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礼县西山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_赵丛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物报/2008年/4月/4日/第002版
新闻
甘肃礼县西山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赵丛苍王志友侯红伟
本报讯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联合组成的“早期秦文化调查、发掘与研究”课题组,在2004年西汉水上游考古调查的基础上,2005年以来,对调查发现的3个中心活动区之一的礼县西山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发掘工作集中在2005年3月至7月进行,西北大学师生参与发掘。之后,结合发掘资料的整理又作了数次调查。经过几年来的工作,发现周时期城址1座,发掘出大量周代灰坑、墓葬、动物坑等遗迹,出土了陶器、青铜器等众多文化遗物,并发现了史前时期较丰富的文化遗存。
西山遗址位于礼县县城之西、西汉水北岸的山坡上,遗址北边是鸾亭山遗址,东距大堡子山遗址13公里。西山遗址地势呈西南-东北走势,原为西高东低的斜坡状,由于近代开垦梯田,使其形成宽度不等的多级阶地。
本次发掘的地点主要集中在“雷神庙”以西、遗址区的东北部。发现的周时期遗迹,包括西周与东周两个阶段。西周时期遗迹主要有6座墓葬和少量灰坑;东周时期遗迹数量可观,计灰坑170余座、墓葬28座、动物坑10座、房屋基址5座。文化特点显示其属秦人的文化遗存。
灰坑广泛分布于遗址区内,其平面形状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圆形灰坑又分为口底同大坑、口大底小坑和口小底大的袋状坑。坑内出土物主要为陶片和动物骨骼。陶器器类有鬲、豆、罐、盂、三足瓮等。
墓地依照地势分区埋葬,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排列有一定的规律。西周时期的墓葬一为地势较高处的3座墓葬,形制较大,墓向为东西向,墓主仰身直肢,有殉人和腰坑,随葬品丰富;二为地势低处的3座墓葬,墓向为南北向,墓主屈肢葬,随葬品较少。其中M2003为此次发掘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墓,长5.05米,宽2.6米,深11.1米。沿墓壁用原木和枋材搭建一长方形椁,其内置棺,棺施漆绘,棺外设头箱。墓主人为一成年男性,仰身直肢,头朝西。发掘时发现墓主头骨上留有1个射进未拔出的铜镞。墓南壁和北壁各设一龛埋置殉人,北龛殉人为约30岁的女性,有棺:南龛殉人为约十五六岁的女性,身旁有1只狗。墓底设腰坑,内埋1只狗。随葬器物分别置于头箱、椁内、棺内和棺盖之上,铜器有鼎3件、簋2件、短剑1件、戈1件、铜鱼16件,玉器有璧、圭、璋、戈、块、管,陶器有鬲、盂、甗、罐及海贝等。据随葬器物特点推断,该墓年代当在西周晚期,侈口罐等器的秦式作风也已显现。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三鼎两簋秦人铜器墓。
东周时期秦人墓,年代在春秋早期至战国中期。较大形制的墓葬有棺有椁,小型墓葬具为一棺。多数墓仅有陶器随葬,有鬲、盂、觑、罐、鼎、困等,较大的墓通常见有1件至2件铜器或出数件石圭。可辨别葬式墓葬的墓主,除一座为仰身直肢葬外,其余全为东西向的屈肢葬,与关中一带秦墓屈肢葬情况相同。只有直肢葬的一座墓发现殉人3个。
周时期的房址,分为地面式和半地穴式。地面式房址由于遭受后代破坏严重多保存不佳。F301是建筑在一较大范围的夯土台基上,夯土密实。其地处断崖,现存遗迹仅剩夯土台基和局部墙体基槽。据规模和墙基下埋设有陶水管道的情况推断,其应属一处高规格的大型建筑。F107半地穴式的房址保存相对较好,房址呈椭圆形,长约6.6米,宽5.9米,最深2.6米。北部堆积有密集的卵石,摆放规律,有火烧的痕迹和灰烬,残留有陶器残片和动物骨骼。门道设在北边,东南部有供上下的台阶,坑底和坑边有柱洞多个。坑底西南踩踏面底部有椭圆深坑,在不断的活动过程中堆积形成多层较厚的踩踏面。
在遗址区发现马坑7座、牛坑1座、狗及其他动物坑3座。其中K404-K407位于遗址东部的一处夯土平台上。夯土台南北长约17.5米,东西宽约18米,在台近南沿处,挖有4个长方形浅坑,每坑各埋1匹马。马作俯身状,口中含铜质马衔,两侧有骨橛,马身下铺芦席,尾部置铜鱼。在该组马坑的近旁,有一直径1.6米的圆坑,编号为K408,坑中埋有羊头、马肢骨与牛肢骨。K403是1个大坑底部有2个小坑、小坑中各埋1匹马的埋牲形式。经鉴定,埋的马都是接近成年的马驹。这些与墓葬区不属同一区域的马坑和牛坑,设有专门的地域,埋置讲究,应与某种重大的祭祀活动有关。
城遗址发现于上述遗迹集中区的外围及其西部山坡上。其依山岭坡势而建,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稍偏西南-东北向,东部略宽于西部,长1000余米,宽80米至12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目前已发现的城墙长约1200米,宽5米至6米,保存较好的部分残高3米,系夯土筑成。根据对城墙的试掘解剖,发现该城的主要使用年代在两周之际。这是目前所知秦人最早的城邑。
发掘的史前时期的遗存中有灰坑70余座、陶窑8座、房址7座、墓葬3座。除墓葬外,基本属于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灰坑的形状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在部分灰坑的底部发现有红烧土、石块和大量的灰土残留,即“烧烤坑”遗迹。出土的陶器有尖底瓶、盆、罐、杯、瓮等器类,彩陶占一定的比例。陶窑为竖穴式,窑室平面作圆形,底部用泥抹处理光滑,有较厚的红烧土层。Y108保存较好,由火塘和窑室组成,窑室顶部坍塌,底部有一圈宽约10厘米的进火口,口上置数个可挪动的扁圆形泥团,用以调节火力的大小,反映出其烧陶技术的进步。墓葬的年代约相当于龙山时代早期,皆东西向,墓主头朝西,仰身直肢,其中2座墓随葬有数量较多的陶器,有罐、杯、钵等器形。此类遗存可能是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在陇南地区尚属首次发现。
本次发掘的秦人早期大型聚落遗址,为了解秦人当时的居住形态提供了新的资料;发现了目前所知最早的秦城和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秦人墓,其对探讨秦人早期历史和秦早期都邑的建立等情况,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证据;一批西周晚期秦人墓的发现,为进一步认识早期秦文化特点和探讨秦人屈肢葬的渊源和意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成一定规模的马匹掩埋坑及相关发现,是研究早期秦人祭祀习俗和宗教活动的宝贵资料,有望推动西畴地望及相关问题的探讨。同时,西山遗址史前遗存的发现,为建立陇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奠定了基础。尤其是龙山早期遗存的发现,对于全面认识甘青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类型与分布,及其与周边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