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的发展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为活动结束后观众留下的垃圾
垃圾分类发展史—大众观念
● 2014年5月3日,北京草莓音乐节,15万观众在三天时间里丢下20多吨垃圾。市民普遍缺乏环保 意识,是垃圾分类难以执行的重要原因,而组织方没有设置足够的垃圾回收装置,也导致了大量 垃圾被随意丢弃。
15万观众离场后留下20吨垃圾
垃圾分类发展史—差异化
图为2014年2月,北京东三环一小区内一处立有垃圾分类示意图的垃圾收集点
垃圾分类发展史
● 在垃圾分类推广中,许多市民环保意识不强,还是将垃圾简单堆放,即使有市民将垃圾分类打包, 环卫部门在处理时,仍然是将垃圾全部混杂在一起装车,分类等于白费工夫。
图为北京某小区垃圾集中点
垃圾分类发展史—大众观念
● 2012年10月,北京香山红叶节,香山公交车站一墙之隔的垃圾场存放了大量垃圾有待处理,这些 垃圾没有经过任何分类处理。
老人正在扫码打开垃圾桶
垃圾分类发展史—基础建设
● 位于北京朝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内的高安屯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中心有5条生产线,日处理能力 达400吨,但由于收不到足够的餐厨垃圾,目前仅开通了2条线。
厨余垃圾处理中心
垃圾分类发展史—差异化
● 北京为例,大量外来人口居住的城乡结合部,垃圾处理仍然是粗放式管理。面对没有被分类的垃 圾,焚烧厂或填埋场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据统计,北京每天产生垃圾1.77万吨,其中一半焚烧、 生化处理,另一半直接填埋。据卫星航测,北京周围的垃圾山已经超过7000座,形成垃圾围城的 局面。
图为东城区南池子街道的一位妇女正往塑料袋里装垃圾。
垃圾分类发展史
● 1998年4月,北京开始提倡并推广垃圾分类收取,有关部门先后在大商场、公园及繁华闹市区设 置了几十处垃圾分类箱。这种垃圾箱设计超前、功能非常实用,投放口根据垃圾种类有所区别。
图为西单北大街路口的三组式分类垃圾箱
垃圾分类发展史
● 2008年前后,街道上的垃圾筒经历一番走马灯式的变换,样式层出不穷,但最终都没有成功引导 人们分类投放垃圾。可循环筒与其它垃圾筒几乎一样的外观和颜色,很难让人区分。
图为2008年,北京街头的分类垃圾箱
垃圾分类发展史
● 2010年前后,北京在全市推广垃圾分类处理,居民社区内都摆着三个一米多高的垃圾桶,绿、蓝、 灰三个垃圾桶按照分类指示,可回收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
图为朝阳区六里屯街道十北社区,志愿者画画为方便识别
垃圾分类发展史
● 推行终归推行,在实际的推广中其实都史大打折扣。在整个推广中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依然很 淡薄,加上流动人口之大,试点推行过程难度也加大了不少。 下图中虽然有三类不同垃圾的指示牌,但实际上只摆放了一个垃圾桶,所有不同类的垃圾都混放 在同一桶里。
排风式除臭设备 ● 除臭不彻底
垃圾站除臭方法
● 空气赋能法 ● 通过空气内外循环置换,实现垃圾站内的空气实时流动,通过管路收集后排放处理,进风口气体
加入空气芳香剂,实现站内空气新鲜。 ● 1.空气置换 ● 2.无耗材 ● 3.智能监控 ● 4.实时显示
● 观念普及程度不够,城乡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同,垃圾分类城乡之间差别明显,图左:2013年9 月5日,北京城乡结合部,一位老人在破旧的垃圾箱边捡垃圾。图右:2013年5月20日,北京高 端商业区,一名清洁工在打扫分类垃圾。
垃圾分类城乡差异
垃圾分类发展史—创新型强制
● 以北京为例,每年都在垃圾回收方面投入巨额资金,但却疏于调研、从实际出发,其中不少最终 成为面子工程,华而不实。图为2013年12月,北京市西城区装备的“二维码”垃圾筒,每台耗 资——(???),若想投放入垃圾,只能将垃圾袋上的二维码对准屏幕扫一扫,所对应的分类 垃圾桶才会自动解锁并打开。
