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离别”主题的表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中“离别”主题的表现

林鹤鸣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116081)

要:“离别”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表现非常丰富,通过对部分典型的文学作品的分析,发现“离别”在文

学作品中的表现和特征既具有共性,又因国别、时代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特性。

关键词:离别;离情;文学作品中图分类号:I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37(2015)01-0025-04

眼收稿日期演2014-12-10

眼作者简介演林鹤鸣(1990-),女,辽宁营口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1]江淹在《别赋》中对离情别绪的感慨,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关于离情别绪的描述不仅数量众多,且表现手法多样,感染力强。离情是人类众多情感中一种真切普遍的情愫,是文学作品百写不厌的素材。离情别绪与爱情、怀才不遇等题材一起,成为文学“永恒”的主题。

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离别”概览离别是中国古典文学长河中一个历久不衰的话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述及“离情”(离别和离别情感)的。中国土地广阔,人与人之间联系不方便;古人(尤其是文人)或因公务、或因喜好游历,迁徙现象较为普遍。邓乔彬在《唐人的怨诗》一文中谈到:“离别与行旅有因果互动关系,后者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前者则兼有片刻与长期的双重意义。”[2]此外,古人对人际关系特别是亲情关系、朋友关系的重视,增加了对离别现象的重视。许多文人将这种普遍发生的现象记于笔端,使得离别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蔚为大观的内容。

曹道衡在《江淹及其作品》一书中谈到:古代的交通极端不便利,长途旅行,往往穷年累月,而且由于交通工具落后,再加上封建时代的治安很少保障,旅途常常有危险。因此,在古人心目中,几百里,一千里就是极大的距离了。从自然

条件来说,古人特别重视别,也正是上述原因之故。当然,除了古代交通不便以外,社会的条件更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在封建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是建立在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的。不论社会的和生产的斗争也总是以家庭或亲族为单位来进行。离开了自己的家庭和亲友,当然在一系列问题上失去支持而感到软弱无力。再加上在家长制的封建社会中家族观念也特别深。因此人们也总是愿意长期与亲族团聚在一起而不愿分开。在那样的社会中,人们确实也很少有出门的需要。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而地主也不愿轻易离开自己的庄园。尤其是社会中下层的人物,要是背乡离井总是有着不得已的原因,或者是躲避什么灾难,或者是为了寻找衣食或出路。

[3]

由此可见,离别之情与其背后诸多的社会因素紧密关联,古人重视离别,既有自然条件方面的限制,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

关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送别作品的源头,清代王士祯在《分甘余话》卷三中就说:“《燕燕》之诗,许彦周以为可泣鬼神。合本事观之,家国兴亡之感,伤逝怀旧之情,尽在阿堵中。黍离、麦秀未足喻其悲也,宜为万古送别诗之祖。”[4]这是就送别诗而言的。就本文研究对象(离别)而言,虽然源头可以追溯得更远,但是从经典性和集中度来说,

《邶风·燕燕》等诗经相关作品是离别的早期代表之作。这样的作品,《诗经》中有不少。单就送别诗而言,有学者认为,《诗经》中的送别诗主要有六首:《国风》中的《燕燕》《渭阳》,《大雅》中的《崧高》《烝民》《韩奕》,《周颂》中的《有客》。[5]而就其他离别而言,如《周南·关雎》《周南·卷耳》《邶风·击鼓》《卫风·伯兮》《郑风·子衿》《小雅·采薇》等作品中都有这种情状。《诗经》之外,《楚辞》中的《离骚》《哀郢》《湘君》等不少作品都包含离别。这些离别或者表达分别场景下的爱慕之情,或者表达分别状态下思妇对征夫的思念,或者表达离家去国时对故土的依恋和对国家命运的忧心等等,内容丰富,情感多样。

周朝之后,不少文人墨客对离别进行了大量的描写。离别、送别、赠别、分别、惜别和留别之情在文学长河中随处可见,为中国古典文学贡献了很多不朽的诗篇美文。

两汉时期,送别诗的数量较之先秦有所增加,出现了不少作品。如《步出城东门》《悲与亲友别》《旧题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秦嘉《赠妇诗三首》,徐淑《答秦嘉诗》,蔡邕《答对元式诗》等。汉代的送别诗包含着丰富的类型,为后世送别诗的分类发展打下了基础。[6]《古诗十九首》对离情别绪的叙写,是两汉时期离别体裁的一个亮点。有学者比较《古诗十九首》中游子的相思离别之情与《诗经》中的类似题材,发现两者有以下区别:“其一,《诗经》中思念父母双亲的亲子之爱被怀内之情所取代,且把乡情与恋情结合在一起。其二,《古诗》中突出表现的是个体之‘愁’,而不是《诗经》的‘怨’。其三,《古诗》中多了《诗经》中所没有的对人生的理性思考。所有这些都是对《古诗》所处的东汉末期社会风气的折射。”[7]

魏晋六朝时期,生命意识的增强和文学自觉意识的出现,使得文学作品对人性和人情的表达更为丰富。有学者认为“六朝时期,士人更是具有高度发达的生命意识,故而对送别情感有着极其细微的体验”。另一方面,离别成为那个动乱社会中的一个更为普遍的遭遇。“对于颠沛流离的六朝文人来说,与亲人间的离别出行,与朋友间的话别送行,成为他们频繁的生活境遇。同时,古代交通不便,道路崎岖,一朝分别,动辄经年,而在六朝这种特殊的战乱年代,生离常常会变成永别。”[8]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包括离别的作品。如,蔡琰的《悲愤诗》,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七哀》《杂诗》《赠白马王彪》等,嵇康的《赠秀才入军》,陶潜的《于王抚军座送客》《归去来兮辞》,何逊的《慈姥矶》等都是此类作品。

到了唐宋,以送别诗为代表的离别类作品数量巨大。著名的作品如许浑的《谢亭送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昌龄的《送魏二》,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送元二使安西》,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赠汪伦》《灞陵行送别》《送友人》《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而表达离别之情和包括离别的则更是汗牛充栋。有学者粗略统计后发现,《全唐诗》中的送别诗“几占十之三四”[9]。其中仅李白以“送”“别”类字眼为题的诗歌就有一百多首。程宏亮先生在论文《论李白离别诗浪漫情怀的个性表达》中提及这一统计结果。论文指出,以詹瑛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中1000首诗歌为调查范围(不包括书中“宋蜀本集外诗文”所含诗歌),李白诗歌中“别”和“送”类总数加上散见于其他类别中的离别诗,总量一百七十多首,占百分之十七以上。[10]有学者统计过《唐诗三百首》中的送别诗,发现占此书的一成以上。学者认为:“一部《唐诗三百首》,送别诗就有30多首,约占总数的12%。既有送别,也有留别;既有哀伤愁怨、缠绵悱恻的惜别恨别,也有明朗乐观、豪迈不羁的壮语慰别。纵观唐代的别离诗,就其反映的别离形式看,有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诸多种类。而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则更多,可以数出来的有杨柳、杯酒、明月、江水、芳草、眼泪、残阳、孤云、远帆、歧路等。”[11]

宋代不仅诗的数量很多,词也成为一个新的创作高峰。宋代诗词中有大量关于离别的描写。柳永的《雨霖铃》,秦观的《江城子》,晏几道的《清平乐》,周邦彦的《兰陵王·柳》,欧阳修的《长相思》,晏殊的《蝶恋花》等,都属此类。有学者统计过苏轼的送别词,发现有50篇左右,这些离别词写于他生平的各个时期,其中尤以熙宁七年(公元10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