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介绍
概述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处于滇西横断山系南段的尾端,分属无量山和临沧大雪山南段的山原、低中山地区,它是一块被抬升的高原和高原边缘,受抬升错断和河流侵蚀分割而成的原上山地和原边山地,地貌特征明显,具有地势西、北、东三面高耸,中部及南部稍低下,类型复杂,澜沧江东西两方地貌差异大等特色。

大体上澜沧江为一深切峡谷,江东一侧为上古生界与中生界为主的红色砂页岩、泥岩、石灰岩等组成的原上、原边型山原和中山、低中山山地,多大型深切峡谷和小型河谷盆地。

江西一侧是以燕山期花岗岩和下古生界变质岩为基底的原上宽谷、断陷盆地和中山山地,边缘有峡谷围绕。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属我国西南热带及亚热带山原,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位于横断山系的怒山和无量山山脉之南延地带,海拔最高点为2007m,最低为澜沧江水面475m。

西北高,东南低。

由于高山阻挡冷空气的南袭,并受热带大陆气团和暖湿赤道气团季节性交替的影响,终年暖热多雨,太阳辐射量大,日照长,光能足,热量丰富,为热带土壤形成发育和热带森林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由于地势总体上是向南倾斜,江河的开口最低点也在南方,这就使西南暖湿气流和东南暖湿气流的伸入并停滞,冬半年来自西南方向的干暖空气也易由此进入并北上,因此在低洼与较封闭的地区,形成具有北热带和南亚热带型季风气候,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我国少有的热带雨林、季雨林以及与南亚热带过渡带上的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等植被带以及丰富的动物种类。

依此条件,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成为保护热带雨林、季雨林和热带珍稀野生动物为主要目的的一个大型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生态系统保存完整、生物资源最多的热带原始林区。

森林植被
按《中国植被》分类系统,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内有8个植被型,即: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苔蘚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竹林、灌丛、草丛,占云南省12个植被型的66.7%,占全国29个植被型的27.6%。

保护区内有13个植被亚型,占全国62个植被亚型的21.0%,占云南34个植被亚型的38.2%。

如:热带雨林植被型中,有热带季节雨林、山地雨林2个植被亚型;热带季雨林植被型中,有半常绿季雨林、落叶季雨林、石灰山季雨林3个植被亚型;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中,有季风常绿阔叶林、苔蘚常绿阔叶林2个植被亚型;落叶阔叶林植被型中,有暖性落叶阔叶林植被亚型;暖性针叶林植被型中,有暖热性针叶林植被亚型;竹林植被型中,有热性竹林植被亚型;灌丛植被型中,有热性山地丘陵灌丛、河滩灌丛2个植被亚型;草丛植被型中,有热性禾草草丛植被亚型。

保护区森林覆盖率95.7%,其中天然林覆盖率92.9%
植物资源
保护区内有37个植物群系,占全国560个主要群系的6. 6%,云南省172个主要群系的21.5%。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212科1009属2772种(蕨类植物40科90属260种,种子植物172科919属2512种),裸子植物6科14种,被子植物166科913属2498种。

保护区种子植物种的数
量,占云南省的18.0%,占全国的10.0%,占世界的1.1%。

而保护区的土地面积,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0.03%,从中可以看到,保护区种子植物物种的数量极为丰富,在云南省、中国及世界植物区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经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国家林业局和农业部联合签署的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第一批)中,全国保护植物263种,其中云南省有天然分布的野生植物115种,西双版纳保护区列入保护的植物有27种(占全国的10.27%,占云南全省的23.48%),其中Ⅰ级保护植物5种,Ⅱ级保护植物种22种。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地区性特有种117种。

1985年10月由国家环境保护局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共同编辑,1987年2月中国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册)》中,在西双版纳保护区分布的共有56种。

按保护类型划分:
濒危植物有13种,占全国121种的10.7%,占云南省38种的34.2%;
渐危植物有29种,占全国158种的18.4%,占云南省70种的41.4%;
稀有植物有14种,占全国110种的12.7%,占云南省47种的29.8%。

动物资源
保护区已知陆生野生动物727种(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约占云南省已知陆生野生动物1836种的39.6%,约占全国已知陆生野生动物总数3317种的21.9%。

根据1989年12月14日公布的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4种,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8种的28.6%,占云南省天然分布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4种的58.8%。

