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外交的论文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000字论文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应环境变化和历史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既契合中国利益又符合世界发展利益、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影响的外交新理念。
落实“中国化”或“中国特色”。
为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全面深入地总结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当代外交实践中积累的极其丰富的经验,以奠定牢固的实践基础。
我们要以中国外交历史和现实问题为中心和出发点,以中国外交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积累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为素材。
在总结外交经验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包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还要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精华,倡导中国式外交理念和价值观,这是实现外交学中国化的民族文化基础。
在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过程中,还必须落实“系统化”的要求。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按照系统方法来全面地总结外交实践经验,构建完整的而不是片断的、互相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孤立的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
系统化还要求我们在大力发掘中国优秀思想宝库的同时,能够海纳百川,具有开放性,充分吸收国外特别是西方外交学的积极成果,使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内涵更加深厚丰富。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必须符合“科学化”的要求,理论概念和范畴要十分严谨,具有科学的内在逻辑。
科学理论研究的目的是发现规律,解释现象,预测未来,指导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
科学理论需要用科学方法来构建,在研究程序上至少要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概念操作化、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几个环节。
外交学应当是兼具学理性与实践性的科学理论体系。
但迄今为止,无论是国外包括西方的外交学著作还是中国已经面世的外交理论体系,多数更加注重的是外交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而缺少高度的学理性、科学性。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世界格局。
现阶段,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各个国家利益集团的斗争暗流涌动,中国的外交布局已然发生了变化。
毛概论文-中国和平外交
毛概论文-中国和平外交浅析中国和平外交的现状摘要:从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国人民一直努力建设一个民主富强的国家,走和平发展之路,并一直在努力为自己营造一个和平、平等共事的国际形象,但是实际往往是事与愿违。
从邻国的“大国威胁论”到欧美国家对中国发展的施压,从一年前的钓鱼岛争端、伦敦奥运的不公平判决到最近菲律宾对台湾渔民开枪挑衅,都显示着中国的外交并非一帆风顺;现在的外交不是简单的军事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更是经济战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博弈。
那么,中国的外交又将何去何从?关键词:平等外交、外交转型、经济发展一、中国对外的和平外交政策1、中国长期以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就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在成立前夕,毛泽东就强调,中国真正的独立和国际上的平等地位,据不能靠外国恩赐,主要靠中国人民自己努力争取;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再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我国外交政策也相应得到发展:邓小平在外交工作中强调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主张并积极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确立独立自主、完全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党际关系“四项原则”;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26-330页)由此,不难看出中国对外交往是以和平为主轴线,以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在国际上努力营造一个平等、公正、合作、爱好和平的形象,努力追求世界和平和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2、和平外交政策的意义1)体现了大国的胸怀和爱好和平的品质和平的外交政策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愿望与品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世界眼光、宽广胸怀和外交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开创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30页)提高国际认知度,赢得有利的国际环境。
形势与政策大国外交论文
形势与政策大国外交论文导言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在面对国际形势和内外环境变化时所采取的对外行动的总称。
大国外交政策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其所采取的政策举措直接关系到国际格局的演变和国家利益的实现。
本文旨在探讨形势与政策对大国外交的影响,并基于此提出一些相关的分析与建议。
一、国际形势的演变当前,国际形势快速变化,全球化、多极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显著。
大国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竞争使得各国外交政策必须随之调整。
而且,地缘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重大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大国的外交选择。
1.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更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存,但也带来了许多挑战。
例如,环境问题、恐怖主义威胁、贸易保护主义等都需要各国加强合作来解决。
因此,大国需要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合作机制来应对这些全球性挑战。
然而,全球化也为大国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全球化促进了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大国可以通过加强经济联系和互利合作增强自己的国际影响力。
例如,中国坚持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2.多极化的崛起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除了传统的大国外,还有其他地区性和区域性大国崛起,如巴西、印度和南非等,它们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这种多极化的趋势使得大国外交政策需要更加注重地区间的平衡和合作,以维护和增强自己的国际地位。
3.地缘政治的变化地缘政治因素也对大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影响。
