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普陀区的渔文化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普陀区的渔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11-10-22信息来源:
作者:刘新军
中国渔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人类社会从原始人的“渔猎”开始到母系社会出现的捕鱼工具以及父系社会的结网捕鱼,一直发展到现代化渔业,百万年以来,渔业活动从未停止过。从贝币作为商品经济的交换筹码到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鱼龙同族的龙图腾;从各种各样的渔船和捕鱼工具到人类的衣食住行;从品种繁多、形态各异的鱼类到流传的各类典故、传说、故事、书画、诗词等等,渔文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类的各个领域。因此,任何一种产业没有像渔业具有那样长的悠久历史,任何一种文化没有像渔文化具有那么丰富多彩的内涵,任何一种产业文化没有像渔文化那样与老百姓的生活结合得那样紧密。
普陀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渔文化积淀的滨海之都。全区有大小岛屿455个,面积6728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6269平方公里,素有“全国渔业看浙江,浙江渔业看舟山,舟山渔业看普陀”之美誉。据1964年以来在朱家尖等地出土的石戈和大量贝壳遗骸佐证,说明早在4000-10000
前的新石器时代,普陀已有人定居,并在滩涂采蚌拾贝、捉鱼摸虾,以及使用简单的工具,在滩涂、礁边、潮间带捕捉一些随潮进退的鱼虾蟹类。渔业作为普陀的传统产业、当家产业,长期积累的渔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且具有浓郁、深厚的地方特色。渔区、渔场、渔村、渔家、渔港、渔市,渔船、渔网、渔具、渔法;渔民、渔娘、渔商、渔官,以及渔民生产生活的典故、传说、故事、渔谚、书画、戏剧、渔歌,历代文人墨客描写渔区、渔民的文章、书画、诗词,千姿百态的各种鱼类习性、典故和各种海鲜的烹饪技术,渔业和海洋、岛屿以及与佛教、道教、儒家文化结合的各种故事、传说等等,上述渔文化的元素在我区应有尽有,而且随处可见、随手可得、随耳能闻。这些文化元素不但是普陀人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文化的一颗瑰宝。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渔业的转产转业,大量丰富的渔文化即将湮没和失传。因此,挖掘、抢救、保护、研究、弘扬和发展渔文化应该说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下面就如何搞好我区的渔文化建设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
第一,建议建立一个专门机构——渔文化研究管理办公室。办公室应额定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其主要工作职责和任务为收集、发掘、整理渔文化历史资料及现存表现形式;出版《渔文化》杂志;组织力量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成果报告和论文;指导渔文化文艺作品创作;筹措举办渔文化节庆活动;规划和发展渔文化,使渔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能够更加科学、有序、系统地进行。如果建立渔文化研究管理办公室在编制方面有难度,也可成立渔文化研究会或渔文化协会这一类机构,人员可在老渔业工作者、爱好渔文化的退休干部和现职热心文化建设的人员中选聘。这个专门机构的办公地点,在初始阶段可以先放在区海洋与渔业局。
第二,建议搞好一个节庆活动——增殖放流节。在今年的市“两会”召开期间,有网友建言设立舟山“渔民节”,本人深有同感。文化是节庆的生命,渔民节正是由于根植于舟山富有海洋、海岛特色的传统文化,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舟山的确很需要有一个渔民自己的节日,至于这个节日的名称如何定,值得斟酌一下,“开渔节”“谢洋节”等节日名称全国各地已很多,感觉立意不是太新;单纯叫“渔民节”也有太笼统之嫌。去年年底我局在定海凤凰岛召
开务虚会议,会上我局捕捞科科长胡信央同志提出舟山应设立“增殖放流节”,这一提议的确令人耳目为之一新。增殖放流,就是将人工培养的生物种苗投入到适宜的渔业资源水域,达到提高该海域渔业资源量和改善该海域渔业资源结构的目的。设立“增殖放流节”很有意义:第一,它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公益性事业,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践证明,经过多年大规模的增殖放流,原先消失不见的大黄鱼、海蜇、梭子蟹等渔汛在近海海域重新形成,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第二,增殖放流等同于佛教的放生,放生可以长养人们的慈悲心肠,在放生过程中让人们体会到天地万物率皆平等,皆有感觉,皆具佛性的真理,使人们慈悲看待每一条生命并且尊重珍惜!从而在生活中戒杀茹素,护生助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慈悲心看待世界的一切。举办“增殖放流节”可以融祭海、祭妈祖、祭龙王、增殖放流、万民大巡游等活动于一体,同时还可举行渔文化论坛、渔文化展示、水产品展销、渔事娱乐活动、海鲜烹调比赛和海洋投资项目推介等活动。节庆时间最好能放在伏休期间。举办增殖放流节,是以感恩海洋为主题,以渔文化为主线,体现了渔民寄托于海洋大自然和敬海、爱海、靠海、吃海的良好愿望与劳动本性,具有寄托和企盼的双重意义。
第三,建议做好一篇结合文章——把渔文化建设与妈祖崇拜紧密结合起来。妈祖,原名林默,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诞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林默幼年时就聪明颖悟,过目成诵,她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终生以行善济人、见义勇为、扶危助困、无私奉献为事。传说她是观世音菩萨的协侍小龙女转世,能“乘席渡海”,还会预测天气变化,所以被称为“神女”、“龙女”。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林默羽化升天,年仅28岁。从此以后,传说出海的人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出海平安顺利。世界各地有两亿多的妈祖信众,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在台湾妈祖信众占人口的三分之二。宋元以后,随着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以行船谋生的船工渔夫亦逐渐增多。他们面对反复无常的大海,惟有从祈求神明庇护中得到一些精神安慰,妈祖信仰遂之传开,历代皇帝对妈祖的褒封也逐步升级。自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直至清同治十一年,四个朝代14个皇帝先后对她敕封了36次,封号最长达64个字,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妈祖和孔子、关帝等一同被列入清朝地方的最高祭奠,规定地方官员必须亲自主持春秋二祭,行三跪九叩礼,列入国家祀典,使她成了万众敬仰的“海上女神”。
妈祖信仰在浙东海岛地区也广为传播,与当地的原始海洋文化结合,逐渐形成以妈祖崇拜为主体的民间祭祀习俗。舟山是福建渔民的集居地和捕鱼作业的主要渔场,岛上的渔民很多是福建移民。因此,福建的妈祖信仰必然随闽船流布到舟山诸岛。据清康熙《定海县志?祠庙》中记载,康熙三十三年时,仅定海本岛就有供奉天后的庙36个。到了民国十二年,定海境内有名望的天后宫达到83个。
渔文化研究离不开妈祖文化,举办渔民自己的节庆更需要妈祖崇拜的支撑。因为妈祖是一个作为人的民俗神,是海岛人自己的女儿、渔家的神,在神灵体系里,她最能体现出一种平民气质,所以为最广大渔民所热爱、所崇敬。民俗的节庆只有跟民俗崇拜相结合,才能根植于民众,才能赢得民众的响应,这样的节庆才有影响力、号召力和生命力。
第四,建议建设一个节庆祭祀场所——建议扩建塘头天后宫。要举办“增殖放流节”和进行大型祭祀活动,必须要有一个象样的、且有回旋余地的活动阵地,本人认为塘头天后宫是一个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