保护区已知的昆虫有1437种,有17种是中国特有种和珍稀动物。

在全国范围内云南独有的动物,目前在西双版纳保护区内分布的有亚洲象、绿孔雀、白颊长臂猿、鼷鹿、印支虎等,这些都是极为珍稀名贵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本保护区也是我国亚洲象种群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片自然保护区。

各子保护区的优先重点保护对象。

勐养子保护区:主要保护昆满、昆罕海拔分布较高以肉托果、滇楠、龙果为标志的中国热带山地雨林中的特殊类型、热带季节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及我国自然分布面积最大的热性大型丛生竹林;珍稀濒危植物千果榄仁、绒毛番龙眼、滇楠、山桂花、龙果、西南紫薇、鸡毛松、野生稻、篦齿苏铁等;珍稀濒危动物亚洲象、印度野牛、豹、蜂猴、灰叶猴、绿孔雀、白鹇、原鸡、犀鸟等。

勐仑子保护区:主要保护结构完整的石灰山季雨林、热带季节雨林、江河岸热性大型丛生竹林等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以龙血树、勐仑翅子树、四数木、版纳藤黄、隐翼、油朴、野荔枝、篦齿苏铁、桫椤、云南肉豆蔻等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特有植物;以印度野牛、蜂猴、原鸡、白鹇等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特有动物。

勐腊子保护区:主要保护中国西双版纳特有的以望天树、版纳青梅为标志的热带季节雨林,以鸡毛松、山桂花为标志的山地雨林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季风常绿阔叶林、苔藓常绿阔叶林、热性竹林等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以望天树、版纳青梅、山红树、鸡毛松、肉托竹柏、红光树、桫椤、蓖齿苏铁、云
南苏铁、木莲、天料木等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特有植物;以印支虎、鼷鹿、熊狸、小齿狸、白颊长臂猿、爪哇野牛、蟒蛇、巨蜥、凹甲陆龟、版纳摄龟、眼镜王蛇、版纳鱼螈、虎纹蛙、孔雀雉、白喉犀鸟、棕颈犀鸟、阔嘴鸟、银胸丝冠鸟及多种八色鸫为代表的在国内仅见于本区的热带珍稀濒危特有动物。

尚勇子保护区:主要保护以千果榄仁、绒毛番龙眼为标志的季节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热性竹林等热带、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以风吹楠、毛荔枝、金刀木、天料木、绒毛番龙眼、山红树、锯叶竹节树、篦齿苏铁、云南苏铁等为代表的珍稀植物,以印支虎、亚洲象、印度野牛、爪哇野牛、豹、云豹、水鹿、白颊长臂猿、孔雀雉、白喉犀鸟、棕颈犀鸟、绿孔雀、绿鸠、凹甲陆龟等为标志的珍稀濒危动物。

曼稿子保护区:主要保护以糖胶树、毛荔枝为标志的热带山地雨林、以樟—茶群落为标志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和以思茅松为标志的暖热性针叶林等热带、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以合果木、肋果茶、滇楠、假山龙眼、百日青、锯叶竹节树、思茅豆腐柴等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特有植物;以云豹、短尾猴、灰叶猴、绿孔雀、鹩哥、白鹇等为代表的珍稀濒危动物。

一、历史沿革及法律地位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地跨勐海、勐腊、景洪二县一市(东经100°16′----101°50′,北纬21°10′----22°24′)。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于1958年经省革委批准建立,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保护区之一。

1981年,省政府把勐仑、勐养、勐腊、尚勇、曼稿五片保护区统一为一个保护区,统称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4.251万公顷(其中勐养子保护区150万亩、勐仑子保护区16.86万亩、勐腊子保护区139.3万亩、尚勇子保护区45.8亩、曼稿子保护区10.9万亩),保护区面积占全州土地面积12%.1986年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7年经省人民政府、林业部批准成立保护区管理局,1993年加入联合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00年分别被国家科协和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

1958年10月经云南省人民委员会(会科字第2号文)批准筹建西双版纳勐养、勐腊、勐仑、大勐龙保护区;1981年云南省政府云政发【1981】第310号文《关于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通知》;云南省人民政府云政发【1985】10号文《关于认真抓好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通知》;林业部林计字【1988】317号文《关于云南省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总体设计的批复》。

以上法律文件明确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法律地位,从而使保护区的建设管理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1992年云南省人大常委批准施行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进一步强化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法律地位。

二、保护区基本情况
行政区域、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勐腊、勐海一市二县境内的20个乡(镇)中。