例如,中东局势的动荡和东海南海争端等地缘政治争议,使得大国需要通过制定相应的外交政策来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此外,国际能源安全、海洋资源争夺等问题也对大国外交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大国外交政策的应对策略针对以上形势变化,大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外交政策来应对,以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并促进国际和平与稳定。
1.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领导作用,需要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制。
关于中国外交的论文
关于中国外交的论文:论当今中国的外交策略摘要:30年前邓小平提出的二十八字外交方针中国人始终贯彻。
30年后的今天世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十八字外交方针还能否适用,哪些需要坚持,哪些又要变化,改革开放强大起来的新中国到底路在何方?关键词:韬光养晦,时代变迁,卧薪尝胆正文从邓小平到胡锦涛,三十年又一面,时代早已今非昔比,中美实力也发生重大变化。
32年前的1978年10月的一天,将近44岁的徐敦信接到通知,要全程随同邓小平访问日本,“邓小平要去交换条约批准书,使《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生效;同时要对日本进行考察。
后者甚至是更重要的目的”。
这次行程一方面稳定发展了中日这一重要的双边关系,另一方面向日本学习发展经验,以求解答“中国改革开放之路怎么走”的问题。
同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联合公报,决定次年1月1日起建交。
两天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确定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外交也要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
1991年开始,一直负责亚洲事务的徐敦信担任外交部副部长,历时三年,主要负责处理中国与周边地区关系。
回顾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印、中俄等周边难题的妥善处理,徐敦信认为,这一系列外交成果的取得要归功于邓小平对时代的准确把握,“他认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将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各国所抱和平的愿望超过战争的愿望,世界大战打不起来”。
出于对国际形势的准确判断,邓小平作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二十八字外交方针。
其中,针对西方制裁,中国不向强权政治示弱,进行严正交涉;同时提出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妥善处理与西方大国关系。
特别在对美关系上,中国表示愿意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基础上消除分歧,促进合作,维护了中美总体关系的基本稳定。
“我所理解的韬光养晦,就是少说多做,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锋芒太露。
”周尊南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同时要坚持正义、维护和平、反对霸权行径。
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论文
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论文我国自建国以来,中国与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密集,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三条外交脉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外交政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外交政策的论文篇一:《浅谈我国外交政策》摘要:新中国外交仍不同程度地受到"重脸面而轻实利"、"和为贵"等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例如"搁置争议"就反映出我国在解决主权争端问题上一厢情愿的和平愿望,而他国则践行社会达尔文主义,"重实利而轻脸面"。
他国对争议地区实际控制日久即为既成事实,从而令我国的愿望彻底落空。
关键词:外交政策我国是外交战略学的发祥地,战国时即产生了纵横捭阖、远交近攻的伟大战略思想。
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延续,但有别于内政。
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学贯东西;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而绝不可以一厢情愿、以己度人、或单纯地"以德报怨"。
无论是两国间的双边关系、抑或更为广阔的国际关系的格局,实质上是各国在实力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追求国家利益而相互博弈的结果。
实力是决定格局的基础,格局反过来又加强或削弱一国的实力。
在国际斗争中,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在于该国运用何种外交战略。
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
外交的实质是各国在世界范围内追求国家权力的极大化,即国家利益。
因此,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必然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最早产生于西方。
西方外交实践遵循的是马基雅维里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曾经是西方殖民地的广大发展我国家在独立后,因袭了这种处理国际关系的指导思想和实践。
因此,国家利益至上成为几乎所有国家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的准则。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的发展1955年,于万隆会议,我国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五项原则内容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外交形势与政策研究论文
外交形势与政策研究论文摘要:本篇论文旨在分析当今世界的外交形势和相关的政策,探讨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首先,文章将分析当前的国际形势,包括主要的国际关系与矛盾,并对其进行评估。
其次,本文将讨论外交政策的重要性以及确定外交政策的因素。
最后,将以中国的外交政策为例进行案例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外交形势,外交政策,国际关系,中国,政策建议一、引言外交形势与政策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家的外交政策不仅直接影响着本国的国际地位和利益,还与其他国家的政策形成相互作用。
因此,深入研究外交形势和政策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和制定科学的政策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外交形势的分析1.当前的国际形势2.主要的国际关系与矛盾当前,世界上的关键国际关系主要包括:美国与中国、俄罗斯、欧盟的关系;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欧关系;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印巴关系等。
这些关系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这些关系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和争端,如领土争端、政治意识形态差异、经济利益分歧等。
三、外交政策的重要性四、外交政策的因素与决策过程外交政策的制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地缘政治地位等都是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
其次,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也对外交政策起着重要影响。
此外,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的变化也会引发外交政策的调整。
