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实践认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实践认识

谢应平吴坚杨士军(执笔)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副校长、校长助理

【中文提要】

本文基于学校过去8年在依托高校、立足教育改革而进行的高中创新型人才培育实践,尤其在对创新型人才的选拔、课程设置和师资培训等方面有诸多可供兄弟单位或理论研究者借鉴之处。

【英文摘要】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our school in the past 8 years, which depends on Fudan University and is guided by the new educational reform, this article provides some good experiences for brother schools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ers in such aspects as selec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curriculum setting and teachers training and so on.

一、实践依据与保障

1、作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发展的关键期,高中阶段对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进行适当集中的探索性培养,是时代发展和国家建设对人才培育要求的必然选择。纵观世界,英、法、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概莫能外。

2、我校秉承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坚持以激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校的主人,国家的主人,时代的主人”为培养目标,学生主动发展欲强烈,“沪上最像大学的高中”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可能和保障。从2002年9月起,我校就参与了由市教委教研室主持的《学校资优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进行了有效的实验研究,还积极整合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资源,努力形成

资优教育的合力,如与复旦科研处联合推进的院士进中学校园的“薪火计划”和与复旦教务处合作的高中生科研见习“步青计划”等,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可操作程序和一支宝贵的校内外结合的多学科多领域专家团队,为实践项目深化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3、近年来,复旦和上海交大在上海开始自主招生,对上海基础教育尤其高中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学生创新素养的考查是自主招生中的重中之重,我校连续两年都有100名以上的学生被确认为自主招生预录取,占我校应届毕业生数的30%以上,占两所高校试验招生总人数的10%以上。这样的成绩无疑印证了我们近几年探索创新培育实践的方向、途径的正确有效,也更坚定了我校深化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的信心。

二、实验目标

1、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输送真正符合时代方向的合格、优秀的后备人才;

2、切实探索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选拔机制、有效途径、方法和评价体系;

3、通过实践,探索并尝试建立一套有普遍意义的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4、进一步完善相关指导团队和师资队伍优化、培养机制。

三、实验原则

1、秉承复旦传统,形成“重基础、重能力、重创新、重个性”的特色和“求真务实、崇尚一流”的风格,依托复旦等高校院所和杨浦知识创新城区创建这一载体,发掘并创设自身优势和资源设备,推进师生合作、激励研究。

2、认真研究国际上先进的创新型学生潜能开发、早期创新素养培育方面积累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大胆尝试并提炼到理论层面上总结,逐步形成有时代特色的符合国情的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3、试行导师制,关注指导学生从单纯学科知识学习延伸与拓展到对专业的兴趣与追

求,努力使学生成为深刻的学习者、睿智的研究者,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实质性提高。

4、建设并形成一套最优化课程体系,从塑造一个健全而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的目标出发,以科学、人文、艺术并重的课程与实施模式来综合培养。

四、实践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若干关系

1、如何做到系统培养与阶段培养相结合,也要注意衔接问题尤其是初中与高中、高中与大学的衔接问题,保证学生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2、处理好正常学习与超常学习的关系。

3、注意试点研究与未来适当推广的关系。目标可持续发展,争取与示范性实验性高中发展规划衔接,创新人才培养从现在的10%,争取在3年后达到50%水平。使更多的学生受益,并得到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保障。

4、重视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等。

5、重点探索如何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和“最近发展区”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主动发展。

五、几个关键问题

(一)关于选拔

1、创新人才的核心特征

根据较长时期的实验考察和比较,我们认为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基础在于对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思维特征的充分认识和把握。不同类型创新素养在校园背景下的特征描述,综合见表(此处略)。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确定的创新素养资优生的选拔标准应该与现行传统的思路方法有本质的区别。能被确定创新素养培育人选的核心特征是:具有执着进取和质疑的精神、超常的悟性、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品质、具有创造动机与创新力。

2、选拔办法和过程

(1)在充分介绍我校办学理念和创新班的培养模式和要求的基础上接受自荐报名。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原则,重点突出初中阶段的自主学习经历与实践创新能力证明,确定不超过实际招生数3倍的报名者进入下一轮测试。

(2)进行网上基本素质测试,以标准题全开卷的形式检测学生的超常思维反应与探究的品质。重点检验学生运用常识分析归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的能力,评估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以等第分量化。

(3)以3人小组形式合作完成规定要求的实验设计与情景再现,并进行10分钟的项目演示。重点考察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兼顾协作精神,由特聘专家小组评定小组名次,每组评选一位优秀组员,确定等第分。

(3)2对1面谈,突出了解其参加各种特色活动的表现及感受,结合面谈专家的现场认识,判断学生个体所具备的主动学习及创新潜力的状态如何,给出评语,从而甄选其中可能的资优生。

综合上述的四方面选拔评价,优秀段交集部分即为创新班录取学生。以此方法流程操作,力求改变传统的单一考试模式。

总之,选拔重在突出:德--品质高尚,有爱国精神,执着;识--知识广博,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能;才--有悟性,能科学思维,观察和思考问题有敏锐的洞察力、理解力;学--能主动学习并有协作意识,形成团队的核心,能示范并乐于助人。

(二)培养内容与方式

1、确定培养的基本原则

创新人才培养实验项目明确做到“四个一”,即:创设一个宽松而又严谨的育人环境;提供一定的复合化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一个强化培育的教学管理机制;突出呈现一定的中国高中教育的创新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