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情感气场,凝聚心灵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情感气场凝聚心灵能量

——谈歌唱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策略

摘要:激发学生歌唱的情感是歌唱教学的重点内容,这个教学重点却往往目标达成度不高,认知上接受的概念并不能直接变成一个对情感神经的刺激。想真正让学生的情感与音乐作品的情感处于和谐共振之中,必须构建一个与歌曲情绪相吻合、让所有心灵凝聚的强大情感氛围,让个人的认知感受融于集体沉浸之中,形成统一而强大的情感能量场。

引文:新版课标段落

论点:认知上接受的概念并不能直接变成一个对情感神经的刺激。需要用一些具体的行为策略构建情感气场。文中介绍四类行为策略感染学生情绪,帮助学生情感体验。

歌唱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艺术修养、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重要渠道,在教学内容中占有较重比例。而情感传递与情感表现是一切音乐活动(包括歌唱)的灵魂,因而激发学生歌唱的情感是歌唱教学的重点内容。

但这个教学重点却往往目标达成度不高,尤其在平时的随堂课中。因为我们可以要求孩子遵守秩序,要求孩子轻声歌唱,却无法要求孩子必须高兴,必须忧伤。音高节奏可以教,难点乐句可以教,而真情实感、喜怒哀乐却不容易教——也不用教。情感无法要求,只能激发,情感无法强迫,只能感染。一切被要求出来的感情都不是发自内心的感情。我们常常花很多力气带孩子分析歌曲情绪——它是欢快的还是优美的,研究音乐要素——它该用什么速度、力度来演唱,学习表现技能——把眉毛抬高一点,微笑,坐直,这些都是为表达情感而进行认知上的指导和行为上的要求。但是,这首歌是欢快的,我就能马上跟着它欢快起来吗?听到录音机里的孩子唱得是高兴的,我们的孩子就可以唱得很高兴吗?认知上接受的概念并不能直接变成一个对情感神经的刺激——情感不等于认知。

经过无数实践与思考我终于认识到,想真正让学生的情感与音乐作品的情感处于和谐共振之中,必须构建一个与歌曲情绪相吻合、让所有心灵凝聚的强大情感氛围,让个人的认知感受融于集体沉浸之中,形成统一而强大的情感能量场。

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的行为策略去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情感能量场的能力。一、品味乐句色彩,让作品的魅力打动心灵

教师对作品的审美能力直接决定作品魅力的展现程度。只有当我们先品味到了作品的艺术色彩,才能邀请孩子一起来很好地分享。对于审美能力较高的老师,不仅能把握作品的整体

情绪基调,而且还能体会基调中的细微色彩变化,风格特点,情感内涵。尤其是中、高段教材歌曲,更多的艺术色彩藏在乐句旋律中,藏在歌词中,藏在装饰音、弱起拍、升降音、力度起伏、附点节奏与休止符当中。因为所有的音乐知识与表现技能都是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而存在的。学习此处的知识与技能的时候,就是体会此处情感色彩的时候。如:《冬夜静悄悄》的乐句:前面还有小木桥,休止符的运用将小木桥的形象和担心老师的心情表达地细致入微。《不再麻烦好妈妈》的乐句:妈妈妈妈,你歇会吧,自己的事情,我会做了。附点八分的节奏表达了小孩说这句话的语气和态度。《小白船》的乐句:浆儿浆儿看不见,船上也没帆,这句全曲最低沉的歌词表达小白船孤独与迷茫的心情,并为下一乐句的高潮情绪抒发做了先抑后扬的铺设。《我和黄牛》的每个乐句都是弱拍起,产生了推动感,使三拍子的舞步向前滑进。

只有对歌曲乐句中的情感色彩细细品味,深入挖掘,才能充分理解作品魅力,并让这蕴含的魅力打动学生的心灵。

二、设计声响活动,让精彩的声响感染心灵

“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实践的过程。所有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新版课标》第3页第三段)

在歌唱教学中可以设计除歌唱以外的多种艺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其中,设计一些可发出符合歌曲情绪的声响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当好听的声响笼罩整个教室时,一种情绪就弥散开来,影响教室里的每一个人。坐在其中被集体声响淹没,被同伴能量感染传递,不愿意被边缘化,就能形成强大的情感能量场。