外交政策的决策过程通常包括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等阶段。
在制定外交政策时,政府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充分考虑本国利益、国际环境以及其他国家的反应。
在实施外交政策时,政府需要与其他国家展开合作,通过外交手段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
在政策评估阶段,政府需要对外交政策的成效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
五、以中国的外交政策为例进行案例研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外交政策对世界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为原则,积极推动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形式与政策论文——国际秩序与中国外交(优秀范文5篇)
形式与政策论文——国际秩序与中国外交(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形式与政策论文——国际秩序与中国外交组员:国际秩序与中国外交摘要:2015年是联合国成立70周年,重建国际新秩序成为各方热议的焦点。
当前世界各大国不断因时因势就其对外交政策进行战略性调整,深刻影响了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额重新塑造。
习总书记在访美时也提出了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同时也是受益者。
在国内经济迈向新常态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外交大力开拓创新,成果显著,中国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国际秩序中国外交一、当前国际秩序1.国际格局演变呈现多极化当今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各国都要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促进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国际秩序体系,从1945年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形成的美苏两极到发展为如今的“新一超多强”实为“一超六强”多极化的国际秩序,综合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实力因素来看当今世界存在着七大力量中心,分别是美国、中国、欧盟、俄罗斯、日本、印度与巴西。
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渐成大势,中国的经济与综合实力尤为明显。
2.当今大国关系的变化趋势难以逆转的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导致各国相互依存加深,共同利益增大,各国利益交融,彼此命运休戚与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泾渭分明。
相互割裂。
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逐渐式微,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崭露头角。
面对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国际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各大国都难以独善其身,只能同舟共济、共度难关。
换言之,全球性挑战对大国之间的合作与对抗分别起到“助推”和“刹车”的功效。
二、中国外交如何定位中国的角色,是决定中国外交的首要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将中国看作是一个“泱泱大国”,毛泽东认为中国“理应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邓小平断言,“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
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
步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和影响力日益壮大,尤其是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当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之后,中国特色的外交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精品】最新《大国外交》论文,浅谈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方阵
——精品资料—值得收藏—值得下载——最新《大国外交》论文,浅谈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方阵浅谈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方阵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是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外交形态和外交本质上的体现,是“三个自信”在外交领域的表现。
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曾在2014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开幕式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贵在“特色”二字,旨在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不同的强国之路。
中国特色,第一是旗帜鲜明地坚持得到中国人民广泛拥护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是中国外交的根基所在。
第二是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不干涉别国内政等优良传统,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对此加以完善、丰富和发展。
第三是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践行平等等特有理念。
这些理念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有助于更好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不断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
第四是坚持为国内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的第一要务。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又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中国与其他大国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
中国的外交必须紧紧围绕国内发展这个大局,为此营造更为稳定、更加友善的外部环境。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张合作共赢,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强调大国的国际担当。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时刻意识着自己肩负的国际责任与义务,根据力所能及之力,为解决世界上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提供更多的援助,发挥中国独特的积极作用。
以“一带一路”为例,它是中国包容性全球化版本,为欧亚大陆共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体现了将中国梦与世界梦共通、中国机遇与世界机遇对接的信念。
“一带一路”着眼弘扬古丝绸之路互学互鉴、和睦共处的精神,拓展中国同欧亚大陆方向国家各领域互利合作,是新形势下中国推进对外合作的总体构想。
就中国自身而言,这一构想与中国加快中西部开发、解决区域不平衡问题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与中国推进“走出去”战略、构建全方位对外合作格局密切相关。
与外交有关的高考作文范文
与外交有关的高考作文范文外交是国与国之间的一种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方式,是一种行使国家权力、维护国家利益、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
