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中国教育的不公平问题现状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的不公平问题:现状与对策

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伴随着消除歧视和不平等,保障教育权利平等、争取教育机会均等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政治诉求、一个独立的社会发展目标。如同社会公平一样,教育公平具有独立的价值,是超越于经济功利和经济政策之上的。教育公平的理念是政治、经济领域的自由和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超越了身份制、等级制等将教育视为少数人特权的历史阶段之后,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基本人权,成为现代社会普世的基础价值。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和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基本上做到了不管贫富如何悬殊,孩子们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有书读。但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差异,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仍然是众多家长心头难以抹去的痛。

通常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即起点平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起点平等是指教育机会的平等、入学机会均等。与学业成就平等相比,这是一种最低纲领的公平诉求,在实践中尤其是要保障儿童接受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过程平等或参与平等,是指个人或群体在教育的不同部门和领域内经历和参与的

性质和质量,例如个人参与教育的选择性,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开放性、可流通性,以保障个人能够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教育。结果平等是指最终体现为学业成就、教育质量的平等,是一种实质性的、目标层面的平等。在研究中,接受大学教育经常被视为结果平等的目标。当然,更进一步地,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平等才是真正实质性的。

客观地讲,在起点平等方面,广大的农村地区贯彻“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保障“起点平等”,最重要的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保障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由于地区和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造成事实上的过程不平等。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好的地区,一些中小学校,由于地方经费充足,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语言室、电脑室、实验室、钢琴室、乐器室、绘画室、雕塑室、游泳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有的还有升降式广场、休闲晨读公园等。而另外一些地方因财政投入困难,教育经费极低,造成学校场地狭窄、房屋破旧、寄宿困难,有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个黑板,一枝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很多小学不能按国家要求在三年级开电脑课和英语课,直至小学毕业一些学生还没接触过外语和电脑。有的学校没

有音乐、美术教师,此类课程也不能开课,导致一些地区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同发达地区和城市孩子拉开了差距。

事实上,教育过程平等的瓶颈在于普通中学的教育资源配置,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没有缩小,反有增大的趋势。农村中学数量少、设施差、师资水平低的问题长期存在;另一方面,不断加大的学校差距、学校的两极分化导致炽烈的“择校热”。在被调查的高中里,缴纳赞助费或择校费的学生比例几乎都超过10%,最高达到40%,城市重点学校有四分之一的学生通过择校进入,通过熟人或关系进入高中的比例在一些地区达到了10%,很显然,学生的家庭背景强烈地影响着学生能否进入重点中学。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高中教育的阶层分化都十分明显,优势阶层的子女更容易进入重点中学,而中低阶层的子女则更多分布于普通中学。

高等教育即是教育过程平等的体现,可以看作是教育结果平等的体现,但在现阶段,哪一种情况都显得形势严峻。首先是入学机会的不平等,我国一些大城市的学校是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通过剪刀差,从农村聚钱、借助全国一盘棋发展起来的,还有些名校是老祖宗留下的。但是,现在的招生制度并非凭分数择优录取。而是给各地方发放名额,在分配名额时,又不考虑人口和生源多少。这种招生设计给一

些地方的高中生升大学造成困难。例如河南近1亿人口,每年高中毕业人数96万,能够升省外去学习的只有6000人,北大、清华在全国招生指标是0.83%,在河南却是0.01%,当地学生说,高考对全国考生是走独木桥,对河南省的考生则是走钢丝绳。

从社会阶层来看,高等教育系统正在出现的分层大致是:拥有更多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知识分子的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更占优势,他们在国家重点高校占有较大的份额,他们的录取分数却低于普通阶层家庭的学生。近年来新增加的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主要分布在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相对较弱的地方性高等院校,那里也集中了最多的高校贫困生。在收费较高的高职和民办高校,其生源主要是来自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学生。此外,学生在不同学科专业的分布和高考的录取分数也呈现很强的阶层属性。

为教育事业奠定一个稳定的价值和制度基础,防止它的失衡和异化,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有学者指出,义务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儿童的基础性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保障的是基本人权。将义务教育演化为等级化的、高度竞争性的、具有很强的选拔和淘汰功能的教育,是违反义务教育的宗旨的。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必须坚持“公平优先”的价值导向。针对高中教育中存在的资

源不足与差距过大并存的问题,有学者建议借鉴日本的经验,通过缩小学校差距、提高投资效率以促进教育公平。

但对于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学者们却并未形成一致的意见:精英主义教育观点认为,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于对于具有资格的人进行心智和个性的塑造,为他们将来在政府和学术专业中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却认为,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于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这就需要通过补偿性计划和引进其它非学术标准来减少丧失了受良好教育权利的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入学机会的“不平等”,抑或让高等教育对所有希望入学或有资格入学的人开放,其标准是个人是否愿意进入大学。

或许对中国而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平台上的精英教育更符合国情,而如何分配入学的资格便成为“教育公平”的基石。在已有的入学资格多元化试点中,自主招生、艺考生、特长生在个别高校成为腐败的温床、攀比爹妈人脉关系的游戏,而教育部最近推出面向农村学生的“专项计划”是否有助于补偿公正,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思考题:

(1)我国现有教育体系是否符合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要求?请你做出判断并给出判断依据。

(2)如何通过补偿公正消除因社会阶层、历史文化、经济水平等因素造成的不平等?请举例说明。

(3)你如何看待面向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的利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