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小说观念的演变

我国古代小说观念的演变
我国古代小说观念的演变

一,梳理我国古代小说及小说观念的发展轨迹。

先秦两汉,我国小说处于萌芽时期。先秦诸子中的寓言、故事和神话是古代小说的滥觞。据鲁迅先生考证,“小说”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求取)县(悬)令(美好的名声),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的“小说”指什么,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从神话到神仙传》认为“小说”指的是琐屑的言谈。先秦时代诸子习惯用语录体写作,写短小的文章,《庄子》所说的小说就是指这样的文章或语录。庄子使用“小说”一词,用意在于贬抑与自己的思想学说不同的先秦诸子的写作,如果按照庄子的看法,孔子、墨子各家的学说都是小说。反之,孔子、墨子诸家也可认为庄子的著作为小说。虽然这里的“小说”迥异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小说”,但对后世小说的影响却是很深远的。庄子认为小说说明的是小道理,无关大道,价值不高。而我国古代,小说一直被视为小道、末技而难登大雅之堂。

汉代,小说观念有了进步,李善为江淹《李都尉从军》作注解时引用了桓谭的话:“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文选》卷三十一)合,联缀;丛残:零碎;小语,琐细的语言;近取譬论,选取自己耳闻目睹的故事、寓言或传说,运用譬喻的方法;短书,先秦的书多是用竹简联缀成的,经书的竹简高达二尺四寸,而杂记的竹简只有经书的一半,称短书。这句话的意思:联缀零碎的语言,运用譬喻的方法,将耳闻目睹的事写成杂记。这一段话概括了“小说”的特点:1,内容:多为零碎片断的言论;2,写作方法:以故事、寓言或传说作比喻,说明某种道理;3,形式:多为短篇记述;4,社会功用:有可观之辞,可治身理家。——尽管桓谭所指的小说离文学意义上的小说还有一段距离,但与前代相比,进步是明显的,鲁迅:“始与后世之小说近似”。

班固《汉书》在《艺文志》中将“小说家”列为诸子十家的最后一家,记载了“小说”的篇目。

这些篇目内容非常庞杂,有历史事实、有奇闻逸事、神话传说、有哲理的议论阐述,又有方术的记录,这说明他所认定的小说比较宽泛,这说明了

其三,探讨了小说家的身份地位

稗官:小官,小说家是小官,负责收集与记载老百姓的言论、琐事。地位不高,他们将道听途说的街谈巷语收集起来,就是小说。可见,小说原是下层人士口耳相传的,后由稗官整理成书的。

顺便提一句,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根据西汉刘歆的《七略》写成的,班固的观点实际上也是刘歆的观点。

唐代小说的主要形式是文言短篇小说,我们称之为传奇。唐代传奇由神鬼转向人间,描述人间的奇人奇事,想象丰富,情节曲折、新奇,文采斐然,是有意为小说的产物,代表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尽管小说已经成熟了,但人们对小说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

当刘知几将小说等同于历史时,也有人从另一角度阐发自己的小说观。

韩愈曾创作类似于小说的游戏之作《毛颖传》,用拟人化的手法叙述毛笔的身世、遭遇,引起了与张籍之间的争论,韩在《昌黎先生文集》卷十四与张籍的通信提出以文为戏的主张,柳宗元为韩辩护,在《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提出奇味说,认为学者研讨经史,十分单调、辛苦,经史典籍正如祭祀所用酒肉,味道醇正,但还是需要山楂、梨子、桔子和柚子来调剂,这些物品各有奇味,苦咸酸辛,味道也就丰富了。而小说也是这样的奇味。——以小说为戏的观念,关系到小说的创作心理和社会功用,表明了韩愈和柳宗元对小说娱乐性的明确认识。

总的来说,直到唐代,人们对小说的认识比较模糊,因而努力将小说归于历史,借以肯定小说的价值。

宋代,传奇衰落,但白话短篇小说——话本兴起。宋代,因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渐渐繁荣起来,市民阶层渐渐形成。为了解满足市民的文化娱乐的需求,一种叫说话的讲唱伎艺流行起来。说话艺人所用的底本,就是话本。话本都是依据历史事实或社会新闻编成的故事,是用白话文写的。随着话本小说的兴起,小说观念发生了质的飞跃。《都城纪胜》之《瓦舍众伎》:“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故事,铁骑公案之类,其话本或如杂剧,或如崖词,大抵多虚少实……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概括性、典型性)。”罗烨《醉翁谈录》对小说进行了比较细密的分类,在《小说开辟》一节中将古代小说分为九类,基本上勾勒了古小说的轮廓,所列作品也都具有小说性的特点。刘辰翁对《世说新语》的评点认为《世说新语》的成功主要在于人物刻画,认为小说以情动人,读者能够随着小说的描写或悲喜,或欢愉,这实际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小说的审美功能。

小说观念:

1、已经把小说和野史、笔记、杂录诸体区别开来,剔除了毫无小说性的正史、地理、地方

史志;

2,宋人所说的小说往往是讲述一个故事,故事有缘起、高潮和结局,篇幅较短,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短篇小说。

3,故事性、传奇性、趣味性已被认为是小说的重要特征。

3,小说虚构性、概括性、典型性等艺术特征已经得到初步认识。

4,对小说分类——细密、精确

当然,宋人所讲的小说在今天看来未免狭窄,漏掉了一些本应归入的部分,但与前代相比,这一时期小说的概念和现在比较接近了,可以说,我国古代小说的观念已经初步形成了。

明确视小说为一种独立性的文学样式,从而努力探讨其性质和特点,确认其地位和价值,完成小说观念的还是明代人。

从胡应麟《九流绪论》上、下,《庄岳委谈》(《少室山房笔丛》)、熊大木《新刊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序》、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序》,白话长篇章回小说也被归于小说的范畴。此外,明清两代的小说批评家主要提出或强调了以下观点:

1,以小说为戏,在以小说为戏的基础上,提出创作小说托寓着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某种微弱和反抗,从而蕴含着社会意义,也就不再是纯粹的游戏消遣。“泄其暂时之愤懑,一吐胸中之新奇,而游戏翰墨云尔。”(刘敬)这一观点在蒲松龄那儿发展为“孤愤著书”。(探讨了小说的创作动机,强调其渲泄情感的功能)

2,劝惩说:瞿佑:“劝善惩恶,哀穷掉屈”——维护名教(伦理纲常),涉及到作家的创作意图和对作品的评判标准,其实质仍是关注小说的社会功能。

3,李贽等人主张小说要有真情,李贽认为《水浒传》所以好,“只为他描写得真情出”。冯梦龙进一步肯定真情在小说中的作用。

4,有意识地讨论小说本身的特征,力图将小说与史区别开来,突破了稗史亦史的传统小说观。首先,对虚构性有了更明确的认知,胡应麟:“小说,唐人以前,叙述多虚,而藻饰可观;宋人以后,论次多实,而彩艳殊乏”;韩邦庆:“征实者十之一,构虚者十之九”。甄伟《西汉通俗演义自序》说明历史演义不必刻板地尽合历史,小说具有审美、教育作用。认为小说是虚构的,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完成。其次,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陈继儒《唐书志传》、袁宏道《东西汉通俗演义序》对小说的通俗性予以探讨。

5,李贽对《水浒》的评点、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集中讨论了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设计铺排、语言的修饰推敲、表现技巧的运用、美学风貌等等方面的问题。

应该指出的是,既使在明清时期,史学意识一直比较流行,认为“小说者,正史之余”的人仍不在少数。

明清两代,有关小说的批评主要见于作品序跋、笔札、评点和笔记等等,比较零散,而小说批评中往往包含了人们小说观的变化,如果要进一步详细了解,大家可以看以下篇目: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谢肇氵制《五杂俎》

明初传奇小说集“三话”,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余话》、邵景詹《觅灯因话》,这三部作品的序跋

李贽对《水浒传》的评点、清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评点,清金圣叹对《水浒记》的评点(骚、庄、史记、杜诗西厢、水浒,六才子书),清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脂砚斋对《红楼梦》的评点。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的过程。

营销理念的历史演变

” 营销理念的历史演变 古人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如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就 是一个在不断变化的环境,而且变得越来越成熟,而消费者 也变得越来越精明。厂商不断推出新的营销策略以争取客 户,而市场则是以更多的冷静给予回应。与上个世纪相比, 今天的市场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竞争格局,还是消费者的 思想和行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随着环境的变化,营 销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几次变化,经历了四种典型的营销理 念,即: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的 4P 理论、以追求顾客满意 为目标的 4C 理论、以建立顾客忠诚为目标的 4R 理论以及 建立企业终极竞争力的 4V 理论。 一、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的 4P 理论 美国营销学学者麦卡锡教授在 20 世纪的 60 年代提出了著 名的 4P 营销组合策略,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 (Place)和促销(Promotion)。他认为一次成功和完整的市场营 销活动,意味着以适当的产品、适当的价格、适当的渠道和 适当的促销手段,将适当的产品和服务投放到特定市场的

行为。 20世纪的60年代,当时的市场正处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过程中,市场竞争远没有现在激烈。这时候产生的 4P理论主要是从供方出发来研究市场的需求及变化,如何在竞争在取胜。4P理论重视产品导向而非消费者导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4P理论是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它最早将复杂的市场营销活动加以简单化、抽象化和体系化,构建了营销学的基本框架,促进了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与普及。4P理论在营销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至今仍然是人们思考营销问题的基本模式。然而随着环境的变化,这一理论逐渐显示出其弊端:一是营销活动着重企业内部,对营销过程中的外部不可控变量考虑较少,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二是随着产品、价格和促销等手段在企业间相互模仿,在实际运用中很难起到出奇制胜的作用。 由于4P理论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出现了一定的弊端,于是,更加强调追求顾客满意的4C理论营运而生。 二、以追求顾客满意为目标的4C理论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能力和责任-2019年作文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能力和责任 媒介素养是泛媒体时代人的一种技能,更是一种修养,媒介素养教育是全民的教育也是终身的教育。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很早将其纳入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中国媒介素养教育也正在启动和推进中。 媒介素养教育又称媒介教育,香港定义为传媒教育,也就是说,它能够培养大众甄别筛取各种信息,吸收有益身心和促进社会和个人进步的健康信息,有效利用到学习和工作中,正确表达自我诉求、袒露心声,以此达到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的目的。 当今世界信息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在,人们被各种信息所包围,信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谁都不可能置身信息之外,很难想象一个人生活在与信息隔绝的状态下将会是什么样子。信息主要来自各类媒介的传播,尤其互联网的出现为信息传播带来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 人离不开信息,就要学会在信息包围中生存,要有效地利用信息,辨别和拒绝不良和有害信息。大量客观事物自身的复杂性,再加上媒体人的认识、观念和利益的渗透,使得本来众多繁杂的媒介信息变得更复杂,良莠不齐,真伪难辨。社会的发展与和谐是以舆论的和谐为前提的,保持国家稳定,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需要国家公民媒介素养的共同提高。这种对媒介信息的有效甄别和取舍的思辨能力,主要靠媒介素养教育来提高媒介素养而获