外交关系的好坏对国家的发展、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是一篇关于外交的高考作文范文,供您参考。
外交是国与国之间交往的一种方式,是不同国家之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交流的重要途径。
外交关系的发展与国家的繁荣稳定息息相关。
外交不仅通过国际合作使国家的经济得到发展,而且通过加强交流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促进国际和平与稳定。
首先,外交有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
在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合作越来越成为国家间外交的重要内容。
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合作,国家可以更好地利用市场资源,拓展国内市场,提高国内产业水平,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
同时,外交关系的发展也能够吸引外国投资,促进国家的经济繁荣。
仅以中国为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合作和投资,取得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
其次,外交有助于促进国际和平与稳定。
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各国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利益冲突和地区矛盾。
开展外交活动可以通过协商、对话等方式解决分歧,维护和平与稳定。
例如,联合国作为一个重要的国际组织,通过各国之间的外交努力,推动解决地区冲突,促进全球合作与发展。
此外,各国之间的外交交流也有助于增进了解与友谊,消除误解与偏见,减少相互间的猜忌与冲突。
多年来,中美之间良好的外交关系不仅推动了两国的经济合作,而且促进了两国人民间的了解与友谊。
然而,外交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是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
当前,世界上存在着一些地缘政治冲突、恐怖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使得国际关系变得复杂化、多变化。
与之相应的是,外交工作的难度增加,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应对策略。
二是公众情绪的影响。
随着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公众容易受到舆论的影响,对外交活动持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这就需要外交工作人员善于引导舆论,及时回应公众关切,以更好地推动外交工作的顺利进行。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字论文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字论文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概念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指中国以自身优势和发展需求为基础,秉持和平发展和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主动地处理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倡导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一种外交战略。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背景与意义,其次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和实践路径,最后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成就与发展方向。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背景与意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背景可追溯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提高,经济实力快速崛起,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作为一个有着14亿人口和近9.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国,中国的外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意义在于,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成为重要的全球性力量,其外交战略直接涉及到全球经济、安全和和平发展的命运。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仅意味着中国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将承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以践行不断提出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和实践路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包括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合作共赢和公正合理。
和平发展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强调通过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来谋求自身的发展。
互利共赢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灵魂,中国主张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致力于在国际关系中推动平等互利的合作。
合作共赢是中国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中国通过倡导多边主义、南南合作和全球减贫等行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事务。
公正合理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信仰,中国呼吁尊重国际法和国际准则,在国际事务中维护和平稳定,主动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路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致力于推动大国关系和谐稳定。
二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以贸易、投资和人员往来为重点,增强了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和稳定性。
大国外交论文3000字
大国外交论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大国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我们将回顾大国外交的定义和起源。
然后,我们将分析大国外交对国际安全、全球经济和区域冲突的影响。
最后,我们将讨论大国外交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介绍大国外交是指大国之间的交往和合作。
大国通常在地缘政治、经济实力以及军事能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其外交活动对国际政治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大国外交既涉及国家对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涉及国家对地区组织和国际机构之间的关系。
大国外交的发展和变革对全球政治和经济秩序都具有深远意义。
大国外交的起源大国外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各个文明时期。
古代希腊和古罗马帝国是早期大国外交的代表。
这些帝国通过扩张和战争来确保自身的地理利益和政治影响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国外交逐渐演变为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形式。
近代大国外交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法伦条约》。
该条约标志着欧洲的和平和秩序,大大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
