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与现代国际关系:霸权与均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与现代国际关系:霸权与均势

关键词:春秋、战国、国际关系、霸权、均势

1

春秋时期是个典型的霸政时代,而战国是多极化的均势时代。现代社会“霸权”(不带贬义的)与“均势”(含“竞争”义)都是国际政治上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关键词,就两者相比较,我们可能更容易接受后者,但对于拥有强权的国家,他们无疑更热衷于“霸权”。要维护一个国际体系的稳定,主要有两种途径:一个是均势,一个就是霸权。均势是多种力量的妥协,霸权是单一力量的支配。看两局格局下的国际关系,就每一阵营内部看是霸权在支配运转,从整个国际看来是美、苏均势的平衡。

2

在维护稳定上,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均势比霸权高明。“均势的最大效用不是使世界每一个国家都满意,而是将不满限制在足以危及现有国际秩序存在的水平之下”。均势可能比霸权更能长久地维持稳定,但不及霸权简单、易把握。均势下稍有不慎,力量失衡,都会引起巨大的反应。各种力量剑拔弩张、千钧一发、危在旦夕的情况是很常见的。春秋时晋、楚就时常打一些局部的“拉锯战”以平衡力量,战国时齐灭燕便使各国恐慌,而“古巴导弹危机”时战争仅在一念之间。

现在要注意的就是对均势的幻想。均势带来的或许有稳定,但并不是和平,可能还与和平背道而驰,战国时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查尔斯·施莱歇尔指出:当强权的分布比较均衡时,和平处于最大危险之中;若有一国占压倒性优势,战争就不易爆发。所有乱世其实都是一个均势时代,战国时代如此,汉末三国南北朝如此,五胡十六国及五代十国,乃至北洋军阀时代都显现了这个特点。割据方镇在实力上都谁不让谁,谁不怕谁,无论是维持均势还是要打破这种均势都少不了频繁的征战。

3

我国政府对未来国际格局定义是多极化,其他如英法俄德等国希望看到的当然也是多极的世界,因为有实力的大国都自以为可能成为世界一极。但小国并不这么想,单极、多极对他们是很难抉择的,而超级大国美国考虑的无疑是单极的世界。

苏联解体被美国看着是建立霸权的极好机会。1992年2月,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就声称“苏联的崩溃产生了一个世纪才有一次的机会在全世界推行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念”。1999年2月,克林顿更武断地说,世界“必须有一个领导,而且只能有一个领导”,而美国“最具有领导这个世界的能力”。这些都说明美国竭力营造一个由它主宰的单极世界。接着上台的小布什行事更是单枪匹马,不给联合国好脸色。“九一一事件”后,美国的单边主义才有所转变,但无疑它要谋求的仍是美国的单极世界。

虽然很多人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咬牙切齿,(“已经是世界最大军事大国的美国,也想在这个‘新的’,实际仍是一些国家被另一些国家统治,一些人民由另一些人民统治,一些种族被另一些种族,一些文化被另一些文化统治的‘旧秩序’中谋求政治与经济霸权。”)但美国的霸权却是现实存在的,也是(只有)它能担当的。“国际经济秩序基本上为美国主导,国际金融机构是美国体系的一部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表面上代表全球利益,它们的机构也可以解释为世界性的,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左右。”

4

美国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紧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拉起捍卫人权的旗帜,又出笼了所谓的“战略新概念”,奉行“新干涉主义”,在世界上推动“清一色”化(“颜色革命”),可世界格局早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开始走向多极化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就已宣告美国的单极世界梦已破灭,世界在走向一个多极的“均势时代”。

也许美国政治理念中并不总是充满了各种现实主义的阴谋,它有它的理想主义传统。罗马鹰也担当者世界守卫者的角色,领袖也有领袖必须负担的责任。从这一角度来看,为什么要因为世界有个领袖而悲观呢?我们不应担忧是否有一个霸主,而应担忧谁在霸主的宝座上。我们不应担忧谁是霸主,而应担忧霸主会做些什么。这个世界的独裁者们嫉妒美国总统成为世界领袖,但他们不会推让自己来做世界的主人。

5

像春秋战国各国努力以变法扩军备战来谋求在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中生存或保持优势一样,现代国家都从军事、科技、经济等方面充实自己实力。美国1983年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日本1984年11月提出“振兴科技政策大纲”,欧洲提出“尤里卡计划”,使得在高科技领域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