取。媒介作为文化有其优势和优长之处,在现代社会里为公民包括青年提供着知识储备、丰富内心、娱乐休闲等功用,谁也逃不过,谁都得接受媒介这个载体,了解媒介越多,所拥有的素养就越丰富。可以说,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而媒介素养就是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普及使受众拥有这种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自上世纪末传入中国,进入媒介研究和教育视野中,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对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这是国内外共识,有的甚至只限定在青少年范围。因为青少年在成长中表现出许多特点和对未来的期盼,媒介素养教育不是被动应付的产物,是全民应有的一种素质教育,从我国实际出发,应重视对媒体从业人员的教育,将媒介素养教育与新闻职业道德相结合,把好媒介信息源头这一关;也应该重视对我国各级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使他们获取对媒介信息的辨析能力,而且大大增加他们对媒介信息的应对和承受能力。 媒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使受众在信息社会中能够明确方向,正确认知和解读信息,不致迷失在纷纷扰扰的喧嚣动荡中。所以说,媒介教育是最终实现媒介素养的方式。 我们不能忽视和漠视媒介的社会功用,也不能放大和夸大媒介的不良影响,毕竟现今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超负荷地承载着通俗文化和流行文化,并将其源源不断地呈现给受众,扩大了受众的视野,激发了受众的创造灵感,虽然消解了经典文化的影响,

《新青年》民主观念的演变

《新青年》民主觀念的演變 ●金觀濤 劉青峰 一 從「科學」和「民主」不對稱講起 新世紀即將來臨,當我們以「百年」為時間單位鳥瞰中國文化在過去一個世紀的變遷時,最深的印象或許是「科學」和「民主」的不對稱了。二十世紀中國人在科技和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民主和人權的進步一直步 履維艱。為甚麼民主理念在中國遠不如科學具有權威性?這是現代思想史必須面對的問題。由於科學和民主是五四新文化運動高舉的兩面大旗,民主觀念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高度重視似乎已成定論。因此人們往往將中國今天政治結構的困境視為五四以後民主的失落,而少有人質疑科學和民主這兩種新價值在新文化運動中是否佔同樣重要的位置。兩年前,我們開始做「中國現代政治觀念形成的計量研究」,其中一項工作是對「科學」、「民主」這些關鍵詞作計量分析,統計結果卻叫人感到十分意外。我們發現,在新文化運動中,「民主」一詞出現的頻度遠遠少於「科學」1! 今天思想史研究者之所以強調科學與民主是新文化運動中兩項具同等重要性的價值,是出於它們針對傳統文化和倫理制度兩個方面分別具有除舊布新的功能。其代表性言論是陳獨秀在《新青年》改名三周年時說過的話2: 本誌同人本來無罪,只因為擁護那德謨克拉西(d e m o c r a c y)和賽因斯(science)兩位先生,才犯了這幾條滔天的大罪。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反對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 這ò民主同舊倫理對立,而科學被視為舊藝術、舊宗教的解毒劑。長期以來,陳獨秀的概括給人的印象是如此深刻,以致於大多數思想史研究者都以為由於科學和民主是五四新文化運動高舉的兩面大旗,民主觀念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高度重視似乎已成定論,因此人們往往將中國今天政治結構的困境視為五四以後民主的失落,而少有人質疑科學和民主這兩種新價值在新文化運動中是否佔同樣重要的位置。 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1999年12月號 總第五十六期

中国文化发展史.pdf

中国文化的发展 回望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积淀了璀璨的华夏文化。中国文化始终作为 世界文化中的奇葩,映射着历史的光辉,展现着民族的风华。 在世界文明中,中国文明作为唯一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淫灭的古国文明,始 终离不开中国文化之魂。这种寄于民族之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中不断积淀, 不断变得博大精深。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每一种 文化载体,都体现着各异的社会风情和漫漫的历史道路。在中国远古时期,由 口头文化发展起来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作为中国文化间接记录,展示了中国 古代文明开始的发展道路,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直接记录。 文字的出现不仅是文化进步的体现,更是文明的飞跃。远古的中国文化主要集 中于宗教崇拜和原始艺术,没有高度统一的形式,体现的是先民粗狂的情感意 识和活跃的自然认识。自夏朝开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由自由 性向统一性转变,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各个部落文化融合,其中以华夏文 化为代表。自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在当时,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等的造字规则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 (1)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相随的一些典籍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实体 文化的逐步形成。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轴心时代。走过周朝礼乐文化时代,春秋时 期伴随着国家动乱,群雄争霸历史背景,出现了各种政治流派和文化主张,呈 现百家争鸣的格局。社会动乱和政治模糊为当时文化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诸 子兴起,各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儒、道、法、墨各大学派应运而生。创立诸 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 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

媒介素养课心得体会

媒介素养课心得体会 篇一: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同时也在生活、人际交往圈中掀起了一场革命狂潮。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传播里的主流,个人的媒介素养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引导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大学生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一)信息传播的大众性 传统的大众媒体由于各种技术的限制,基本上都是区域性的传播。但新媒体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限制,就传播者而言,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没有地位尊卑之分,个人发表言论的自由性大大提高。这一点导致大量原创性内容爆发性地生产出来,使“沉默的大多数”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大众传播的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延展。 (二)传播效果的裂变性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具有多级裂变的特征。拿微博举例,个人的微博被“粉丝”转发,再被“粉丝”的“粉丝”转发,进而不断裂变式蔓延,呈几何级的速度进行传播。这

种裂变式的传播速度远远快于传统大众的媒体传一种少数人对大众的传播方式,这种裂变方式的传播更具快、易、广的优势。再加上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信息能够随时随地的被转发,这大大减少了信息的传播阻力。 (三)互动模式的双向性 传统媒体归根到底是一种单向传播载体。新媒体的出现为消息的传播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任何使用者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言论等各种内容进行地位对等的交流。通过与其他参与者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同时,这种交互是实时性的,参与各方都能够立即得到反馈信息.彻底打破了大众传播时代文化只由媒体把控的现状。 二、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 (一)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形成的积极影响 1.新媒体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创造力 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形成了巨大的网络体系,资讯多如过江之鲫。新媒体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信息共享度。媒体的出现在信息上使整个世界呈现“地球村”状态。网络既是一个娱乐的平台,同时也是学习的平台。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资源搜索和探索交流不再受限制,大学生可借助新媒体搜索大量的资源,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有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新媒体较传统媒体