从那以后,大国之间的外交活动变得更加重要和正式化。
大国外交对国际安全的影响大国外交在国际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国之间的合作和冲突对全球和地区安全格局产生直接影响。
一方面,大国之间的外交对于遏制冲突和战争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和纠纷可以减少军事对抗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大国的外交政策也可能导致紧张局势和冲突的升级。
大国之间的相互对抗可能引发地缘政治上的紧张局势,威胁到全球和地区的稳定和安全。
大国外交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大国外交对全球经济也产生重要影响。
大国拥有庞大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因此它们的外交政策往往会直接影响全球经济秩序和贸易体系。
大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和经济合作可以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和繁荣。
然而,大国之间的经济摩擦和贸易战也可能给全球经济带来不稳定。
因此,大国外交在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大国外交与区域冲突大国的外交政策和军事行动对地区冲突具有重要影响。
大国可以通过外交手段促进地区稳定和和平。
关于中国外交新走向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未来的外交走向校徽姓名:学号:专业:班级:任课老师: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中国面对的国际安全压力和和国内发展压力都呈现了急剧上升的态势,对中国外交长期坚持的一系列战略原则和思维形成了严峻挑战,使的中国政府推动外交转型,在更宽视野和更高平台上把握中国和平发展的方向,中共十八大对中国外交进行了重新规划,中国外交在心态、姿态、理念及行为上,正从“被动面对内外挑战”的压力型外交向“主动进行布局谋势”的动力型外交转变。
十八大以后的中国外交将呈现为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革命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外交的新版外交,正式步入负责任大国外交的新时代。
一、当前国内外新环境从国内看,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伟大成就,我们已经站在了可以发挥综合优势的发展新起点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跨上新台阶。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二大贸易进口国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最大新兴市场,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20%,人民的生活也在持续改善。
这些,都为我国继续前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国内市场和区域开发空间广阔,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科技教育整体水平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资金供给充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产要素综合优势将长期存在。
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基础,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我们党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我们党咸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国际看,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
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
新中国外交历史小论文200
1949年建国后,新中国在这一穷二白的土地上进行了辛勤的建设,经济不断提高,国防建设不断增强。
尤其是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打破了世界的沉静,也改变了世人的眼光,包括英、美、法等国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法国戴高乐向中国伸出了橄榄枝。
很快,中法建交,中加建交,中墨建交,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不断改善。
纵观新中国外交谈判的艰难历程,机遇与挑战并存,智慧与勇气同在,艺术与实力共有,新中国的缔造者们用辛勤的汗水,大无畏的气魄,超越的谈判艺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外交奇迹。
3000论文范文参考
3000论文范文参考3000字的论文到底要怎么写呢?很多同学刚写论文都会有这样的迷惑。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3000论文范文参考,仅供参考!3000论文范文参考篇一论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和新布局关键词:中国梦合作共赢新型大国关系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一、中国外交的新理念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应环境变化和历史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既契合中国利益又符合世界发展利益、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影响的外交新理念。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中国梦”“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是中国人的梦想,但随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一系列外事活动,“中国梦”的世界含义、“中国梦”作为中国外交新理念的特色越来越凸显。
正如主席明确告诉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那样:“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作为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新品牌。
“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格外引人关注。
简而言之,中国梦”与“世界梦”是互为前提、互为依托、互为机遇的关系。
一方面,实现“中国梦”必须有和平发展的国际和周边环境。
另一方面,“中国梦”同样给世界的和平发展注入活力、带来机遇。
中国梦的提出和发展,有力地促进着中国外交理论及实践的发展。
中国梦是非政治性话语,体现了我们一种新的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
中国梦是党的执政理念新境界,也是党指导发展对外关系的新要求:它拓展了外交的目标,深化了中国的发展对世界贡献的宗旨,完善了外交布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
成为中国外交新理念中最为耀眼的明珠。
2. 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
党的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外交史论文
我国的外交形势十分的不力。
北有强邻俄国,东邻心怀敌意的日美同盟,西南有宿敌印度,东南及南部海洋国土屡遭侵犯,海上交通线处于日美潜在威胁之中。
我国目前的策略是:以中俄对日美;在美俄之间搞等距离外交;在日美之间,我国的外交方略则并不明确,中国一度采取过联日制美之举;对待其他周边邻国,则尽量避免冲突,主张以政治谈判方式解决领土争端!中国的外交主要以国家利益出发!我国在外交就是:不能轻易得罪谁,否则就会影响周边环境,进而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如果我们对外强硬,则会被人指责为"中国威胁论"。
如果经济发展也被西方人说“中国灭亡论”······!这种思维逻辑在实践中成了掩饰外交上缺乏智慧和谋略、软弱,无能的一个借口。
它所产生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严重挫伤了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海外华人同胞的民族自尊心,炎黄子孙在摆脱西方列强的欺凌后至今已半个世纪,仍不能在世界上享有作为泱泱中华大国国民应有的尊严和自豪。
