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学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辅导用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孔范今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题型及分值
1.名词解释(3个,每个5分,共15分)
2.简答题(2个,每个10分,共20分)
3.讨论题(1个,15分)
<一>教材
总括:导论,上篇中概说,第一章的第三节,第二章的第五节,第三章的第四节,第四
章的第三节,第五章的第二节,第六章,第十二章,中篇二,下篇二,可以不看,考试较
少涉及。
(1)维新文学运动P174第一段
(2)黄遵宪
P185第二段: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提倡"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吾口",不拘守旧律,诗作语言通俗,形式
多变以新词汇入诗,带有鲜明的启蒙意向和史诗意味。
(3)康有为
P186-P187:原名祖怡,字广厦,号长素;
创办万国公报;
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4)梁启超
P187-P189 第一段: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
创办《时务报》、《清议报》;
他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提倡者。
(5)新小说
P198第一段1-5行+P200第二段中,吴、李、曾、刘的代表作
(6)新小说缺点
P202第二段起-P203三条要点
(7)李宝嘉的《官》P209第三段+其一、其二、其三 P212 第二行到艺术特色
(8)吴沃尧《二十年》P216 第二段开头到倒数第三行头一个字
(9)怪现状P217-P218三小条
(10)刘鹗P220最后一行-P221第一段,P223第二段的前三句
(11)《老》P224第三段加其一,P226其二,P227其三。
最后一段-P228第一句(12)曾朴P232第二段,P234最后一段前两句话,P235第二段三条要点
(13)章炳麟P244-P246 秋瑾P246-P248 邹容之上,大体了解作品风格
(14)南社P252 第四行"1907年"开始到本段尾加上下一段第一句,其次,再次:1907年光复会武装起义失败,秋瑾等人遇难,以纪念这位女诗人为契机,南社三位发起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首先组织了神交社,几经周折,1909年11月13日于苏州虎丘召开南社城立大会。
在到会的17人中,有14人是同盟会会员,就此而论,南社有"同盟会宣传部
"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倾全力于革命宣传,正是南社一大特色;
其次,南社文学家以其前所未有的革命精神,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开辟了道路;
再次,南社以"一代激扬文字"的气氛,成就了浪漫的文学新风气。
(15)鸳鸯蝴蝶派P268第一段~第二段:
二十世纪初,在新小说崛起的同时,通俗小说的创作也悄然而起并日趋繁荣,形成了说部雅俗对峙互补的格局;
这里所说的通俗小说,是指清末民初强调政治功利性的新小说相对的、为满足广大市民群众文化娱乐的要求而创作的小说,也就是,后来屡遭挞伐的"鸳鸯蝴蝶派"小说。
此类小
说萌生于1906年前后,1912年出现了它们的代表作-徐枕亚的《玉梨魂》,此后就形成了一个影响很大的文学流派。
(16)类别P274-P283 黑体字及每类的代表作家、作品,了解一下
(17)缺点P286 倒数第三段起加上首先,其次要点:
首先,趣味性、娱乐性、消遣性的创作宗旨大大降低了对小说家的要求,作家不是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入生活,努力发掘生活中最有价值、最具本质意义的东西,并进行认真严肃的艺术创作,而是一味迎合文化层次原本就不高的市民的口味,抓注生活中的一些表层现象进行写作,这就是他们的作品俚俗、浅薄,虽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却缺少振聋发聩、鼓舞人心的力量;
其次,"快餐式"的文学样式,便于迅速的反应生活,却不利于作家进行精心的审美创造。
"鸳鸯蝴蝶派"很多长篇小说,写的都是刚刚发生过的事,且往往是边写边往报刊上发表,前后照应已属不易,也就谈不上对作品进行总体构思、精雕细刻了,打都浅陋粗糙。
加上一部分作家把写小说看成牟利的手段,粗制滥造,甚至剽窃抄袭,严重影响了这一派小说的艺术价值。
(18)翻译文学的发展P296第二段起-P299第二段结束(时期、代表作品、作家及热点):
自戊戌前后到1905年以前为第一阶段;