论道教自由观念之两重性

2013年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收稿日期〕2013—04—15 〔作者简介〕程群(1972~),男,安徽省肥东县人,闽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系副教授。 论道教自由观念之两重性 程群 (闽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系,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道教具有“入世”与“出世”的双重品格,这种双重品格决定了道教的自由观念同时具有“现世人生自 由”与“出世神仙自由”两个维度。一方面,道教中人深入社会现实生活,在社会生活领域之中苦苦探寻如何实现 人生自由的问题。另一方面,道教人士始终积极致力于身体的修炼,试图使当下沉重之肉身摆脱死亡的羁绊,与 轻盈之精神一道,共同迈向永恒自由与逍遥之境。然而,对于出世自由的追求映射出的恰恰是道教人士对于现 世理想生活的强烈渴望与诉求。道教的自由观对于现代人生、生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现世;出世;自由;两重性;道教 中图分类号:B9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8X (2013)02-18-07 “在没有星光的夜晚,人类将倍受黑暗的煎熬,痛苦期待着黎明曙光的到来。在没有自由的时代,生命之花将收敛灿烂的华光,热切期盼着自由春风的洗礼。”[1](P 19)追求自由的生命状态是人类永恒的梦想,人们只有保持着自由的状态才可能津津有味、诗意盎然的栖居于世,才可能发挥出巨大的创造能力,为整个社会与人类的进步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关于什么是“自由”,人类思想史上的前贤大哲们各持己见,胡适先生曾说:“‘自由’在中国古文里的意思是‘由于自己’,就是‘不由于外力’。在欧洲文字里,‘自由’含有‘解放’之意,是从外力制裁之下解放出来。中国禅宗和尚说‘治病解缚’,自由在历史上意义是‘解缚’。解除了束缚,方才可以自由自在。”[2](P 694)中国道教思想家们对于什么是“自由”以及如何实现“自由”等问题,也曾展开过全面而深刻的思考。道教人士在宣扬出世精神的同时,对于今生现世也怀抱着炽热的情感。可以讲,道教具有“入世”与“出世”的双重品格,这种“入世”与“出世”的双重品格决定着道教自由观念也具有“现世人生自由”与“出世神仙自由”两个维度。 一、对于现世之自由状态的追求 西方哲学家伯林曾说:“自由的基本含义就是免受束缚、免受限制和免受他人的奴役,其他的含义都是这个含义的扩展或比喻。”[3](P 189)也就是说,所谓“自由”的首要含义是人天生的摆脱奴役、不受羁绊、不受制约的倾向。免受奴役与羁绊理所当然应当是“自由”的题中应有之意。我们可以这样讲,人生在世可能遭受的“奴役”、“束缚”或“限制”大致来自两个方面:第一,自然界。第二,社会与他人。如果,人类能够积极地面对人生的种种困境与难题,妥善的处理好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化解掉自然、社会、他人给个体生命带来的羁绊,那么他们就能够在今生现世享有充分的自由与逍遥。道门高道关注社会人生,重视现世生活。他们曾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等两个层面,积极思考如何突破种种现世的障碍与奴役,实现人生自由的问题。 “人生的目的就在于与自然和谐相处。”[4](P 4)人的“终极意义也许可以界定为与自然和谐统一地生活,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 JOURNAL OF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No.2.2013(总第89期)(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General No.89

古希腊人的自由观念

2004年4月 第2期史学集刊 Collected Papers of H istory Studie s Apr 1,2004 N o 12  收稿日期:2003-12-10 作者简介:易兰(1978-),女,湖南株洲人,复旦大学历史系2002级博士研究生。 ?博士论坛? 古希腊人的自由观念 易 兰 (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33) 摘 要:古希腊人在对自由的不懈追求中,也使这种自由观念随着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呈现出曲 折的变化:从最初的不敢相信自身的力量,用幻想出来的神祗代替人实现意识上的自由,到强调社会生活当中 的集体自由权利以及对这种自由身份的誓死捍卫,再到充分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依据自身认知对世界做 出判定,最后由于对社会和自身力量失去信心而将世界内在化、完全退入到个人的内心世界当中。这一过程 反映了古希腊人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问题上的态度变化,体现了古希腊人的心路历程,是开 启解读希腊文化之门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古希腊人;自由精神;自由观念 中图分类号:K 5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59-8095(2004)02-0098-07 英国历史学家J. B.伯里在论及古希腊人的辉煌成就时,把古希腊人“精神的自由”视为“他们哲学 上的思想,科学上的进步,和政制上的实验”以及“文学艺术上的优美”的根据。 [1](P9)这不仅仅说明自由思想对古希腊社会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表明了古希腊人“自由”的复杂性:古希腊人的自由问题本身不是一种孤立的事物,它与希腊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经济状况、知识水平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古希腊人自由思想的反映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古希腊人正是借助行动的或意识的、主观的或客观的、现实的或虚幻的等等形式凸显出他们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本文试图对古希腊人各种自由观念的产生与发展作简要的阐释,以期展示古希腊人的自由精神。 古希腊人的自由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古希腊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矛盾也不同,其自由观念因此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特征。但是无论哪种自由都是受限制,并且“自由的 第一个条件是生存自由……只要没有生存自由,那末不管有其他的什么样的自由,都不能算是自由”。 [2](P144)这种限制力量最初来自客观的自然界,“自由”这一概念首先表达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自由与自然 古希腊人像所有同时代的其他族群一样,要生存首先必须面对的是自然的挑战,而“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 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 [3](P34)这种自然威力在希腊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希腊山多平原少,可耕种的土地少且较贫瘠,大部分土地只适于种植油橄榄、无花果树和葡萄,少量的粮食作物的收成完全要依仗少雨的地中海式气候,生存所需的粮食大部分依赖从外输入。 — 89—

