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创新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创新管理探析
摘要:科研单位是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栽体。
固定资产是科研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然而,由于管理意识的薄弱,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固定资产核算制度的落后,造成固定资产长期闲置,使用效率低下等现象。
本文针对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和核算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核算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1)05-0028-02
科研事业单位是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载体,它是以执行科研项目为主旨,通过从事科研技术的研究,将科研成果推广以更好地服务公众的科学研究机构。
固定资产是科研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在科研事业单位总资产中通常所占的比例较大。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管理意识的薄弱,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核算制度的落后,科研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重投入轻管理”、“重使用轻保养”等现状,导致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低下,耗损严重。
因此,科研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核算制度,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其在激发科技服务潜力方面的作用。
一、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一)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现状
科研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大部分是由财政机关和主管部门的国家预算集中的资金分配拨付形成的,目前,科研单位固定资产在内部控制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固定资产购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
一方面,科研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通常所占的比例较大,具有补充、扩充的资金来源的非直接性、服务性和非生产性等特点,所以,科研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可行性和效益分析相较企业而言具有一定的困难性。
另一方面,在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中,很多科研事业单位将科研经费作为评价单位科研能力和水平的一
项重要指标,因此,很多科研人员盲目地争取购买固定资产的经费,而缺乏对其可行性的系统分析以及忽略该经费的监督管理,从而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浪费和减值等低效率行为。
2.固定资产疏于日常管理,账实难符
目前,大多数的科研事业单位没有专设固定资产管理科室,固定资产在各部门、各单位中较为分散,且封闭管理,缺乏共享。
各部门在仪器采购前没有进行有效沟通和统筹规划,没有专人管理,缺乏维修记录。
此外,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会部门的各自职责不明确,难以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维护制度,固定资产的使用周期缩短,甚至出现毁损、遗失等问题,也未能及时反映到固定资产账目中,长此以往,固定资产自然账实难符。
(二)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现状
会计核算制度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事业单
位为核算固定资产,会计上设置了“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这样的会计处理存在以下的缺陷:
1.购置固定资产。
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应根据资金来源渠道分别列支,通过两组分录反映:支付款项时,借记“事业支出”、“专款支出”、“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固定资产人账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
上述会计处理存在两个不足:一是以银行存款购置固定资产,实质上并没有引起资产减少,只是资产存在形态的一种转换,同时,虚增了单位的费用支出,且期末要将该项支出转入“事业结余”账户,参与事业单位的结余分配,又虚减了单位结余,有违真实性原则。
二是两组分录之间没有一定的勾稽关系,不能确切地反映业务内涵。
2.固定资产的基本建设。
由于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特殊性,往往需要科研事业单位根据业务的需求以自筹资金进行固定资产
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等项目的基本建设工程。
但是,按照国家基本建设规程进行会计核算,工程的支出不作成本支出核算,只在项目完工交付使用时才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资金。
其结果导致账外资产形成,无法追踪单位成本支出的路径并对其进行评价监督,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3.固定资产的折旧与减值。
科研事业单位现行的固定资产核算的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并没有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而是按固定资产购置时的原始价值人账。
从购置到报废的固
定资产在这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对资产价值进行相应的调整,不能反映出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实际损耗,也不能对资产净值进行反映,导致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与其账面价值出现严重背离。
尤其是在一些拥有科技含量高、技术更新快的资产的科研事业单位中,不计提折旧和减值的核算方法使得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二、完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对于企业而言,一个完整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应该包括固定资产的预算制度、授权批准制度、账簿记录制度、职责分工制度、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制度、固定资产的维护保养制度、固定资产的处置制度和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区分制度等。
虽然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有其特殊性,但是,从当前事业单位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上看,可以借鉴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有关做法。
(一)建立固定资产购置制度,加强固定资产使用效益的可行性分析
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购置时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而且科研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高、专业性强和技术性强等特点,决定了建立固定资产购置制度的重要性。
这不仅仅关系国家预算资金使用的效率高低的问题,而且也与科研事业单位发挥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与否。
在大型固定资产购置之前,由分管领导、专业人员、财会人员组成固定资产采购研讨小组,对购置的功能、质量、型号和价格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购置后的使用和保管建议。
对固定资产的购置尽可能实行投标、招标,从众多的供应商中来确定。
对采购人员的职
责、授权范围要有相应的规定,同时也要严格制定采购合同的有关内容。
(二)强化固定资产使用的管理制度,执行固定资产的内外部审计完成固定资产的购置后,为了防止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长期闲置等现象,应该加强固定资产使用的管理,建立自动化档案管理制度和使用责任制度。
科研事业单位应建立固定资产归口分级管理制度,明确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会部门各自的职责权限,确保管理权责明晰,责任到人。
抽调财会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组成内部清查小组,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
也可以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程序,通过强化外部监督,结合单位的内部清查,加快解决固定资产的管理难题。
另外,通过固定资产的效能评价和激励机制,有效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三)同地区跨单位间的固定资产共享
目前在科研事业单位内的科研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普遍低下,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在科研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可以考虑引入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制度,即将区域内的同类型单位的科研仪器设
备进行整合,建立共享平台,针对企业、院所的普及应用情况,建立若干条测试、研发工艺流程,通过租赁、合作开发等模式提升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率、盘活资产。
三、变革固定资产核算制度的几点建议
长期以来,收付实现制一直占据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的主导地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2009年8月,财政部发布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征求意见稿),重新规范了固定资产的核算。
2011年新出台的《医院会计制度》兼顾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双目标、双基础的会计模式成为一大两点,也为其他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变革提供了借鉴。
因此,对于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业务处理引入权责发生制核算,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取消“固定基金”和“修购基金”科目
对于增加取得(外购、自行建造、接受捐赠等)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根据各实际支出资金的列支渠道,分别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等。
对基本建设工程形成的实际成本支出也应作为单位资金支出做出相应会计处理。
同时为了按收付实现制反映当期相关的预算收支,需另设置预算会计科目以进行预算收支科目的平行记录。
对于原在“修购基金”中列支的大型维修等项目,改成通过“预提费用”科目进行处理。
同时,修改科研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净资产相关栏目,避免净资产虚增。
(二)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
现行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制度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使得账面上所反映的固定资产价值无法体现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使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的评价增加了困难。
科研事业单位应按固定资产大类进行折旧,即固定资产折旧计提采用分类折旧率,并根据自身科研项目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在固定资产的预计
使用寿命内系统分摊固定资产的成本。
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账户。
计提折旧时,借记有关支出科目,贷记“累计折旧”。
同时,在科研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栏目下增加“累计折旧”与“固定资产净值”两项,反映固定资产折旧与净值情况,避免固定资产虚增。
(三)考虑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问题
科研事业单位所拥有的部分固定资产属于高科技专业设备,科技含量高、技术进步快,淘汰更新快,在采取加速折旧仍不能及时完整地反映其实际无形损耗的情况下,则考虑对其计提减值准备。
为此需相应设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
科研事业单位应当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终时全面核查固定资产,对固定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进行合理预计,这样做是为了有效避免出现虚盈实亏,能够确保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