在国际关系的现实中,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坚定地捍卫自身利益,那么就不仅不能真正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反而会被视为软弱可欺。
我们所片面强调的所谓"政治解决",不过是处理国际争端的手段之一,决不可能成为唯一的手段。
必要时要用强有力的武力解决。
中国的外交被外国察觉,极易使我陷入被动。
周边一些国家必然会在强国的支持或怂恿下,加紧侵夺我国利益。
他们都会觉得中国软弱,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造成既成事实,并将问题国际化,来逼中国认可。
中国人忙于内政,又爱面子,到时一定会妥协。
而西方国家向来以其利益为标准决定外交方针,待冲突明朗时,谁也不会翻开历史书,查看它曾于某年某月承认过中国对某一地域拥有主权,届时它将考虑的则是如何实现地区力量的均衡并从中谋取利益。
在国际关系中,只要有国家利益存在,公理并不能总在。
外交战略旨在实现国家重大的长远的利益。
建国后前三十年,毛泽东以战略家的雄才伟略,为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开辟了广阔的国际外交空间。
关于中国外交政策政策的论文
关于中国外交政策政策的论文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战略日益成为牵动整个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外界对中国外交的关注也日益强化。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外交政策的论文篇一:《浅析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摘要]建国以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行了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第一次伟大的实践。
本文是从“一边倒”政策对我国的作用,弊端及其启示三个方面来写。
从得出“一边倒”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一边倒”外交政策;作用;弊端;启示“一边倒”思想是毛泽东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从巩固中国革命胜利成果和维护新中国国家利益出发,在认真分析了当时国际形势之后提出的外交战略特定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它形成于新中国建国前夕,是建国初期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指南。
在“一边倒”外交思想的指导下,新中国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与禁运,医治了战争创伤,发展了生产,在尖锐复杂的国际斗争中站稳了脚跟。
“一边倒”政策的含意是:在国际上联合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加强中国和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的联系,反对帝国主义的封锁、侵略策略。
其实质仅仅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济封锁下的政治方针。
“一边倒”政策的作用“一边倒”外交方针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明智的抉择在于选定利多弊少的决策并在实施过程中兴利除弊。
事实上,“一边倒”方针给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带来巨大作用:第一有效地抵制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对新中国的颠覆活动,稳固了新政权和提升了在国际上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之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从国内来说,新中国脱胎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文化极其落后,长年的战争更使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国民党残余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和抵抗时有发生,尤其是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也策划有朝一日反攻大陆颠覆新型的人民政权;中间势力由于对中国共产党能否稳定政权产生怀疑,也处于摇摆不定和观望之中。
新中国外交主要特征分析论文
新中国外交主要特征分析论文新中国外交主要特征分析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外交政策在战略和作风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征既有传承和发展的,也有较为明显的新特点和突破。
本论文将对新中国外交主要特征进行分析。
一、崇尚和平与主权平等新中国在成立之初的外交政策就明确表达了“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主权平等”这一基本外交原则,强调和平与持久的友好关系是解决争端和冲突的唯一办法。
这一原则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各国之间互动关系的基础,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地展开广泛合作的基础。
二、坚持独立自主新中国外交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这一原则是中国外交的核心原则之一。
新中国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多项压力,然而中国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并且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坚持了原则立场。
中国的独立自主原则,既不追随大国霸权,也不服从西方的压力,而是坚持发展与和平的基本主张,同时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三、走向多边合作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多边合作的方向,慢慢地摆脱了在冷战时期的分裂局面,逐渐走向了与世界各大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了广泛的交往和合作。
1971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打破长期以来被冷战势力孤立的尴尬局面。
与此同时,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也是相当密切的,成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旗帜之一。
四、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新中国外交政策坚持既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要保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尊严。
对于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争端一直都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敏感点,中国在对于这些问题上坚定的维权立场也是外交政策中的主要特点之一。
五、拥抱市场经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和世界范围的市场化的趋势,中国外交政策逐渐采取了经济外交的思路,外交政策成了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中国以全球化的思路进入世界,并通过各种方式在国际舞台中争取更好地受益和优势竞争。
六、开放与包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新特点是开放和包容。
中国所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对崇尚自由、公正、和平、包容的新型贸易体系,打破了国境、政治和文化上的障碍,也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关于中国外交的议论文800字
关于中国外交的议论文800字70年前,开国大典,那时的中国,落后,弱小。
刚经历过战争的重创,土地一片狼藉。
我们曾经受尽耻辱,曾经因为科技垄断而步步艰辛,而现在,改革开放让我们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加强了对外的交往,让我国一步一步走向富强而现在,中国可以说已经崛起!大国之崛起,在于少年。
