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支援:抗战中跨越边界的家国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侨支援:抗战中跨越边界的家国情
作者:暂无
来源:《读报参考》 2015年第28期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海外华侨华人在自身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参与抗战,奔走流徙,遭受重大损失。我们不光要看到侨胞为国贡献的绚烂一面,更要去细致入微地了解他们在侨居
地的真实生活情况。再次回顾华侨与抗战的这段历史,努力挖掘新的历史细节,更全面思考华
侨与抗战的关系,是对过去的一种负责。请看《同舟共进》刊尤云弟的文章。
侨胞与海外抗日团体的建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侨建立起各种抗日救亡团体3900余个。
1936年1月19日,纽约全体华侨抗日救国会宣告成立。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8
月21日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成立,属下47个分会,遍布全美大、中、小城市。10月,
纽约全体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正式成立。
东南亚作为华侨华人侨居人数最多的区域,地理位置与中国较为接近。这里的华侨华人移
民史也最为悠久,侨居地聚居者多为广东籍和福建籍。“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
火很快烧到了中国南部区域,东南亚华侨相继成立抗日团体。
这其中以“南侨总会”为代表。早在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消息传到东南亚,陈嘉庚率先在新加坡发起组织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简称星华筹赈会),号召侨
胞捐款救国。随后,南洋各地华侨相继组织筹赈会、慈善会筹款。1938年5月厦门的沦陷,彻
底激怒了东南亚华侨。1938年,印度尼西亚华侨领袖庄西言和菲律宾华侨领袖李清泉联合致函
陈嘉庚,倡议建立一个南洋华侨抗日救亡斗争的最高组织,并将此设想函达重庆国民党政府。
同年7月,行政院电请陈嘉庚负责组织总机关。经过一番考虑,最终陈嘉庚登报邀请香港、马
来亚、缅甸、菲律宾、越南以及泰国等地45个商埠的华侨筹赈会、慈善会、商会,派出代表到新加坡参加南洋华侨筹赈祖国代表大会。10月10日,168名华侨代表出席大会。会议决定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
以“南侨总会”为典型代表的抗战华侨团体机构的成立,搭建了东南亚华侨支援国内抗战
的平台。由于战火直接烧到东南亚,东南亚华侨更是切身感受到保卫国内侨乡侨眷的急切;在
战线上,东南亚华侨也在为侨居地反法西斯作贡献。陈嘉庚在组织华侨奉献的过程中,需要传
递国民政府和侨居地侨胞之间的信息,需要向侨居地侨胞解释侨捐侨献的流向,需要向归国参
与抗日战争的华侨青年担保人身安全等问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财力相助:侨捐、义卖、购债、侨汇
抗战期间,海外侨胞的援战筹赈捐献数量之巨,实在难以统计,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从
经济上捐输抗战,是华侨抗日救国运动的主要内容。据悉,战时华侨在财力上直接捐助祖国政
府抗战,主要是从侨捐、义卖、购债、侨汇等几方面进行的。
为了源源不断地向祖国捐输战费,侨界普遍实行了逐月义捐一定数额款项的办法。当国内
发生某种灾害或急需某种捐助时,各地侨胞还会发起各种专项捐献,如航空捐、救灾捐、寒意
捐等,种类极多。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战的前三年,华侨汇回祖国的各种捐款共达国币20亿元,平均每月约6000万元,占当时全国军费开支的85%。据陈嘉庚所著《南侨回忆录》刊载的统计