发出声响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四种:

1、打击伴奏。打击乐器(包括自制的)发出整齐而强大的声响,对教室内的心灵具有强有力地情绪感染力。例如:当演唱《过新年》《隆咚将》时,不用提醒学生要唱得高兴激动,只要锣、鼓、小镲设计出好听的打击伴奏,学生自然就会唱得兴奋激动。这里老师的力气应该预先花在打击伴奏的设计上,而不是启发孩子唱得情绪饱满。当伴奏符合听觉上的审美需求时,学生自然就唱得愉快了。

2、自然声效模拟。如《春天举行音乐会》,用唇齿呼气模拟风声,用塑料袋摩擦模拟河水声,用弹舌模拟雨声,雨点越来越大,再越来越小。当营造出春天大自然的美妙情景时,所有孩子都会在听觉中想象,在想象中歌唱,心灵自然会沉浸在对春的热爱与惊喜之中。

3、律动声响。对于富有鲜明节拍特点的歌曲,感受它的节拍动感就是感受歌曲最主要的韵律美。如《军民大生产》《乃哟乃》《假如幸福就拍拍手》《哈利罗》等歌曲充满2/4拍动感,《拉

库卡拉查》等歌曲充满3/4拍动感,那么设计可发出声响的拍手跺脚等律动,集体的动作与声响将集体的身心随着情感自然流泻,就能形成强大的集体情感氛围。

三、磨练教学语言,让教师的情感凝聚心灵

音乐课堂是听觉的享受,教师语言构成了课堂听觉的一部分。好的教学语言和音乐一起和谐共振,构建强大美好的教室气场,而不好的教学语言会使学生听觉麻木,涣散,甚至逆反而关闭,使教师魅力和音乐作品魅力同时降低。所以,教师需要磨练教学语言的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技巧。

1、美言,提升作品在学生心中的分量。

音乐教学新课标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因此,精心设计跟作品思想情绪有关的教学用语,应该成为我们备课时的习惯。语言的文学色彩配以语气的感染力,能有效提升作品在学生心中的分量感。如在导入《同一首歌》时,设计语言:“我们的共和国——走过了八国联军的硝烟战火,走过了耻辱条约的签订,走过了艰难的八年抗战,击退了日本人的侵略,还走过了无数风风雨雨的岁月。今天,一切都已过去,我们唱起了一首共同的歌,请听,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歌中的那个“你”是谁?世界上哪些人会唱这么一首同样的歌?请听——同一首歌。”

教师用庄严、深情的语气说出这段导语,话音一落,宏大的前奏音乐响起,与刚才的导语融为一体,构筑了强大的情感气场。这种庄严情感带有不容任何人随便怠慢作品的暗示,同时有助于营造课堂情感气氛。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表达对作品的热爱与尊重,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并将情感引导、归顺到与歌曲保持一致的状态上来。

教师的情感外露有相当的“表演”技巧成分,它应该成为音乐教师技能的一部分。

2、慢言,让字句浸入学生心灵

听过专家讲座的人都有这种经历:有的人语速较快,会让人跟不上思维而渐渐发呆;有的人语速过慢,会让人思维发散开,想到其他事情上去;但有的人抛出话语的速度刚好与听者大脑接受信息的速度一致,与大脑理解词句的速度相契合,所以听起来既不吃力也不会迟钝,这样的人就能渐渐形成以他为核心的强大个人气场。

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容易语言繁多而语速偏快,让刚刚整顿好的纪律在几句话之间又散掉。尽管意识到这一点,但嘴巴却像惯性一样不可扭转。分析起来这源于长期的心理定势:我们会以为,语速快就能在一节课之内讲更多的知识。我们会以为,语速快学生就无暇开小差,压住他讲小话的功夫。我们会以为,语速快会让自己显得能言善辩、伶牙俐齿而让学生不敢造次。……但实际上情况往往是,语速快常常语调单一,语言拉杂而缺乏吸引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