中国(神舟系列)韩国(半导体)的科技也在力追美国,东亚经济成为世界第四极。美国正面临不可避免的衰退,虽然它在尽最大努力挽救颓势:从肯尼迪的“新边疆”到继任者约翰逊的“伟大社会”;从尼克松的“新联邦主义”到里根的“新共和主义”。这些都可看着这样的努力,而且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如“从1982年底到1987年5月连续54个月美国经济一直稳定增长,其中1984

年增长率高达6.8%,超过当年的日本和西欧。同时通胀率也很低……失业率逐步下降……”但这是有代价的,那就是千万亿的赤字问题。克林顿时期赤字得到了控制,其他问题还是不少,昔日的美国已经不再了。“1970年日本在世界总产量中占7.7%,苏联占12.5%,欧共体则占24.7%,超过了美国的23%”这已凸显了美国的衰落。

为了成为世界一极,英国希思政府和“铁娘子”进行了改革,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福利制度,1982年4月的“马岛之战”也有重振国威的意义。日本从1985年美元贬值日元升值产生的“空洞化”趋势,并显示出了“泡沫经济”以来,走过了“低迷的十年”,在90年代末经济有所好转,并图谋取得政治大国地位(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德国经过勃兰特、施密特、科尔几届政府,已经恢复经济和政治上的强国地位。俄国自苏联解体以来,发展道路上仍然障碍重重,但无疑它

仍有成为未来一极的巨大可能性。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国力今非昔比。南美的巴西、南亚的印度潜力都非常巨大。

6

春秋战国之际,各大国疆域,以楚为最大,越次之,赵齐秦燕魏又次之,韩最小。看来楚、越为大,三晋国小,但在实力上三晋却有与大疆国平衡的要素。三晋是新兴地主国家,又有像魏文侯这样杰出的领袖,且三晋互相支持,伐齐败楚,实力膨胀很快。最小的韩国灭了郑国,赵国又夺取了不少卫国土地,燕国在春秋初期就不是小国,且又远离大国,秦齐两老牌国家一西一东,这就构成了战国时的多极世界。

7

无论在争霸时代还是平衡均势的时代,国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确保国内发展、内政稳定都是必要的。世界本就是一个竞争的世界,按汉斯·摩根索的话说,“国际社会的唯一法则是弱肉强食”。无论成为国际社会中的一霸还是一极,大国都会积极参与。不富国强兵,不积极地去影响国际,结果只能是受国际影响,如同坐以待毙。当然去影响的前提是富强有力,是积极参与,一时的休憩不是坐以待毙,而是韬光养晦。鲁国和宋国是最守周旧礼的国家,保守的国家政策虽保证了没有过早遭遇卿大夫之祸,但在春秋战国的时代里只是如同坐以待毙。内政不稳也易遭受灭顶之灾,当诸侯国官民斗争、宫廷斗争尖锐时,总是容易招来外敌入侵和吞并。现代国家虽不会野蛮灭族,但像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内乱总是给他国插足渔利的机会。当然,要保持内政稳定并不是求诸“以纸包火”,压制下保持的表面和谐容易遭受更快更彻底的覆灭。

唯一的途径就是大胆地进行经济、科技、政治等全方面变革,尽可能使国民实力强大,虽然会付出代价,但那是春秋战国之际百国七雄生存覆灭的唯一奥秘。

8

我们应看到争夺强权的必然性和霸道的善。霸权稳定论者认为,“国际关系的本质不是法律关系,而是实力对比关系,国际秩序的状态只取决于国与国的实力较量,稳定的国际秩序必须依靠强权势力的维护才能形成,强权产生秩序,霸权造就稳定。”

要论证这句话,再简单不过了。从现代社会来看,从1815年的“欧洲协调”到如今的联合国,这种秩序就是“大国协调”、“强权下的稳定”。

有人认为联合国这艘巨型航母就是需要美国的护航,这也有一定道理。1992年对索马里、1994年对海地、1995年对波黑以及卢旺达、波斯尼亚、科索沃和东帝汶的维和行动,无不看到美国的影子。不可否认,像美国这类霸权国家确是世界稳定的因素之一。一旦没有了这些霸权的影响,各纷争国反而会肆无忌惮地亮出兵器。美国刚占领阿富汗和伊拉克时,有些人劝其撤兵,无疑,在那时撤兵纯属不负责任,谁来保障地区稳定?哪儿出现了人道灾难,美国还能保持沉默吗?就是那一句话,不是谁都能当大哥,大哥有大哥的责任。

翻开中国史书,钱穆先生认为“霸者标义,大别有四”:(一)尊王(向联合国施压);(二)攘夷(反恐);(三)禁抑篡弑,凡某国遇篡弑,同盟国互不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