自由观念_从康德_黑格尔到马克思

自由观念: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Ξ 谢永康 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但却长期被简单化处理的问题。以往我们常将德国古典哲学等同于黑格尔哲学,甚至直接等同于其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因此,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也被化约为对黑格尔哲学不同部分的肯定或否定。例如,马克思的自由观念长期以来就被简化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这事实上是将黑格尔的“认识”概念作简单的“唯物主义”改造,抽象地表达出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而要揭示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真实“关系”,首先必须避免这种简单化,承认德国古典哲学的复杂性以及马克思思想本身的复杂性,在多个层次和多个部分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直接改变了自由问题的提问方式,从世界如何因自由而成为可能的问题,转变为世界中的自由如何可能的问题。在马克思对自由问题探索过程中,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元素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分别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一 自由观念是德国古典哲学甚至整个近代哲学的基础性观念。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德国古典哲学家所谓的自由就是主体的自主性、自我决定的能力和特质。这种自主性可以说是德国唯心主义的基本前提。但他们各自对自由内涵的规定以及规定的方式是存在重要的差异。康德的自由首先是一种先验自由,它是使得经验世界中的因果链之所以可能的必不可少的“设定”;这种自由的设定在实践的范围被确证为实在的自由,也就是实践的自由。费希特贯穿了理论和实践的领域,他所谓的自由乃是一种穿透了自在之物的自由,自我设定自我和非我,就是原初的自由活动。黑格尔延续了费希特的这种观念,他的绝对精神作为真理同时也就是自由;这种自由尽管在精神现象学的陈述过程中是最后才达到的,但其作为一种目的论的最终目标而言,在逻辑上却是先于这个陈述的。总的说来,康德的先验自由和黑格尔的辩证的自由代表着德国古典哲学中自由观念的两种不同的阐述方式。 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由主题在马克思这里得到了批判性的延续。人们一般将这种批判理解为对黑格尔自由观念的唯物主义改造,从精神的“外化”改造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但如果考虑到这一批判的“人类学”意义,那么便不难发现其中更加深刻和丰富的内涵。当然,马克思的人类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费尔巴哈的影响,但我们也要看到,人类学作为一门经验的、感性的科学与纯粹哲学的对立,至少可以追溯到康德。在康德看来,虽然都是关于人的行为的科学,但纯粹的道德哲学与“实用人类学”是不同的。前者研究的是先验-形而上学的原理,而后者则是在经验层面的研究。如果我们考虑到人类学的经验性特征,就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翻转”,也就更能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渊源。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讲述的是意识的“经验”,或者说是逻辑生成的“经验”,而马克思认为这不过是以一种抽象的方式讲述人类的感性经验。所以马克思强调人是对象性的、自然的存在,而不是黑格尔的自我意识。 如果将人理解为感性的存在,那么古典哲学中的自由就首先成为了问题。按照康德的观念,在经验范围内是没有自由的,人类能够认识自然的必然性,但最终都必须遵循这种必然性。如果说自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基本前提和出发点,那么马克思的出发点却只能是不自由的。因为马克思也发现,在现实世界中,人类承受着 Ξ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征研究”(项目号:08JZ D0001)、南开大学2008年度人文社会科学校内文科青年项目(项目号:NK Q08068)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小说发展史课件资料

中国小说发展史 一、中国小说发展史线索 二、小说的起源神话诸子史传:(1)源头(2)影响:①题材、幻想的方式、情节结构 ②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对小说叙事方式的影响十分深刻。 三、古代小说发展史概述 (一)先秦——古代小说的萌芽期 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雏形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神话: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力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

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 其特点寓言故事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讽刺力量的文学样式, 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先秦寓言,它敢于干预生活,有助于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它的讽刺艺术,直接为后世小说继承和借鉴。后世的讽刺小说的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无不受到寓言的积极影响;它是最早的叙事文学之一,又开创了自觉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 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迷信传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致形成了古小说中语怪与纪异两大类别。先秦时代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 先秦诸子重道而菲薄小说,对后世小说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汉代——地位略有提升 (1)桓谭《新论》: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2)班固《汉书?艺文志》列九流十家,小说家附列于诸子之末。“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诸子之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3)汉代小说有: ①无名氏《燕丹子》,叙荆轲刺秦王之事;

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与发展

市场营销理念的演变大致经过三个阶段:传统观念阶段、市场营销观念阶段、社会市场营销观念阶段。下面来详细看看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与发展。 传统观念阶段的营销理念包括3种观念,即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 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与发展,可归纳为六种,即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客户观念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1、生产观念 生产观念是指导销售者行为的最古老的观念之一。这种观念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前。企业经营哲学不是从消费者需求出发,而是从企业生产出发。其主要表现是“我生产什么,就卖什么” 。生产观念认为,消费者喜欢那些可以随处买得到而且价格低廉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分销效率,扩大生产,降低成本以扩展市场。例如,烽.火猎头专家认为美国皮尔斯堡面粉公司,从1869年至20世纪20年代,一直运用生产观念指导企业的经营,当时这家公司提出的口号是“本公司旨在制造面粉”。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傲慢地宣称:“不管顾客需要什么颜色的汽车,我只有一种黑色的。”也是典型表现。显然,生产观念是一种重生产、轻市场营销的商业哲学。 生产观念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产生的。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和战后一段时期内,由于物资短缺,市场产品供不应求,生产观念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颇为流

