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外交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公共外交论文
摘要:加强法制和公共外交体制改革,促进公共外交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公共外交虽发展迅速,但在国内却没有一部明确规定公共外交的法律法规,导致中国公共外交的无序性、低效性。

在实践中,对各个涉外部门进行改革和重组,提高工作效率,使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公共外交新局面。

公共外交定义的界定
公共外交的定义众说纷纭,目前,对公共外交的界定普遍采用的是美国外交学院院长埃利恩的说法,即公共外交是公众态度对外交政策的形成和执行所造成的影响,它涵盖了超越传统外交的国际关系领域,包括一国政府在其他国家境内培植舆论;一国利益集团与他国利益集团的互动;有关外交事务及其影响的通讯报道;职业外交官和驻外记者之间的联络与跨文化和共同的过程。

中国公共外交的特征
中国的公共外交与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外交是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中国公共外交具有如下特征:
一、公共外交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我国体育外交、文化外交并存,议会外交、政党外交、媒体外交等一系列外交形式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二、参与主体的多样性。

外交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一系列的民间组织和广大个人,其中,政府居于主导地位,民间组织及其社
会团体发挥了中间作用,广大民众则是中国成功开展公共外交的基础。

三、公共外交的外延进一步拓宽。

外交不再仅仅局限于政治方面,一系列的国际论坛如“北京—东京论坛”、上海世博会等成为开展公共外交新的范畴。

四、中国的公共外交是为正式外交服务的。

其长远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但中国公共外交以“求同存异”的和谐理念为向导,与其他国家以种种借口推销自己价值观念的做法有着本质区别。

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分析
新中国自诞生之日起,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地球村”的预言已成为现实,加强与国外民众的沟通,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中国在国际社会的中需要肩负一定的责任,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同时中国要以公共外交的方式增强其国际话语力,实现战略利益的最大化。

二、公共外交是国外民众准确、客观地评价中国的重要途径。

近些年来,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复杂的外部环境,冷战之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西方国家利用人权问题、西藏问题、台湾和宗教问题等用有色眼镜来观望中国,提出诸如“中国威胁论”的谬论,对我国在国际上的声誉产生了及其不利的影响。

中国迫切需
要开展积极的公共外交,加强与外国民众的沟通,建设中国持续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

三、开展公共外交是中国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

冷战结束后的社会已经进入了软战时代,无形的“软实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步进入各国外交政策的顶层设计,中国需把握公共外交这一软实力的应用与发展,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

中国成功开展公共外交的实践—“孔子学院”
在公共外交这一领域,中国虽然虽然属于后起之国,但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在利用媒体、网络开展公共外交的同时,还借助重大庆典活动以及文化推广的形式开展公共外交,并充分利用海外华人众多这一优势,展现公共外交的魅力。

鉴于中国语言教育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严重“逆差”这一现象,中国2004年开始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孔子学院属于非盈利性的社会机构,目的是为了增强世界各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加强各国民众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

近几年来,孔子学院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壮大。

其办学方式灵活多样,孔子学院在进行汉语教学的同时,努力以其它方式输出中国文化,例如针灸、书法等,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孔子学院的建立,为中国的文化输出开辟的新通道,向世界各国展示了中国的文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国的公共外交开创了新途径。

中国进一步成功开展公共外交的对策建议
公共外交的兴起处在全球化外交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成功开展公共外交需要坚持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全方位开展公共外交。

一、加强公共外交的宣传力度,培养全民公共外交意识,丰富民众跨文化知识。

中国的公共外交虽然以政府为主导,但广大的民众是基础和后盾,充分调动公众、专家学者、媒体等在对外交往方面的力量,鼓励与国外的民间交往互动,中国的公共外交才可以平稳健康发展。

二、把政府外交、民间外交、公共外交的优势相结合。

三者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中国传统外交应不断适应形势变化,转变观念,打造官民并举、政经文互动、相互配合的统筹外交,为公共外交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援支持。

三、积极完善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新闻发布是引导国内外舆论的有效方式,优秀的媒体和记者是新闻发布的依靠,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对内有利于帮助国民了解中国的政策倾向,对外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开辟了窗口。

四、积极开展精英政治,中国应加强公共外交在名校的建设并建立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努力把名校建设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智库。

在学校中培养有专业知识的、宽广视野的新型综合外交人才。

五、加强法制和公共外交体制改革,促进公共外交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公共外交虽发展迅速,但在国内却没有一部明确规定公共外交的法律法规,导致中国公共外交的无序性、低效性。

在实践中,对各个
涉外部门进行改革和重组,提高工作效率,使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公共外交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赵启正《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
[2]赵可金《软战时代的中美公共外交》
[3]唐小松《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体系建构》
[4]唐小松《论中国公共外交两条战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