勐海县境内分布在勐海、勐满、勐阿、勐遮4个乡(镇)内;景洪市境内分布在大渡岗、普文、允景洪、基诺山、勐旺、勐养、勐罕7个乡(镇)内;勐腊县境内分布在勐仑、瑶区、勐伴、关累、勐腊、磨憨、勐满、勐棒、尚勇等9个乡(镇)内。

涉及60个村委会,7个国营农场。

民族成份
西双版纳州是以傣族为主体,包括汉、哈尼、拉祜、布朗、彝、基诺、瑶、佤、回、白、景颇、壮
等13个民族的自治州,这些民族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均有分布。

社区人口
据2005年保护区社区调查,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有122个村寨,周边有138个村寨。

社区总人口63160人,其中区内社区人口有25092人,周边社区人口有38068人。

交通、通信
西双版纳州公路网密度较大,交通较为方便。

据2001年全国公路普查结果,全州公路里程6990km,其中省道983km,地方道路6007km。

在地方道路中,县道948km,专用道96km,乡村道路2489km。

四级以上道路2690km;有路面公路里程3257km。

2006年末,保护区及周边社区道路里程3167 km,有固定电话1836部,尚有36个村寨不通移动电话。

土地权属状况及土地利用特点: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较为特殊,周界内有部分土地权属属于社区。

保护区周界内总面积278302hm2。

其中保护区管辖面积242510hm2,占87.13%;集体所有面积35792hm2,占12.8%。

①保护区土地以林地占绝对优势,森林环境优越,且国有土地的森林覆盖率比社区高。

②保护区由地域上不相连接的五片组成,各子保护区在土地利用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各类土地面积地域分布不均衡,各片的实验区,核心区,国有和社区的各类土地面积比例都有差异。

③保护区内的社区土地有相当部分是农地,人均超过1hm2,但对社区经济调查的结果显示,固定耕地只有30%左右,大部分是轮歇期为3~7年的轮耕地。

④保护区周边社区民族众多,各民族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尽相同,生产力状况也有较大差异。

保护区总面积为242,510 hm2 ,其中:
核心区面积107,424 hm2,占44.30%。

核心区的主要作用是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安全性,核心区除进行必要的了望观测、定位监测与科考调查项目外,不得设置和从事任何影响或干扰生态环境的设施和活动。

主要建设项目有封山育林,在各子保护区建了望塔,对各子保护区的优先重点保护对象设置生态定位监测点,布设核心区边界标牌;设永久监测样地、生态定位监测点,并对望天树等重要树种和亚洲象、印支虎、野牛等大型珍稀濒危兽类设置监测点。

缓冲区面积72,602 hm2,占29.94%。

缓冲区的作用是缓解外界压力,防止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影响,对核心区生态系统及生物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缓冲区可进行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实验观察,安排必要的监测项目、野外巡护和保护设施建设。

主要建设项目有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恢复植被、搬迁居民、布设功能区界标桩标牌;建设永久监测样地、气象水文监测站。

实验区面积62,484 hm2,占25.76%。

实验区为保护经营区域,可以适度建设和安排生物保护、资源恢复、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宣传教育、社区共管、生态旅游、多种经营项目,以及必要的办公、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和道路、通讯、给排水、供电等配套工程项目。

主要建设项目有管理站、检查卡、哨卡,珍稀植物保护试验示范基地,修建林道、巡护道,设防火
线,埋设保护区界标桩、界碑;以及安排生产性经营项目如建设经济林基地、花卉基地、生态药物园等。

各子保护区面积差异较大。

在保护区总面积中,勐养子保护区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0.90%。

其次为勐腊子保护区占39.8%;尚勇子保护区占11.8%;勐仑子保护区占4.2%;曼搞子保护区最小,比例为3.3%。

经济发展水平:
据调查,2005年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农民人均收入1435.2元。

其中勐养子保护区为1044.3元,勐仑子保护区为1339.2元,尚勇子保护区为1354.7元,勐腊子保护区为1637.9元,曼稿子保护区为1800.0元。

除曼稿子保护区农民纯收入达到全州平均水平外,其它各子保护区境内外社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州的平均水平,勐养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左右。

境内外社区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州水平的基本原因是:99%以上收入靠农业种植和养殖业,种植业所依赖的土地多为山地,良田较少;工、副业产值还不到1%,生产模式基本上是以对自然资源的原始利用为主。