梁启超翻译的日本政治小说《佳人奇遇》和王寿昌合译的法国言情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小仲马著),薛绍徽翻译的法国科学小说《八十日环游记》(凡尔纳著);
自1905年至191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动是第二阶段;
林纾译狄更斯、笛福、司各德的一系列名作外,还有伍光建译《侠隐记》(法国大仲马著)、曾朴译《九十三年》(法国雨果著)、吴梼译《银钮碑》(俄国莱蒙托夫著)、马君
武译《心狱》(俄国托尔斯泰著,即《复活》)等,鲁迅兄弟译《域外小说集》,苏曼殊
译《拜伦诗集》等;
自1915年《青年杂志》(《新青年》前身)创刊到1919年五四前夕是第三阶段,也是近代翻译文学向现代翻译文学过渡和转变的阶段。
严独鹤、程小青等10人合译的《福尔摩斯全集》,胡适、罗家伦合译的《娜拉》;
(19)影响P301第二段起-P302 三条要点
(20)《新青年》P346第三段加上"他们拥戴'德先生'、'赛先生'"
(21)文学革命P349第二段开头处+P349第二段最后两句话P349第一段第六行起:
"文学革命"的八条纲领("八事"),即:不用典;不用陈套语;不讲对仗;不避俗字
俗语;须讲求文法之结构;不作无病之呻吟;不模仿古人,语语须有个我在;须言之有物;
"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是1917年1月《新青年》上胡适发表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特别是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比晚清白话文运动时期的主张更富
于彻底性。
因而此文成为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正式的宣言书。
(22)《尝试集》P356第一段最后一句,第二段第一句、第七句整句结束:
1920年三月,他的诗集《尝试集》出版,这便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胡适是用白话创作的新诗的第一人;
《尝试集》的开拓性贡献主要有三:一是运用明白易晓、自然现成的白话语言,不避俗字
和口语;二是讲究自然的音节,不求对仗和旧韵;三是破坏格律,追求"诗体的大解放"。
(23)学衡派P364最后一段第一句,P365第一段第二句、最后一句,第二段先三句及本段在P366的最后一句:
"学衡派"以《学衡》杂志而得名;
《学衡》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刊物;
"学衡派"与新文化主流派的分歧,主要不是"革新"与"守旧"的差异,而是文化激进
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在文化观念和方法论上的差异;
(24)甲寅派P366第三段第一到三句,P367第二段第三句:
"甲寅派",是以《甲寅》周刊得名。
章士钊(1881-1973),他在东京创办了《甲寅》
月刊;
他们的主张是号召青年人"读经救国";他们攻击的对象还是两个老问题:新文化运动对
传统道德的整体破坏和白话文学的提倡。
(25)五四文学精神及评价P369第一段最后一句起-P374的四条黑体字:
(26)文学研究会P377第二段及P378第六段P379第二段中的"为人生"的三层意思:
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孙伏园、蒋百里、朱希祖、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十二人,后来发展成员达170多人。
他们以《小说月刊》作为机关刊物,后又相继出版了《文学旬刊》、《文学周报》、
《诗》月刊等,并编辑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成员创作和翻译的作品,文学研究会
成为新文学运动中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成立的目的便是:一、反对旧文学,特别是发对当时仍在市场上大量流行的游
戏文学、消遣文学;二、建设新文学,特别是要建立具有现代品格的、能与世界文学对话
的民族文学、为人生的文学;
所谓"为人生",包含以下几层意思:第一是要真实的表现人生,特别是平民阶级的人生
;二是要批评人生,即将表现中国国民的人生同揭示国民性格中的弱点、改造国民性结合
起来;三是要改造人生,主张文学应为唤起民众、改造社会尽一份力量,作家在忠实描写
现实的同时,还应表现自己的理想。
(27)创造社P380第二段,第三段第一句,P382第二段中前后两个时期,从开头到第
六句:
创造社于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先后
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
