩,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具体人类文化内容指群族的历史、地理、 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工具,附属物、生活 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规范,律法, 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 神图腾等等。
具体人类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哲学思想 (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
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 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 识形态的部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万物。”
关键词二:朴素辩证法(对立与转化)
“反者道之动”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你是否经历过类似“塞翁失马” 的故事?
关键词三:无为而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 以难治。”
②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③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3)发展趋势
汉代以后,独立体系消失,被 儒学吸收
(4)作用
①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 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②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 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
(1)思想主张
哲学思想: ①“道”为本源(“道”是老子 思想体系的核心) ②朴素辩证法(对立与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2)思想评价 政治主张有消极悲观的态度
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 老子思想的影子?
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 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 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 思想……
①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礼
仁者爱人 “亲亲”“泛爱众”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 之,曰:恭、宽、信、敏、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凡当时列国君大夫所以事上、使下、赋 税、军旅、朝觐、聘享、盟会、丧祭、田 狩、出征,一切以为政事、制度、仪文、 法式者莫非‘礼’。” ——钱穆《国学 概“论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 想
关键词三:民贵君轻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
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 君轻”
(1)主要思想
性本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仁政” 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2)评价: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 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 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早期儒家期望君王修仁德,重礼 仪,百姓安分守己,上下有序, 退返前朝君民共乐之世。
2、孟子(名轲,战国邹人)
“亚圣”
“四配圣”之一( 颜回、曾参、子思 、孟子)
关键词一:性善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 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 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百家”泛指数量多;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关注“三教九流”,什么是三教九流?
三教:儒、释、道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 阳家、纵橫家、农家、名家、杂家 十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 阳家、纵橫家、农家、名家、杂家、 小说家
语出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但除 了“释”,即佛教外,各家学说早在 春秋战国时就已出现。
44
2、庄子(名周,战国宋人)
❖ “道”为最高原则 ❖ 齐物论:天地万物没有界
限和差别(哲学) ❖ 追求精神自由(“逍遥”)
3、影响
(1)道家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老庄崇尚自然、超越功利追求 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 生了重要影响;
(3)道家的辩证法思想构成了中国 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2、政治:
(1)周王室衰微,诸侯分裂割据、争霸 兼并战争频繁,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2)阶级关系变动,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3)社会环境宽松,统治者重视人才。
3、文化:
(1)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局面被打
破,私学兴起;
(2)“士”阶层扩大
“士”阶层的崛起和独立意味着知识与 权力发生了分离,独立于政治之外的学 术探究才能演成最为辉煌的百家争鸣。
文化,就词的释意来说,文就是 “记录,表达和评述”,化就是“分析、 理解和包容”。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 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 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 它涵括智慧群族从过去到未来的历史,是群族 基于自然的基础上所有活动内容。是群族所有 物质表象与精神内在的整体。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 争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54
(四)、墨家的主张
“儒家的第一个反对者”(冯友兰)
墨翟,战国初期鲁国人 (一说宋国),墨家的 创始人 1、墨家的特点
• 提倡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 我牺牲精神
• 讲求实际功利 • 反映平民阶层(小生产者)的利益
2、主要思想及贡献 (1)核心思想:
3、荀子(名况,战国赵人)
关键词一: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 善者伪也。”
关键词二:以礼制欲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 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 制礼义以分之。”
关键词三:天行有常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制天命而用之”
知识点拔
守 株 待 兔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 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①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52
结合韩非思想分 析为什么说法家 思想是战国时期 最“有用”的思 想?
53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 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