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可见,一个国家能否崛起,能否立足于世界,关键在于一个国家的少年,如果一个国家的少年不爱国,那么他便不会全身心投入国家的建设中来,而这个国家能否崛起,便可想而知了。
先生在年轻时就树立了坚定的信念,努力学习,才能最终对国家做出贡献,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
大国之崛起,在于科技。
我们曾经因为没有“洋枪”而被火烧圆明园,曾经因为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撑而每年支付高额专利费。
而现在,邓稼先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的国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使上亿的人能吃饱,北斗卫星一颗颗的发射,华为的5q技术让世界都为之惊叹………科技在迅速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
美国宣布要对中国进行科技封锁的时候,开展贸易战的时候,中国畏惧了吗?不!中国推出了鸿蒙系统,它是我们中国自己的系统,是我们的智慧!大国之崛起,在于外交。
自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中国正一步步发展: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战略、多方外交……无一不铸造了中国崛起的必然结果,自中国活跃于外交舞台,便一直得到多国的称赞,这不仅仅是因为的努力付出,也是因为每个人民在努力付出!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首先应该认清自己的位置,我们是学生,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才能了解更多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创新。
其次我们要有一颗爱国的心,祖国,她是我们的出生地,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她和我们的母亲一样,一个人,若是不爱国,那他即使拥有很高的学识,也注定沦为国家的蛀虫,民族的耻辱!少年,是大国崛起之基石,少年强,则国强!。
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论文
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论文当前,中国在外交策在随着经济全球化而不断的发展,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在不断地完善中。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国外交政策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外交政策论文篇一:《中国“和”外交政策浅析》摘要:纵观美国等西方强权国家的外交策略,他们往往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军事力量,特别是用核武器来威胁他国,导致世界不稳定因素增多,发展严重受挫。
而日益强大的中国则秉持和平的发展理念,始终践行自己的“和”外交政策,与西方的“核”外交形成鲜明对比,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欢迎,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显示出蓬勃生机。
关键词:和平;和谐;合作一、中国“和”外交政策的提出与历史发展中国是一个崇尚和平的国家,“以和为贵”的思想源远流长,一直是贯穿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主流思想。
2005年12月,温家宝在出访法国时发表《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谐世界》的演讲中指出:“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思想。
‘以和为贵’就是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要以团结互助、友好相处为最高境界;‘和而不同’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既能容纳不同的文明存在,又能保留自己的优秀文明传统;‘和实生物’就是说只有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吸收借鉴,才能文物化新,推进文明的进步。
”[1]2006年4月,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的演讲中,突出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他说:“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
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2]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的讲话从文化和传统的角度,道出了中国实行“和”外交政策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继承性。
新中国“和”外交政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
我国在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外交策略中,倡导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并以此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形式与政策论文)浅谈我国外交新理念
浅谈我国外交新理念我国既定的外交政策是“始终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化和多极化格局的发展,我国外交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大国关系的处理以及与邻国保持睦邻友好关系成为尤为关键的问题。
去年10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周边外交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
对于“亲、诚、惠、容”这个外交新理念,我认为“亲”,就是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加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
“诚”,就是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
就要坚持国家部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继续用自己的真诚付出,赢得周边国家的尊重,信任和支持。
“惠”,就是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亲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我国发展更好的惠及周边,同事也使我国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
“容”,就是要倡导包容的思想,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求同存异,更加主动,更加积极的回应周边国家期待,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
对此理念,首先我们自己要身体力行,使之成为地区国家遵循和秉持的共同理念和行为准则。
“亲、诚、惠、容”的外交新理念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外交理念的基础是“和”。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与邻国保持睦邻友好的关系,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有矛盾通过和平协商方式解决,不侵略,不称霸,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
亲和,则是我国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
我国领导人也多次与外国亲切交谈,友好合作,缩短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距离,拉近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感情,树立了中国真诚友好的国际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外交的论文:
论当今中国的外交策略
摘要:30年前邓小平提出的二十八字外交方针中国人始终贯彻。
