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与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是由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引发的,是由诸多错位造成的。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要有新思路,具体工作要有新举措。要树立积极的就业观;要创新大学生培养模式,变学历教育为能力教育;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进高校的学科建设,切合实际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高其就业、创业技能。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思考

自199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从社会方面讲,关系到教育体制改革的成败,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从学生个体方面讲,关系到自身将来的发展、成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培养人才的高校角度来讲,就业率联系着生源,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如何帮助高校毕业生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身的劣势,迎合社会需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赢得机会是社会、高校和广大毕业生亟需考虑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1.传统的就业观念与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不相适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与此形势不相适应的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滞后,只想到国有单位而不愿到个人私营企业或乡镇企业去就业,也有人认为只有在正规部门上班才算就业。这些都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困难,制约了大学生在就业中的正确选择。

2.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与大学生自身实力不足相矛盾。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具备优秀思想道德、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一些高校毕业生表现得信心不足,缺乏足够的就业实力,知识面窄,心理素质差,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这种社会高要求与大学生低素质的矛盾,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3.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与社会需求的强烈反差。不少毕业生片面地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很少考虑到自己择业期望值是否符合实际,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择业集中选择"热门"行业和大城市的一些待遇条件优厚的行业,不愿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或条件相对艰苦、位置相对偏远的地方就业。这势必造成大城市、大单位和条件优厚的单位人才浪费,而急需人才去开发、管理的欠发达地区和经济状况欠佳的单位,前去应聘的毕业生门可罗雀,无法吸纳急需的人才,加剧了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这对供需矛盾。

4.社会要求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力相矛盾。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能否在就业竞争中获胜。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无疑是提高他们就业竞争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目前高

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大多数在形式与内容上比较单一,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而忽视学生个体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引导,缺乏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就业指导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也有待于提高。

5.大学生就业市场发育不完善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走向相冲突。目前全国高校基本实行了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的方式就业。但大学生就业市场尚需完善,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全国性大学生就业市场尚未形成;大学生就业市场必需的信息体系和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与大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等。

二、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经济发展形势直接决定了人才需求的结构、水平和数量,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因素。目前,全球经济出现低迷,我国的经济结构也正进行战略性的调整,三大产业的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二)学校因素

首先,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不能随经济结构调整及人才市场的需要变化而创新,而且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仍以统一的模式培养人才。高校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基本是在原有学科专业结构框架内进行,以学校的办学条件为依据制定扩张计划,没有对根据市场需求对专业结构进行普遍的、较大幅度的调整,使部分专业毕业生相对过剩,造成就业困难。其次,学校基本建设不能紧跟扩招需求,影响毕业生质量。最后,就业指导力度不够。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对就业指导服务理解停留在表层。事实上,就业指导是一项独立的系统性的工作,它既包括对提供就业信息,还包括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成才观、就业心理、择业技巧等的教育和引导,还包括有个体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设计和相关教育培养等。

(三)毕业生自身因素

大学毕业生自身也存在着一些偏差,导致就业出现困难。

在择业观上,首先,忽视就业现实。部分大学生及其家长在观念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和精英化教育的时代,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其次,过度追求个人价值取向。表现在选择职业或工作岗位时对个人需要考虑过多,而忽视了社会现实形势,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

少数大学生意志品质薄弱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愿意脚踏实地地从基层做起。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一些大学生的诚信也开始出现危机,一是伪造各种获奖证书和资格证书;二是不断出现违约事件。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信任。

受应试教育影响,不少大学生重书本知识,轻实践锻炼,综合能力素质欠佳。而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能尽快胜任工作的劳动者,非常看重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尤其是动手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协作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三、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措施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和大学生等多方共同努力。

1、政府进一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保障

政府要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为大学生充分就业奠定基本条件。加强高校扩招的宏观调控,根据保持高等教育两大功能平衡发展的原则,严格控制扩招的规模和速度、扩招的对象和扩招政策倾斜的方向及程度,防止对扩招及扩招可能引发的系列问题的失控。

要切实落实已经出台的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打破地区壁垒、行业壁垒,在全国形成有序、公平竞争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深化人事、户籍、工资等制度改革,放宽户籍限制,加大毕业生择业的地域上的自由度。

要建立毕业生待就业登记制度,把待就业的毕业生纳入社会就业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的人才储备制度,建设多种形式的"储备中心"或"就业缓冲港"等;西部地区更要高度重视人才,要着眼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长远需要,借鉴东部地区引才的成功经验,切实采取灵活、有吸引力的措施,做好毕业生的人才储备工作;继续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工作保障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待就业登记、培训、促进毕业生创业的基金与管理等制度。 2、学校进一步面向市场为毕业生构建平台

高校根据自己现有的实力和水平,准确定位,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服务对象,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学校应注重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创新办学模式,贴近市场,掌握市场变化的特点,在学科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上加大灵活性。

高校要加强市场调研,调整优化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做好科学预测和规划,从宏观上控制和把握学科专业与市场的接轨。要加强对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革和调整;要积极开发适应现代科技、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高新技术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学科专业;要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和设置学科专业。高校应积极推进教育模式多元化,加强学校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建设,使培养出的学生在市场中真正具有明显优势。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是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素质和能力。各类学校不仅要树立整体素质观,而且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还要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择业技能。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职业生涯辅导的起点,将职业指导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力求使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高校之间还要加强沟通,尽快形成适应现阶段大学生实际需要的、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的系统性就业指导教材,逐步规范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3、高校毕业生要转变观念,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我

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若仍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