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大纲》读书报告
摘要:这本蒋廷黻先生写的《中国近代史大纲》所书所写都是他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观感。
着重围绕中国近代与西方的邦交史,从中展现出我们一代代国人自强,寻求改革,救亡图存的历程。
他指出,在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下,危机与机会并存,只有大胆接受进步的科学民主潮流,才能加快中国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
同时,他对历任中国的改革者先导者都作出了自己独到的评价。
此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中国的近代史,脱离了传统课本的体制套路,让人耳目一新。
关键词:外交改革近代史人物
《中国近代史大纲》是一部写于民国时期的学术著作。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的坚船利炮到辛亥革命后军阀的割据混战,作者没有太多详细的考据,枯燥的事实陈述,只有五万多字薄薄的一本书,尽书作者对中国近代史的精辟见解和独到看法,是作者思想精粹的集合体。
称得上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完全不同于历史类的教科书和局限于教育内涵的书本。
当然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作者的履历,因为这本书读到最后,我也能体会到他的立场是偏国民党的,有些理念与我接受的传统教育大相径庭。
比如书中所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革命方略无疑是我民族惟一复兴的路径”,“蒋总裁贯彻总理的遗教”,放在现今大陆,提出这样的观点是不可想象的,这也体现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导致著作有些地方有失偏颇。
说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介绍一下蒋廷黻先生的生平,不然,也无法站在他的立场上去理解一些书中的观点。
作者简介
蒋廷黻(1896-1965),字如清。
蒋先生十年在美国留学,十二年在南开,清华等高校任教,而后在国民政府任职三十载。
是我国近代史研究的鼻祖。
此书写于1938年,蒋先生刚刚辞去驻苏大使的职务,还未恢复行政院的执掌,故在汉口有几个月的安逸时光,把他对中国近代史的观感作一个简略的初步报告。
了解了作者履历与写作背景,我们应该可以更好地拿捏作者本身对该书的定位,以及作者当时的立场。
下面,我就该书的一些主要观点作一些个人见解和剖析,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第一章《剿夷与抚夷》。
开篇作者提到中西真正的邦交是从十九世纪开始的,十九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
我们与外国并没有互派使节。
一来是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二来是我们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国际贸易总有很大超出,邦交可有可无,还有一个重要缘故就是中国从来不承认别国的平等,以天朝自居,把到中国的西洋人当成来供奉的藩属国看待。
那时的中国尚没有邦交的概念,只知道“剿夷与抚夷”。
所有的通商都把控的极其严格,英国人做贸易往往受到中国官员的层层盘剥。
直至英国人开始输入鸦片而后形势愈发严峻,与中国禁烟之间的矛盾也愈发激烈,在林则徐广东虎门销烟后,矛盾彻底激发了。
这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但战败并没有让国人醒悟,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
作者认为,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
最后的结局,读过近代史的同学都知道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开始,一系列城下之盟的启动仪式。
蒋廷黻在谈到南京条约时说:“不平等条约的根源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达到近代文明的标准。
”具体点说,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时尚不知道香港岛在哪,更不知道领事裁判权的重要性等。
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这一章以外患为主,清政府对国际形势的无知确实令人捧腹。
第二章《洪秀全与曾国藩》。
中国国近代史的外交固然要紧,但内政才是决定国家强弱根本性的决定因素。
作者提出了中国旧封建社会一个无限循环的死圈套:大乱之后,大治之
初,人口减少,有荒可垦,故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这是百姓心目中的黄金时代,随后人口增加,人地关系紧张,社会矛盾激发,又是新的动乱的开始。
西洋入侵之时,正是我们自身社会矛盾加剧的时候,也是我们抵抗力量最薄弱的时候。
洪秀全和曾国藩就处在这样一个继续改变的时代。
洪秀全的起义是农民阶级的反抗,虽有一些共产主义的思想但并没有具体实施,他的起义是盲目性的,缺乏纲领,这注定了他的失败。
相反,从蒋先生讲曾国藩建立湘军的事情中我感触颇深。
他说:“湘军是私有军队的开始。
湘军的精神以后传给李鸿章所部的淮军,而淮军以后又传给了袁世凯的北洋军。
我们知道民国以来的北洋军阀利用私有的军队,割据国家,阻碍统一。
追究其祸根,我们不能不归咎于湘军。
于此也可看出旧法子的毛病。
”他的这一观点刷新了我对军队性质的看法,让我大开眼界,让我对今天习总书记所说的人民的军队有更深的体会。
第三章《自强及其失败》。
曾国藩的湘军屡败屡战最后消灭太平天国。
但曾国藩是传统的士大夫思想,这就注定了他的忠君,但清廷的迂腐他也不是不知道,恰逢同治年间有一股中兴的气象,故曾国藩认为清廷尚有药可医,这也是洋务运动的发端。
李鸿章作为他的继任者,将洋务运动推到了顶峰。
办新式学堂,造船厂,一手组建北洋水师。
当然最后随着中日甲午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洋务运动也宣告破产。
在这一章中,作者提出的一个新颖观点令我十分欣赏。
我们高中的历史课本里说道,资本主义发展到高级阶段就成为帝国主义。
但事实上,如果资本的入侵只是以商品交换的方式进行,不带有政治目的,那么也可以成为纯洁的资本主义。
如蒋先生所说“历史上各种政体,君主也好,民主也好,各种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也好,封建主义也好,共产主义也好,都有行帝国主义的可能。
”同时,西方资本的入侵一定程度上也是我们消化学习进步的机会。
这一点,作者拿日本的黑船事件和明治维新举例,但中国人的觉醒显然比日本人慢上许多。
近代中国受剥削压迫是一种必然,但受挫后依旧活在黄粱美梦之中不知觉醒,不知思变,才觉惋惜与可笑。
第四章《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主讲洋务运动失败后的三个救国方案,即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与三民主义。
守旧派过于顽固,使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百日维新有如昙花一现,便消失殆尽,作者在此处认为守旧派的顽固是阻碍历史变革的主要原因之一。
义和团运动在纯属愚昧之举,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否定一切外来之物,最后死在了西方势力与清政府的双重围剿之中。
对于三民主义,作者是持十分肯定的态度的,像书中所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革命方略无疑是我民族惟一复兴的路径”,最后一句说:“只要我们谨守中山先生的遗教,我们必能找到光明的出路。
”他提出的道路是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其实多少也又讽刺当时蒋介石的独裁专政。
这些文字在大陆的版本中已被删除,但也反映了在那个时代作者认识的局限性。
总之,这本五万多字的著作极大发掘了我的思维,更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不迷信于课本。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学习历史,铭记历史,是为了不步其后尘,是为了自身的强大。
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了曾经受过的屈辱不再发生,为了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我们努力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