● 利益化的加剧,使得更多的人关注到垃圾回收分类,但是由于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回收后的 废品经过粗加工就被流入了市场。
垃圾站除臭的方法
● 喷洒空气清新剂 ● 天然植物中提取物质复配成香味液体,通过设备或人工方式将其以雾状形式喷淋掩蔽恶臭 ● 喷淋式除臭设备
垃圾站除臭方法
● 抽气排味法 ● 安装排风扇,加大换风量降低臭味
工 人 正 在 分 类 垃 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垃圾分类发展史—不规范
垃圾分类发展史—利益化
● 工人将回收的废旧塑料制品粉碎处理,在这个废品回收公司,数千平方米的土地被分割出租给数 十个废品回收小作坊,塑料、废铁等露天摆放堆积成山,远在百米外就能闻到空气中的恶臭。
● 这些废品被初步加工后,近的销往河北、山东,远的则到浙江、江苏甚至广东等地,成为各种工 业原料。不过由于缺乏监管,加上个别商户的私欲,这些废品的去向存在很大的问题。有些小作 坊将塑料瓶粉碎清洗后,再卖给一些小厂或黑作坊,用来制作“毒餐盒”等,而处理一些电子垃 圾产生的重金属,则被随意丢弃,造成环境二次污染。
没有处理开放式的垃圾站
垃圾分类发展史—不规范
● 早期的垃圾分类体系不够完善,很多农村往城市去的人农村人活跃在大城市周边以垃圾回收为生。 他们迅速成为废品回收与运输的主力军。在大城市的周边,存在着多个以废品回收为生的垃圾村, 其中以北京最为突出。比如,位于昌平区的东小口废品集散地,方圆数百亩的土地上盘踞了千余 废品回收站,超过3万人在此谋生,这里是北京最大的废品集散地。
垃圾分类发展史
垃圾分类的发展史 垃圾站除臭形式
垃圾分类发展史
●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推广工作已历时多年。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北京市就开始提出垃圾分 类。
1988年11月,北京环卫部门昼夜突击清运白菜帮,仅西城环卫局就出动卡车42辆,清运 菜帮垃圾504吨
垃圾分类发展史
● 1993年8月,北京部分地区的居民改变过去散倒垃圾的方式,开始使用塑料包装袋倒垃圾,以减 少垃圾污染。
垃圾分类发展史—大众观念
● 2014年5月3日,北京草莓音乐节,15万观众在三天时间里丢下20多吨垃圾。市民普遍缺乏环保 意识,是垃圾分类难以执行的重要原因,而组织方没有设置足够的垃圾回收装置,也导致了大量 垃圾被随意丢弃。
15万观众离场后留下20吨垃圾
垃圾分类发展史—差异化
图为2014年2月,北京东三环一小区内一处立有垃圾分类示意图的垃圾收集点
垃圾分类发展史
● 在垃圾分类推广中,许多市民环保意识不强,还是将垃圾简单堆放,即使有市民将垃圾分类打包, 环卫部门在处理时,仍然是将垃圾全部混杂在一起装车,分类等于白费工夫。
图为北京某小区垃圾集中点
垃圾分类发展史—大众观念
● 2012年10月,北京香山红叶节,香山公交车站一墙之隔的垃圾场存放了大量垃圾有待处理,这些 垃圾没有经过任何分类处理。
老人正在扫码打开垃圾桶
垃圾分类发展史—基础建设
● 位于北京朝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内的高安屯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中心有5条生产线,日处理能力 达400吨,但由于收不到足够的餐厨垃圾,目前仅开通了2条线。
厨余垃圾处理中心
垃圾分类发展史—差异化
● 北京为例,大量外来人口居住的城乡结合部,垃圾处理仍然是粗放式管理。面对没有被分类的垃 圾,焚烧厂或填埋场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据统计,北京每天产生垃圾1.77万吨,其中一半焚烧、 生化处理,另一半直接填埋。据卫星航测,北京周围的垃圾山已经超过7000座,形成垃圾围城的 局面。
图为东城区南池子街道的一位妇女正往塑料袋里装垃圾。
垃圾分类发展史
● 1998年4月,北京开始提倡并推广垃圾分类收取,有关部门先后在大商场、公园及繁华闹市区设 置了几十处垃圾分类箱。这种垃圾箱设计超前、功能非常实用,投放口根据垃圾种类有所区别。
图为西单北大街路口的三组式分类垃圾箱
垃圾分类发展史