;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具有"重表现"、"尊天才"、"非功利"等艺术倾
向;
(28)新月社P383第三段,语丝社P383第四段,湖畔诗人社P383第五段,浅草社P384 第二段
(29)鲁迅(要全面掌握)P401开始前两段,P405第一、二、三段,P406起第二段起
到P407第三段结束,P407第五段P408第四段,第五段前两句及最后一句,P409第二段第一句,第三句P410第一段,第二段最后一句,第三段第一句,第四段起到P411三条要点,P4 11第四段,P413第一段,第三行分号之后开始到本段结束,P413第四段第一句及最后一句,第五段,P414第三段前两句,第四段,P416第三段起共四条要点,P417第四段前两句,P418第四段起三要点
(30)冰心P428第三段第一、二、三句,第八句,P429最后一段,P430最后一段,第一、二、三句:
冰心是在五四热潮推动下,从"问题小说"起步探索"为人生"艺术的。
1919年发表的最
初两篇小说--《两个家庭》和《斯人独憔悴》--都是"问题小说"。
冰心在小说中提出了一些社会问题,但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却显得软弱无力,只是以"爱的哲学"作空泛的解答。
《超人》就是宣扬"爱的哲学"的代表性作品;
冰心的这类"爱的哲学"为基本内容支撑的小说,普遍具有一种诗化倾向:不事情节的铺
排,而着力于揭示人物内心,或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主观抒情性较强。
这和传统小说
注重情节很不相同,是作者在外国近代小说影响下的大胆尝试。
但也由于想象多于现实,
且不太理会生活本身的逻辑,影响了艺术力量。
(31)郭沫若P445第二、三段,P446第三段
(32)郁达夫P451第二段中的最后一句,P454第二段第一、二、五、九句,P456艺术个性-P457-P459三要点:
影响较大的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南迁》、《迟桂花》
、《薄奠》、《她是一个弱女子》、《茑萝行》、《采石矶》等;
《沉沦》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这部小说所能读出的只是一颗孤冷、痛悔
的心灵。
作者所关心的不是外部世界,而是人物的内在世界;本应曲折、诱人的情节在作
品中都被淡化了,被作者强化的是事件给予人物心境的影响。
作品中所传达的首先不是爱
国主义思想,而是人物的"性苦闷";贯穿于作品中的主要不是故事,而是人物心理和情
绪的演变。
独标-格的艺术个性;
独特的题材;
独特的人物;
独特的表现形态;
(33)文学格局的多重组合P480第一段及P480-P482四要点:
1.新文学社团纷纷出现;
2.1922年以后出现的各文学社团和流派开始以其真正的理论建树和流派特色,形成
较大影响,有能力和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分庭抗礼;
3.现代主义开始独立发展
4.多元性和开放性之最深刻的表现还在于创作群体主体意识的高扬以及由此引起的
社会思想、文化价值、创作原则、审美趣味的多元性选择。
(34)各种文体的发展情势P484-489四条黑体字
(35)语丝派P507第一段的第一、二句,P508第一、三、四、五、六句:语丝派源于1924年北京出现的重要文学社团语丝社。
这个社团是因编辑出版《语
丝》周刊而得名;
《语丝》是一个以发表散文为主的文艺刊物,语丝派作家的前期创作,基本致力
于散文领域的一个重要品类:杂文。
他们的杂文的内容上注意直面人生、针砭社会和抨击
腐朽事物,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有着进步和战斗的倾向。
艺术形式上长于讽刺,嬉笑怒骂,冷嘲热讽,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由此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文体-"语丝体"
(36)周作人P511第二段倒数第二句,第三段,第五段第一句,P512第四段第一句,P5 13第二段,P516第三段中四要点:
1920年底,参与筹组文学研究会,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倡导为人生而艺
术的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部文集《自己的园地》"确立了中国新文艺批评的础石"。
周作
人以自己的文学活动实绩,成为"中国文学运动的干部之一"。
五四时期,创作了57行的诗《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
1921年后,他主要是一位"美文"理论的实践者、著名的散文作家
大致于1928年为界,周作人的散文可以分为前后两个大的时期,这里涉及的散文,
主要指"人事的评论"和以抒情、记事为主的"美文"两类小品文。