30年后的今天世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十八字外交方针还能否适用,哪些需要坚持,哪些又要变化,改革开放强大起来的新中国到底路在何方?
关键词:韬光养晦,时代变迁,卧薪尝胆
正文
从邓小平到胡锦涛,三十年又一面,时代早已今非昔比,中美实力也发生重大变化。
32年前的1978年10月的一天,将近44岁的徐敦信接到通知,要全程随同邓小平访问日本,“邓小平要去交换条约批准书,使《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生效;同时要对日本进行考察。
后者甚至是更重要的目的”。
这次行程一方面稳定发展了中日这一重要的双边关系,另一方面向日本学习发展经验,以求解答“中国改革开放之路怎么走”的问题。
同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联合公报,决定次年1月1日起建交。
两天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确定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外交也要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
1991年开始,一直负责亚洲事务的徐敦信担任外交部副部长,历时三年,主要负责处理中国与周边地区关系。
回顾上世纪80年代
末到90年代初中印、中俄等周边难题的妥善处理,徐敦信认为,这一系列外交成果的取得要归功于邓小平对时代的准确把握,“他认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将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各国所抱和平的愿望超过战争的愿望,世界大战打不起来”。
出于对国际形势的准确判断,邓小平作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二十八字外交方针。
其中,针对西方制裁,中国不向强权政治示弱,进行严正交涉;同时提出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妥善处理与西方大国关系。
特别在对美关系上,中国表示愿意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基础上消除分歧,促进合作,维护了中美总体关系的基本稳定。
“我所理解的韬光养晦,就是少说多做,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锋芒太露。
”周尊南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同时要坚持正义、维护和平、反对霸权行径。
至于“有所作为”,他认为就是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担当自己的责任。
其中包括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帮助稳定欧元、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劝和,“这些都体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敢于承担责任,但并不插手干预别国事务,坚持和平发展原则”。
“韬光养晦”被《经济学人》解读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范本。
“越王勾践的故事很好地概括了一些人对中国崛起、继而成为超级大国的警惕”。
该杂志上个月的一组特别报道认为,自从1978年邓小平开始改革开放,中国就一直把和平放在嘴边。
那时,中国在军事和经济上的实力虚弱,不能挑战美国,但中国一心一意追求致富。
“中国一直很有耐心,不过它在国际上再展雄风的日子也指日可待。
”
徐敦信和周尊南一致认为,过去三十年间,正是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为中国赢得了经济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和空间。
进入2010年,1月美国政府就迫不及待地出售武器给台湾,遭到中国政府强烈反对。
一时间,各大媒体“唱衰”中美关系。
不好的开局似乎注定了这一年国际局势的跌宕起伏。
6、7月份,美韩联合军演,一个月内遭到中方五次强烈反对,中美关系趋冷。
9月,日方非法扣留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长达17天,致使两国关系骤然降温至零度。
对这一问题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评论文章,题目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需要新思路。
文章指出对于钓鱼岛的问题,中方采用的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处理原则。
然而事实情况是,争议并没有搁置,共同开发变成了他人独占开发。
如果中国继续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不仅会造成日本事实上对钓鱼岛的控制,无助于争议主权的解决,也不能促使周边国家在和中国有争议领土问题上达成谅解和默契。
反倒这些国家以事实的先占行动,来回敬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导致这项主张成了约束中国自己的君子协定。
文章质疑中国是否已经被自己的和平崛起理念所累,落入了动武就是违背和平崛起的思维定式。
文章最后指出,在缺乏一个比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更好的主张
之前,这一主张仍可以是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有争议地区的处理原则,只是在领土主权不能泾渭分明之前,要积极构建起一个合适有效的摩擦解决机制,化解出现的纷争,才能够防止类似日本扣押中国渔船长这样的摩擦。
而中国也更需要一系列明细的处理手段,积极化解它国实际占领独自开发的窘境。
“一方面是对中国不可或缺的经济依赖;另一方面是对仍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的中国崛起的恐惧,进而寻求美国的安全依靠。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认为,随着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周边诸国的心态极其复杂。
《经济学人》题为《崛起的中国的危险》报道中认为,亚洲国家希望鱼与熊掌兼得:对抗中国的实力,而又继续和它做生意;得益于美国的安全保护,但又不用牺牲与中国的商贸。
不过,虽然日益发展的中国经济给美国等诸多国家带来利益,但他们的戒备远甚于感恩。
《经济学人》上述报道用大量篇幅分析认为“中国不再韬光养晦”,并认为有两个可能的原因:一是中国的战略已经开始改变。
一些中国人认为,现在国家强大了,不再需要讨好美国。
二是中国社会本身也开始改变,领导人需要更加仔细倾听人民的想法。
今非昔比的国际局势开始使人反思:“韬光养晦”是否还应坚持?既然韬光养晦被解释为卧薪尝胆的行为,那么也可以从勾践的故事里反思韬光养晦何时止。
勾践被囚禁期间,范蠡和大夫种帮助治理越国,使越国休养生息,积累实力,而吴王夫差却中了勾践的捧杀,陶醉于自己的幻想中,又过了三年,勾践召见范蠡说:“吴王已杀死了子胥,阿谀奉承的人很多,可以攻打吴了吗?”范蠡回答说:“不行。
”
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跟随吴王赴会了,唯独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
勾践又问范蠡是否可以进攻吴国。
范蠡说:“可以了”。
于是派出熟悉水战的士兵两千人,训练有素的士兵四万人,受过良好教育的地位较高的近卫军六千人,各类管理技术军官一千人,攻打吴国。
吴军大败,越军还杀死吴国的太子。
勾践能复仇成功有三个原因。
第一就是不能急躁,再艰苦在耻辱也要忍下来;第二没有十足把握决不冒险;第一次勾践求战,范蠡没有同意并不是因为吴国实力强大,只是时机未到;第三,越国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全国同心容忍20年,化悲愤为力量。
内部团结统一是必要的。
反观当今中国。
第一,各种实力仍不及美国,各种产业只是刚刚起步。
发展损耗资源严重,盲目追求发展速度。
第二,当下处在全世界大发展时期,别国对中国快速发展眼红很正常,韬光养晦不能半途而废。
第三,内部并不团结统一。
大量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巨大,鹰派鸽派各行其道,各省经济发展不顾可持续性等等。
以上现象表明我国还不能放弃韬光养晦的大战略。
如何增加实力的可持续发展性,如何处理周边国家地区安全和领土完整,如何让更
多外国人认识到和平崛起的中国并不是媒体所妖魔化的中国,如何解决国内名生,民主问题等等。
所有都要先立足于反思自己。
但是毕竟有30年发展,中国变化巨大,国际角色发生变化,部分战术要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中国亚丁湾护航舰队就是军事实力走出国门的表现。
还有更多领域等待中国走出国门。
前外交部长唐家璇在去年11月17日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成立大会上讲话时就提出,国际外交要有“中国方案”:需要新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