行。中国在计划经济旧体制下,由于市场产品短缺,企业不愁其产品没有销路,工商企业在其经营管理中也奉行生产观念,具体表现为:工业企业集中力量发展生产,轻视市场营销,实行以产定销;商业企业集中力量抓货源,工业生产什么就收购什么,工业生产多少就收购多少,也不重视市场营销。 生产观念是一种“我们生产什么,消费者就消费什么”的观念。因此,除了物资短缺、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之外,有些企业在产品成本高的条件下,其市场营销管理也受产品观念支配。例如,亨利·福特在本世纪初期曾倾全力于汽车的大规模生产,努力降低成本,使消费者购买得起,借以提高福特汽车的市场占有率。 生产观念的不足: 忽视产品的质量、品种与推销,不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忽视产品包装和品牌等。 以生产观念为导向的营销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供给小于需求,生产活动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中心和基本出发点; 2、降低成本、扩大产量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3、不重视产品、品种和市场需求; 4、追求的目标是短期利益; 5、坚持“我生产什么、商家就卖什么、消费者就买什么”的经营思想。 2、产品观念 它也是一种较早的企业经营观念。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最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具有某种特色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生产高值产品,并不断加以改进。它产生于市场产品供不应

市场营销观念之产品观念的详细解析

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与发展,可归纳为六种,即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客户观念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下面来看看关于产品观念的详细解析。 产品观念 产品观念是一种较早的企业经营观念。 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最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具有某种特色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生产高值产品,并不断加以改进。 产品观念产生于市场产品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形势下。 最容易滋生产品观念的场合,莫过于当企业发明一项新产品时。此时,企业最容易导致“市场营销近视”,即不适当地把注意力放在产品上,而不是放在市场需要上,在市场营销管理中缺乏远见,只看到自己的产品质量好,看不到市场需求在变化,致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例如,美国×××钟表公司自1869年创立到20世纪50年代,一直被公认为是美国最好的钟表制造商之一。该公司在市场营销管理中强调生产优质产品,并通过由著名珠宝商店、大百货公司等构成的市场营销网络分销产品。1958年之前,公司销售额始终呈上升趋势。但此后其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开始下降。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的许多消费者对名贵手表已经不感兴趣,而趋于购买那些经济、方便且新颖的手表;而且,许多制造商迎合消费者需要,已经开始生产低档产品,并通过廉价商店、超级市场等大众分销渠道积极推销,从而夺得了×××钟表公司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钟表公司竟没有注意到市场形势的变化,依然迷恋于生产精美的传统样式手表,仍旧借助传统渠道销售,认为自己的产品质量好,顾客必然会找上门。结果,致使企业经营遭受重大挫折。 产品观念的不足: 1、市场营销近视症,即过分重视产品本身而不重视市场需求的变化; 2、忽视市场宣传。 产品观念的企业经营观,其产生和存在都有其历史背景和必然性,都是与一定的条件相联系、相适应的。 营销推广是以当今互联网为媒介的一种推广方式,是在网上把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利用网络手段与媒介推广出去。很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都需要做营销推广。如果是由自己的公司负责营销推广的话,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本文介绍关于营销推广中与市场营销观念之产品观念相关的内容,如果让汇桔网为您的公司做营销推广服务,不仅能节约成本和经济,更能达到更好的营销效果!

如何提升领导干部应对新媒体的能力

如何提升领导干部应对新媒体的能力 信息时代中的媒体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衍生出的新媒体对我国各个领域的信息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在我国的政治领域,新媒体的出现为其带来了新的话语方式,革新了民主监督方式,在此形势下,领导干部如何正确应对新媒体,以有效提升政府公众形象显得尤为重要。 【Abstract】The media has a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in the information age,the new media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 various fields of our country. Especially for the political field of our country,the emergence of new media brings a new discourse way,innovated democratic supervision,under this situation,the leading cadres how to coping with the new media,and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government public imag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标签:领导干部;新媒体;应对能力 1 当下新媒体具有的特点分析 1.1 双向性的信息传播通道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改变了以往受众被动的接收过程,其创建了双向信息传播通道,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作为信息的传递者存在,受众在自主筛选信息后可以将信息再次传递出去。 1.2 传播渠道多元化 现在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与通信网的有效整合极大地提升了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的作用,社会大众可以利用这些设备随时随地对新闻事件进行观看、讨论、发表观点。当前,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已成为社会大众了解新闻事件的主要媒介,在丰富公众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成为一个主要的政治参与和监督渠道。[1] 2 新媒体对领导干部个人素质的新要求 2.1 個人信息处理能力 面对冗杂的信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才能准确把握工作方向。个人信息处理能力具体指的是信息的接收、甄别以及解读能力。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过程中,领导干部作为决策者承担着引导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任,其决定会对区域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构建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中,领导干部必须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以科学化的思维方式、较强的信息甄别、整合与解读能力来处理所要面对的各项信息,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决策。