主要艺术特点有:一、"以个人为本位"来创作,即纯粹从个人表现出发的个性化的文学
观。
二、真诚而随意的创作态度。
三、朴实自然的风格。
四、特有的冲淡闲适的韵致。
(37)新月派P520第二段
(38)徐志摩P533第二段第一句,P534第二段第一句,第三段
(39)闻一多P536第一段第一小句,P539第二段第三句
(40)李金发P566第二段第七句,三本诗集,P568第二段,第三段第一句,P569第二段第一句,P570第二段第一句,对诗坛的贡献,P571第一段第三行"作为"开始到本段结束:
1923年2月,他编成了第一本诗集《微雨》,同年4月,写成了《食客与凶手》,10月
又写成了《为幸福而歌》;
受到象征派诗歌社会与艺术立场的影响,他诗作的第一主题便是生命的哀歌;
李金发的诗歌也有其热爱的生命的一面,这就是他的另一类以自然和爱情为表现主题
的作品;
另一类曾经为评论者所积极发现和推崇的,是李金发以怀恋故国家乡、追思童年生活
为主题的作品;
作为一个象征派诗人,一个象征主义诗歌的始作俑者,李金发对新诗发展最大的贡献
首先是他的一种"陌生化的震动",这是他的诗,对新诗方向产生影响所凭借的一个基础
;其次,他的以朦胧的暗示与模糊的象征为主要方法所产生的神秘、迷离、闪烁和晦奥的
审美特征,对于扭转新诗过于浅显直白的局面,也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
(41)戴望舒P573第二段第一、二、三句,P574第二段第一、二、三句,P576第二段(42)沉钟社P576第四段及1925年初改名为沉钟,1925年10月10日《沉钟》周刊问世(43)《现代》月刊P642第三段第一、二句,七句,八句,P643第一段:
《现代》月刊创办于1932年5月,是上海"一•二八"战争后出现的大型文学
刊物。
其主要编辑者是施蛰存、杜衡、戴望舒等。
在这个杂志发表作品的包括具有不同思想与艺术倾向的作家,当然也有以鲁迅为首
的左翼作家。
但这种兼蓄并包并不会遮掩编辑者的偏爱及对一种主导性文学的提倡,特别
是经过与左联的一番论战之后,杜衡等人在立足文学自由竞争主义的同时,也逐渐突出了
他们的流派特征;
他们主张作家应忠实于自己在生活中的感觉,并真实的表现这种感觉,而不能离开
这种感觉去宣传某种思想和主义。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们致力于艺术创新,有意识的提
倡现代主义文学,推动了现代诗歌的发展,并别具一格的创作出了一批新感觉派诗歌。
(44)茅盾P655倒数第二段,P658-P659四条要点
(45)丁玲P664第三段,P665第一段,P664-P669四个时期的作品都要了解
(46)东北作家群P679第一段第一句,各作家代表作P680,P683,P684,P685,P686萧红代表作
(47)巴金P698第二段起-P700第一段结束
(48)老舍P704第三段第四句,P705第三段第四句,P706第二段先三行,P707第一段倒数第八行起到本段结束
(49)繁漪P714第二段,P715第二段最后一句
(50)京派P727最后一行--P728第一段倒数第四行:
京派,这里是指自20 年代末期中国文学中心南移至上海以后,在当时的北平(北京
)和北方形成的一个作家群体。
也有称为"北方作家群"、"《大公报》作家群"的。
京
派群体及其文学根源,来自于文学研究会滞留在北方而不肯南下、始终没有参加左联的分子。
周作人被认为是京派的精神领袖之一。
早期的京派可能与《语丝》社团、《现代评论
》派,都有联系,比如废名(冯文炳)、凌叔华。
后来便围绕在《骆驼草》、《学文月刊
》、《水星》等刊物的四周,集聚了清华、北大、燕京等学院派的师生,特别以1933年沈
从文执掌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为次派确立的标志。
(51)海派P730最后一段第一句,P731第一段第三、四句,第二段:
现在我们有必要将具有现代性的海派与老的海派即鸳鸯蝴蝶派区分开来。
拥有"现代质"的海派,是站在现代都市文明和商业文化的立场上来打量上海,用
现代上海人的口气来讲述上海故事的,它能最早、最多、最快的把新的外来文化吸摄进来
,在文学上具一定的前卫性质,确是鸳鸯小说不可企及的。
海派小说大约有三大作家群,30年代有其二:一支是从五四先锋文学分离出来走向
都市大众读者的张资平、叶灵凤,还有曾今可、曾虚白、章克标、林微音(不是京派的林
徽因)等;另一支是新崛起的中国现代派作家,即新感觉派小说家,有穆时英、刘呐鸥、
施蛰存、黑婴、杜衡、徐霞村、禾金等。
40年代的海派小说是这两派的继承和发展,退出
了张爱玲、苏青、徐* 、予且、东方**等人,海派的声势越来越大
(52)沈从文P733第四段第一句,P735第一段第五、六句,P736第二段第六七句,P738第一段倒数第三句:
沈从文的独特首先来自于他的年轻生命赖以生成的那一方偏远的水土;
尤其是他那些有关湘西故土生活的回忆与叙写,不仅直接承续着鲁迅开拓出的"乡
土文学"的创作道路,而且以多姿多彩的繁复画面为当时的新文学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边地