数字显示,在南洋地区,陈嘉庚带头认常月捐2000元,南洋各地华侨积极响应。仅1938-1939
年南侨总会捐款达1.4亿元。从1938年10月南侨总会成立到1941年12月,南洋各地华侨通
过赈灾每月平均捐输支援抗战的款额达国币734万元,为世界五大洲华侨月捐之冠。在美洲方
面,据杨国标等所著《美国华侨史》记载:八年抗战中,仅广东籍美国华侨即捐献了约2亿美金。
全面抗战爆发的消息传到东南亚之后,华侨青年立即组织起来,开展救亡活动。一些老华
侨回忆起当年抗战的情景,总会想起义卖队走街串巷时唱救亡歌曲:“先生,有钱出钱,有力
出力,支援祖国呀!太太,买枝爱国花、光荣花,买花救国救家乡呀!”在南侨总会领导下,
东南亚地区还掀起了大规模的抵制日货运动。各界华侨组成“抗敌救国会”,走上街头,宣传
抵制日货的意义,到处张贴“制裁奸商办法”的告示。
认购公债方面,侨居地团体采取了私人自由认购和团体劝募公债等多种方式。其中不乏逐
层逐级摊派认购公债,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团体机构根据侨居地人数和经济能力认购国民政府
发行的公债,再分摊到每一个侨胞身上。这种方式与国内认购公债的方式相似。尽管在国家困
难时刻,侨胞彼此心中都知道这很可能是一种“慈善义购”,但仍踊跃参与。在南洋各地,仅
泰国华侨劝募公债分会,即发动侨胞认购抗日救国公债600万元。
此外不得不提及,侨居地侨胞除了参与侨捐、购债、义卖等活动捐献资金外,还要寄侨汇
给国内侨乡的侨眷,保证侨眷们日常生活,也补充了战时国家外汇储备,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由于战时国民政府的外汇收入主要依靠出口贸易的外汇和侨汇,获取不易,官方一直采取
审核和管理的方式控制外汇的流通。在战时国际贸易收支几乎停顿的情况下,侨汇成了外汇最
大头的收入来源。特别是太平洋战事爆发后,在民间侨汇网络不畅的情况下,源源不断经过中
国银行、交通银行和邮政储金汇业局等金融机构吸收大批侨汇。倘若没有如此大量的侨汇支撑,侨乡面对战火纷飞、兵荒马乱的局面,估计惨状更甚。抗战爆发之初,伦敦、香港、英属马来亚、缅甸、纽约、菲律宾、英属东印度、法属越南、泰国九大重点侨汇来源地在1938—1941年有相当数量的侨汇陆续汇进国内。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南洋各地相继沦陷,侨汇集中于
纽约、伦敦、澳洲3处。以侨汇收取的最大银行——中国银行为例,据统计1939-1945年中国
银行吸收侨汇收入折合国币总额达358034万元,数目颇为可观。
此时,国外侨居地也在遭受日军的大肆侵略,外国政府限制华侨把大量外汇汇寄到中国。
战火之下,华侨华人每家每户都苦苦支撑生存。是什么使得他们参与到经济抗战的大军之中?
这里面除了义无反顾的侨胞家国情之外,必须认识到侨居地曾实行“隐性”强制认捐、强制认购、强制摊派的现象。譬如出现了侨胞侨捐后获取侨捐证明,以便出门办事顺利,不道他人为
难的情况。尽管如此,这场经济资源的捐献活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人力相助:重温南侨机工的“盘山路”
除了“出钱”,还有“出力”——奔赴战场、支援战事。其中南洋侨胞应征滇缅运输机工
就是典型案例。南侨机工被誉称“华之魂,侨之光”,令人肃然起敬。远在南洋的华侨同胞在
南侨总会的领导下,毅然回到祖国保家卫国,作为“滇缅公路”上的运输司机和修车技术工人,参与运输军需及其他紧急物资,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爆发后,我国沿海口岸及交通仅剩新疆路线和西南路线。外国货物进入内地,只能靠
香港和越南的两个入口,以1938年新开辟的西南滇缅公路为主。当时滇缅公路刚刚开创,尚未通车。广东失守后,香港积存的货物军火2万余吨,正急需经过仰光由滇缅公路运送回国内,
其他剩余的就从越南入口。滇缅公路通车时,山路崎岖险峻,军事运输必须有熟练的机工才能
胜任。当时的司机实际上没有很多经验。政府已经在云贵两广湘川等地招募机工1000多名,但远远不敷所用。政府把西南运输办事处移设新加坡,定名“西南运输公司”,总机构办事处设
立在昆明。主要负责人是宋子良。宋子良致电陈嘉庚,希望代为招聘熟练运输司机和机修工人
等回国,来滇缅公路沿境及西南等省份服务,以解燃眉之急。宋子良提出机工的薪水、膳宿、
衣服、医药均由政府供应。