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试题

2004 年下半年小题,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6 小题,每空1 分,共11 分) 1.《辽海丹忠录》是以______为主人公的时事小说。 2.南宋时期的“说话” ,分为说铁骑儿、___、____、___等四家。 3.《红楼梦》以“木石前盟”与___为象征,写出两种对立的爱情婚姻观。 4.《南史演义》《北史演义》的作者是______。 5.《于少保萃忠全传》的作者是____,它是写____生平遭遇的传记体历史小说。6.以骆宏勋、花碧莲的婚恋故事为框架的武侠小说是______,《圣朝鼎盛万年青》以______皇帝下江南为主要线索,最后几大武林门派会聚泉州,击毙方世玉、至善禅师,攻破泉州______寺。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20 分) 7.《红楼梦》可能是在下列哪一部书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 A.《花月痕》B.《雪月梅传》C.《风月宝鉴》D.《鸳鸯针》 8.《西汉演义》的作者是【】 A.甄伟B.袁于令C.杜纲D.余邵鱼 9.纪录了唐僧等取经故事的朝鲜汉语教科书是【】 A.《定鼎奇闻》B.《朴通事谚解》C.《大唐三藏取经诗话》D.《销释真空宝卷》10.借梦境来影射现实的著名的唐人小说是【】 A.《南柯太守记》《幻影》、B.《枕中记》《希夷梦》 C《南柯太守记》《枕中记》、D《南柯太守记》《迷楼记》 11.表现帝王发迹变泰的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是【】 A.《飞龙全传》《英烈传》、B.《英烈传》《说岳全传》 C.《铁冠图演义》《飞龙全传》、D.《樵史通俗演义》《飞龙全传》 12.“新红学”的代表人物是【】 A.胡适、鲁迅、B.蔡元培、鲁迅C.李希凡、蓝翎D.胡适、俞平伯 13.标志我国古代小说开始自觉进行小说创作,获得独立地位的是【】 A.魏晋小说、B.宋元话本、C.唐传奇D.明代传奇小说 14.宋代有三篇揭露隋炀帝的文言小说,它们是【】 A.《温泉记》《流红记》《海山记》、B.《海山记》《梅妃传》《随遗录》、 C.《迷楼记》《流红记》《开河记》、D.《海山记》《迷楼记》《开河记》 15.宋元话本中描写爱情婚姻的作品有【】 A.《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志诚张主管》 B.《快嘴李翠莲》《简帖和尚》《志诚张主管》 C.《宋四公大闹禁魂张》《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志诚张主管》 D.《错斩崔宁》《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简帖和尚》 16.唐代的“一枝花话” ,说的是谁的故事【】 A.崔莺莺B.李娃C.任氏D.红线小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3 分,共9 分) 17. “讲史” 18. “自传说” 19. 公案小说

从古典自由主义到新自由主义_洛克和罗尔斯自由观念评析

从古典自由主义到新自由主义———洛克和罗尔斯自由观念评析 ○孙显蔚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洛克和罗尔斯分别是古典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二者的区别是,在自由平等方面,洛克着重探讨的是原始的契约自由,而罗尔斯在强调自由优先的前提下,更注重平等的价值,在国家观念方面,洛克强调通过契约建立政府的合理性,而罗尔斯则通过契约论证正义原则的合理性;二者的共同之处则在于都从抽象的个人出发解决个人和社会关系问题;对洛克和罗尔斯自由观念的批评分析,当有助于我们探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平等问题。 [作者简介] 孙显蔚,1975年生。天津,南开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邮政编码: 300071。 自由主义作为西方政治哲学的重要流派,经历了从古典自由主义到新自由主义的历史嬗变。洛克是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罗尔斯则是新自由主义的代表。这种历史的更迭正如艾耶尔所说:“哲学的进步不在于一位哲学家取代另一位哲学家,而在于对哲学中‘一批循环呈现的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把它们向前推进一步"。本着这个原则,本文试对洛克和罗尔斯的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探讨西方政治自由主义的发展脉络和价值取向,对其理论得失加以评析,从而阐明我国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重要意义。 一 作为自由主义者,洛克和罗尔斯都致力于对自由、平等问题的探讨。但洛克强调的是原始的契约自由,而罗尔斯则在注重自由的前提下更强调平等的价值。 洛克是古典自由主义的始作俑者,他的自由主义理论对西方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恩格斯说过:“自由思想正是从英国输入法国的,洛克是这种自由思想的始祖"。(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中文1版,第7卷,24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1。)洛克的自由主义思想源生于他所处的时代。随着封建专制制度向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的转变,资产阶级的统治需要理论的论证与说明,变革时期政治思想上的混乱也要求得到统一。正是这种现实促使洛克创立自由主义学说,以顺应时代潮流,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洛克在1政府论2中指出,人原来所处的自然状态是一种完美无缺的自由状态,人人权利平等,生来自由,自由是自然 — 1 7 — 教学与研究 1999年第10期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pdf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 我国的古典小说,比较合乎现代“小说”概念的应从唐宋以来出现的用文言 或白话写成的传奇、话本小说算起。但是,“小说”一词早在先秦《庄子·外物》篇中就有记载: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远亦远矣。”这里的“小说”,是指于社会人生无涉的琐屑言谈,与后来的小说概念相去极远。西汉时的“小说”,形式上与先秦小说稍有差异,内容有所变化,开始涉及社会人生。东汉时,刘歆在《七略》中 首辟“小说家”一类。随后,班固《汉书·艺文志》据此著录各家人物和其著作, 指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他著录“小说家”书十五种,可惜已经亡佚。但从班固的论述来看,这些“小说”,大概指来自民间的传闻轶事,与后代作为文学创作的一大部类的小说不完全相同。根据 以上记述以及传世的文学史料来看,我国先秦至两汉尚未有近似现代小说的文 学创作。 我们知道,先秦文史哲不分家,汉代仍不脱这一习惯,因此,先秦两汉出 现的神话传奇、寓言故事、传闻轶事以及史传文学,当然不能看成为小说,但 它们又在内容和形式上为后世小说创作做了准备,特别是《史记》,对我国的 小说创作影响最大。但《史记》毕竟是历史,而不是小说,所以,我们称先秦 两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孕育期。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大量谈论神鬼怪异以及记述名士的奇闻轶事的故事, 较有代表性的是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这类作品,有人物形 象,有故事情节,结构完整。如《搜神记》中的《三王墓》、《韩凭夫妇》、 《李寄斩蛇》、《白水素女》、《东海孝妇》等篇,把人神怪异之事混杂在一 起,后世称为“志怪小说”。一般比较短小,在刻画人物形象上较有特色,被称 为“志人小说”或“轶事小说”。这两类小说带有明显的捏合“丛残小语”的痕迹。 唐代,我国古典小说创作开始出现新的局面,作家在六朝志怪、志人小说 的基础上,创造了“传奇”体短篇小说。其中《古镜记》、《白猿传》、《游仙窟》等,是由志怪向传奇过度的早期小说,艺术上比六朝志怪小说有了重大突 破,较有代表性的是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李朝威的 《柳毅传》、元稹的《莺莺传》、许尧佐的《柳氏传》、李公佐的《南柯太守