风情。
到了30年代,沈从文真正进入了创作的成熟期;
这种原始生命的赞歌也是以《边城》为代表的诸多抒情小说与散文的主调,但其中
已伴随着沈从文面对同样处于"新与旧"演进的湘西社会所发出的声声叹息。
《边城》
这部七万余字的中篇小说,不仅最集中地体现着沈从文"牧歌式"乡土抒情小说的风貌,
而且显示着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更加复杂丰富的情感意味和几乎全部的艺术精髓;
《边城》的主线是围绕着翠翠、大老、二老的恋情展开的,作为小说骨干叙事的这
段爱情悲剧,成为消解文本表层语义的另一因素。
(53)汉园三诗人P780卞的代表作,P784何的代表作,P789李的代表作
(54)赵树理P876第三段倒数第五行"1930"年后到本段结束,P789第二段起--P880三
条要点:
(55)胡风与七月派P891第二节中第一、二段,P892第二段第一句,P893第二段第一句,P894第二段,第三段第一句: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文坛上,"七月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主义流派。
以《七月》为阵地,在胡风的推动和吸引下,逐渐形成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学流
派。
《七月》丛书,《希望》杂志
胡风对"七月派"作出最大贡献的,主要在于他的理论主张对"七月派"作家的影响。
胡风的理论主张对于"七月派"诸作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影响在"七月派"
的创作上主要在于那种流派特征非常明显的以痛苦为基本色调的情绪世界和富有力感的美
学追求;"七月派"的小说家主要有路翎、丘东平、彭柏山、曹白、贾植芳。
(56)路翎P899第二段第五、六句,P902最后一段,P903第二段第一、二、六句
(57)九叶诗人P922第二段第一、二、三句,P923第一段最后一句,P924第二段起到P926 三条要点
1948年6月,《诗创造》社内部分化,辛笛、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唐湜等人退出
并另行创办《中国新诗》月刊。
《中国新诗》创刊后,西南联大的穆旦、郑敏、杜运燮、
袁可嘉也开始在该刊发表作品,这九位诗人虽未曾谋面,却共同推动着一股新的诗潮的发展。
围绕《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的九位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理论主张和大体相同
的创作趋向,并显示出自己的流派特征
九叶诗派不仅仅是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简单摹仿,而是在借鉴、吸收的同时,具
有自己的独特的创造。
从流派特征的角度看,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呈现出以下若干总体的
重要特征:第一,人生体验的现代表现;第二,诗的戏剧化;第三,意象营构。
(58)张爱玲P947--P952所有显浅部分:
张爱玲的小说和散**在40年代的文坛产生过轰动的效应。
尽管她的小说和散文创
作就其思想内容来看有其一致性的一面,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她的小说更多的表现她对世界
与人性的怀疑与审视,而其散文创作则更多的表现她对尘世生活与身边琐事的流连与情趣。
在日常生活、家庭婚姻关系中对人性的构成、人性的形成演变过程以及畸变人性的
破坏性后果的关注与揭示构成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最重要主题。
张爱玲的小说一再表达对恶劣人性--男人的自私、女人的虚荣--的批判,她笔
下的人物无一例外的成为人性的载体。
张爱玲强调人性中的诸如心理、情感、欲望等内在因素,但决不意味着她对社会文
化因素的漠视,相反,张爱玲对中国传统文化劣根性以及封建人伦的虚伪性的批判与审视
是相当冷峻与深刻的。
她善于采用"怀旧"或称回溯的视角,把事件--无论是过去发生的还是刚刚发生
的--置于一种过去的时态下进行叙述,认为造成叙述主体和事件之间的距离感,如同一
位老人诉说陈年往事,使人顿生一种绵长的历史感、命运的沧桑感和阅读的亲切感,回味
无穷。
她对意象的处理颇具匠心。
她的小说中的意象往往具有多义性,这些意象在直接的
层面上是对现实的描摹,构成一幅幅极具美感的图画,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在隐喻的
层面上,这些意象又是对作家生命体验、人物心态和主题的有力揭示;
张爱玲能够根据作品的主题采用最为恰当的表现方式,结构灵活多变。
(59)东北沦陷区文学P960最后一段,P961第二段中的"四大社团",第三段第一句,第
四、五、七句,P962第二段首句,P963第一段第四句