此外,也与亚洲象及野猪等野生动物对农作物的破坏有关,目前损失农作物能获得补偿额远远低于市场价(补偿额度根据当年所筹集资金与当年实际损失统计计算)。

境内及周边219个社区,尚有31个社区(占14.2%)不通电,41个社区不通自来水(占18.7%),153个社区无卫生室,64个社区无小商店(2002年统计)。

这些情况表明,保护区境内及周边社区,在99%靠种、养殖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同全州相比文教、卫生医疗状况还都处在较为落后的状态。

保护区在发展的同时如何协助或推动社区经济发展,仍是一个繁重的任务。

另一方面,社区群众与保护区共同保护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所创造的对全州、全省、全国有益的环境生态效益价值,应以什么方式得到补偿,是一个没有解决而值得探讨的课题。

这也是全国对待生态效益创造者如何补偿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保护管理工作现状
1、管理体系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行政上受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领导,业务上受云南省林业厅指导。

管理局设局长和副局长,根据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对保护区行使林业行政管理职能,对保护区实行统一管理。

2、管理机构及管理队伍
管理局机关设办公室、计财科、资源保护科、社区工作科、森林公安分局等职能部门。

同时,以管理局为中心,以专业管理和辖区管理为重点,在管理局下设科研所、生态旅游管理所和勐养、勐腊、尚勇、勐仑、曼稿5个管理所,均为独立的事业法人单位,构成了较为有效的管理体系,基本能满足保护、宣传、执法等工作开展的需要。

现有职工244人,其中管理人员55人(包括公务员21人),技术人员53人,公安干警43人,工人93人。

保护机构、编制及在职人数详见下表。

保护区机构编制概况
现有职工中,有硕士研究生1人,本科学历15人,大专生77人,中专生63人,高中32人,初中43人,小学13人。

管理及技术人员中,具有中级职称的18人,初级职称的51人。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是:
(1)以保护我国大陆现存最大范围的热带生物地理景观、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热带生物物种与遗传基因多样性,拯救国内仅限于本区或本区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与保护其生存环境是本保护区的首要任务。

(2)保护好区内的自然生态环境、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护自然生态的动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拯救珍稀濒危物种与保护其生境是本保护区的主要任务。

(3)努力开展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研究工作,为实现保护区科学管理,发挥保护区多种功能和效益提供科学依据,并在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中起到参谋和决策作用。

(4)在实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试验区内的优势资源,从多方面为社会提供服务。

在获取最佳生态效益的前提下,逐步获取最好的社会效益和最大的经济效益。

不断提高保护区自身的活力和经济自给程度。

同时为合理开发利用更大范围内的热带生物资源提供科学指导和经营管理模式。

(5)大力和广泛地开展宣传工作,包括对国家有关政策、法令、条例以及自然保护区有关规章制度的宣传和各种科普知识的宣传,不断提高自然保护意识。

把保护热带森林生态环境和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境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并且把宣传工作和服务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扩大自然保护区在国内外的影响,发挥保护区的多种功能和多种效益。

(6)根据工作任务和管理职能范围的要求,在合理、精简、灵活、高效的原则下设置保护区组织机构,协调处理好保护区与地方政府和社区群众的关系,在全面保护好区内的热带森林生物资源,确保以亚洲象、印支虎、爪哇野牛、印度野牛、鼷鹿、白颊长臂猿等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的自然环境不遭受破坏,完整地、长久地保护区内生物物种的自然性、多样性和典型性的前提下,兼顾各方利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展多种经营、生态旅游等活动,增强保护区自身经济实力,促进自然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更新资源的再生繁殖,达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实现保护区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
协调发展。

3、动植物保护效果。

坚持向社区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社区干部群众法治观念有所增强,主动制止猎杀、盗伐行为,积极举报不法行为,协助我区执法人员查处各类违法案件,在查处几起严重猎杀珍稀动物的大案中,保护区内居民无人涉及。

历年,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对盗伐、偷猎、毁林开荒、蚕食保护区等案件的查处率达85%以上,有效的打击了犯罪,教育了群众,有效的维护了保护区资源的安全。

各种保护措施的开展,取得明显效果。

在西双版纳州考察,直观地给人们的印象是,保护区内外的景观截然不同。

生物资源不仅得到了保护,而且不同程度地在增长。

如保护区内天然林面积,由1975年的19.8万公顷,1995年提高为24.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年就上升了3.98%。

主要大型野生动物种群有所增加,如亚洲象由70年代初的100余头,目前已有200以上头,活动范围也在扩展。

森林火灾、毁林盗伐、野生动物猎杀等现象,在保护区内得到有效遏制和及时查处。

但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普法宣传教育仍须深入持久地开展,人们的法制观念需要进一步增强,执法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亟需提高。