电子商务条件下的市场营销理念变革

电子商务条件下的市场营销理念变革 摘要:面队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环境,企业必须改变传统市场营销的主导逻辑,树立新的市场营销观念-诚信观念,“一对一”营销观念,服务观念,合作观念,革新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从产品,分销渠道,价格、促销等方面寻求营销方式,方法上的突破。 关键词:电子商务、营销理念、营销策略 一、电子商务的定义: 电子商务是指人们利用电子手段进行商业、贸易等活动,是商务活动的电子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它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市场营销产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影响。正确认识这些影响,对于企业适应新环境,更好的细分市尝采用先进的营销手段和方法、满足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电子商务条件下的市场营销—网络营销定义 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 网络营销以现代营销理论为基础,通过Internet营销替代了传统的报刊、邮件、电话、电视等中介媒体,利用Internet对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各环节进行跟踪服务,自始至终贯穿在企业经营全过程,寻找新客户、服务老客户,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以达到开拓市场、增加盈利为目标的经营过程。它是直接市场营销的最新形式。 三、市场营销观念的变迁 1.营销观念改变的原因 营销环境和消费者及其行为的变化必然导致营销理念的变化。传统营销理念以利己为目的,围绕该目的企业营销理念经历了生产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四个阶段。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地域分割、缩短了流通时间、降低了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传输处理成本、使生产和消费更为贴近,使客户有极大的商品选择空间和余地,而且此时的消费者消费时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在这种,企业只能以“客户”为导向,“客户满意度”成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指标。企业能否快速响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变化,决定了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能否生存和发展。所以电子商务对于企业来讲不仅是一种新技术、更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为此,企业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对其营销理念进行彻底的革命。这种革命所革的正是传统的以利己为目的的个体最优的营销理念,转向整体最优的理念,具体体现为营销是一个使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政府和社会都能获益的过程,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方便人、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真诚地帮助顾客”。一个具有这种理念的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时会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集中注意力于顾客的动向、更好的识别和把握市场机会、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2.营销观念改变的历程

【心得体会】高媒商是现代领导者的基本素质——读《现代领导媒体素养》有感

高媒商是现代领导者的基本素质——读《现代领导媒体素养》有感 众所周知,智商和情商是大家公认的现代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环境的改变推动了社会个体信息消费行为的变革。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和谐的传播环境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个人发展。领导干部作为受众中特殊的一个群体,被认为是是信息传播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因此作为一部系统论述领导干部媒体素养的著作,我们需要从媒介素养的研究视角出发,探寻社会化媒体环境下领导干部应对信息风险的可行性路径,而“高媒商”应运而生成为现代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也就顺理成章了。 《现代领导媒体素养》紧扣新媒体的时代脉搏和领导干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回答了领导干部为什么要提高媒体素养,以及怎样解决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面对媒体”时的恐慌问题。全书通过网络问政、网络反腐、危机公关、领导形象塑造、与媒体打交道的艺术等专题,结合典型案例研究,指出了领导干部如何在实践中提升媒体素养的路径。毋庸讳言,政府话语权的公信力缺失,削弱了政府的执政能力,降低其社会管理水平,甚至危害自身的执政地位。在新媒体背景下重建政府话语权的公信力,需要领导干部不断完善自身的媒介素养。俗话说:失信容易取信难,毁掉公信力可能是危机中一夜之间的事情,重建公信力却必须经历常态下日积月累的完善。领导干部完善媒介素养也非一蹴而就,涉及根深蒂固的执政观念转变和日常状态的社会管理创新。无数事实证明,一切改革与重建都需要从转变观念开始。因此,我们可以从政府与权力的关系(权力观)、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媒介观)、政

府与公众的关系(民众观)三个维度阐释社会管理创新所要求的执政观念转变,对于完善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提高其应对危机的善治本领,从而在新媒体语境下重建政府话语权公信力具有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新媒体语境下需要领导干部尽快转变权力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如城市化快速推进、社会流动人口增加、贫富差距日趋扩大……新生社会事务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使得各类公共危机事件不断地产生。在新媒体语境下面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时,“政府应该从危机管理的包办者转变为危机管理的沟通者和协调者。为应对社会重塑的要求,就职于政府中的各级领导干部应积极主动地提供充分、准确、及时的信息,最大程度上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引导公众理性参与,“纸包不住火”的俗语下当下的信息环境中体现更加明显。而在面对层出不穷的公共危机事件时,领导干部首先需要树立自己对民意的敬畏之心,破除文化心理深层结构中的权力本位主义,以满足民意为前提行使政府的话语权。由传统媒体时代“对权力负责”的政绩宣传,转变为“对民众负责”的信息沟通,才能在新媒体背景下提高危机事件中的舆论应对能力,为重建政府话语权的公信力奠定基础。 新媒体语境下需要领导干部尽快转变媒介观。在我们传统视野中,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大众传播媒介属于“宣传思想战线”以及“统一舆论”的主导渠道,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各级新闻媒体的“宣传喉舌”功能,相对而言轻视新闻媒体的“传播信息”功能。随着新闻业市场化改革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传播技术带来的新兴媒介的强势崛起,已经不可逆转地打破了传统意义下党政机构一统舆论场的传播秩序。这也意味着中国经历了40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后,逐渐进入了一个信息流通、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