● 2008年前后,街道上的垃圾筒经历一番走马灯式的变换,样式层出不穷,但最终都没有成功引导 人们分类投放垃圾。可循环筒与其它垃圾筒几乎一样的外观和颜色,很难让人区分。
图为2008年,北京街头的分类垃圾箱
垃圾分类发展史
● 2010年前后,北京在全市推广垃圾分类处理,居民社区内都摆着三个一米多高的垃圾桶,绿、蓝、 灰三个垃圾桶按照分类指示,可回收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
图为朝阳区六里屯街道十北社区,志愿者画画为方便识别
垃圾分类发展史
● 推行终归推行,在实际的推广中其实都史大打折扣。在整个推广中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依然很 淡薄,加上流动人口之大,试点推行过程难度也加大了不少。 下图中虽然有三类不同垃圾的指示牌,但实际上只摆放了一个垃圾桶,所有不同类的垃圾都混放 在同一桶里。
排风式除臭设备 ● 除臭不彻底
垃圾站除臭方法
● 空气赋能法 ● 通过空气内外循环置换,实现垃圾站内的空气实时流动,通过管路收集后排放处理,进风口气体
加入空气芳香剂,实现站内空气新鲜。 ● 1.空气置换 ● 2.无耗材 ● 3.智能监控 ● 4.实时显示
● 观念普及程度不够,城乡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同,垃圾分类城乡之间差别明显,图左:2013年9 月5日,北京城乡结合部,一位老人在破旧的垃圾箱边捡垃圾。图右:2013年5月20日,北京高 端商业区,一名清洁工在打扫分类垃圾。
垃圾分类城乡差异
垃圾分类发展史—创新型强制
● 以北京为例,每年都在垃圾回收方面投入巨额资金,但却疏于调研、从实际出发,其中不少最终 成为面子工程,华而不实。图为2013年12月,北京市西城区装备的“二维码”垃圾筒,每台耗 资——(???),若想投放入垃圾,只能将垃圾袋上的二维码对准屏幕扫一扫,所对应的分类 垃圾桶才会自动解锁并打开。
● 利益化的加剧,使得更多的人关注到垃圾回收分类,但是由于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回收后的 废品经过粗加工就被流入了市场。
垃圾站除臭的方法
● 喷洒空气清新剂 ● 天然植物中提取物质复配成香味液体,通过设备或人工方式将其以雾状形式喷淋掩蔽恶臭 ● 喷淋式除臭设备
垃圾站除臭方法
● 抽气排味法 ● 安装排风扇,加大换风量降低臭味
工 人 正 在 分 类 垃 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垃圾分类发展史—不规范
垃圾分类发展史—利益化
● 工人将回收的废旧塑料制品粉碎处理,在这个废品回收公司,数千平方米的土地被分割出租给数 十个废品回收小作坊,塑料、废铁等露天摆放堆积成山,远在百米外就能闻到空气中的恶臭。
● 这些废品被初步加工后,近的销往河北、山东,远的则到浙江、江苏甚至广东等地,成为各种工 业原料。不过由于缺乏监管,加上个别商户的私欲,这些废品的去向存在很大的问题。有些小作 坊将塑料瓶粉碎清洗后,再卖给一些小厂或黑作坊,用来制作“毒餐盒”等,而处理一些电子垃 圾产生的重金属,则被随意丢弃,造成环境二次污染。
没有处理开放式的垃圾站
垃圾分类发展史—不规范
● 早期的垃圾分类体系不够完善,很多农村往城市去的人农村人活跃在大城市周边以垃圾回收为生。 他们迅速成为废品回收与运输的主力军。在大城市的周边,存在着多个以废品回收为生的垃圾村, 其中以北京最为突出。比如,位于昌平区的东小口废品集散地,方圆数百亩的土地上盘踞了千余 废品回收站,超过3万人在此谋生,这里是北京最大的废品集散地。
垃圾分类发展史
垃圾分类的发展史 垃圾站除臭形式
垃圾分类发展史
●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推广工作已历时多年。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北京市就开始提出垃圾分 类。
1988年11月,北京环卫部门昼夜突击清运白菜帮,仅西城环卫局就出动卡车42辆,清运 菜帮垃圾504吨
垃圾分类发展史
● 1993年8月,北京部分地区的居民改变过去散倒垃圾的方式,开始使用塑料包装袋倒垃圾,以减 少垃圾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