4、保护区森林防火措施及效果。

在保护区各乡(镇)、村(办)设森林防火领导小组298个计2008人,组建快速扑火队59支计923人,专业扑火队140支计2169人,在区内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设固定巡山代管员80人,形成全区防火网络。

(注:各年数据有变化)
火险期内不定期在各村寨召开会议进行公众教育,印发户主通知书,明确各户行动职责。

张贴护林防火标语,扩大公众教育面。

建立管护员责任制度,明确各片区的管理目标和行动计划。

曼稿、勐仑子保护区从1990年以来未发生林火,勐养、勐腊、尚勇子保护区从1994年以来未发生大的林火危害。

但发生林火的隐患仍存在,设施设备落后,对林火的监控、扑救能力薄弱、,不能有效防范林火危害。

5、科研工作
(1)研究历史:西双版纳州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对植物进行考察、标本采集;20世纪50年代以后对动植物区系进行研究;20世纪70年代昆明动物所、云南水产研究所、思茅地区林业局等单位对鼠类、鱼类等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1983年,云南省林业厅组织大专院校和科研设计单位首次对“西双版纳保护区”进行了地质、土壤、气象、动植物、人文等大型综合科学考察。

近年来,云南大学、西南林学院、云南省林科院、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在西双版纳保护区开展过一系列的专项研究。

(2)科研现状:1988年以来,保护区先后以独立或合作方式开展热带林树冠生态研究,亚洲象种群数量、绿孔雀调查、混农林业试验、蝴蝶资源调查、植物区系、鼷鹿生境选择、地理信息系统等项研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1998年由保护区与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大学生物系、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合作,在全球环境基金和世界银行的支持下,完成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与环境的本底调查,重点对保护区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对保护区内陆生野生动植物物种的消长状况做出了统计。

三、热带雨林保护面临保护与发展的茅盾及当前管理工作的困难及问题
(一)资源保护存在困难和问题
1、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一直存在。

如大通道建设及各级公路建设、水利、电力、通信等经济发展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都给保护区管理带来很大压力。

2、自然保护区建立和管理与当地居民利益之间矛盾较为突出。

自然保护区内村民较多,并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由于人口素质低、科技落后,经济发展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原始低水平利用,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低于保护区外社区,处于贫困的村寨、人口相对较多,因此,社区群众特别渴望找到一条发展经济的好路子。

目前全州民营橡胶事业、茶产业的高速发展为保护区周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致富路子。

产业发展解决了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但这同时也给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资源保护与社区、群众发展的诉求产生了更大的矛盾。

如何帮助、扶持保护区周边社区及群众,以发展与保护和谐共进的科学发展观发展经济,是资源保护工作当前乃至将来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急需缓解、解决的主要矛盾。

3、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是由互不相连的五个保护区组成。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保护区周边都被开发为发展用地,保护区的孤岛现象更为明显,虽然2005年《总规》规划了生物走廊带,但走廊带规划的实施需要管理体制的调整和经费的支撑,否则孤岛化现象难以解决,维持完整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就有难度。

4、多年的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野生动物伤害人畜、损害农作物、经济林木现象与日俱增。

据多年对野生动物肇事的调查统计,损失数量按市场价格计算,每年需要补偿费在1500万元以上,但现在省、州、县三级筹集到的补偿金仍达不到这个标准,兑现给受损、受害者的补偿标准偏低,重灾区群众反映强烈。

此问题如得不到合理解决,将对我州的生物多样保护带来严重影响。

5、热带雨林及其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受到以下因素制约限制:
——热带雨林分散,地域跨度大,管理不方便。

──目前发展迅速的民营橡胶、茶叶、砂仁种植及部份林地的无序流转给自然保护区造成了相当大的管理压力。

——管理保护资金不足,现有机构能力有限。

——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保护设备。

——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没有针对热带雨林的管理计划,缺乏最新的生物调查数据资料和信息系统,没有建立有效的定位监测了解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缺少生物、生态、经济管理,自然保护等专业的高级人才;缺乏对社区,县、乡、村各级干部的法律法规和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知识的培训。

6、存在问题
人象矛盾问题
由于保护区植被的恢复、森林覆盖率的提高、森林面积逐年增加,适宜亚洲象生存的环境及其食物源(如野生芭蕉、王草、构树等)范围正在不断缩小,与此同时,大象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

大象为寻觅食物,经常到社区群众的农田、垦地内觅食,不仅破坏庄稼,有时还伤害家畜和人员。

而由此造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