(60)三突出,三陪衬P1007第三段第一、二句
(61)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特色P1013--P1016三要点:
(62)三红一创,青山保林,P1019第二段中著名作品,P1019最后一段第一句,P1021第二段,第四段,P1023最后一段,P1024三因素,其中第二因素要全段复习
(63)郭小川P1036最后一段中第四句到段末,P1037第二段,第三段,闻捷P1038最后一段
(64)《创业史》P1053--P1056三要点,第四条不要,P1056第二段
(65)《上海的早晨》P1060第一段第一、二句,最后一段全部,P1061最后一段第一、二
句,P1062第二段第一、二、三句
(66)情节诗、情景诗P1079第三段,第四段,P1081第二段。
(67)政治抒情诗P1083第一段第一句,郭小川P1085第一段中代表作品,第二段第一句,P1087倒数5行全复习,P1088第二段贺敬之代表作品,P1090第二段
(68)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变化P1255第三段最后一句起,第四段首句,P1256第三段首句,P1257第五段首句,P1259首句:
在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文学创作发生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深刻变化。
新时期文学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面对时代的重大课题进行了深入的
艺术思考,表达了人民的声音,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其次,新时期文学一步步走向人,深入到人性深处而使文学真正成为人学。
在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流派、表现技巧与手法上,新时期文学是丰富多样的。
新时期文学形成了一个开放体系。
现实主义文学毫无疑问始终处于一种中心的位置
,特别是在80年代中期之前,。
但是,新时期文学不再把现实主义作为一种不可违背的创
作原则,不再将其定义为一尊而独供与堂上。
(69)伤痕文学(1):1第三段第一、二句、六、八句
(2):72第一段最后一句,第二段第一、二、六句P1273第一段第二、三句,第二段1-4 行
(3):P1273第三段第一句、第四段第一句。
新启蒙文学主潮的形成是从伤痕文学开始的。
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
主任》在《人民文学》发表,立即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1978年秋天,又一篇勇闯JQ的小说---卢新华的《伤痕》发表了。
在《伤痕》的带
动下,这种描写"文革"伤痕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
伤痕文学是一种政治控诉和批判,但这控诉和批判之中却站立起了"人"的形象,
人,成为一些作家思考问题的出发点。
伤痕文学蓬勃发展的时间是1978年到1980年。
但是,在这股潮流走向GC的时候,
它自身的发展和深入就导致了一种新的创作思潮――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最早的代表作是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布礼》、茹志鹃的《
拣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弦的
《记忆》等。
在诗歌中,反思的特色事实上比小说表现还要早一些,因为诗人对于生活更加敏感。
在对历史进行反思的同时,作家们开始思考当前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思考必然导致对改革的呼唤。
从伤痕文学到改革文学,文学更多地表现的是一种政治的和道德的思考。
(69)反思文学 P1283第一段首句,第二段首句,P1284第二段首句,第三段,P1285第一段刘心武代表作品第三段,第四段第一句、三、六、七、八句,P1286第三段,P1287第二段,第三段张贤亮代表作品:
反思文学有两大中心主题:一是人民主题。
二是人的主题。
反思文学是70年代末思想解放的直接成果。
反思文学的主要代表是王蒙、张贤亮、李国文、高晓声、陆文夫等。
刘心武第一个产生影响的作品是《班主任》。
然后又写了《我爱每一片绿叶》、《如
意》、《立体交叉桥》、《钟鼓楼》等。
在刘心武的小说中,最先产生影响的是短篇小说
《班主任》。
《我爱每一片绿叶》显示着刘心武小说创作的一个转折和过渡,他由写社会
问题转向写人生,小说借主人公魏金星之口,提出改正错划右派的同时应该给人的个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