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留守学生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农村初中留守学生问题

内容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的人数逐年上升,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滞留在家里,由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临时监管,或托付给老师、亲戚来照料,有的甚至全托在学校或由学生自己照顾自己。从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且这个群体的人数还在逐年递增。据不完全统计,忠县的外务人员近几十万人,可见留守儿童数量之多。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别在品德、心理、行为习惯等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现,成了学校“问题学生”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农村留守学生问题关爱教育成长

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深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进一步打破,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问题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每年春节一过,大批农民离开家乡,致使农村出现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据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统计的结果表明:早在2000年,全国“留守儿童”的规模就已经达到了2290万人。在重庆、江西、四川等省市,“留守儿童”在当地全部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20%左右。其中,重庆农村“留守儿童”高达123.23万人,密集程度居全国之冠。目前,这个群体还在逐年壮大,据重庆市市委文件(渝委发[2004]7号)提供的数据推算,到今年为止,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将超过150万。

这些正值生理发育、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的孩子们,由于缺少亲情关爱,心理上极易出现偏差。有的逃学、旷课,不交作业、参与社会小青年团体,沾染赌博、打架、偷盗、酗酒等不良习气;也有的出现了性格缺陷: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等,祖辈的溺爱,也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还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在学校,“留守学生”几乎等同于了“问题学生”,甚至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及学校的高度重视。2005年5月,全国妇联等单位专门组织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留守儿童”现象成了一

个非常现实的社会话题,“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也正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由此看来,关注留守,守望未来,“留守学生”的教育研究势在必行。

有人称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危险年龄段”,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这些孩子的父母出于一种补偿心理,用钱慷慨,面对复杂的社会,“留守学生”最容易受到污染和伤害。

“留守学生”由于缺乏家庭教育,他们在诸多方面均存在问题。例如,在生活中,说谎,拉帮结派,小偷小摸。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得不到及时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致使许多“留守学生”,自卑封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亲人产生了隔膜感;在学习中,这些学生往往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学习成绩差,班上倒数几名的大都是“留守学生”;许多教师也认为“留守学生”几乎等同于“双差生”、“问题儿”。

所以,能否实现对留守学生的有效教育,这将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工作的圆满完成、影响到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

鉴于留守学生表现出来的上述问题,结合初中学校和农村的实际情况,经过实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做好留守学生的管理与教育。

一、建立留守学生档案,耐心开展心理辅导

留守学生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在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健康发展。留守学生分布在各个班级,增大了初中学校班级管理的难度,同时每个留守学生特征又不同,心理、学习、生活各有差异,为了准确把握他们的真实情况,初中学校应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认真摸底调查,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外出走向及孩子托付照顾情况。建立“留守学生”档案,详实的掌握留守学生真实情况。留守学生的根本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这得从心理入手。针对留守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建立了留守学生心理辅导咨询室,并开展耐心、细致的心理辅导工作。具体进行下面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1、亲情的链结。

据有关心理学家的研究,人在童年时期所受的家庭教育是决定其性格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的关键因素。而隔代抚养或者由其他人

代管是很难达到父母的教育效果的。农村初中学校“留守学生”怎样与父母沟通才是最有效的,许多老师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了一条书信、电话等相结合的途径来弥补亲情教育缺失这一困饶“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顽症。

2、学校生活适应的辅导。

在学校这个有组织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学生能否学会有效地适应学校生活的要求,不仅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课业学习,而且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发展、人际交往和群体生活等方面。通过活动、榜样示范、交心谈心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学习上,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情绪发展方面,培养学生高兴、快乐,幸福、满足等积极健康的情绪;在集体生活中,指导、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交往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各种交往策略,建立和谐良好的同伴群体。

3、行为习惯的培养。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的要求就是把儿童的生活作为培养一定类型的习惯经验组织起来。要使学生把社会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主要依靠爱和习惯这两种力量。可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包括:对他人的积极的习惯性态度的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及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责任感和意志力的培养。

4、人际交往的指导

人际交往是学生发展个性、形成自我意识、学习人际互动的技能、寻求生命意义、满足心理需要、维护心理健康的必要媒介。人际关系不良,会损害心理健康,导致心理变态和疾病。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创建校园文化和组织校园群体生活,在和谐、向上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初中生人际关系类型主要有:亲情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在人际交往的培养中发展以下几种品质:乐群、合作;自信、敢于表达;理解、尊重他人。

5、健全人格的形成

健全人格的形成是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理想终点,这也是学校心理健康的核心。人格包括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立能力等许多侧面。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心理特征的认识,以及自已与他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