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内外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麦田里的守望者》研究现状

在20世纪美国文学中,J·D·塞林格是一位非常独特的作家,他只出版过一

长篇小说,却在文坛上享有盛名。其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一经问世,便成为美

的畅销书,甚至成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小说描述了一个16岁少年在纽约两天

的流浪经历,反映了美国青少年的内心苦闷和美国的社会现实。小说篇幅不大,情

也相对比较简单和平淡,但是关于小说的评论却是络绎不绝、为数众多。

在美国,在其作品问世之初相关评论研究文章便伴随而来,甚至在它于1951

7月16日正式出版前己有读者评论文章见报。但是最早的评论文章大都是一些哗

取宠、远离主题的东西,数量虽多,质量却不佳。这些随心所欲、武断臆测式的评

风靡一时,直到一些颇有研究价值的文章在学术刊物上面世后才慢慢平息下来。到

60年代,塞林格在文坛上的地位得以确立,他被认为是“一位天才一和有趣的作家”

《麦田里的守望者》也成了众口一词的经典作品。而关于塞林格及其《麦田里的守

者》和其他一些中短篇小说的学术研究文章一篇接着一篇,竟有“塞林格工业”之

法。1963年,评论家沃伦·弗兰契甚至夸张地说有关它的文章己超过任何当代美

小说。

在我国,关于塞林格及其作品的研究要晚于美国。因为时代和政治的原因,《

田里的守望者》于20世纪60年代是作为批判材料由施咸荣先生译为中文,内部流通的。最早的评论文章是李文俊1963年刊登在《光明日报》上的一篇名为《被腐蚀的

国青年的写照—关于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小说》的文章。真正的研究开始于

年代,但文章数量不多。随着刊行量扩大,从1994年起,关于该书的评论和介绍在

内各类学术期刊和报刊上开始增多。进入21世纪后,每一年公开发表的专论文章多

十余篇。追寻《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我国20年来的研究轨迹,从时段上明显地可以

分为两个阶段:1993年之前的译介、初步研究阶段和1994年之后研究逐渐深入、蓬

发展阶段。

国内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研究比较常见的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

品价值、意义的探索:如李征戎的《逃逸与反叛》(《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

潘丽、张碧竹的《战后美国青少年的心理历程》(《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6年第2 期),等。2、

关于作品主题的思考:有张欲晓的《悬崖边上的人生困惑》(《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蔡红梅、方军的《现代文明中个体存在的困惑及存在的方式探询))(《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等。3、关于主人公霍尔顿形象的理解:如陈辉、

王万兵的《美国50年代的学生叛逆形象》(《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论文辑刊),罗世

平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局外人的形象》(《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等。

4、语言特色分析:有程巍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反正统文化语言》(《外国文

学评论》1994年第1期)等。5、象征、叙事等艺术表现手法研究:有水彩琴的((<麦田

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手法分析》(《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张桂霞的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者和隐含作者》(《洛阳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等。

而从研究方法来看,随着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研究《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方法

也越来越多元化,学者们用各种各样的理论,从不同的视野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不再局限于早期单一的社会历史研究。有的采用心理分析理论分析人物心理,如罗世

平的《精神病症情结透视》(《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有的从人类学和

神话学角度入手探寻作品中沉积的原型和集体无意识因素,如胡亚敏的《从人类学和

神话学的角度看霍尔顿的成长》(《福建外语》1998年第4期);有的用后现代主义理

论进行阐释,如张群的《从塞林格、贝娄等作家的小说看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演

变》(《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有的从语义学角度对作品的话语进行分

析,如冯季庆的《特殊话语标一记和语义无差异性》(《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有的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出发把塞林格和其他作家,把霍尔顿和其他文学人物进行比

较,如蔡跃锐《守望·保护·救赎》(《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以“爱的

行为”为切入点,对霍尔顿、贾宝玉、梅思金三个人物形象进行了比较;此外严志军

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文化代码的解域与归域》(《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2期)

运用后结构主义理论来分析作品;袁雪生的《回归童年,回归自然—生态批评视野

中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南昌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从生态批评角度来解读作品;刘萍的《反叛的悖论—新历史主义文学功能论与<麦田里的守望者>))(《当代

外国文学》2002年第4期)是从新历史主义批评来看待作品的;唐姿的《话语权利的规

范与主体行为的叛逆—试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镜像期幻灭》(((怀化学

院学报》2005年第3期)则用了拉康的后精神分析学理论来分析霍尔顿的性格。

综观20年来我国对塞林格及其《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是

比较全面和深入的,成果是丰富的。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现代文论

的迅速发展,祈观念、新理论的不断涌现,给作品的解读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研究石- 们在拓展研究视野的同时,对传统的思想观点,特别是对那些过去不曾为人们所注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